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的正确性和物理治疗后的疗效评定。方法:对已经有腰椎正侧位片检查及CT检查结果的患者,进行《计算机化电热成像检查》(COMPUTERELECTROCHERMATHERMION简称C.E.T)分别对健侧和患侧进行自腰部及双下肢温度测定,并进行对照。结果:发现患侧与健侧皮肤温度有显著差异。结论:说明C.E.T检查对确定椎间盘膨出或突出所引起的腰骶神经压迫的定位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并有助于物理治疗后的疗效评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早期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小儿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患儿80例,均为单侧发病,以自身健侧为对照(健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儿治疗前髋关节滑膜内细小血管的血供情况和血流频谱进行检测评价,并在治疗后4天和8天随访患侧髋关节滑膜内血流.结果 小儿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患儿患侧髋关节均显示异常超声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治疗前患侧髋关节滑膜内血流信号较健侧明显增加, 治疗后4天患侧髋关节滑膜内的血流信号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治疗后8天患髋滑膜内血流信号基本同健侧.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监测髋关节滑膜内的血供改变,对疾病的治疗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表面肌电图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采用表面肌电图检测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3 7例 ,其中男性 2 1例 ,女性 16例 ,年龄 2 0~ 61岁 ,平均 3 9.46± 11.5岁 ,接受腰骶部透热治疗、腰牵、推拿及经络导平等综合物理治疗。在入院时及住院治疗一月后 ,受试者分别接受腰背肌等长收缩测试 ,取俯卧位 ,下半身固定 ,嘱受试者用力保持上半身与下半身在同一水平面 ,此测试持续至受试者不能耐受为止 (以上半身开始向下偏离水平面为标准 ) ,同时用芬兰ME3 0 0 0P型表面肌电图仪记录肌电图 ,测试患侧与健侧骶棘肌和多裂肌等腰脊旁肌的表面肌电图中位频率的斜率 (MFslope ,MFs) ,平均肌电图波幅。结果 治疗后 ,2 9例症状缓解 ,患侧MFs的衰减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健侧MFs的衰减无显著改变 ;治疗后 ,平均EMG波幅健侧无显著改变 ,患侧波幅有增高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 8例症状未缓解患者 ,健、患侧差异显著 ,治疗前后MFs及平均EMG波幅差异无显著。本组 13例病人 ,治疗后作CT检查 ,无 1例显示腰椎间盘回纳。结论 表面肌电图可用作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评定的客观指标之一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F波检测在腰骶神经根压迫征的诊断和康复评定中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进一步拓展F波检测的临床应用范围。方法:对42例确诊为L5/S1腰椎间盘脱出症的患者进行胫神经F波时限、波幅、相位、出现率和传导速度的检查,并对其中38例患者进行住院综合物理治疗2个月后,复查F波传导速度并作CT。结果:患侧与健侧胫神经F波的时限、波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患侧F波的相位明显增多,传导速度减慢与健侧对比差异显著(P<0001);患侧F波的出现率降低,与健侧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有效的病例F波传导速度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而全部病例治疗前后CT检查椎间盘无形态学改变。结论:F波的相位、出现率和传导速度均能反映神经根的功能状态,但波幅、时限变化意义不大。认为F波传导速度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理想的定量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5.
F波对腰骶神经根压迫征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正确性,对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F波潜伏时及传导速度检查,同时还检查了肌电图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并对患侧与健侧进行对照。经统计学处理,患侧与健侧的F波潜伏时及传导速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说明F波传导速度检查对腰骶神经根压迫征的诊断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硬膜外注射配合手术复位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观察体感诱发电位在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将46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注射组23例和常规治疗组23例,疗程3-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1d、1周及疗程结束 后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估,对症状、体征进行临床评定,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并复查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结果:硬膜外注射即对止痛效果明显,可缩短疗程,配合手法复位治疗,疗效显著,优良率占82.6%。两组患者患侧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治疗后均有改善。结论:硬膜外注射配合手法复位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体感诱发电位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情及疗效评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3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健侧刺激组、患侧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1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患侧刺激组及健侧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患侧或健侧脑皮质M1区进行rTMS治疗,持续治疗10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0 d及40 d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巴氏指数(MBI)对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各组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另外每组各随机挑选3例患者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40 d时的磁共振波谱(MRS)数据,对各组氮-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比值(NAA/Cr)进行比较.结果 健侧刺激组及患侧刺激组NIHS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且以健侧刺激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患侧刺激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MEP潜伏期及CMCT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其中健侧刺激组CMCT在治疗后10 d及40 d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及患侧刺激组NAA/Cr比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 低频rTMS治疗能提高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皮质兴奋性及ADL能力,缓解神经元受损程度;刺激健侧或患侧脑半球M1区均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受损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以刺激健侧脑半球的疗效相对较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共选取3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健侧刺激组、患侧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1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患侧刺激组及健侧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患侧或健侧脑皮质M1区进行rTMS治疗,持续治疗10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0 d及40 d时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巴氏指数(MBI)对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各组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另外每组各随机挑选3例患者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40 d时的磁共振波谱(MRS)数据,对各组氮-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比值(NAA/Cr)进行比较.结果 健侧刺激组及患侧刺激组NIHS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且以健侧刺激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患侧刺激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MEP潜伏期及CMCT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其中健侧刺激组CMCT在治疗后10 d及40 d时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及患侧刺激组NAA/Cr比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 低频rTMS治疗能提高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皮质兴奋性及ADL能力,缓解神经元受损程度;刺激健侧或患侧脑半球M1区均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受损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以刺激健侧脑半球的疗效相对较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定量温度觉检查(quantitative thermal threshold, QTT)用于四种常见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对462例临床诊断NP病人进行QTT检查,其中: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 12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65例、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 7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LDH)伴神经根性疼痛200例。对全部病人患侧与健侧对称部位分别进行QTT检测,包括温觉阈值(warm sensory threshold, WST)、冷觉阈值(cold sensory threshold, CST)、热痛觉阈值(heat pain threshold, HPT)、冷痛觉阈值(cold pain threshold, CPT)。对全部病人患侧与健侧对应部位WST、CST、HPT、CPT检测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其与病人病程、NRS评分的关系。结果:HZ及PHN病人患侧较健侧CST及CPT降低,WST及HP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TN病人患侧较健侧CST及CPT表现为降低,WST表现为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PT表现为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DH伴神经根性疼痛病人患侧较健侧CST、WST、CPT、H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Z、PHN、TN病人在病程不同阶段以及NRS评分不同等级中,患侧较健侧QTT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又以CST及CPT较为敏感,均表现为患侧较健侧降低。结论:QTT可以对NP进行早期诊断以及对NP病人神经损伤进行量化评估;可提高NP的诊断率,为临床NP诊断提供一种新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频超声诊断肘管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诊断肘管综合征中的作用.方法 以42例初步诊断为肘管综合征患者(43肘)为研究对象(患侧组),以其中15例患者的健侧肘(自身对照组)、15名健康志愿者30肘为正常对照组,进行肘部超声检查,并将患侧组检查结果 与术前肌电图检查结果 和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 高频超声可显示尺神经卡压后的形态变化及某些致病因素,患侧组卡压近端尺神经的测量值均大于正常组和健侧组,尺神经横截面积(CSA)和CSA肿胀率的诊断阈值分别为0.11 cm~2、141.50%;与术中所见比较,超声诊断肘管综合征的灵敏度为92.86%,与术前肌电图联合后,灵敏度可达100%.结论 高频超声可作为诊断肘管综合征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于心、脑电图检查时施加心理治疗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首次发病,第一次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研究组在系统药物治疗并常规心(脑)电图检查的同时施加心理治疗,对照组只进行系统药物治疗和常规的心(脑)电图检查。分别于治疗前1d和治疗后3个月末用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定。结果:PANSS评分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性,治疗后3个月末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显效率70%,对照组44%,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心(脑)电图检查时施加心理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疗效显,能更有效地改善病症,控制症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屈伸肌力与其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研究膝关节炎患者膝屈伸肌力与其下肢功能的相关性。方法:运用Cybex6000型等速测力系统对38名膝关节骨关节炎健侧膝及患侧膝进行肌力测试,并对患者下肢日常活动能力及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患侧膝屈肌和伸肌的峰力矩、力矩加速学能、作功量和平均功率与健侧膝相比显著降低,且屈伸肌肌力的减退与下肢活动能力下降,以及患膝疼痛程度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不但应注重患膝疼痛的治疗,而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伴单侧下肢放射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经中医综合法治疗前后足底红外热成像温度变化,结合临床疗效分析其温度变化的规律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其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足底进行探测。结果:(1)治疗前患侧足底平均温度均值标准差(25.37±3.7℃),低于健侧足底平均温度均值标准差(25.74±3.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VAS评分(7.0±0.91)、腰椎JOA评分(13.2±1.98);治疗后VAS评分(2.6±0.69)JOA评分(23.4±2.3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3)治疗后患健侧足底温度差绝对值低于治疗前患健侧足底温差绝对值(秩和检验Z=-4.39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断与疗效评估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可以通过提供客观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主观疗效评分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异位肾的超声诊断价值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对异位肾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对12例异位肾的位置、大小、形态、肾动脉血流状况及患侧膀胱腔内输尿管喷尿情况进行观察。结果:1.一侧肾区无肾脏回声,对侧肾不增大;2.异位肾通常较正常肾小,形状不一,并多有旋转不良;3.肾结构清晰可辨;4.肾血管多有异常;5.息侧输尿管如开口于膀胱,则患侧膀胱腔内可见喷尿现象。结论:超声检查能敏感地显示异位肾的位置、形态及相伴的其它畸形,彩色多普勒还可判断是否有血管异常;观察患侧膀胱腔内是否有输尿管喷尿有助于提高诊断率。超声检查对腹腔及盆腔异位肾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新生儿早期室管膜下出血(SHE)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价值.方法 检测早期SHE患儿25例,共35条大脑前动脉(AC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25例(50条ACA)无颅内疾患新生儿相应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对15例单侧SHE患儿患侧与健侧ACA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SHE组患侧大脑前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SPV)及舒张期血流速度(DPV)高于正常新生儿SPV及D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E组中单侧SHE患儿的患侧SPV及DPV高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HE患儿早期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一定特征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对其进行评价,并可协助临床早期诊断SHE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价值,SWE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非手术治疗疗效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疑似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102例,对其进行超声检查并应用SWE技术收集患侧和健侧胸锁乳突肌弹性模量数据。而后对确诊的患儿追踪随访其治疗过程,非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法按摩、超声短波理疗。随访至治疗3月后复查超声,再次收集患儿胸锁乳突肌弹性模量数据。结果:102例患儿中,确诊为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76例,SWE技术诊断肌性斜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4,诊断阈值182 kPa,敏感度84.2%、特异度73.1%、阳性预测值90.1%、阴性预测值61.2%,约登指数0.573。肌性斜颈患儿胸锁乳突肌与健侧胸锁乳突肌弹性模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非手术保守治疗后复查,患侧胸锁乳突肌弹性模量平均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E为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定量诊断及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半月板切除术后等速肌力测试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半月板切除术后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膝屈伸肌在保持膝关节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Cybex330等速运动测试仪,对28例半月板切除术后患者的双膝屈伸肌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并结合双膝关节X线片检查进行评定。结果:半月板切除术后仍有关节功能紊乱的患者双膝屈伸肌力均下降,尤其是患侧伸膝肌减弱更明显,患侧膝与健侧膝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X线片检查患膝有退行性骨关节炎改变。结论:半月板切除术后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原因主要有膝屈伸肌力下降,退行性骨关节炎等。提高半月板切除术后膝屈伸肌力,对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防止后期继发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脑灌注成像对早期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50例疑似早期脑梗塞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以脑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比较256层螺旋C T脑灌注成像与C T平扫诊断早期脑梗塞的效果,进一步比较早期脑梗塞患者健侧与患侧25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的相关参数差异.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如何根据红外热成像结果选择背部肌筋膜炎最佳治疗方式。方法将诊断为肌筋膜炎的100例患者行红外热成像检查后,测量患侧与相对健侧的温度(△T=患侧温度-相对健侧温度),根据患侧温度高低选出热组(W组, △T≥0.2 ℃)和冷组(C组, △T≤-0.2 ℃),50例/组,每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再各分2组,25例/组,分别行银质针导热治疗(S组)和神经阻滞治疗(N组),4组分别简称WS、WN、CS和CN组。银质针导热治疗组共治疗1次,神经阻滞治疗组每5 d 1次,根据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共行2~3次。在治疗前(0 d)、治疗第1、6、15、30、180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变化。结果随访期内,热组患者在第1、30、180天的VAS评分显示WS组明显高于WN组(P < 0.05);冷组患者在第15、30、180天的VAS评分显示CS组明显低于CN组,两组数据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利用红外热成像进行患区温度判断,热区(△T≥0.2 ℃)选择神经阻滞治疗,冷区(△T≤-0.2℃)选择银质针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和脑外伤上肢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定量评价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和脑外伤中的康复效果。方法:9例脑卒中和脑外伤患者使用夹板固定限制健侧手,患侧手进行每日6小时康复训练,共2周;在治疗前2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Carrol上肢功能评定和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定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和治疗前及基线相比,两种评价方法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和脑外伤上肢功能有显著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