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目的 :探讨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和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结合观察测量结果 ,分析 45例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片中的载距突移位情况。结果 :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 (2 3 .6± 3 .0 )mm ,(15 .3± 2 .2 )mm和 (9.5± 1.2 )mm。在 45例跟骨骨折患者中 ,无一发生载距突移位。在跟骨载距突的周围 ,有牢固的肌腱、韧带和关节囊附着 ,故当跟骨骨折时 ,这些结构可限制载距突移位。结论 :载距突周围的解剖特点决定了载距突在跟骨骨折中不会发生移位 ,故临床上可利用稳定的载距突骨块作为跟骨骨折行内固定术时的固定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32侧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分析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8~34个月,平均16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17侧,良10侧,可3侧,差2侧,优良率为81%。结论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26-50岁,平均38岁。按Sanders分型:Ⅱ型3例,Ⅲ型9例,Ⅳ型1例。对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随访时间4-22个月,平均16个月。术中无重要神经、肌腱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和深部感染,1例于骨折愈合后取内固定时发生切口小范围坏死;无骨不愈合和内固定松动及再骨折发生;1例于久走后出现距下关节痛,尚能忍受。按张铁良百分评分法进行评定:优6例,良6例,可1例,总优良率为92%。结论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有效恢复Bohler角和Gissane角、恢复关节面、固定坚强、利于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的优点,是目前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异形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异形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28例36足,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18~67岁,平均45岁;按Sanders分型:Ⅱ型8足,Ⅲ型19足,Ⅳ型9足;手术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术后对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中无重要神经、肌腱损伤,术后随访23例29足,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个月。出现久走后足跟痛2例,距下关节痛1例,踝关节僵硬1例,未发生骨折迟缓愈合、畸形愈合、不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依据Kerr设计的跟骨骨折百分评分系统:优17例,良10例,差2例,极差0例;优良率达93%。结论异形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坚强、利于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的优点,是目前治疗移位形跟骨关节内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跟骨前部与载距突关系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解剖关系, 探讨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向载距突置钉的可行性和方法。 方法 观察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解剖形态。用解剖测量法、数字化X线摄影法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法,测量36只跟骨标本的前部和载距突数据,确定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向载距突进钉点和方向。在标本上模拟置钉,评价置钉的安全性。 结果 跟骨前部与载距突具有密切的解剖关系。跟骨前部长(22.27±2.96)mm,宽(23.60±1.99)mm,高(25.25±3.03)mm。载距突长(24.24±2.27)mm,宽(15.44±1.41)mm,高 (10.96±1.25)mm,前倾角(39.13±5.28)°,外倾角(27.78±4.36)°。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取两点向载距突置钉,前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21.37±3.35)°,后斜角(22.39±3.13)°,有效固定长度(43.16±2.12)mm;后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33.60±4.15)°,后斜角(10.09±1.03)°,有效固定长度(44.69±2.32)mm。模拟置钉,无螺钉穿透跟骨前部上面的骨皮质。 结论 载距突是跟骨骨折螺钉置入的理想位置,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可以向载距突安全地置钉,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相互关系决定螺钉进钉方向和长度。这些数据为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评估大龄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4例5足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改良外侧"L"形入路内固定。患者年龄9~12岁,平均10.7岁。术后通过临床查体及X线片随访,评估使用改良AOFAS评分,并结合已发表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患者获得8~12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所有患儿切口愈合良好,无一例出现皮肤坏死。未发现创伤性骨关节炎改变。结论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董俊  徐斌  郑登权 《解剖与临床》2009,14(5):353-355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加“Y”形钢板或AO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47例共49足,其中SandensⅡ型24足、Ⅲ型21足、Ⅳ4足。结果:所有病例随访时间10~48个月,平均16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23足、良20足、可4足、差2足,优良率87.8%。早期并发皮肤边缘坏死2足、感染1足、腓肠神经损伤1足,共4足(8.2%);远期并发慢性疼痛2足(4.1%)。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及部分Ⅳ型跟骨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及可靠的固定,手术并发症少,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使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Ⅳ型13例15侧跟骨关节内骨折.结果:随访15侧,随访时间3~23个月,平均13个月.足部功能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优9侧,良5侧,可1侧,优良率93%.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SandersⅡ、Ⅲ型及部分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对于骨质缺损严重、关节面塌陷者宜采用植骨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钛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5年3月~2011年9月,采用切开复位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42例48足.其中Sander分型II型16足,III型19足,IV型13足.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系统从疼痛、功能、力线三方面评价手术疗效.结果:33例35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8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术中术后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或出现骨折移位或内固定失败等情况.术前AOFAS评分为(16.37±9.21)分,术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74.51±5.46)分和(77.63±13.29)分.结论:切开复位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钛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骨折采用Sanders分型法,43例52侧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37例45侧获得3~37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结果所有骨折均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本组优19侧(42.2%),良21侧(46.7%),可5侧(11.1%),优良率88.9%。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有效方法。应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跟骨的外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技术,为判断跟骨骨折内固定置钉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45侧成人足踝标本(标本组)行足踝X线摄片、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3D重建,然后行解剖观测;收集2014年7月—2017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成人足踝侧位X线影像资料225例(X线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2例、女93例,年龄18~72(42.6±11.7)岁。借助形态解剖和MSCT 3D图像观察标本载距突形态,分析载距突与内踝、距骨、舟骨解剖关系,研究内踝、距骨、舟骨对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影响。以足底平面为参照面,测量标本的载距突长、宽、高和前倾角;在临床X线图像上测量载距突前倾角,比较各组前倾角差异,分析载距突与轴向投照角之间关系,确定载距突轴向投照角。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标本组5例标本行实验置钉,2017年1—6月对我院10例跟骨骨折患者手术置钉,用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法分析置钉效果。结果 标本解剖和MSCT图像观察表明,载距突位于跟骨内侧,高出跟骨前部的上面并向内侧延展,呈后上-前下倾斜,与内踝、距骨、舟骨之间具有密切的解剖关系。但在轴线方向,仅有距骨后突与载距突重叠,影响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效果。标本组载距突平均长(24.36±2.25)mm、宽(14.91±1.58)mm和高(11.03±1.24)mm。标本组载距突前倾角分别为解剖测量30.38°±1.21°、MSCT测量30.47°±1.54°和X线测量30.17°±1.44°,X线组男性与女性载距突前倾角分别为30.09°±1.82°和30.52°±1.6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768, P>0.05),表明不同研究方法获得结果一致,确定载距突前倾角约为30°,此角度即为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角。应用轴向X线投照法判断实验和临床载距突置钉情况,成像效果较为满意。结论 载距突轴位X线成像能显示载距突长轴方向的前后位影像,及中距关节面,可用于跟骨骨折内固定术中透视和术后摄片分析螺钉置入效果,为载距突相关临床影像学检查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廖立青  陈尘  武凯  李义凯 《解剖学报》2020,51(4):566-569
目的 探讨载距内侧面的安全置钉区域。方法 在589例成人干燥跟骨骨性标本中,仔细观察载距突的解剖学特点,测量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果 B型关节面最多见,占77.92%,A型关节面次之,占21.73%;载距突内侧面存在两个骨性突起,中距关节面后端尖部和长屈肌腱沟内侧缘前端;载距突内侧面四边形的边长:前边、后边、上边、下边和对角线的长度分别为(8.07±1.33) (3.88~12.31) mm、(10.27±1.57) (5.62~15.91) mm、(14.99±2.33) (5.86~21.87) mm、(15.43±2.16) (9.82~22.70) mm和(15.83±2.94) (3.83~26.59) mm;中距关节面长度为(18.97±2.85)(9.90~25.41) mm 。结论 载距突内侧面的四边形可以作为置钉的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在尸体标本与临床上辅助固定跟骨载距突的准确性。 方法 (1)采用30例成人新鲜及防腐足部标本为研究对象,用2.5 mm克氏针沿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植入载距突内,每具标本打入1枚克氏针,观察克氏针打入载距突情况; (2)在临床上收集跟骨骨折25例(28足),根据Sanders等分型,II型9例,Ⅲ型11例,IV型8例,采用该载距突螺钉辅助治疗跟骨骨折,通过X线检查螺钉打入载距突情况。 结果 (1)所有标本均置入1枚固定载距突的克氏针,其中1枚穿过载距突前下,其余29枚均从载距突的中间通过,精确率达96.7%。(2)临床病例X线片显示共置入28枚固定载距突的螺钉,其中1枚穿过载距突前方,其余27枚均从载距突的中间通过,精确率达96.4%。 结论 采用该导向器辅助固定跟骨的载距突,明显提高螺钉或克氏针植入载距突的准确性,在临床病例上,避免载距突螺钉位置偏差导致人为医源性并发症的发生,使用方便,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1月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22例﹙28足﹚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Ⅱ型10足,Ⅲ型14足,Ⅳ型4足。采用X线片影像和MFS﹙Marylandfootscore﹚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平均时间﹙65±23.6min﹚,随访时间6-19个月,1例切口周围坏死,2例出现关节炎表现。术后10-12周时X线片示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内外翻畸形等,X线片示Bo hler角由术前4.8°±11.4°恢复至术后末次随访时27.3°±9.7°;跟骨宽度由术前的44.5±4.6mm恢复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41.3±3.8mm;跟骨体长度由术前的62.3±8.3mm恢复至术后66.5±7.8mm;跟骨体高度由术前38.3±3.8mm恢复至术后41.2±4.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末次随访时MFS评分优良率为82.1%﹙23/28足﹚。结论恢复跟骨形态同时要注重跟骨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配合坚强固定和早期的功能锻炼,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与解剖角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并探讨手术前后Bohler角(B角)、Gissane角(G角)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07年8月在本院接受跟骨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并获得随访的患者55例65足,其中Sanders Ⅱ型16足、Ⅲ型22足、Ⅳ型27足.随访时间15~68个月,平均(33.9±13.9)个月.对患者疗效进行Kerr评分,分析术前、术后跟骨的B角、G角及其术前后的差值与术后功能评分的关系.结果术后Kerr功能评分平均得分(83.5±12.4)分,优良率86.2%;其中Sanders Ⅱ型平均得分(91.5±9.5)分,优良率100%;Ⅲ型(82.5±14.4)分,优良率81.8%;Ⅳ型(79.5±10.1)分,优良率81.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术后B角及B角手术前后的差值均是术后功能评分的正性决定因素(P均<0.05),术前、术后G角及G角手术前后的差值不是术后功能评分的决定因素(P均>0.05).结论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可早期恢复功能的良好方法.B角可以作为判断治疗跟骨骨折临床疗效的指标,G角对临床疗效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DIKFIX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部位骨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部位骨折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关节部位骨折患者采用DI- KFIX可吸收螺钉固定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随访时间4个月-20个月,平均14个月,优良率达 97.8%。且所有患者均未见不良全身反应及局部反应。结论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部位骨折安全可靠,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CT三维重建的载距突,探讨其解剖形态学分型及特征,为螺钉植入治疗跟骨骨折提供解剖学支持。 方法 2019年3月~2020年3月,经纳入标准排除后,最终共收集336例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成年人跟骨CT三维重建图像,依据载距突冠状位轴线与跟骨轴线的夹角(β)进行分型,研究参数:β、载距突内侧中点与后距关节面内侧中点的距离(AB),载距突内侧中点与后距关节面外侧中点的距离(AC),载距突内侧中点冠状位轴线与跟骨最外侧交点的距离(AD),载距突内侧中点与跟骨结节内侧突中点的距离(AE),载距突内侧中点与跟骨结节中点的距离(AF),载距突内侧中点与跟骨结节外侧突中点的距离(AG),根据分型和男女、左右分别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根据 β,我们将载距突分为3型:Ⅰ型(β<70°,68例,20.24%)、Ⅱ型(70°≤β<80°,153例,45.54%)、Ⅲ型(80°≤β<90°,115例,34.23%)。其中Ⅲ型与其他型别在 β、AB、AF上具有差异(P<0.05),Ⅲ型和Ⅰ型在AE上具有差异(P<0.05)。此外,男性和女性的载距突在AB、AC、AD、AE、AF、AG上均具有差异(P<0.05),左右两侧的载距突在 β、AB上具有差异(P<0.05)。 结论 载距突可以分为3型,以Ⅱ型为主,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时,螺钉植入角度可以尽量在70°~ 80°,其解剖形态学分型对螺钉植入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纵行切口和跗骨窦微创入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67例纵行切口或跗骨窦微创入路术治疗并跟踪随访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类型分为2组:纵行切口微创入路组(ZW组)36例(37足),行纵行复位小切口入路治疗方案;跗骨窦微创入路组(FW组)31例(33足),行跗骨窦间隙入路治疗方案。根据X线片对比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Bohler角、Gissane角、并发症、愈合时间、跟骨内骨折术后AOFAS踝关节与足后评分。结果 ZW组愈合时间、Bohler角、Gissane角等指标均优于FW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ZW组切口感染并发症明显少于FW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结果显示ZW组得分为82.49分,FW组得分为86.53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治疗手段虽无明显差异,但经纵行小切口复位微创入路治软组织损伤程度、术后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等临床效果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