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在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非糖尿病患者各30例,设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检测2组患者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并采用压力导丝检测其冠状动脉(左前降支)IMR值。结果:糖尿病组hs-CRP、充血状态下冠状动脉IMR值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2组患者的hs-CRP与IMR呈正相关(r=0.657,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可能与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炎性反应有关。压力导丝测定IMR能较准确、敏感地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微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2.
严重感染是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尽管目前针对严重感染发病机制的认识有很大进展,治疗效果有较大提高,但严重感染的病死率仍然维持在38%~46%[1].严重感染时微循环灌注发生紊乱[2],此时微循环功能障碍与预后相关,死亡患者微循环功能障碍更加严重且不易纠正[3-5].因此,改善微循环功能障碍是严重感染治疗的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健康人甲襞微循环对艾灸的效应。方法 选健康人30名,年龄2 1±3岁,采用江西协达公司生产的XDM Ⅰ型微循环仪,专人操作,于艾灸前及艾灸后测试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 艾灸八邪及三阴交后,甲襞微循环各指标有明显变化,血流速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 .0 1)。红细胞聚集程度、流态积分、管周积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艾灸八邪及三阴交可明显改善甲襞微循环,红细胞积聚性下降,血流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亚低温可以改善心搏骤停的神经功能结局。最新指南中对于亚低温的温度推荐范围是32~36℃。但伴随着体温的下降,全身微循环也随之变差。在这项实验研究中,我们探索了心搏骤停猪模型中自主循环和成功心肺复苏后不同亚低温目标温度下时大脑(CM)和舌下微循环(SM)的变化及其与温度的相关性。方法:10只国产家猪被随机分成对照组(Control组)和心肺复苏组(CPR组)。钻孔法暴露大脑皮质用于皮层微循环的测量。心肺复苏组(CPR组)的猪使用诱颤法建模,室颤维持5分钟后开始5分钟的胸外心脏按压,之后进行150焦耳的电除颤。对照组在相同的时间维持自主循环。亚低温在CPR组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开始,在对照组实验动物准备就绪后也进行亚低温治疗。使用冰毯将两组实验动物的体温分别从37℃降至35℃、33℃和28℃,并在每个时间点上保持30min后,使用旁流暗视野技术进行舌下和大脑皮层微循环的检测。结果:两组实验动物舌下和大脑皮层微循环血管的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和灌注血管密度(PVD)均伴随着温度的下降逐渐降低。在每个温度点上与Control组相比较,CPR组大脑和舌下微循环的MFI和PVD在每个温度点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脑皮层的微循环状态随着体温的下降逐渐下降。亚低温状态下神经功能结局的改善与微循环下降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检测银屑病患者甲襞微循环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用国产麦赛3-999Ⅱ型微循环显微镜在室温(18~25℃)下观察50例银屑病患者的左手无名指甲襞微循环,同时与20例健康人作对照。检测管袢形态、流态、袢周状态等指标。结果管袢形态:寻常型银屑病(0.98±0.38)分,红皮病型银屑病3.64分,脓疱型银屑病3.95分;对照组(0.95±0.32)分。流态:寻常型银屑病(1.21±0.38)分,红皮病型银屑病0.81分,脓疱型银屑病0.78分;对照组(1.01±0.36)分。袢周状态:寻常型银屑病(0.96±0.41)分,红皮病型银屑病4.21分,脓疱型银屑病4.09分;对照组(0.78±0.46)分。对照组与寻常型银屑病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5)。结论银屑病的甲襞微循环改变以管袢畸形、袢周渗出和出血改变为主,且微循环障碍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夏至草醇提物对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夏至草醇提物对高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 500)致急性微循环障碍(AMD)大鼠肠系膜血液及淋巴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20只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夏至草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左颈静脉注射Dextran 500(10 ml/kg)复制AMD模型.6 min后夏至草组自颈静脉缓慢推注夏至草醇提物(6 g/kg),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应用活体显微电视录像系统观察大鼠肠系膜血液及淋巴微循环的变化.结果 与实验前比较,模型组大鼠表现为肠系膜微血管口径缩窄、微血流流速变慢,伴有红细胞聚集,微血流流态积分值显著增高;肠系膜微淋巴管(ML)自主收缩频率、收缩活性指数(Index I)、总收缩活性指数(Index I)、淋巴动力学指数(LD-Index)均显著降低(P均<0.05).注入夏至草醇提物后,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口径较模型组扩张,血流加速,微血流流态积分明显降低,ML自主收缩频率、Index Ⅰ、Index Ⅱ、LD-Index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 夏至草醇提物能明显减轻Dextran 500所致AMD大鼠肠系膜血液及淋巴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7.
正在急诊危重医学研究领域,人体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微循环检测、动态监测和评估日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将成为传统血液动力学监测后又一项病情评估指标。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血液循环,是机体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的场所,对维持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和内环境稳态起重要作用。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不同,微循环组成也不同,相应的微循环检测技术也不尽相同,随着科技发展,新技术也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将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微循环的改善,促进对其不易愈合伤口的愈合。方法对56例患者采取降低血糖、疏通微循环等综合疗法。结果经过一个疗程(30 d)治疗,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1Ac)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伤口愈合达46例(82.1%),有效8例(14.3%)。结论降糖、改善微循环对糖尿病不易愈合伤口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久强脑立清 (JNQ)对金黄地鼠颊囊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微血管血流速度自动测量装置研究JNQ对金黄地鼠颊囊微循环的作用。结果去甲肾上腺素可造成金黄地鼠颊囊局部微循环障碍。预先服用JNQ的金黄地鼠血管扩张和血流的恢复明显加快 ,并优于脑立清 (NQ)组 ;滴加去甲肾上腺素后再滴加JNQ提取液 ,对去甲肾上腺素的拮抗作用也强于NQ。结论JNQ能预防并显著改善微循环障碍 ,效果优于NQ。  相似文献   

10.
火针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类风湿关节炎例46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的改变。结果治疗一疗程(10次)后,微循环有显著改善,管袢数目增多,血流速度加快,血管管袢形态、血液流态、袢周状态与治疗前比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火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总有效率为96%。提示火针治疗可改善类风湿患者的甲襞微循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对11例OSAHS患者进行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观察。结果OSAHS者存在微循环障碍,表现为甲襞微循环血流减慢,红细胞轻度至中度聚集,血流变学表现为红细胞压积增高。结论OSAHS患者微循环异常,血液粘度增加,血流缓慢,造成微血流滞缓形成为微血栓,是易发生脑血栓、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咽部的微循环障碍可能是促使慢性咽炎反复发作的一个发病学基础,而负压治疗能通过生物力学的变化,改善炎症靶器官的微循环。目的:观察口腔负压对慢性咽炎患者的症状和甲襞微循环的改善效果。设计:随机单盲对照观察。单位:河北北方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对象:2002-01/09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慢性咽炎患者65例;病程1~3年。随机分为治疗组(n=35)和对照组(n=30)。其中,慢性单纯性咽炎36例(治疗组18例,对照组18例),慢性肥厚性咽炎29例(治疗组17例,对照组12例)。方法:应用Hices口腔负压仪,将负压施加器放入口腔的最适位置,调节负压维持在(0.05±0.01)MPa。治疗时间10min/次(首次5min),1次/d,时间固定,5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同样口含负压施加器10min/次,但不给负压。主要观察指标:①甲襞微循环观察与评价:应用XTL-Ⅱ型微循环显微电视系统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常规检查左手无名指甲襞第一排管袢,记录微血管形态、微血流状态和袢周状态,按田牛等加权积分法对微循环障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积分值低说明微循环状态良好。②治疗3个疗程后的咽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6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负压治疗1个疗程后,1/3患者症状显著改善;3个疗程结束后,除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及咽侧索增厚等增生性形态学变化未见显著改善外,症状及咽部黏膜充血体征的出现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0.01)总有效率为89%。②负压使治疗组慢性咽炎患者微循环障碍明显改善,由治疗前的中度异常恢复到大致正常,总积分值由4.836±0.242降低至1.941±0.165(P<0.01)。结论:口腔负压能明显缓解或消除慢性咽炎的症状和体征,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康复疗养对刚下高原官兵的微循环调节的影响。方法将刚下4 000 m以上高原赴临潼疗养院的31名高原官兵分为疗养+高压氧疗组和正常疗养组,分别于入院时、疗养15 d及疗养30 d时检测微循环并对其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康复疗养对高原官兵的微循环状况有很大的改善作用,疗养30 d较15 d效果显著(P0.05)。高压氧治疗与正常疗养对高原官兵微循环的变化无差异(P0.05)。结论康复疗养30 d对高原官兵微循环调节效果好,尤其对高原官兵下山脱习服,促进机体微循环恢复正常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超声微泡实时直接测量正常肝肾微循环血流速度并研究血流状态。方法采用10只实验犬用"DFY型超声图像定量分析仪"观测肝、肾实质正常微循环的血流速度和血流状态。结果肝、肾微循环的血流速度分别为(0.82±0.17)mm/s和(1.19±0.38)mm/s。肾微循环的平均血流速度大于肝(P0.05)。结论本实验所用方法是一种无创、动态实时、直接测量深部脏器微循环血流速度的新技术方法。微循环变化是疾病的基础病变和先期病变,血液微循环障碍的最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血流速度的减慢和停滞,因而了解微循环状态对疾病的诊治和预后判断意义重大。目前,临床上尚无无创、动态实时、直接、准确测量深部脏器微循环血流速度并观察微循环状态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汪文峰  方茂勇 《临床医学》2012,32(5):117-119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其并发症严重,病死率高。AP病因复杂,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除了胰酶的自身消化学说外,微循环障碍参与AP发病及病程进展已逐渐引起关注。大量研究证明,胰腺微循环障碍作为一种持续性损害机制贯穿于急性胰腺炎的整个进程,改善胰腺的微循环可以阻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不断恶化的病理过程。这为我们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就改善微循环障碍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相同浓度不等量酒精对人体甲襞微循环的即时效应。方法选择浓度52%的中档酒为实验用酒,实验者自愿参加;空腹开始饮酒,伴食花生米,饮酒前、饮酒50mL、100mL、150mL时分别观测实验者甲襞微循环血流、管周、血管及血栓指标。结果饮酒50mL实验者甲襞微循环血流速度较饮酒前明显加快,红细胞聚集减少;饮酒100mL实验者甲襞微循环血流速度较饮酒前减低,红细胞聚集增加;饮酒150mL实验者甲襞微循环血流速度较饮酒前明显减低,红细胞重度聚集。结论(1)浓度52%的中档饮用酒,每次饮用50mL,可使人体甲襞微循环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减少,有改善人体微循环功效。(2)浓度52%的中档饮用酒,每次饮用100mL以上,对人体微循环有不利的影响,可使红细胞聚集增加,微循环血流速度减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实时心肌声学造影(RT-MCE)在心肌微循环障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疑似心肌微循环障碍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35例心肌微循环障碍的患者设为障碍组,25例无心肌微循环障碍或术后未复发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造影图片与左心室心肌声学造影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参数的诊断价值,采用斯皮尔曼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实时心肌造影影像中前降支、回旋支、室壁瘤区域显示较明显,清晰显示节段较多;障碍组心肌峰值声学强度(A)、曲线上升平台期平均斜率(β)、再充盈平均速度(K)、局部心肌血流量(MBF)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A、K、MBF诊断心肌微循环障碍的AUC分别为0.796、0.795、0.799;心肌微循环障碍与A、K、MBF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 RT-MCE对心肌微循环障碍可能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心肌微循环障碍与A、K、MBF值可能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静脉心肌声学造影定量评价冠脉微循环血流灌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静脉心肌声学造影定量评估冠脉微循环血流灌注的可行性。方法 对 12条犬于左前降支 (LAD)狭窄前后行静脉心肌声学造影。结果 时间 强度曲线参数中峰强度和曲线面积较基础状态明显降低 (P <0 .0 1) ,两种状态下以峰强度和曲线下面积 (AUC)与冠脉微循环血流 (CBF)有显著的相关性 (峰强度 :r =0 .940 5~ 0 .9666,P =0 .0 0 0 5~ 0 .0 0 0 1;AUC :r =0 .82 3 9~ 0 .9761,P =0 .0 10 3~0 .0 0 5 6)。)结论 静脉心肌声学造影可定量评价冠脉微循环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9.
不同部位脑梗塞的甲襞微循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部位脑梗塞时的微循环状态如何,目前尚不清楚。甲襞微循环(NFM)变化的观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全身微循环状态。可以将它做为了解微血管和血管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重要指标。我们试图通过不同部位脑梗塞病例的甲襞微循环观察,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病理生理变化,从而为其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和对照组的选择:选择由临床和脑CT扫描证实的急性脑梗塞病例65例,男47岁,女18岁,年龄61.45±15.19岁。依据脑CT扫描将病  相似文献   

20.
实时监测颅内微循环的犬心脏骤停模型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建立可以实时观察颅内微循环变化的犬室颤心脏骤停(CA)模型.方法 6只比格犬开颅后采用交流电诱发室颤,同时观察犬诱发室颤前、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 h内动脉内平均压(MAP)、右颈总动脉平均流量(Q)、耳及颅内微循环灌注量.结果 犬全部诱发室颤,无干预3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6只比格犬均复苏成功.ROSC 30 min颅内微循环最高均值,与其余各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C 5 min MAP低值与ROSC 105 min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分析表明CA前MAP与Q呈负相关(r=-0.941,P=0.005).ROSC后,耳与颅内微循环正相关(r=0.269,P=0.049);而耳微循环与MAP(r=-0.454,P=0.001)、Q(r=-0.440,P=0.001)呈负相关;MAP与Q呈正相关(r=0.297,P=0.029).结论 开颅窗比格犬CA模型,可动态观察颅内微循环变化,为心肺脑复苏(CPCR)提供更直接更可靠的观察手段和方法.颅内微循环在复苏后30 min时存在高灌注.复苏后2 h内耳与颅内微循环灌注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