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寰椎侧块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为临床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 0具新鲜尸体寰椎标本 ,依次测量寰椎侧块的宽度、厚度、高度、寰枢关节面及其倾斜角度。结果 :寰椎侧块的宽度 ( 15 .47± 1.19)mm ,厚度 ( 17.2 1± 0 .93 )mm ,高度 ( 14 .0 9± 1.92 )mm ,侧块外侧壁到中线的距离 ( 2 2 .0 6± 1.2 6)mm ,寰枢关节面的横径 ( 17.90± 1.18)mm ,寰枢关节面的纵径 ( 15 .63± 1.0 4)mm ,寰枢关节在冠状面上的角度 ( 3 4.5 7±3 .77)°。结论 :寰椎侧块较为宽大 ,在理论上有寰椎侧块螺钉固定的足够空间。  相似文献   

2.
背景:寰枢椎脱位常通过椎板间植骨促进融合,但针对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间松解与融合治疗复杂寰枢椎脱位的研究报道相对匮乏。目的:探讨单纯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间松解与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入组的30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均行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间松解与融合术治疗,术中应用专利器械松解寰枢侧块关节,应用后路螺钉复位固定并在侧块关节间隙植骨。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0±5.4)个月,随访期间复查颈椎MRI观察上颈椎减压情况,复查X射线片及CT观察上颈椎复位情况以及内固定有无松动、断裂,同时评估侧块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评估日常生活功能改善情况,测量寰齿前间隙、寰椎平面脊髓有效空间评估寰枢椎复位及减压情况。结果与结论:(1)3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未发生脊髓神经、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颈椎MRI显示脊髓压迫解除,X射线片及...  相似文献   

3.
寰枢椎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 :为寰枢椎区病损机制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15 0例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枢椎标本上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寰椎上关节面内倾角、下关节面外倾角及侧块内倾角两侧不对称分别占 19.3 %、10 .7%和 7.3 % ;椎动脉沟处形成沟环者占 16 .0 % ;所有横突孔的前后径和横径均大于 4mm ;后弓内侧半距仅为外侧半距的 1/2。枢椎椎弓根内倾角变异较大 (-3 .5°~2 1.5°) ;齿突腰部宽度小于 9mm者占 71.2 % ,齿突后倾角的变异较大 (0°~ 2 2°) ;2 7.5 %的椎动脉在经过枢椎侧块下方时会形成一动脉压迹沟 ,致使侧块外端和椎弓根变薄。结论 :①寰枢椎的解剖学形态与其生物力学性质及损伤机制密切相关 ;②手术时寰椎前弓向外显露不宜超过 2 0mm ,后弓切除向外不宜超过 10mm ,经寰枢外侧关节融合或内固定术应选择在关节的内侧 2 /3 ;③大部分中国人不适宜于两枚齿突螺钉内固定术 ;④ 2 7.5 %的中国人不适宜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枢椎椎弓根变异较大 ,手术前应作CT检测。  相似文献   

4.
经后路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寰椎侧块螺钉14枚,枢椎椎弓根螺钉20枚及连接板或棒稳定上颈椎10例,回顾性分析临床疗效,手术设计和并发症的预防.结果:进钉点显露过程中出现静脉丛出血3例,两例两处寰椎后弓下壁破裂,改为经寰椎后弓下置钉,无椎动脉损伤、感染、脑脊液漏,全部病例随访3个月~3 a,平均1.4 a,无内固定松动,骨折不愈合.结论: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及连接板或棒固定技术稳定上颈椎具有肯定的三维固定效果,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只要正确掌握适应症,术前以三维CT为基础进行科学设计,术中仔细操作,大多数并发症可避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型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的设计及解剖学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一种复位固定一体化的新型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根据寰枢椎腹侧解剖学特征,利用Ni-Ti记忆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设计性能独特、能够满足临床需要的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并从解剖学、材料学和生物学角度,论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结果:设计的新型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外形呈"V"型,两翼带有锁定孔,V型尖端有一稳定臂。固定器翼展35.90mm,高29.91mm,厚2mm,稳定臂和Π形钉长10mm。复位和固定原理:将固定器稳定臂斜形插入枢椎体,受热形变时V型双翼向后推压寰椎侧块向后位移达到复位目的,然后置入Π形寰椎侧块固定钉,受热两腿张开,紧紧扒持骨质起到固定作用。结论: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新型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的设计是可行的,在经口咽入路的寰枢椎腹侧手术中不会造成椎动脉、硬脊膜和脊髓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寰枢椎腹侧手术相关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寰枢椎腹侧手术内固定物置入时的相对危险性,为相关器械的设计和改进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对37对寰枢椎干骨标本20条线性参数和8个角度参数进行测量,观察寰枢椎腹侧的形态结构。结果:寰椎上下关节面的轴截面是前内至后外方向并逐渐外向扭转的倒工字型曲面,其下1/3分位线恰位于骨质中央,纵长为(18.66±1.92)m m。枢椎侧块外2/3因椎动脉压痕形成空洞,使枢椎上外侧关节面下方骨质由前内向后外逐渐变薄,最薄处仅(1.67±0.65)m m。结论:寰枢椎腹侧手术时,在寰椎上下关节轴截面下1/3分位线置钉和沿枢椎体前唇至齿突基底后缘连线置钉能够获得最大界面把持力,而且安全性最高;寰枢椎外侧关节间融合时枢椎上关节面摩除的骨质厚度不能超过1.5m m,否则有损伤椎动脉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寰椎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确定寰椎后路椎弓根钉的进钉点和验证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方法:用40副干燥寰枢椎标本测量进钉点的最佳位置和相关数据,临床应用该置钉技术,CT测量6例术后病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和螺钉长度。结果: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为7.78mm,进钉点在寰椎椎弓根中线外缘2.2mm,即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线,CT测量螺钉均位于寰椎侧块内,螺钉长度为28--30mm。结论:寰椎椎弓根钉进钉点可用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延长线来确定,螺钉长度28--30mm。  相似文献   

8.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螺钉固定强度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内固定钢板(transoralpharynge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进行固定螺钉拔出力实验,评估TARP系统枢椎前路椎弓根和关节突下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强度。方法 6例C1、C2椎体新鲜标本左右双侧均行螺钉固定,寰椎螺钉固定于侧块,枢椎螺钉分别采用椎体、前路椎弓根及关节突下固定,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通过传感器测定TARP系统寰椎和枢椎固定螺钉的最大拔出力、钉道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寰椎(546.45±85.07)N与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593.14±97.77)N的最大拔出力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枢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拔出力明显强于枢椎椎体和关节突下螺钉,枢椎关节突下螺钉(469.94±73.32)N拔出力明显强于枢椎椎体螺钉(395.15±75.07)N。结论 TARP系统枢椎螺钉固定采用前路椎弓根及关节突下固定优于枢椎椎体固定,固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极外侧枕骨髁—侧块入路的可行性及解剖学基础。方法:(1)通过50个干性寰枢椎标本的测量,主要测量齿突和寰椎外侧缘的平均高度;(2)6具成人尸体标本在显微镜操作下模拟手术入路。结果:齿突的平均高度(14.84±2.55)mm,寰椎外侧缘的高度左侧(17.38±2.49)mm,右侧(17.28±2.52)mm。齿突的平均高度明显低于寰椎外侧缘的高度(P≤0.01);该入路仅需磨除部分寰椎侧块,就能够很好的显露齿突。结论:极外侧枕骨髁—侧块入路治疗自发性寰枢椎脱位,可以不磨除枕骨髁,就能满意显露齿突。该入路有足够的空间行该部位的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经口前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在前路经口寰枢椎复位固定钢板(TARP)及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后路C1-C2钉棒)固定下的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经口前路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将6具新鲜上颈椎标本,随机分为完整对照组(M)、前路TARP+髂骨块组(A1)、前路TARP+cage组(A2)、后路C1-C2钉棒+髂骨块组(B1)、后路C1-C2钉棒+cage组(B2)。 利用Motion Analysis, co.6 Eagle系统对屈伸、侧屈、旋转方向运动范围(ROM)进行测量,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相同固定方式组间比较,cage组比髂骨块组运动范围更小,屈伸方向稳定性依次为A2>B2>A1>B1, 其中A1与A2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P=0.0125), B1与B2比较, 有显著性差(P=0.0132);相同置入物组间比较, 前路TARP与后路C1-C2钉棒固定力学稳定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寰枢椎融合术中使用cage比髂骨块具有更好的三维稳定性、理论上能够提高寰枢椎融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40例,分别作矢、冠状断层解剖。在经颈动脉管垂直段、卵圆孔矢状层面上和经卵圆孔、茎突根部冠状层面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侧颅底内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的矢、冠状断层可清晰显示卵圆孔、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垂直段、颈静脉窝、颞下颌关节、茎突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咽旁间隙内的结构,颈动脉管外口、卵圆孔和茎突根部至颈静脉孔的距离分别为(16.60±2.34)、(22.70±1.64)、(21.14±2.05)mm。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时观察各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和寻找神经、血管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呈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侧颅底的矢、冠状断层是分别显示内耳道内结构和颞下间隙的最佳断层影像方式,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设计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视交叉三维断层影像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连续横、矢、冠状断层,探讨成人视交叉的位置、形态、毗邻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获取视交叉的三维径线和角度数据。方法 20例成人尸体头颅制成头部连续横、矢、冠状断层标本与40例活体成人头部磁共振横、矢、冠状断层扫描图像,探讨视交叉的位置、形态及其毗邻结构;测量视交叉的横径、前后径和上下径,视交叉前角、侧角和后角。 结果 视交叉横断层能同时显示视神经颅内段、视交叉和视束起始段;冠状断层视交叉呈“一”字型横位分隔第三脑室底的视隐窝和漏斗隐窝,其上方是大脑前动脉A1段,下方正中邻垂体柄和灰结节,两侧是颈内动脉C1或C2段;视交叉的横径 (TDT)为(13.54±3.12)mm,前后径 (APDT)为(7.91±1.29)mm,上下径 (SIDC)为(3.51±0.49)mm,视交叉前角(AA)为(69.7±9.1)°,左侧角(LLA)为(121.1±16.9)°,右侧角(RLA)为(122.3±15.2)°,后角(PA)为(73.3±10.2)°。断层数据和MRI数据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连续横、矢、冠状断层和MRI是研究和辨认视交叉、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骶髂关节周围解剖和CT重建进行研究,明确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固定的安全区。 方法 选15具成人尸体骨盆,做以下测量:L4、L5神经前支到骶髂关节线的水平距离及到骶骨翼的垂直距离;L4、L5神经根从椎间孔到真骨盆缘的长度及其中点直径;在CT冠状位二维重建中测量:骶髂关节切线与矢状面的夹角;骶髂关节骶骨侧宽度。 结果 L4、L5神经根从上到下距离骶髂关节线的距离逐渐减小,最宽处分别为(2.1±0.2)cm和(2.6±0.2)cm,最窄处分别为(1.2±0.2)cm和(1.5±0.2)cm;L4神经根距离骶骨面的垂直距离从上到下也是逐渐减少,最高处约10 mm,最低处则紧贴骨膜,L5神经根前支则全长紧贴于骨膜;从出椎间孔到真骨盆边缘L4神经根的长度为(7.4±0.8)cm,其中点直径为(2.7±0.8) mm;L5神经根的长度为(3.9±0.5)cm,其中点直径为(7.3±1.4)mm;CT重建中观察结果:骶髂关节面与矢状面的角度约为30度;骶髂关节线到椎管外侧缘的距离从上到下逐渐减少,最宽处3.3 cm,最窄处2.3 cm;到椎间孔外侧缘的距离较为恒定,约2 cm; 结论 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的安全区:钢板应置于骶髂关节的中、上部,上钢板向骶骨侧剥离不超过2.5 cm,下钢板向骶骨剥离不超过1.5 cm,螺钉内倾30°植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测膝关节半月板的断面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律,为诊断膝部病变提供更为详尽的形态学资料。  方法    正常成人尸体膝关节片厚5 mm的连续断面标本27例,其中矢状断面标本9例,冠状断面标本12例,横断面标本6例。通过三维断面标本,观察膝关节半月板的断面形态特征。  结果    内侧半月板矢径(40.36±4.73)mm,横径(33.99±3.77)mm;外侧半月板矢径(34.51±2.18)mm,横径(34.51± 3.25)mm。内、外侧半月板前、后角厚度分别为(4.98±1.83)mm和(4.45±1.44)mm、(3.54±1.24)mm和(6.15±1.43)mm。半月板后角高度外侧大于内侧,外侧半月板后角高度大于前角。内侧半月板后角宽度大于前角。板股韧带出现率为75%。  结论    ①半月板前、后角部在矢状面上,体部在冠状面上显示最好,横断面可见半月板全貌。②由于内侧半月板与关节囊紧密相连,且后角宽度大于前角,致使其易受损伤。③外侧半月板后角高度大于内侧半月板后角及同侧前角,可能是导致外侧半月板后角较易受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To successfully surgically reconstruct 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 the exact three-dimensional (3D) configuration of the upper articular surface of the talus has to be respected. We assessed the talar geometry by measuring the coronal and sagittal talar edge radius and the frontal talar profile in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 of computer tomographic (CT) studies of 79 patients (83 feet) with a healthy ankle joint. An image visualization software designated for coordinate measurement was used to perform the measurement. In the coronal plane, the mean lateral talar edge radius was 4.0 mm and the medial 4.5 mm. In the sagittal planes the mean lateral talar edge radius was 20.3 mm, the radius of the sulcus 20.7 mm and the medial talar edge radius 20.4 mm. The talus showed a concave shape in coronal cuts. These results show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edial and lateral talar edge configuration in coronal planes.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lateral and medial sagittal radius and the mid-sagittal radius in the sulcus tali show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depth of the talar sulcus shows no correlation to age or sex. Different sizes of custom-made tissue-engineered grafts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of the osteochondral lesion at the talus are needed for exact surg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atomy. Osteochondral lesions are three dimensional; therefore, a 3D preoperative planning tool by CT scan or MRI is mandatory.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经口咽入路是治疗寰枢椎病变的传统方法,一直以来都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目的:为经口咽入路到达颅颈交界区提供直观操作路径,并提供安全操作的解剖学数据。 方法:对尸体标本进行经口咽入路逐层外科解剖,观察解剖层次、组织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毗邻关系,以门齿为标志点测量各主要解剖结构与其之间的距离,并测量椎动脉与中线之间的距离以及寰枢椎的形态学结构。 结果与结论:经口咽前入路能直接显露从斜坡中下段至C3椎体上缘的范围,双侧椎动脉到中线的距离C1水平左侧为20.72-29.70 mm、右侧为20.36-28.98 mm,C2水平左侧为13.10-23.00 mm、右侧为13.85-24.02 mm。前结节、齿突前面、齿突后面、硬脊膜、脊髓以及C2椎体前缘和C3椎体前缘与门齿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9.24-88.16 mm、74.95-96.27 mm、84.77-107.39 mm、87.65-111.45 mm、91.38-116.11 mm、76.21-92.77 mm和78.53-105.13 mm。寰椎长度为(19.8±2.3) mm,齿突高度为(15.9±1.9) mm,最大横径为(10.5±0.6) mm,最大矢状径为(11.5±1.9) mm;枢椎最大横径为(15.1±1.6) mm,最大矢状径为(17.7±1.3) mm,上关节面外缘到中线的距离为(26.1±1.7) mm,横突孔入口与上关节面之间的距离为(8.1±1.3) mm。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结构复杂,经口咽入路在解剖安全范围内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成人正常锁骨的曲度和髓腔形态学CT影像解剖学参数,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和锁骨固定装置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21年3月—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影像科行胸部螺旋CT扫描的成年国人中锁骨形态正常且完整的92例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4例、女48例,年龄20~87(51±17)岁,按年龄分为<60岁组(61例)和≥60岁组(31例)。应用Calculate 3D工具重建出锁骨CT三维影像模型;应用“Inertial Axes”功能建立锁骨的惯性轴及其两端坐标;应用“Reslice Objects”功能重新分割锁骨CT三维影像模型,生成调整后的锁骨三维视图,并基于此观察锁骨的一般形态。依据惯性轴长度将锁骨八等分后,可得到7个等距的矢状面髓腔截面,自锁骨远端向近端依次命名为S1~S7。使用“Measure”工具,在冠状位及水平位视图上分别测量和计算锁骨体积、表面积、长度、内外两侧曲率半径和深度、远近两端关节面宽度和高度;在矢状位视图上分别测量7个截面的皮质厚度、髓腔面积、最长径和最短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各指标测量结果进行不同性别、年龄和截面间的比较。结果 本组92例92侧正常成人锁骨CT测量结果显示,锁骨体积(29 518.4±7 049.2) mm³,表面积(8 271.8±1 291.2) mm2,长度(143.7±11.5)mm,内侧曲率半径为(128.3±28.0) mm、深度为(16.4±2.6) mm,外侧曲率半径为(56.7±19.4) mm、深度为(11.4±2.6)mm,近端关节面的宽度为(20.5±3.8)mm、高度为(21.8±3.4)mm,远端关节面的宽度为(15.4±3.5) mm、高度(12.8±2.3) mm。锁骨皮质厚度从S2向两端递减,其中S2皮质最厚[(3.5±1.1) mm],S7皮质最薄[(2.6±0.7) mm]。髓腔面积、最长径和最短径在S4处最小并向两侧扩大,其中S4髓腔面积为(24.7±11.0)mm²、最长径为(6.7±1.7) mm、最短径为(4.6±1.2) mm。7个截面间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以上各指标中:近端关节面宽度和外侧曲率半径测量值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指标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60岁组相比,≥60岁组锁骨远端关节面的宽度和高度,以及各截面的髓腔面积、最长径和最短径较大,而皮质较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不同截面处,锁骨的皮质厚度及髓腔面积、最长径和最短径等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在选择手术方式时,术者需要考虑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以及骨折部位和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侧隐窝狭窄的原因及其横、矢径测量在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意义。方法利用30例横断面、8例矢状面标本,观测侧隐窝、黄韧带、椎间盘等结构。结果 (1)L3-5骨性侧隐窝矢径为(6.97±0.95)、(6.46±0.86)、(6.37±0.54)mm,盘黄间隙矢径为(7.21±0.82)、(7.20±0.79)、(7.01±0.59)mm;(2)椎间盘横径、矢径均存在性差,各椎体间的椎间盘也存在差异;黄韧带厚度、侧隐窝横径及矢径均无侧差,但黄韧带厚度存在性差,侧隐窝横径、矢径均无性差;(3)椎间盘前缘高度大于后缘,L4~5前、后缘高度之比较L5~S1小。结论⑴不同性别、不同腰椎间的形态数据存在显著差异;⑵椎间盘、黄韧带数据均可作为诊断侧隐窝狭窄的参考指标;⑶侧隐窝狭窄是导致腰椎管狭窄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CT三维重建影像解剖学特点及其在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3~69(64.1±13.4)岁。病变节段:L2/3 1例,L4/5 18例,L5/S1 23例,L3/4合并L4/5 1例,L4/5合并L5/S1 6例。均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辅助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前患者均行腰椎CT扫描及三维容积重建,观察患者腰椎整体形态结构,使用放射工作站软件测量两侧椎板夹角、椎板宽度、关节突关节矢状化程度以及椎板下移程度,并进行腰椎节段间及侧别间比较。结果 (1)棘突与两侧椎板呈“人”字形平滑连接,两侧椎板向两侧弧形展开。两侧椎板夹角自L3至L5逐渐增大,分别为70°±11°、78°±12°和9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25,P<0.001)。(2)椎板下缘向两侧延伸,椎板宽度自L3至L5逐渐增宽,左侧分别为(14.0±2.4)、(15.7±2.6)和(18.7±2.8)mm,右侧分别为(14.4±2.4)、(16.4±2.3)和(19.2±2.8)mm,各节段椎板宽度右侧均大于左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3、4.00、2.78,P值均<0.05)。(3)椎板末端逐渐增宽膨大成关节面,关节面L3/4~L5/S1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左侧分别为60°±10°、50°±9°和42°±11°,右侧分别为58°±11°、48°±10°和40°±13°。同一节段左右两侧对比,在L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P=0.005),在L4/5及L5/S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9、1.79,P值均>0.05)。(4)椎板下移程度自L3至L5逐渐减小,分别为(6.8±2.1)、(5.1±2.3)和(2.4±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9,P<0.001)。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从L3到L5,两侧椎板夹角逐渐增大、椎板宽度逐渐增大、关节突关节逐渐由矢状化转变为冠状化、椎板下移程度逐渐减小。了解腰椎解剖的节段性变化有助于单边双通道内镜手术的顺利进行、椎板去除范围的确定、对关节突关节的保护以及椎间盘位置的确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2~5掌指关节屈伸活动中有效关节接触面的三维模型及测量有效接触面积的大小。 方法 选择身体健康的青年男性、手部既往无外伤及其他病理性疾病病史的志愿者10例。 将志愿者右手2~5掌指关节分别固定在0°、30°、60°、90°位,利用CT分别进行扫描获得图像数据,数据导入Mimics17.0进行2~5掌指关节模型的三维重建及有效关节接触面的标记,测量掌骨长度及有效接触面积,应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在0°至90°屈曲过程中,掌骨头上参与关节活动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背侧至掌侧逐渐增大,其中示指有效接触面积在0°~90°时为(32.92±2.47)~(80.05±2.51) mm2;中指为 (35.90±2.48) ~(88.63±2.04) mm2;环指为(31.51±1.07) ~ (74.84±1.88)mm2;小指为(26.19±2.12) ~(57.80±0.81) mm2。 结论 2~5掌指关节屈曲过程中,从冠状面看,0°位时仅有中间约1/2的关节面属于有效关节接触面,而90°位时则100%均属于有效关节接触面,呈梯形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