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非息肉性大肠癌发生的分子机理,为早期诊断和预测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PCR-SSLP方法,引物D2S441,D2S119和D2S123检测31例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微卫星DNA长度片段多态性,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结果31例患者中,1号病例的癌组织中,三对引物扩增产物均出现微卫星DNA长度多态变化。6号病例的癌组织的D2S441引物扩增产物出现杂合性丢失,D2S119和D2S123引物的扩增产物出现微卫星DNA长度多态变化,其余29例患者的癌组织的3对引物扩增产物均未出现异常变化。结论部分散发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的发生与微卫星DNA的不稳定性和杂合性丢失有关。  相似文献   

2.
用流式细胞仪对51例大肠癌患者的癌中心灶、癌旁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灶263份样品细胞进行DN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各组均出现了DNA异倍体病例,癌中心灶、癌旁组织和淋巴结检出率分别为72.6%、25.2%和22.2% 。在14例二倍体肿瘤中有5例癌旁组织中出现了异倍体细胞。淋巴结转移灶DI值与癌中心灶有良好的一致性,而癌旁组织与癌中心灶的一致性较差。在癌中心灶不同倍体类型中,异倍体肿瘤的浸润及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3.
用流式细胞仪对51例大肠癌患者的癌中心灶、癌旁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灶263份样品细胞进行DN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各组均出现了DNA异倍体病例,癌中心灶、癌旁组织和淋巴结检出率分别为72.6%、25.2%和22.2%。在14例二倍体肿瘤中有5例癌旁组织中出现了异倍体细胞。淋巴结转移灶DI值与癌中心灶有良好的一致性,而癌旁组织与癌中心灶的一致性较差。在癌中心灶不同倍体类型中,异倍体肿瘤的浸润及转移能力明显高于其它倍体肿瘤。  相似文献   

4.
刘召芬  程红英 《浙江肿瘤》2000,6(4):205-207
目的: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MI)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率及其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常规方法提取了36份子宫内膜癌新鲜冰冻组织和相应外周血的DNA,利用PCR技术扩增,其分别位于5号、10号、12号、17号和18号染色体上的6个微卫星位点,包括5(D5S107)、10(D10S197)、12(D12S79、D12S95)、17(D17S513)和18(D18S58)。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的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I者发生率为27.7%(10/36),其中3例乳头状浆液性子宫内膜癌均未表现MI。子宫内膜样癌的MI发生率为30.3%。MI与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I是子宫内膜样癌较普遍的基因异常,与  相似文献   

5.
陈明  吕凌 《中华肿瘤杂志》1994,16(3):188-191,T009
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了16例肝细胞癌患者癌灶和癌旁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所用三对引物S1/S2、C1/C2、C1/C2和X1/X2分别选自HVBDNA的S区,前C和C区,以及X区,以质粒提取HBVDNA作灵敏度测定,PCR-EB可达10^-2pg,PCR-SBH可达10^6Pg,以S,C和X引物扩增,阳性率分别为43.8%(14/32),71.9%(23/32)和71.9%(23/3  相似文献   

6.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16例肝细胞癌(HCC)患者癌灶和癌旁肝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所用三对引物S1/S2、C1/C2和X1/X2分别选自HBV DNA的S区、前C和C区,以及X区。以质粒提取HBVDNA作灵敏度测定,PCR-EB可达10-2pg,PCR-SBH可达10-6pg。以S、C和X引物扩增,阳性率分别为43.8%(14/32) 71.9%(23/32)和71.9%(23/32);以C引物和X引物扩增,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S引物扩增,阳性率与C引物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X引物比较,差异颇大(0.10>P>0.05)。16例肝中均检出HBVDNA片段。结果提示,防治HBV感染为我国HCC一级预防的重要方面。X基因整合导致细胞恶变,C基因表达受阻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可能是临床肝癌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郁宝铭  余龙 《肿瘤》1997,17(4):190-192
为了解肿瘤抑制基因APC基因在大肠癌中突变的规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对30例人大肠癌组织APC基因15号外显子的三个区15┐6、15┐7、15┐8进行了检测。检测步骤主要包括人基因组DNA提取、PCR反应扩增及PCR产物的SSCP分析。结果检查结果显示在第15┐6及15┐7片段上共10例发生了突变,突变率为33.3%。突变的10例中有8例发生于15┐7外显子片段,占突变总数80%(8/10),2例发生于15┐6片段,占突变总数的20%(2/10)。结论证明我国大肠癌患者中存在着APC基因的突变,且15┐7片段是突变集中区。  相似文献   

8.
癌细胞线粒体DAN CoⅡ及ATPase6基因结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癌细胞mtDNA基因编码区的结构特征。 方法 采用PCR和PCR产物HaeⅢ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分析了6株人癌细胞系、8例癌患者及8例正常人白细胞线粒体CoⅡ和ATPase6基因的缺失和限制酶谱变化。 结果 在6个癌细胞系、8例癌患者和8例健康成人白细胞mtDNA中,两个基因片段均未出现缺失现象;6个癌细胞系及8例癌患者白细胞mtDNA Co Ⅱ和ATPase6基因PCR扩增片  相似文献   

9.
癌灶,癌旁组织和淋巴转移灶DNA含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者用流式细胞术对51例大肠癌和86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灶、癌旁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灶细胞进行了DNA含量和增殖活性(SPF)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癌旁组织是否出现DNA异倍体细胞,与癌灶关系不大。这提示,癌旁异倍体细胞群的出现可能是致癌因子的直接作用。在癌灶、癌旁和淋巴结对比研究时剔除各组的二倍体标本后,其异倍体病例间比较时发现癌灶DI值与淋巴结的十分接近(大肠癌分别为1.56和1.52);乳腺癌则分别  相似文献   

10.
口腔鳞癌中染色体9p、9q的杂合性丢失及p16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9号染色体及p16基因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经显微切割的口腔鳞癌组织中两个DNA微卫星多态标记DqS319(9p21)和DqS299(9q22~31),分析染色体9p、9q的杂合性丢失情况。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p16蛋白表达状况。结果:29.4%出现DqS319标记的LOH,DqS299标记发现较高频率LOH(43.8%)。p16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为86.4%。其中3例未表达p16的标本中,有2例发现DqS319的LOH。结论:口腔鳞癌在染色体9p21区域频繁丢失可能与p16失活有关,而染色体9q22~31区域在口腔鳞癌的较高频率丢失推测此区可能存在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1.
CD44V6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大肠癌中CD44V6蛋白的表达及其对大肠癌进展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收集大肠癌新鲜组织标本52例(其中包括无转移病例的原发灶29例及有转移的淋巴结23例)、腺瘤性息肉16例及正常大肠粘膜组织11例。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上述各种组织中CD44V6的表达。结果 无转移大肠癌癌灶中的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为51.7%(15/29),转移灶中的CD44V6表达率为87.0%(20  相似文献   

12.
作者用流式细胞术对51例大肠癌和86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灶、癌旁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灶细胞进行了DNA含量和增殖活性(SPF)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癌旁组织是否出现DNA异倍体细胞,与癌灶关系不大。这提示,癌旁异倍体细胞群的出现可能是致癌因子的直接作用。在癌灶、癌旁和淋巴结对比研究时剔除各组的二倍体标本后,其异倍体病例间比较时发现癌灶DI值与淋巴结的十分接近(大肠癌分别为1.56和1.52);乳腺癌则分别为1.73和1.70),癌旁组织则明显减低(分别为1.19和1.59);其SPF也显示了类似的变化规律。这表明,癌灶和淋巴结中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十分相似。这提示,淋巴结中的恶性细胞可能是直接从癌灶转移过来的,而癌旁组织的恶性细胞可能是新生的。  相似文献   

13.
赵新泰  蒋惠秋 《肿瘤》1998,18(5):319-321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在染色体17p13区各位点的杂合性缺失。用方法通过Southernblot分析VNTR探针YNZ22的杂合性缺失。用PCR扩增微卫星重复序列后,同位素标记、变性胶分离分析微卫星marker的杂合性缺失。结果11例乳腺癌组织中有3例在染色体17p13.3区有杂合性缺失,占27%。缺失的上限为紧邻端粒的D17S1866位点,缺失至D17S1840位点,缺失的下限尚待确定。位于染色体17p13.1区的TP53位点有1例变化产生新长度的微卫星重复序列,4例存在杂合性缺失,其中2例在17p13.3区也有杂合性缺失。结论乳腺癌组织在染色体17p13.3区有较高的杂合性缺失。预示该区可能存在有关的抑癌基因。17p13.1区的TP53位点也有变化,说明p53基因及产物在乳腺癌的癌变过程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I)情况。方法 用6个微卫星位点检测PCR扩增所选位点PCR产物用8%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结果 60例大肠癌中,20例表现MI,其中11例为复制错误(RER)阳性。RER阳性与RER阴性大肠癌患者相比,发病年龄较年轻,一级亲属有恶性肿瘤病史者明显高于RER阴性,倾向位于结肠,呈浸润性生长,Ⅲ ̄Ⅳ期比例高。5例大肠癌伴大肠腺瘤病例中,4例腺瘤有MI。结论  相似文献   

15.
41例大肠癌组织APC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林鸿  林金荣  张亚历 《肿瘤》2000,20(3):213-215
目的 探讨散发性大肠癌与APC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41例大肠癌组织标本,应用银染-单链构相多态性技术分析APC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41例大肠癌患者组织标本中,APC基因突变率为48.8%(20/41)。引物1、引物2组织标本扩增产物突变检出率分别为15/41(36.6%)、7/14(17.1%),两者同时检测到突变的有2例。结果还表明,APC基因的突变与CEA水平、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化程度统计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易行的MDM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309位点的检测方法。方法 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外周血DNA,建立MDM2SNP309位点荧光定量PCR熔解曲线检测法。应用煮沸法处理血样取得粗制DNA,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建立位点特异引物法检测MDM2SNP309位点基因型。比较静置不同时间、反复冻融等处理以及存在血液学指标异常的血样经煮沸法提取DNA对荧光定量PCR扩增反应的影响,通过观察PCR扩增情况,评估不同处理方法对PCR扩增反应的影响。结果 荧光定量建立MDM2SNP309位点PCR检测方法。煮沸法提取的DNA可用于普通PCR、荧光定量PCR扩增体系,且煮沸法处理血样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结论 采用MDM2基因SNP309位点特异性引物行荧光定量PCR检测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MDM2基因SNP309位点检测方法,该方法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癌细胞mtDNA基因编码区的结构特征。方法采用PCR和PCR产物HaeⅢ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分析了6株人癌细胞系、8例癌患者及8例正常人白细胞线粒体CoⅡ和ATPase6基因的缺失和限制酶谱变化。结果在6个癌细胞系、8例癌患者和8例健康成人白细胞mtDNA中,两个基因片段均未出现缺失现象;6个癌细胞系及8例癌患者白细胞mtDNACoⅡ和ATPase6基因PCR扩增片段HaeⅢ的酶切位点一致,且与人mtDNA剑桥序列相应区段HaeⅢ酶切位点完全同源,与8例健康成人白细胞mtDNA相应基因片段HaeⅢ酶切位点比较,也具有非常高的同源性。结论癌细胞mtDNA基因编码区结构非常稳定。  相似文献   

18.
酶免疫—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诊断大肠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平  袁玫 《肿瘤》1994,14(6):314-316
以抗结肠癌及胰腺癌的单克隆抗体用酶免疫──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检测大肠癌及非癌疾病患者粪便中的癌相关抗原。其中大肠癌61例,慢性肠炎20例,正常人100例。结果表明,四株单克隆抗体CL-3、CL-4、PS-2、PS-9对应抗原在大肠癌患者粪便中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非癌肠道疾病组,其阳性率分别为75.4%、59.4%,72.5%和51.3%,如将三株单抗CL-3、CL-4、PS-2组合应用,则大肠癌组阳性率达86.2%,正常组为15.2%,肠炎组为16.6%,65例大肠癌中,5例早期诊断(DukesA期)患者均为阳性。本方法可能为早期诊断大肠癌提供简便省时,价廉,便于推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应用流式细胞术对52例大肠癌行肝瘤、交界和残端组织DNA倍体分析,以深讨倍体与大肠癌组织学类型、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肿瘤组织均为异倍体,残端组织为二倍体,少数病例残端组织学阴性,而DNA含量仍为异常值,S.G2、M(细胞周期)增高,细胞增殖活跃。  相似文献   

20.
显微切割鼻咽癌组织16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鼻咽癌中16号染色体的缺失情况。方法:采用显微切割的方法获取肿瘤组织,然后用PCR的方法以16号染色体上的8对引物对38例鼻咽癌进行分析。结果:38例鼻咽癌组织中所有标本至少有一个位点出现有杂合笥缺失,其中D16S533出现杂合性缺失的频率最高,占86.1%(31/33),此外,杂合性缺失频率超过50%的有引物D16S398、D16S300和D16S420。分别占78.8%(26/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