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解剖变异与慢性副鼻窦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多层螺旋CT扫描的慢性副鼻窦炎100例。通过多平面重组重点观察钩突、中鼻甲、筛泡、鼻中隔的解剖变异,并和正常组进行对比,行统计处理并分析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结果:慢性副鼻窦炎组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为89%,其中钩突改变25%,筛漏斗狭窄14%,中鼻甲改变22%,鼻中隔改变20%,多种解剖变异8%;正常组中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为19%,其中钩突改变1%,中鼻甲改变6%,鼻中隔改变12%。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副鼻窦炎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副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有明显的相关性,CT检查发现泛发性副鼻窦炎时,应重点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为临床治疗提供详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窦口鼻道复合体与慢性前组鼻窦炎的CT扫描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分析窦口鼻道复合体的正常和变异及其与鼻窦炎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对50例前组副鼻窦炎和20例正常人比较观察,并作滴鼻净试验。结果 窦口鼻首复合体解剖变异在正常与病变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滴鼻净有助于鉴别诊断。结论 解剖变异是较常见现象,首先采用冠状位扫描,并用滴鼻净方法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窦口鼻道复合体骨折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对371例颌面部外伤病人行螺旋CT横断位扫描,扫描后行冠状位重建(MPR)处理,对冠状位重建图像进行诊断和分析。结果:检出45例病人有窦口鼻道复合体骨折。其中单纯型骨折11例(24.44%),复合型骨折34例(75.56%),错位性骨折14例(31.11%),粉碎性骨折31例(68.89%);10例(22.22%)为双侧窦口鼻道复合体骨折,35例(77.78%)为单侧骨折。45例病人均合并颌面部其他部位骨折。所有病例均可在螺旋CT冠状位重建(MPR)图像中显示。结论:窦口鼻道复合体骨折以单侧复合型骨折最多见,骨折类型多为粉碎性。螺旋CT冠状位重建(MPR)图像能清楚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骨折及窦口鼻道的阻塞情况,对于指导手术治疗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窦口鼻道复合体CT冠状扫描对慢性鼻窦炎分型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炎  姜辉 《武警医学》2002,13(12):709-711
 目的 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冠状CT平扫在慢性鼻窦炎分型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对160例(320侧)副鼻窦冠状位CT片进行分型,并分析各型病变CT特征性改变。结果 漏斗型72例(45.0%);窦口鼻道复合体型26例(16.3%);蝶筛隐窝型33例(20.6%);息肉型17例(10.6%);散在或不能分型者12例(7.5%)。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冠状CT扫描可明确显示各型鼻窦炎的特点,为手术术式提供重要和直接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特征并评价其诊断意义。方法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均经鼻上颌部CT扫描,而后对所有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扫描显示本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大多表现为一侧上颌窦混浊化,有的同时累及相邻其他鼻窦;鼻腔内见肿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甚均匀,其内可见斑点状、结节状钙化;窦腔可见膨胀性增大,窦壁骨质吸收、破坏,亦可见窦壁骨质增厚,硬化。结论霉菌性鼻窦炎具有明显的CT特征,颇有助于该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杨滨  龙玲  李玲  许华  王丁友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1):1598-1601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virtual endoscopy,VE)与螺旋CT冠状位重组(MPR)、纤维内窥镜(fi-beroptic endoscopy,FE)的比较研究,以探讨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于鼻腔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解剖结构显示能力。方法:比较40例患者的78侧鼻腔的CT仿真内窥镜与CT冠状位重组图像,以及15例患者的30侧鼻腔的CT仿真内窥镜与纤维内窥镜图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三种方法对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各解剖部位的显示能力。结果:VE在各部位的显示能力上与MPR比较有较大差异(P0.05),显示能力优于MPR;与FE比较,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但是部分结构,如筛漏斗、额隐窝,上颌窦自然口,VE的显示能力优于FE。结论:VE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可重复操作的检查手段,可以清楚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结构,是一项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检查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断的价值。方法 以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及病理结果为标准 ,回顾分析13 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CT表现。结果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CT表现分 4型 :(1)漏斗型 2 1例 ;(2 )窦口鼻道复合体型 68例 ;(3 )蝶筛隐窝型 4例 ;(4 )息肉型 3 1例。临床诊断分型 :Ⅰ型单纯型 11例 ;Ⅱ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10 8例 ;Ⅲ型多发鼻窦炎伴多发鼻息肉 3例。结论 CT检查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一种必要的术前检查方法 ,是实施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冠状位CT扫描在霉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位CT扫描在霉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冠状位CT特征.结果 单窦或单侧鼻赛发病30例,双侧鼻窭发病4例.发现病灶38个,其中34个位于上颌窦.冠状位CT表现:窦腔内均可见软组织影充填,密度不均,其中28个病灶内可见点状、结节状、团片状钙化,29个窦壁增厚及窭腔变小,8个窦壁骨质破坏.合并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34个;合并鼻腔、鼻窦息肉7个.34例中检出各种变异76个.结论 CT诊断霉菌性鼻窦炎主要特征是窦腔内软组织影充填,其内散在钙化并窦壁增厚.冠状位CT扫描能较好地显示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对功能性内镜手术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慢性鼻窦炎CT检查的价值。方法:对150例青少年患者行冠状位CT扫描,并行功能性内窥镜手术,对其CT表现和手术观察情况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50例中,146例冠状位CT显示鼻窦炎,50例解剖变异者,47例同时伴发鼻窦炎,均经手术证实,多数与手术所见相符,仅4例CT结果阴性,临床表现典型鼻窦炎症状,经手术证实为鼻窦炎。结论:冠状位CT扫描是青少年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窥镜手术前必要的检查方法。CT检查阴性时不能除外鼻窦炎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生态因素在真茵性鼻一鼻窦炎的病因及治疗学中的意义.方法:选择80例真菌性鼻一鼻窦炎患者,按术前、术后分组,于窦口鼻道复合体采集标本,进行真茵镜检及培养.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术前组与术后各组真菌阳性率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真菌作为条件致病茵在窦口鼻道复合体这一微生态系中可长期存在,FESS术的目的不是直接彻底清除真菌,而是消除真茵赖以生存的低氧微环境,从而达到微创、根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真菌性鼻窦炎的CT与临床诊断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临床特征以及新的分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表现。结果:CT征象:(1)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窦腔内密度增高影;(2)上颌窦内可见团块状或线样钙化影25例(73.5%);(3)窦腔高密度湿浊影中有气泡影8例;(4)上颌窦骨质吸收、破坏5例,窦壁骨质膨胀或变薄3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有特征性的CT表现,如窦腔内可见团块状高密度影、线样钙化影或气泡影等。CT扫描结合鼻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复习20例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笔者认为特征性CT表现为:上颌窦与鼻腔内软组织肿块;窦腔的不均等性膨胀扩大;窦壁骨质吸收或破坏,此外,对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同上颌窦癌的CT鉴别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鼻腔和鼻窦炎性疾患的CT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加深对鼻腔和鼻窦疾患及其相关性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炎性疾患82例,CT轴位扫描63例,冠状位扫描19例,将鼻腔与鼻窦病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中上鼻道息内与各鼻窦炎关系密切;对于上颌窦、后组筛窦和蝶窦炎,中上鼻道息肉与粘膜肿胀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前组筛窦和窦炎,中上鼻道息肉与粘膜肿胀组间不显著性差异(前组筛窦P〈0.05,额窦P〈0.05);息肉与  相似文献   

14.
真菌性上颌窦炎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上颌窦真菌病的CT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CT表现为①上颌窦内不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②常伴有沙粒状、小条片状、团块状的钙化;③单侧上颌窦发病,少累及其它鼻窦;④局限性骨质增生和破坏;⑤增强扫描软组织影呈轻度不均匀的强化。结论:真菌病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CT检查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及范围,对真菌性上颌窦炎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单侧副鼻窦发病18例,双侧副鼻窦发病2例,全部病变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副鼻窦腔8例,病变侵犯后鼻孔2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充满软组织影,密度增高,不均匀,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结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单侧发病为主,窦腔内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以及窦腔缩小等特征。CT可为诊断本病提供重要信息,但确诊需要组织学和细菌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真菌所致鼻窦真菌球的CT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至2009年经真菌学和病理检查,确诊为鼻窦真菌球的74例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男32例、女42例,年龄15~80岁,中位年龄50岁.比较曲霉菌和非曲霉菌所致鼻窦真菌球的病变范围、钙化发生率、部位、形态、窦壁骨质改变及合并症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结果 74例中致病菌以曲霉菌多见,共58例,其中黄曲霉菌36例、烟曲霉菌15例、杂色曲霉菌7例;非曲霉菌共16例,包括青霉菌5例、裂褶菌6例、尖端赛多孢子菌5例.所致鼻窦真菌球在病变范围(曲霉菌单窦病变29例,非曲霉菌单窦病变2例,x2 =7.245,P=0.007)、累及筛窦的阳性率[曲霉菌为39.7%(23/58),非曲霉菌为81.3%(13/16),x2 =8.685,P=0.003]、钙化发生率(曲霉菌58例中发生钙化40例,非曲霉菌16例中5例,x2=7.485,P =0.006)和钙化部位(曲霉菌40例钙化发生部位中央型26例,周围型14例,非曲霉菌5例全部为周围型,x2=7.697,P=0.006)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病变侧别(x2=1.002,P=0.317),上颌窦(x2 =0.020,P=0.888)、蝶窦(x2=0.704,P=0.401)、额窦(x2=0.126,P=0.723)受累,窦壁骨质改变(x2=2.024,P=0.155),钙化形态(x2=2.045,P=0.153)以及合并鼻息肉(x2=0.018,P=0.893)或黏膜囊肿(x2=0.779,P=0.378)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鼻窦真菌球的共同特征是多单侧鼻窦受累,窦腔内密度不均匀增高并可见斑片状钙化.曲霉菌性真菌球的CT特征是不易累及筛窦,钙化多见且多位于病变中心部;非曲霉菌性真菌球的CT特征为易累及筛窦,钙化少见,多位于病变周边部.  相似文献   

17.
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鼻腔鼻窦淋巴瘤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原发于鼻腔30例,鼻窦7例,鼻腔、鼻窦同时发病或累及邻近结构9例。CT表现:淋巴瘤位于鼻腔前部28例,后部2例,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部皮肤22例;病灶密度均匀8例,不均匀22例,增强后轻度强化7例,中度强化6例,鼻中隔、中下鼻甲浸润性破坏7例。鼻窦淋巴瘤表现为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影,窦壁骨质浸润性改变5例,明显破坏2例,4例上颌窦周软组织浸润,增强后中度强化3例。弥漫型淋巴瘤表现为鼻腔中线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鼻腔及邻近鼻窦伴软组织肿块,6例并累及邻近面部软组织、眼眶、鼻咽部、口咽、颞下窝、翼腭窝,4例浸润颅底骨髓,2例破坏硬腭。MRI表现:T1WI低信号12例(与肌肉比较。以下同)。等信号8例;T2WI高信号11例,等信号9例;病变轻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10例。4例沿翼腭窝神经周扩散。结论 多数鼻腔淋巴瘤及弥漫型鼻腔鼻窦淋巴瘤有特异影像学征象,可提示诊断;鼻窦淋巴瘤则缺乏特异影像学征象。CT是本病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MRI能更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帮助临床准确地分期。  相似文献   

18.
蝶筛外侧壁HRCT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蝶筛外侧壁与颈内动脉(ICA)和视神经(ON)的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160侧)颅底高分辨率CT(HRCT)轴位图像。评价ICA和ON在蝶筛外侧壁上形成隆起的形态特征及视神经管(OC)与蝶筛外侧壁的毗邻关系。结果:ICA隆起型27侧(16.88%),压迹型68侧(42.50%),远离型65侧(40.62%);ON隆起型46侧(28.75%),压迹型95侧(59.38%),远离型19侧(11.87%);OC46侧(28.75%)全程与蝶窦外侧壁毗邻,40侧(25%)全程与后组筛窦毗邻,61侧(38.13%)与两者共邻。结论:颅底轴位HRCT扫描能够很好地评价蝶筛外侧壁毗邻的解剖关系,可以在术前为蝶筛区域手术提供精确的解剖信息,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还有助于手术进路的选择及手术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