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在国际同行评议中对于审稿专家审稿意见造假这一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其对学术不端的防范举措。【方法】 针对英文科技期刊办刊实践中所发现的审稿专家批量捏造或制造审稿意见的现象,探析其外在存续条件与内在动机,阐述这类造假意见的主要表现形式,进而总结出发现和防范此类学术不端审稿专家的有效方式。【结果】 在国际同行评议中,审稿专家审稿意见造假的学术不端情况并非个例,所提出的方式可有效发现和防范此类审稿专家。【结论】 在国际同行评议中,英文科技期刊需要针对审稿专家审稿意见造假的情况,进一步完善学术不端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开放同行评议内涵及类型的理论分析,调研专家的接受度,提出专家接受度高且正面影响大的开放同行评议类型,以加快开放同行评议实践进程,并改变办刊主体对开放同行评议的认知偏差。【方法】 利用逻辑学的概念界定方法探析开放同行评议的理论内涵及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揭示评审专家对不同类型开放同行评议的接受度及评价。【结果】 专家对开放同行评议接受度的差异较大。其中,向专家匿名公开审阅同篇稿件的其他专家意见、在网络平台以匿名身份公开评价稿件且可互动,期刊对外匿名公开专家全部审稿意见及各提交时间点三种类型的接受度较高,且被认为对审稿过程产生的正面影响大。公开专家身份尤其是向作者公开,被认为是负面影响大的模式。【结论】 学术期刊可尝试专家接受度高且可操作性强的开放同行评议类型,包括同篇稿件专家互相匿名公开意见,通过官网或社交媒体匿名公开全部意见,循序渐进扩展到开放特征更显著的其他类型,逐步增强同行评议的开放性,推进同行评议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研期刊同行评议现状,分析评议专家审稿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效率与质量提供借鉴。【方法】 基于传统同行评议模式,以审稿专家为研究对象,对专家同行评议培训的需求、愿意参与期刊同行评议的原因、拒绝审稿的原因及认可的同行评议激励机制4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目前我国科学家参与同行评议培训的程度低而专家的同行评议培训需求却较高,参与调研的88.03%的专家认为参加期刊同行评议是科学家的职责,专家拒绝审稿主要是因为研究领域不符、文章质量不高及没有时间等,专家认可的激励方式主要包括加入期刊候选编委团队、为他们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及优秀审稿人认证及表彰。【结论】 期刊编辑部可以从丰富同行评议培训方式、细分专家研究领域、多途径扩大审稿专家库、规范同行评议流程、健全同行评议激励机制及提高编辑学术社交能力6个方面来提升同行评议的效率及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化学期刊Synlett选择性众包同行评议模式,为我国科技期刊在同行评议中吸纳选择性众包同行评议的合理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对文献和Synlett选择性众包同行评议实践的调研,介绍其应用情况,梳理其流程与特点,并将其与传统同行评议模式进行对比。 【结果】 选择性众包同行评议具有审稿耗时短、审稿意见更详细与深入、审稿偏见减少、单个审稿人工作量降低等优势;但其也面临着审稿人积极性降低、易受群体思维影响、原稿版权保护难、仅适用于专业性期刊等挑战。 【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可以增强审稿人互动、探索多专家协作式审稿,以改进现有同行评议模式。同时,可以从改进审稿贡献评价与审稿人激励机制、完善作者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等方面入手,优化选择性众包同行评议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研期刊同行评议现状,深入了解审稿人对审稿行为的认知和态度,以探讨提高审稿时效和质量的对策。【方法】 基于传统同行评议模式,以审稿人为研究对象,针对同行评议的重要性、审稿投入、接受或拒绝审稿原因、激励措施以及审稿专家遴选5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 审稿人认为稿件的创新性和科学性最重要,且审稿意见能显著提升论文的结果和讨论部分的质量;审稿人的实际审稿时长通常在3天以内,审稿人认可14天的审稿时限,并认可具有高级职称或被编委推荐的学者成为审稿人。【结论】 期刊编辑部可以通过加强与审稿人的沟通来缩短审稿时间、提高审稿效率;通过适时遴选青年审稿人,补充、活跃审稿人队伍;通过积极建立多元化审稿工作回馈机制,建立稳定的高质高效的审稿人队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区块链技术在同行评议中的全程应用, 探讨该技术如何对症下药一一破解传统同行评议过程的系列难题, 以期为科学同行评议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思路。【方法】按“评议前—评议中—评议后”的顺序,循序渐进地梳理区块链技术可破解的同行评议难题, 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剖析区块链技术在同行评议中全程应用的可行性。【结果】区块链技术可被应用于同行评议的多个重要环节, 在精准匹配审稿专家、追溯评审过程、双轨补偿同行评议、分流保护审稿人隐私的前提下,提升同行评议的科学性、透明性和开放性。【结论】区块链技术可解决同行评议中固有的审稿专家匹配度低、评审过程不可追溯、同行评议缺乏补偿机制、审稿人隐私保护隐患等难题, 助推开放科学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开放同行评议对作者、评审专家和编辑的要求及其对策,提出适合我国期刊的初始开放同行评议模式。 【方法】 分析现行同行评议模式,从作者、评审专家以及编辑角度分析各个主体需要面对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提出试行开放同行评议模式的流程。 【结果】 同行评议模式各有利弊,期刊可以采取开放同行评议模式,有效监督学术不端问题,避免人情稿、关系稿,也可以加大对作者、评审专家和编辑的监督力度,使评议模式透明化、公开化。试行开放同行评议时暂不透露评审专家和作者信息,仅公开稿件的审稿意见以及作者回复,然后逐步开放同行评议,并不断完善开放同行评议制度,最终形成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开放同行评议模式。 【结论】 在科技期刊繁荣的背景下,改革同行评议模式势在必行,中国学术期刊需要探索并试行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开放同行评议,以便不断提高学术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质量的审稿意见与审稿人个体特征的关系,为科技期刊选择合适的审稿人提供参考。 【方法】 以Publons平台中2018年和2019年Top Reviewers相关信息为数据源,采用标准负二项回归检验高质量审稿意见与审稿人个体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经认证的审稿数、编辑经历、出版后同行评议经历与高质量审稿意见的数量有着显著的、稳定的正相关关系。是否为高被引科学家、是否为Publons导师、论文发表数量、是否在任期刊编委会成员、是否曾任编委会成员、未经认证的审稿数与高质量的审稿意见没有稳定的或者没有显著的关系。【结论】 科技期刊可以通过Publons等开放性的同行评议平台,邀请那些审稿数量多、有编辑经历,以及有过出版后同行评议经历的审稿人参与审稿,以提高审稿质量。  相似文献   

9.
王瑞  曾广翘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3):353-1153
【目的】 分析和讨论国外学术期刊中近期开展的小组同行评议与协作同行评议的概念、流程以及优缺点,为国内期刊同行评议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数据库与网络信息,筛选、整理这两种同行评议模式的相关文献与资料,采用文献综述法进行主题归纳与分析。 【结果】 这两种同行评议模式都可能对改善审稿人表现、提高审稿报告质量以及审稿过程的透明度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受集体思考的影响、时间投入增加等局限性。【结论】 小组同行评议与协作同行评议模式对我国期刊同行评议的发展和创新有可借鉴之处,国内期刊可在开展集体对话、构建更具互动性的审稿机制、开展线下小组评审等方面作出更多尝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研学术期刊对专家审稿工作评价的实施现状,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促使专家审稿评价工作得以普遍、规范地实施,以优化学术期刊同行评议运行效率。【方法】 基于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及访谈法,揭示我国学术期刊专家审稿工作评价实施现状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结果】 超过一半的调研对象(编辑)几乎不对专家审稿工作进行评价;已开展的评价,其科学性、规范性不尽如人意,表现为评价方法主要依靠主观印象,对评价结果的利用较单一。编辑无暇顾及专家审稿工作评价,“可做可不做”认知导向,评价标准模糊、评价指标和结果粗略是上述问题的主要成因。【结论】 专家审稿工作评价要得以普遍且规范地实施,需要编辑认可其作用,且设置具体细化的评价指标,明确易行的评价流程,清晰一致的评分标准,细粒度地利用评价结果,切实发挥专家审稿工作评价对同行评议运行效率的优化作用,助力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作为辅助工具在学术同行评议中的创新应用,提出未来发展建议。【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比较国内外AI辅助学术同行评议的应用实践;其次按功能对其进行分类,并阐述其主要支撑算法;最后展望AI在学术同行评议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结果】 国内方面,AI推荐审稿人功能被应用于基金评审,但AI学术影响力预测功能尚停留在研发阶段;国外方面,除学术不端检测功能外,其他功能的应用均处于起步阶段。按功能不同,AI辅助同行评议可分为投稿审查、审稿人推荐和学术影响力预测3类。其未来发展方向为:评议流程和文本结构的标准化、智能算法的通用化、评议专家库和已发表学术论文数据库的集成化;最终AI将发挥评议主体功能。【结论】 科研机构与学术期刊应积极参与全文文献数据库与全球审稿人数据库等相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AI在学术同行评议中的应用,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引入透明性同行评议这一新兴概念,对其边界进行界定,并建构相应的发展框架,提出实践对策。【方法】 使用案例分析和文献搜集的方法,总结透明性同行评议的特点、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透明性同行评议的构建框架。【结果】 透明性同行评议解决了开放式同行评议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即作者发表论文的需求和评议专家保护隐私的需要,因此,透明性同行评议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更具实践优势。【结论】 透明性同行评议涉及作者、评议专家、编辑、读者,以及科研机构评价体系等主体。在透明性同行评议的探索过程中,应该继续坚持多元合作的原则,将同行评议的改良工作扩展到更多的主体当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了提高同行评审专家与所审学术论文研究方向的匹配度,改进和完善现有同行评审方法,探寻与时代和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稿件评审模式。【方法】 调研分析传统同行评审存在的问题、同行评审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并对专家匹配度中的定量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论文评审形式正经历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从被动性到主动性,评审意见从静态化到动态性发展,从拒稿到分级评审以及从人工到智能等形式的演变。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将推动构建健全、规范、合理、高效的同行评审体系,实现优秀科研成果的快速筛选和广泛传播。【结论】 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可以实现不同学科、不同年度论文之间的比较,h指数弥补了传统文献计量学单项数量指标只能体现数量的缺陷,可作为评审专家画像的定量化参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开放同行评议的大背景下,探讨会议论文同行评议得分与其被引频次的关系,从而分析同行评议结果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在科研评价中的关系,为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基于OpenReview平台提供的ICLR会议论文的公开评审数据,将全部论文划分为口头报告、海报展示和拒收论文三类,运用文献计量和统计分析方法探究论文的同行评议得分与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结果】 三类论文在评审得分和被引频次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同行评议得分与被引频次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 同行评议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在科研评价方面的一致性较高,但并非相互替代的关系,文献计量指标应是对同行评议的重要补充。科研评价体系应该是建立在定性同行评议的质量评价基础上,融合定量文献计量指标,形成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融合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5.
常唯  袁境泽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10):1181-203
【目的】 了解国际学术出版领域同行评议的现状、进展、发展特点,把握其发展方向与脉络,为国内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以案例分析为主线,辅之以文献调研、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国际学术出版领域同行评议实践进行探索,分析其发展特点,探究其趋势和规律。【结果】 国际学术出版领域同行评议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同行评议参与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多边合作不断加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对同行评议的认证和激励机制日益完善,对审稿人的同行评议技能培训更加全面、系统,对同行评议中的学术失当行为的监督和惩戒力度不断增强。【结论】 同行评议各方参与者正协同努力,通过流程再造、理念渗透、智能技术应用、政策法规指导、专业技能培育,不断提高同行评议的质量、效率、透明度、公信力,使同行评议专家更好地发挥学术出版质量把关者的作用。未来,同行评议将继续扮演学术出版质量控制的重要角色。随着理念的提升、技术的进步、操作的规范、开放科学实践的深入发展,同行评议必将向着更加客观、公平、透明、智能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国际大型出版机构和高水平期刊的同行评议实践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寻找可供借鉴的方面。【方法】选取国际上一些高水平科技期刊,包括商业出版机构Elsevier和Nature出版集团的期刊,学协会出版机构OSA的期刊,以及PLoSONE和Cell期刊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国际期刊的同行评议一般有相对比较完整、细致的规范,科学的组织流程,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评议结果更详细、透明,更具建设性,因此,也更易被被评议者——稿件的作者接受。【结论】国内科技期刊应制定详尽的同行评议政策,充分发挥编委在同行评议组织中的作用,提供有效的保障手段,为审稿人提供多样化的激励机制,也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国际组织的相关政策和指南,通过这些途径进一步提高国内期刊同行评议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