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方后医嘱特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勇 《河南中医》2006,26(5):6-7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经典著作,书中载方112首,所载之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妙,疗效卓著,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医方之圣”。每于方后附有“医嘱”,对药物的处理和炮制、煎煮、服法、护理及禁忌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其中蕴含着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临床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现就《伤寒论》中有关方后的医嘱特色窥析如下,愿同道指诈。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一直被历代医家奉为临床遣方用药之圭臬,中医学者对其理、法、方、药之特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药物煎煮法方面则不甚详尽,一方之效与不效与药物煎煮法密切相关。故从《伤寒论》五泻心汤所主病机、药物组成与煎煮法的关系切入,探讨"麻沸汤渍之"和"去滓再煎"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胡永信 《中医研究》1991,4(1):14-16
本文依据《伤寒论》、《金匮要略》,分析了张仲景临证使用桂枝讲究剂量,重视炮制及煎煮方法,区别服法,强调将息等方面,证明了仲景临证中对花用含桂枝之剂的匠心独运,也对后世医家辨证施治用药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医学著作,开创和奠定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予后世极大的启发。《伤寒论》中不仅以外感热病为主,也对六经病变中涉及到的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和辨治规律进行了探讨。本文就《伤寒论》中肝病辨治与脾胃之气的相关性做一浅析,不妥之处,望同道指正。1肝病辨治规律《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纲领,重点论述外感热  相似文献   

5.
《伤寒杂病论》(后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书吸《内》、《难》之劳润,采众方之精英,立辨证之圭臬,集秦汉医学之大成。诸如康复辨治、药物康复、饮食康复、病后房室宜忌、康复功能锻炼及预防等,皆有精辟之论述,为后世康复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仅就仲景康复医学思想作初步探讨。一、创立康复辨治原则秦汉以前,《内经》等书就提出了病后康复应注意周围环境、避免情绪激动、饮食  相似文献   

6.
陈静 《光明中医》2010,25(3):362-363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全面而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医学典籍。张仲景不仅创立了六经辨证的辨证纲领,而且对于方药的临床应用也有独到之处。本文就《伤寒论》中药物煎煮应用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首创六经辨证的独特辨证理论体系,其中将头痛列为关键症状进行辨证治疗,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但未见明确的太阴头痛条文。按六经论述头痛的具体症状及治疗方药,其性质涉及表、里、寒、热、虚、实、水饮之不同,对后世头痛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更有效地发挥经方对头痛病证辨证治疗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伤寒论》中辨治六经头痛的条文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体系,创立了理、法、方、药一体化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在临床、方剂学上的贡献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被视为"医方之祖"、"论治楷模"。归纳《伤寒论》有关治疗方法的论述,共有药物疗法(内服、外治)、针刺疗法、艾灸疗法、药针并用、药灸并用、针灸并用、饮食疗法、调护法等八个方面,既有较高的理法原则,又有具体的施治方法及其灵活运用;治疗范围涉及内伤杂病以及急症救治等诸多方面。尽管其内容不是很多,但从历史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来看,《伤寒论》中所蕴含的理法原则、实践经验,为后世辨证施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作为方书之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详细记载了方剂药物的煎服法,对后世中医汤剂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张仲景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选择不同的溶媒,根据方剂药物的质地、数量、作用功效及主治病证等决定煎煮时间的长短,根据病情、年龄、体质等情况确定服用方法及用量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辨证服药及护理特色,对于现代临床护理很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这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巨著,论六经辨证之理,其意深奥,叙疾病治疗之法,广博而精详,开创了临床医学的先河,奠定了辨证论治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 《伤寒论》的治则为后世奠定基础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一般规律。《伤寒论》在六经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将常用的基本治疗法则,进行了细微的  相似文献   

11.
清·郑钦安《医法圆通》是一部以阴阳为纲、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基础,重点论述三阴病理论、辨证、治疗和预后的专著,其中尤以少阴病的温阳法为著,以善于"四逆辈方"为常,被后世称为"火神派"的开山之作。然在用大剂量热性药物治疗阳虚阴盛病证而出现种种"反常"现象,郑氏特列《服药须知》专篇。故通过整理郑钦安著作、结合《伤寒论》《灵枢》原文以及后世该学派医家的文献,总结出在扶阳治疗过程中出现种种异常表现的本质,为扶阳法及四逆辈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它对中医护理亦有比较全面的论述。学习《伤寒论》有关护理知识,对提高辨证水平和治疗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兹就《伤寒论》服药护理法探讨于后。一、服药方法 1、服药途径:《伤寒论》中,剂型及作用不同,给药的途径和方式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辨证施禁是辨证论治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原则,从之则效如桴鼓,逆之则变证迭起。仲师十分重视禁忌问题,《伤寒论》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条文论述此内容。首先,《伤寒论》所言辨证施禁,在形式上有直接言及与间接言及两种施禁方式,这对正确认识禁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著作。它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对痛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其论述之精辟,辨证之准确,治疗用方之全面,为后世医家在疼痛的分型、治疗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伤寒论》中治疗痛证的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总观《伤寒论》全篇,有397条,论及痛证的有67条,其中太阳篇38条;阳明篇7条;少阳篇1条;太阴篇3条;少阴篇11条;厥阴篇7条。另外有些条文,虽无疼痛二字,但也含有疼痛之意。其中太阳病、太阴病、厥阴病的辨证提纲中均有痛证的论述。在六经分证的前提下,《伤寒论》中痛证的部位…  相似文献   

15.
“悸”指跳动之谓,是临床较常见的病证.《伤寒论》所论的悸证,是以自觉体内悸动为特征的病证,有“心悸”、“心下悸”、“脐下悸”、“心中悸”、“心动悸”之不同,不可混同.张仲景对悸的论述散见于各经病中,且有概念不清甚至自相矛盾之处,后世学者每易混淆.但《伤寒论》论治悸证,总能以六经为纲,从病因病机入手辨证遣方用药,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笔者冀通过对《伤寒论》原义的疏理,结合临床实践,以期达到对其证治规律进行系统探讨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方”与“法”是辨证统一的。不易之谓“方”,可准之谓“法”。方以法立,法以方传。下法为中医治疗“八法”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提出了下法的理论根据。《伤寒论》发挥了这一理论,并把它和临床实践融为一体。针对各种应下之证,立法设方。将理、法、方、药,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后世医家所捧喝。临床各科用下法治疗多种疾病。《伤寒论》论误下条文计有47条,约佔全部条文的百分之十二以上。可见关于误下论述,在《伤寒论》中佔有重要位置。《伤寒论》以六经病辨证为主,设方遣  相似文献   

17.
正喘证,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分为实喘与虚喘,为后世论述喘证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虽无咳喘专论,但在书中可见"咳喘""上气"等论述,并配有治法方药。研究《伤寒论》中关于喘证的论述,对临床辨证治疗喘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以病因病机为主,分类剖析如下。1表邪之喘1.1麻黄汤证:《伤寒论》第35条谓:"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著作.它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对痛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其论述之精辟,辨证之准确,治疗用方之全面,为后世医家在疼痛的分型、治疗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伤寒论》中治疗痛证的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总观《伤寒论》全篇,有397条,论及痛证的有67条,其中太阳篇38条;阳明篇7条;少阳篇1条;太阴篇3条;少阴篇11条;厥阴篇7条.另外有些条文,虽无疼痛二字,但也含有疼痛之意.其中太阳病、太阴病、厥阴病的辨证提纲中均有痛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有人称他是辨证论治的大师,方剂学的鼻祖,临床学的奠基人。笔者认为,不仅如此,他还是中医辨证施护的先驱。综观《伤寒论》其中就有不少关于护理学实际内容的记载。特别是在药物的煎煮、服用、药后反应的观察处理以及饮食调摄等护理方面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如何保持和发扬辨证施护的特色,很有研究和参考价值。一、煎药方法不拘一格徐灵胎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作为中国医学史上的经典著作、"方书之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辨证论治思路和百余首经方,还涉及到许多针灸治疗的应用方法。为了加深对《伤寒论》中取穴用药思路的理解,并更好地指导临床中针药结合的运用,本文选取《伤寒论》中涉及对具体病症使用针刺或灸法并起到积极治疗作用的条文,结合《黄帝内经》中的理论基础,参考各注家与相关研究者的论述与成果,系统整理张仲景对针灸及经方运用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