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并发症。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其手术入路有经单侧、双侧椎弓根入路,两种手术入路存在各自优缺点。目的:探讨单侧、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2014年3月至2020年4月期间收治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83例,分别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双侧入路组208例)或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单侧入路组175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随访均评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目测类比评分并行X射线片检查,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填充量、X射线照射次数、椎体后凸Cobb角度、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中间高度、骨水泥渗漏率及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率。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25-98个月(平均43.3个月)的随访。(1)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术中X射线曝光次数均明显少于双侧入路组(P <0.05)。(2)单侧及双侧入路组组内目测类比评分、ODI功能指数、椎体后凸Cobb角度、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VCFs)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入路方法分为单侧组(单侧椎弓根入路PKP,n=45)和双侧组(双侧椎弓根入路PKP,n=33)。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d、1个月后,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和伤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且单侧组降低程度比双侧组更明显(P0.05);术后2d、1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前缘中柱相对高度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单侧组比双侧组升高更明显(P0.05);单侧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骨水泥用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双侧组,差异显著(P0.05)。单侧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为11.11%,双侧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为15.15%,两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PKP术治疗OVCFs患者临床疗效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感、运动功能及椎体前缘中柱相对高度,术后骨水泥渗漏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四川奥斯迪康骨医院收治的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60例,随机分为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ODI功能指数评分及影像学指标(椎体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后缘高度)。结果治疗前两组VAS、ODI功能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ODI功能指数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影像学指标(椎体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后缘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创伤小,见效快,效果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谭兆惠 《医学信息》2019,(24):111-112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治疗的58例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受伤椎体增加高度)疼痛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椎管侵占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受伤椎体增加高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bb角、椎管侵占率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0%,低于对照组的20.69%(P<0.05)。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良好,在纠正椎体畸形,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方面更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1月~2013年10月,选取我院72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均为单一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椎体,经皮单侧椎弓根入路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42例,经皮双侧椎弓根入路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30例,分别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照射次数、骨水泥填充量及术后VAS评分,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无肺栓塞、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单侧穿刺组手术时间为(21.2±8.5)分钟,X线曝光次数为(9.5±3.1)次,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3.4±1.2)mL;双侧穿刺组手术时间为(38.9±7.7)分钟,X线曝光次数为(18.7±4.4)次,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5.9±2.2)mL;两组间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及骨水泥注入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率为9.5%(4/42),双侧组骨水泥渗漏率为20%(6/30);两组骨水泥渗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一般情况及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 6月及1年两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单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单侧穿刺方法在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创伤上更具优势,建议对侧充盈不佳时选择双侧穿刺。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骨质疏松人群在逐年上升,在2010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预计超过1亿人,其中约5.36%的患者有高度发生骨折的风险,椎体压缩性骨折更是高发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此类患者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休息制动,  相似文献   

7.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证明是有效的,其具有简便的手术操作,安全的模式,能迅速缓解疼痛,明显恢复椎体高度。但目前对于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还存在争议。 目的:利用Meta分析对于国内外应用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在样本量较大的前提下比较和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优越性。 方法:收集PubMed、Web of Knowledg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超星数据库关于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对照文献进行Meta分析,纳入语种包括中文、英文,时限设定在2000至2014年,其中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为试验组,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为对照组;疗效及差异评价指标以加权均数差和 95%可信区间(CI)、RR值表示,运用Review Manager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收集到国内外7篇随机对照试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组病例目测类比评分均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08,95%CI(-0.05,-0.21),P=0.21];Cobb角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07,95%CI(-0.16,-1.47),P=0.93];椎体平均高度恢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1.76,95%CI(-4.21,-0.69),P=0.16];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手术时间较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短[RR=-23.99,95%CI(-26.01,-21.97),P < 0.000 01]。提示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相比,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能有效减少手术操作时间;但在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变化、椎体平均高度恢复方面两者在统计学范畴无明显差异。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或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7例;比较手术前后椎体前柱及中柱高度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根据Nakai标准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本组手术顺利,手术后椎体前柱及中柱高度均大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42个月.手术前后ODI和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按Nakai标准评价:优9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2.35%(14/17).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或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行PVP治疗的78例单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单侧组33例,男6例,女27例,年龄56~100岁,平均(74.2±9.6)岁;双侧组45例,男6例,女39例,年龄57~94岁,平均(75.0±8.3)岁。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手术前后骨折椎体压缩程度、手术前后骨折椎体后凸Cobb角、术后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及后凸Cobb角恢复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组内术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56.9±29.7) min较双侧入路组(71.1±25.7) min短,骨水泥平均注入量(2.6±1.0) mL较双侧入路组(4.1±1.1) mL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入路组骨水泥渗漏率18.2%(6/33)略高于双侧入路组15.6%(7/4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压缩程度及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及后凸Cobb角恢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侧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短、穿刺损伤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月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应用PVP治疗OVCF住院患者50例,观察手术前、术后1 d、1个月、1年的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的变化,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 d、1个月、1年的VAS评分分别为(2.20±0.99)分、(1.78±0.65)分、(1.71±0.34)分,ODI分别为(19.87±5.05)、(13.90±4.23)、(13.07±3.61),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8.92±1.72)mm、(18.81±1.26)mm、(17.96±1.15)mm,Cobb角分别为(12.31±1.14)°、(12.42±1.25)°、(13.01±1.37)°,均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20例患者胸腰背疼痛症状完全缓解,28例疼痛症状明显缓解,2例患者疼痛症状减轻。骨水泥渗漏5例,未见椎管内渗漏,患者均无明显不适症状,未予特殊处理,无椎弓根骨折、无伤口感染,术后均无神经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VP治疗OVCF的疗效较好,具有安全、有效、微创、快速的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对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影响。方法统计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在我院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c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80例患者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情况,其中45例采用单侧穿刺,35例采用双侧穿刺,比较两种方法术后再发骨折率是否相同,并对比两种方法在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骨水泥分布情况、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Cobb角纠正情况、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率为24.4%,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率25.7%,两种方法术后再骨折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穿刺的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明显多于单侧穿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穿刺的骨水泥分布情况明显优于单侧穿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穿刺与双侧穿刺在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Cobb角纠正情况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与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率无明显差异,但由于单侧穿刺所需手术时间短,病人所承受的痛苦以及接受的辐射少,手术方法相对简单,因此一般情况下优先考虑单侧穿刺,若术中出现分布不均匀建议改为双侧穿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3年12月采用PKP手术治疗的58例老年压缩性椎体骨折患者资料,其中胸椎骨折21例,腰椎骨折27例;观察术后椎体复位情况、并发症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疼痛即缓解,术后3~4d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第2~3天复查X线片显示,58例中有56例椎体高度恢复满意,Cobb's角矫正12°~30°,平均16°.无一例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椎体后壁渗漏、肺栓塞等并发症.58例术后随访3~12个月,症状均无复发,椎体高度未见丢失;治愈48例、好转8例、可2例,优良率占96.5%(56/58).结论 PKP能达到迅速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与强度的目的,术后患者能早期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的发生,是一项值得推广的脊柱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侧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30例侧方OVCF患者,随机行凹侧或双侧球囊撑开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分别在术后1、6、12个月进行随访,对椎体高度恢复、脊柱后凸、侧凸Cobb角及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6、12个月的随访结果比较发现,凹侧撑开及双侧撑开组患者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恢复(P0.05),脊柱后凸、侧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纠正(P0.05)。术后定期随访无丢失。凹侧撑开组与双侧撑开组之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凹侧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治疗侧方OVCF,与双侧撑开相比疗效相当,可简化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创伤、减少费用,是治疗侧方OVCF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超前镇痛(PA)模式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A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PKP手术,经皮穿刺、球囊扩张后向病椎内部灌注骨水泥,PA组于手术开始前15 min肌肉注射地佐辛注射液10 mg,对照组于术前不予特殊处理。记录2组患者手术开始前(T1)、穿刺套管针穿刺时(T2)、骨水泥推注时(T3)、术后24 h(T4)4个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2组术中麻醉药使用剂量;记录2组T1、T2、T3时间点患者心率、血压变化情况及T1时间点至T4时间点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患者对术中疼痛控制效果满意度。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2组T1时间点VAS评分分别为(6.9±0.3)、(6.8±0.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P=0.17);2组T4时间点VAS评分分别为(2.2±0.3)、(2.4±0.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P=0.21);T2时间点VAS评分分别为(2.5±0.8)、(3.7±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P<0.05);T3时间点VAS评分分别为(2.4±0.6)、(3.6±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P<0.05);术中麻醉药使用剂量PA组[(9.1±1.1) mL]明显少于对照组[(16.6±1.4)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P<0.05);2组T1时间点心率分别为(92±8)、(94±9)次/min,血压(1 528/907)、(1 559/918) mmHg(1 mmHg=0.133 k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T2、T3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从T1时间点至T4时间点内2组间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患者对术中疼痛控制效果的满意度P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8, P<0.05)。 结论在PKP治疗OVCF患者手术过程中实施PA是安全、可行的,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4—7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60~75岁。单节段骨折26例,双节段骨折4例;骨折椎体节段:T10 2例,T11 2例,T12 10例,L1 8例,L2 5例,L3 7例。30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机器人组,每组15例。对照组行传统经皮椎体穿刺成形术,机器人组行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项目:(1)比较2组患者伤椎穿刺点导针定位时间、术中透射次数、出血量、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术前、术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伤椎前缘高度/上下邻椎前缘高度平均值);(2)机器人组中,测量比较术前规划穿刺通道与术中实际穿刺通道的矢状截面角、横截面角、进针点距椎体中线距离,评估机器人导针定位的精准度。结果 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身高、体质量、伤椎分布情况、术前伤椎前缘相对高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机器人组单个导针平均定位时间、术中透射次数分别为(283.5±118.7)s、(12.4±5.7)次,均少于对照组的(469.2±113.9)s、(16.5±4.7)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8、-2.78,P值均<0.05)。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8.8±4.6)mL、0.9±0.1,对照组分别为(10.3±5.3)mL、0.9±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1、3.59,P=0.002、0.003)。机器人组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对照组发生骨水泥渗漏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7)。机器人组中,术前规划穿刺通道矢状截面角、横截面角、进针点距椎体中线距离分别为16.7°±3.4°、10.0°±6.6°、(33.3±6.2)mm,术中实际进针隧道矢状截面角、横截面角、进针点距椎体中线距离分别为16.6°±3.8°、8.5°±6.2°、(33.3±6.2)mm,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8、0.82、-0.01,P值均>0.05)。结论 与传统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相比,机器人辅助下经皮椎体穿刺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恢复伤椎椎体高度效果相同,还具有导针定位精准、定位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的优势。临床试验注册 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200004033。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 椎体成形术:是指通过向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等生物材料以达到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局部后凸畸形,增加椎体稳定性的手术方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中。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指因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退变,骨组织强度下降、脆性增加等病理生理因素导致的椎体出现压缩、塌陷变形的疾病。 背景:经皮椎体支架成形术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局部后凸畸形,但目前尚未有确切的临床研究显示其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有明显的优势。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支架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的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支架成形(vertebral body stenting system,VBS)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VBS组15例,PKP组25例,再根据术中透视手术节段是否呈后伸位,分为2亚组,VBS后伸位组7例,PKP后伸位组14例。 结果与结论:①与PKP组相比,VBS组术中注入骨水泥量较多(P < 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渗漏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 > 0.05);②与术前相比,VBS组和PKP组的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下降,且在末次随访时进一步下降(P < 0.05);③VBS组与PKP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伤椎前缘高度比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 < 0.05),VBS组与PKP组压缩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 < 0.05),VBS手术后压缩Cobb角低于PKP组(P < 0.05),VBS组局部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5);④在亚组比较中,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临床疗效(目测类比评分)及影像学评估(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伤椎前缘高度比及椎体压缩cobb角、局部Cobb角)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 > 0.05);⑤结果表明,VBS与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明显;VBS在注入更多的骨水泥的同时,对局部后凸畸形能起到更好的纠正作用;通过术中体位的摆放,使手术节段处于后伸位,能减少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差异。 ORCID: 0000-0002-7618-7188(马延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作为两种微创治疗技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的应用多年,但争议颇多,且各有利弊。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的疗效。 方法:纳入100例患者,其中40例患者选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手术,60例患者选择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前按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为术后1周。并摄X射线片测量测量椎体前缘与后缘比。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都有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恢复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矫形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并发症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经皮椎体成形组为35%,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为12.5%,两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均可显著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经皮椎体成形组通过术前术中使脊椎过伸可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两组矫形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后外上方入路单侧穿刺行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本科收治的109例(144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平均年龄(76.7±9.9)岁(55~96岁),采用后外上方单侧穿刺入路行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注入的骨水泥体积、并发症发生率、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Oswestry残疾指数(ODI)评分、穿刺针尖端的最终位置以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在椎体中的扩散。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随访(9.1±2.9)个月。每个骨折椎体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4.0±3.5) min。注入骨水泥的平均体积为(4.8±0.6) m L。术前平均VAS评分为(8.4±0.7)分,术后1 d为(1.6±0.6)分,末次随访为(1.2±0.6)分。术前ODI平均得分为(70.97±7.73)分,术后1 d为(27.99±4.12)分,末次随访为(19.65±3.49)分。穿刺针尖端的最终位置:119根穿刺针到达中线,15根接近中线,10根超过中线。骨水泥在椎体中的分布类型:81例为类型1(56.3%),37例为类型2(25.7%),18例为类型3(12.5%),8例为类型5(5.5%),无病例为类型4。1例术后出现气胸,无其他并发症(如血肿、骨水泥栓塞、脊髓及神经损伤)。结论 椎体后外上方入路单侧穿刺的椎体成形术,可较为方便地穿刺至椎体中线,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弥散,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陈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1例陈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患者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分别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对患者疼痛情况及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9个月,平均6.7月。椎体前、中部高度由术前的(11.2±2.7)mm、(14.7±3.1)mm,增加到术后的(17.9±2.6)mm、(20.2±3.3)mm(0.05),最终随访时为(17.1±2.1)mm、(19.7±3.6)mm。Cobb角由术前(25.8±5.4)°,矫正至术后(13.5±4.7)°(0.05),最终随访时为(13.9±4.3)°。术后3个月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的(8.2±1.1)下降至(2.5±0.6)(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陈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不愈合方法简单,安全性高,可缓解患者的疼痛,有效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