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载脂蛋白B/A1(ApoB/ApoA1)水平与疾病发生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组)、100例体检健康对象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研究对象的血清UA、Hcy、ApoB/ApoA1及血生化指标水平,并按照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病例组进行亚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A、Hcy、ApoB/ApoA1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的血清UA、Hcy、ApoB/ApoA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UA、Hcy、ApoB/ApoA1水平随着NIHSS分级的增高而逐渐增高(P<0.05);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UA、Hcy、ApoB/ApoA1、TC、TG水平增高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性因素(P<0.05)。结论 血清UA、Hcy、ApoB/ApoA1水平升高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miR-103,miR-29b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6例AIS患者(AIS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45例)、中度组(57例)和重度组(24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78例)和预后不良组(48例),另选择56例同期于本院门诊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miR-103,miR-29b表达水平,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miR-103,miR-29b表达水平与NIHSS,mRS评分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iR-103,miR-29b表达水平对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AIS组血清miR-103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iR-29b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miR-103表达水平随着AIS患者神经缺损程度加重而升高(P<0.05),miR-29b表达水平则降低(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miR-103表达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miR-29b表达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AIS患者血清miR-103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mRS评分呈正相关(r2=0.636、0.794,P<0.05),miR-29b表达水平与NIHSS评分、mRS评分呈负相关(r2=-0.664、-0.659,P<0.05)。ROC分析显示miR-103,miR-29b表达水平预测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3、0.741,联合miR-103,miR-29b表达水平预测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AUC为0.918,高于单独miR-103,miR-29b表达水平(P<0.05)。结论 AIS患者血清miR-103表达水平升高,miR-29b表达水平降低,miR-103表达上调、miR-29b表达缺失均与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神经功能恶化有关,可以为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动态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2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患者手术1年后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95)和预后不良组(n=32); 记录患者入院年龄、有无高血压病、血管痉挛、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术后并发症等资料; 分别于手术前、手术1 、7 d后和手术1个月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MMP-9,NSE和IL-6水平; 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MMP-9,NSE和IL-6水平与术前CT Fisher、Hunt-Hess分级之间的相关性;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血清MMP-9,NSE和IL-6水平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前CT Fisher分级(OR=1.984,P=0.037)、Hunt-Hess分级(OR=2.063,P=0.018)和有术后并发症(OR=2.026,P=0.033)为影响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 手术7 d后和手术1个月后预后良好组血清MMP-9,NSE和IL-6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 血清MMP-9,NSE和IL-6水平与术前CT Fisher,Hunt-Hess分级呈显著正相关(0.330<r<0.460,P<0.05); 手术7 d后和手术1个月后血清MMP-9,NSE和IL-6水平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P<0.05),且联合预测的AUC高于单独预测。结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血清MMP-9,NSE,IL-6水平升高与患者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缺血修饰蛋白(Ischemia-modified albumin,IMA)表达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本院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80例作为对照组,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用Modified Rankin量表(MRS)进行预后评价,检测血清中IMA水平,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血清中IMA水平增高(P<0.05);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MA水平增高,预后不良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MA水平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用四分位数法将脑梗死患者血清IMA水平从低到高分组显示,随IMA水平的增加,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率逐渐增高,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也增加(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MA水平显著升高, 其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42(β-amyloid peptide 42,Aβ-42)和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c structure-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与麻痹性痴呆(General paresis of insane,GP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行为症状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78例GPI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另选取同时期本院收治的58例手术行腰椎麻醉的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为对照组; 检测2组患者脑脊液Aβ-42,NLRP3水平,同时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检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神经精神量表问卷(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评估2组患者认知功能与精神行为症状; 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脑脊液Aβ-42,NLRP3水平与MoCA,NPI评分的相关性。研究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随访截止日期为2022年3月31日; 随访结束后根据患者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Aβ-42,NLRP3水平及其他相关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GP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治疗前脑脊液Aβ-42,NLRP3水平对GP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脑脊液Aβ-4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NLRP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MoC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NP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法显示,脑脊液Aβ-42水平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0.583,P<0.05); 脑脊液Aβ-42水平与NPI评分呈负相关(r=-0.562,P<0.05); 脑脊液NLRP3水平与MoCA评分平呈负相关(r=-0.574,P<0.05); 脑脊液NLRP3水平与NPI评分呈正相关(r=0.557,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反复多次驱梅治疗占比、脑脊液NLRP3水平、NPI评分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 预后不良组患者脑脊液Aβ-42水平、MoCA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情况、Aβ-42,NLRP3水平、MoCA,NPI评分均是影响GP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脑脊液Aβ-42,NLRP3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GPI患者预后不良的灵敏度分别为84.12%、85.63%、90.35%,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43、0.769、0.841,特异度分别为66.72%、63.85%、62.48%。结论 脑脊液Aβ-42与NLRP3水平在GPI患者体内表达异常,与GP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行为症状关系密切,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评估GP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且两者联合检测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炎症小体(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rotein 3 inflammasome,NLRP3)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对患者不良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9年2月-2020年5月收治的AD患者116例,观察患者治疗1年后的预后情况,并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好转组和预后不良组,统计2组患者相关资料,分析AD患者治疗后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NLRP3和HMGB1水平对AD患者不良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血清HMGB1、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rel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NLRP3水平均高于预后好转组(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HMGB1,NLRP3,Hcy水平升高为AD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ROC曲线显示,血清HMGB1,NLRP3水平及两者联合对AD患者发生预后不良评估的AUC分别是0.725、0.729、0.796。结论 血清NLRP3和HMGB1水平是评估AD患者预后不良的较好指标,两者联合对AD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评估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清钙水平与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的血清钙水平分为3组,血清钙<2.15 mmol/L为A组,血清钙2.15~2.50 mmol/L为B组,血清钙>2.50 mmol/L为C组,比较3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入院后对症治疗,头部影像学检查患者出血病灶的体积,进行NIHSS评分及mRS评分,检测血清钙及血肌酐水平,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随访1年后的病死率。结果 3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血清钙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A组明显低于B组(P<0.05),B组明显低于C组(P<0.05); A组出血病灶体积、NIHSS评分、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B组出血病灶体积、NIHSS评分、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5); A组mR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B组mR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 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随访1年后A组病死率明显高于B组(P<0.05),B组病死率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钙水平是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结论 血清钙水平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血清钙水平低的患者病情更严重、病死率更高,监测患者的血清钙水平对患者的不良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CAVM)伴癫痫患者血管内栓塞的疗效及临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未破裂CVAM伴癫痫患者共104例的临床资料,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比较治疗前后NIHSS评分、mRS评分、头疼严重程度分级、Spetzler-Martin分级、Engel分级及QOLIE-31量表评分。结果 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和mR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后头疼轻度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 患者治疗后头疼中度和重度比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 患者治疗后Spetzler-Martin分级和Engel分级I-II级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 患者治疗后Spetzler-Martin分级和Engel分级III-IV级比例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后情感、精力、发作担忧、综合健康状态及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 治疗前后药物影响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petzler-Martin分级低级别组患者平均QOLIE-31量表评分显著高于高级别组(P<0.05); 完全及次全栓塞组平均QOLIE-31量表评分显著高于部分栓塞组(P<0.05); Engel分级预后良好组平均QOLIE-31量表评分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结论 未破裂CVAM伴癫痫患者血管内栓塞可有效保护神经功能,控制病情进展,降低癫痫发作严重程度,并有助于改善生存质量; 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与AVM形态结构、栓塞程度及癫痫发作控制效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效果及对水通道蛋白、氧化应激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HICH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血肿量、水肿体积、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肿量、水肿体积、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MMP-9、SOD、GSH-Px、AQP-1、AQP-4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OD、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MMP-9、AQP-1、AQP-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HICH可缩小水肿体积,降低MMP-9、AQP蛋白水平,提高SOD、GSH-Px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正五聚蛋白3(PTX3)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发病24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151例为脑梗死组,同时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健康人群103例为对照组; 检测和比较2组血清PTX3、hs-CRP水平; 比较NIHSS≥5分和NIHSS<5分的患者血清PTX3、hs-CRP水平以及mRS≤2分和mRS>2分患者的血清PTX3、hs-CRP水平; 分析血清PTX3、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的关系以及两者对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 与脑梗死组NIHSS<5分患者比较,NIHSS≥5分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水平升高(P<0.05); 脑梗死组mRS>2分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亦均高于mRS≤2分的患者(P<0.0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TX3、hs-CRP水平与其 NIHSS和mRS得分均呈正相关(PTX3:rs=0.471,0.451; hs-CRP:rs=0.381,0.320; P<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对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均良好,但以血清PTX3水平预测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最优。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均相关,且均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良好,但以血清PTX3水平的预测价值更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血清L-精氨酸(L-Arg)、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访90 d,根据随访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痴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80例脑出血患者,出院后6个月根据认知功能评分分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VCI)60例,其中血管性痴呆组(VD)22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VCIND)38例;对照组为无认知障碍者120例。入院后及出院后6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BDNF水平,分析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BDNF对VCI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VCI组年龄、NIHSS评分、出血量、出血部位、Hcy水平及BDN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示高龄、NIHSS评分高、大量出血、脑叶出血、Hcy水平升高及BDNF水平降低是脑出血患者发生VCI的危险因素(P<0.05)。出院时6个月VCIND组与对照组MMSE评分、BDNF水平均高于入院时(P<0.05)。出院后6个月VD组BDNF水平高于入院时(P<0.05)。出院后6个月3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VD组与VCIND组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VD组MMSE评分低于VCIND组(P<0.05)。入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3组BDN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入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VD组与VCIND组BDN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VD组BDNF水平低于VCIND组(P<0.05)。出院后6个月BDNF水平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P<0.05)。BDNF预测VD及预测VCIND的AUC面积分别为0.749、0.704,均>0.7,灵敏度分别为84.2%、85.9%,特异度分别为80.9%、80.6%。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出血后VCI的发生相关,随着BDNF水平的降低,VCI严重程度随之增加,且入院后血清BDNF水平可以预测VCI的发生,特别是VD发生的标记物之一,临床上血清BDNF水平低的患者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AIS患者107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mRS评分将观察组分为预后良好组(n=72, 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n=35, mRS评分>2分); 另选取同期来本院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 比较对照组、观察组不同预后的血清SDF-1、Ang-1水平的动态变化; 采用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 采用ROC曲线评估SDF-1、Ang-1水平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入院第1、7、14、21 d的SDF-1、Ang-1水平均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变化(P<0.05)。预后良好组入院第1、7、14、21 d的SDF-1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Ang-1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大面积脑梗死、血尿酸、血肌酐、血浆脑钠肽水平、NIHSS评分与AIS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SDF-1水平升高、Ang-1水平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房颤、血浆脑钠肽水平≥280 ng/L、NIHSS评分≥13分是AI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SDF-1、Ang-1水平用于预测AIS患者预后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0.7,二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7(30/35),0.819(59/72),均高于两指标单独检测。结论 AIS患者血清SDF-1、Ang-1水平呈异常波动,且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对脑动脉瘤(IA)患者术后NIHSS评分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胱抑素C(Cys C)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2016-03我院收治的91例I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6)与对照组(n=45)。患者入院后均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比2组术前及术后10dNIHSS评分、血清MMP-9、Cys C水平,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2组预后情况。结果术前2组NIHSS评分及血清MMP-9、Cys C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0d2组NIHSS评分及血清MMP-9、Cys C水平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IA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清MMP-9、Cys C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血管介入与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降纤酶联合应用在小鼠脑缺血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构建小鼠脑缺血模型,8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只),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和降纤酶治疗,观察组小鼠采用血管介入联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降纤酶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末期速度(V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及相关标记物蛋白(MMP-9、SOD、NLRP3)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Vs值、Vd值、NDS评分、MMP-9、SOD、NLRP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上述指标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颅内血管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脑缺血小鼠的神经功能、改善血流障碍、降低氧化活性和炎症,效果优于常规药物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硫氧还蛋白、褪黑激素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随诊的AD患者94例作为AD组,另选取同时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人80例作为对照组(CON组);比较2组不同AD病情程度下血清硫氧还蛋白、褪黑激素水平及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价值。方法 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将本院178例ACI患者(2014年8月-2018年9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9例; 在常规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观察组给予rt-PA静脉溶栓+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 对比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段(治疗1、2周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变化、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水平变化、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对比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改善情况。结果(1)神经功能:治疗1、2周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对照组(P<0.05);(2)血清学指标:治疗2周后2组血清NGF、MBP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血清NGF水平高于对照组,MB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安全性: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36%(11/89),与对照组8.99%(8/8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不良事件:随访3个月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37%(3/89),低于对照组11.24%(10/89)(P<0.05);(5)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随访3个月后2组FMA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ACI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调节血清NGF、MBP表达水平,有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