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海燕 《中外医疗》2011,30(15):110-110
目的利用CBCT(三维锥形束CT)技术评价牙周病正畸治疗中牙槽骨状态。方法某院2003年至2005年间口腔科牙周病正畸治疗患者84例,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在14~26岁,平均20岁;对84例患者在正畸治疗中的排齐整平阶段进行临床追踪调查4个月,利用CBCT(三维锥形束CT)机在相同条件下对84例患者的上颌骨前牙区、中切牙牙槽间隔及两侧中切牙与侧切牙牙槽间隔相对骨密度进行测量4次,将得出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个牙槽间隔的牙槽骨所测量的相对骨密度均值(ρ1、ρ2、ρ3)4次测量的结果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利用CBCT(三维锥形束CT)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能对牙槽骨相对密度进行测量;可用于评价牙周病正畸治疗中牙槽骨的状态,具有无创性、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评价治疗前双颌前突患者前牙区牙槽骨缺损情况。方法:选取50名未经正畸治疗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成人组[30例,平均(22.9±4.2)岁]与青少年组[20例,平均(13.1±1.0)岁],其中成人组根据垂直骨面型分为低角组(9例)、均角组(11例)与高角组(10例),所有患者在相同参数条件下进行CBCT扫描,在其CBCT图像上诊断牙槽骨开窗与开裂的情况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双颌前突患者发生牙槽骨缺损的人数比为94.00%。所有接受检验的牙齿牙槽骨缺损发生率为38.60%。牙槽骨缺损绝大多数发生在唇侧(98.66%);牙槽骨开窗主要发生在上颌,而骨开裂主要发生在下颌。青少年组牙槽骨开裂(3.06%)及骨缺损(30.13%)发生率明显低于成人组的骨开裂(11.73%)及骨缺损(42.46%)发生率,P<0.05;而两组的牙槽骨开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组骨开窗(22.22%)的发生率低于均角组(33.84%)和高角组(37.50%),P<0.05。牙槽骨缺损发生率最低的牙位为上颌中切牙。结论:双颌前突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即存在广泛的牙槽骨缺损,缺损的发生率受年龄、垂直骨面型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锥形束CT( CBCT)研究成人安氏Ⅱ1错患者正畸治疗前上颌中切牙牙槽骨的三维形态结构,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安氏Ⅱ1错畸形患者18例,以个别正常志愿者17例作为对照,分别拍摄CBCT片,分析上颌中切牙唇腭侧倾斜度、上颌中切牙牙槽骨的厚度和高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安氏Ⅱ1错患者上颌切牙唇倾度明显增大( P<0.05)。在牙槽骨厚度方面,安氏Ⅱ1错患者上中切牙整个牙槽骨形态表现为狭窄,而且上中切牙牙根距颊侧皮质骨较近( P<0.05)。在牙槽骨高度方面,安氏Ⅱ1错患者上中切牙腭侧牙槽嵴顶和根尖到PP平面高度大于正常( P<0.05);而颊侧牙槽嵴顶到 PP 平面的高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成人安氏Ⅱ1错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槽骨表现为狭窄且腭侧牙槽骨略高,矫治中可对上中切牙施加适当的内收和压低,但是在矫治中需严格控制切牙的转矩。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不同年龄的正畸牵引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单侧水平或竖直且牙根弯曲度小于90度上颌中切牙作为研究组,以对侧同名上颌中切牙作为对照组。利用CBCT测量分析二组牙根及牙槽骨的相关研究指标。结果 治疗结束时,低年龄组治疗有效率为93.10%,高年龄组治疗有效率为82.76%,在牙根长度上低年龄组在牵引治疗后略小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龄组在牵引治疗后牙根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低年龄组比高年龄组埋伏牙在治疗后的牙根长度有显著增长(P<0.05),而对照牙在二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唇侧牙槽嵴吸收高度上埋伏牙比对照牙有更多的牙槽骨吸收(P<0.05)而高低年龄组上没有(P>0.05)。在埋伏牙唇腭侧骨板厚度方面,低年龄组在治疗后唇侧骨板厚度更大(P<0.05),而腭侧骨板厚度两个年龄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埋伏阻生上颌中切牙的牵引治疗应尽早开始,以促使牙根继续生长发育及牙槽骨的改建,但仍然无法达到对侧同名牙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健康成人上颌前牙区牙龈厚度情况、上颌前牙各牙位的基骨条件、上颌前牙与牙槽骨的唇腭向倾斜度以及各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为上颌前牙区的美学种植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95例体检者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分别测量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唇腭侧骨壁厚度、牙槽骨厚度、牙槽骨高度以及前牙唇腭向倾斜度,进...  相似文献   

6.
甘泽坤  罗震  徐迅  黄建生  徐怡馨 《广东医学》2016,(15):2261-2263
目的:通过研究健康成人上颌前牙区的牙槽骨解剖形态,为该区种植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筛选出148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通过锥形束CT( CBCT)影像测量上前牙区牙槽嵴顶根方2 mm、牙根中点及根尖部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利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对上颌前牙牙根与牙槽骨的位置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嵴顶根方2 mm处、根中部、根尖部的牙槽骨厚度分别为1.01±0.37、0.77±0.29和(1.57±0.65)mm;上颌侧切牙分别为1.06±0.40、0.62±0.37和(1.46±0.64)mm;上颌尖牙分别为1.12±0.47、0.66±0.30和(1.50±0.70)mm;97.47%的牙根偏向唇侧骨皮质。结论成人上颌前牙区唇腭侧骨壁厚度存在差异,唇侧骨板较为薄弱;牙根位置多偏向唇侧骨皮质。  相似文献   

7.
李娜  米方林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32-33
目的比较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矫治前后下前牙牙槽骨密度的变化。方法选择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及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儿童各15例,治疗前后拍摄头影测量片,测定骨性参数SNA、SNB和ANB的数值;运用螺旋CT测量正畸矫治前后下前牙区牙槽的骨密度。结果恒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及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前后,下前牙区的SNA、SNB和ANB的数值发生改变,(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替牙期正畸治疗前后骨密度的变化更明显。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正畸矫治前后,下前牙区牙槽骨密度发生改变,与头部摄片骨性参数的改变相一致,并能较好的反映矫治前后骨组织代偿的过程,值得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锥形束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牙周健康的汉族青年上颌前牙唇侧中央嵴顶上牙龈(supraosseous gingiva,SOG)的三维形态及相关解剖结构。方法: 选取25名牙周健康的汉族青年共计150颗上颌前牙纳入研究,受试者男性11名,女性14名,平均年龄(24.5±1.6)岁,佩戴含有显影剂的硅橡胶印模拍摄软组织间接显影CBCT。对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并测量分析唇侧中央嵴顶上牙龈的形态,包括SOG高度、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骨嵴顶的距离、CEJ处牙龈厚度、骨嵴顶下2 mm牙槽骨厚度等。数据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牙位参数之间的差异,分析其相互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上颌前牙唇侧中央SOG高度测量结果,中切牙为(3.54±0.67) mm、侧切牙为(3.48±0.81) mm、尖牙为(3.49±0.70) mm,各牙位SOG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前牙唇侧中央CEJ水平牙龈平均厚度测量结果,中切牙为(1.45±0.23) mm,侧切牙为(1.13±0.24) mm,尖牙为(1.14±0.22) mm,中切牙牙龈最厚,与侧切牙和尖牙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唇侧中央SOG与CEJ处牙龈厚度在所有牙位上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牙周健康的上颌前牙唇侧嵴顶上牙龈中,中切牙牙龈最厚,未发现上颌前牙区唇侧中央SOG高度与厚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幼儿期儿童上颌乳、恒中切牙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方法 拍摄46个1~6岁幼儿干颅标本上颌前牙区的锥形束CT影像,观察上颌乳、恒中切牙在矢状面上的生长发育变化,并对上颌乳、恒中切牙的牙冠宽度,牙体长度以及恒中切牙的切端硬组织厚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获得了1~6岁组上颌乳、恒中切牙锥形束CT矢状面典型图像。各组间上颌乳中切牙牙冠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岁组、6岁组牙体长度<其他各组(P<0.001)。2岁组上颌恒中切牙牙冠宽度<其他各组(P<0.001),牙体长度从1岁组到6岁组随年龄增加逐渐增大(P<0.001)。切端硬组织厚度从1岁组到4岁组随年龄增加逐步增大(P<0.001),4、5、6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锥形束CT矢状面典型图像形象地显示了上颌乳、恒中切牙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相关测量数据对儿童口腔临床治疗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引导骨再生术(GBR)、骨劈开术、牙槽嵴扩张术三联治疗上颌前牙狭窄牙槽嵴种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2例上颌前牙狭窄牙槽嵴种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骨劈开术联合牙槽嵴扩张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GBR治疗。比较两组牙槽骨高度、牙槽骨骨量、种植床骨密度、种植成功率、红色美学指数(PES)评分、白色美学指数(WES)评分和治疗满意度。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牙槽骨高度、牙槽骨骨量、种植床骨密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种植成功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PES和W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固位功能、咀嚼功能、舒适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BR、骨劈开术、牙槽嵴扩张术三联治疗上颌前牙狭窄牙槽嵴种植患者可提高牙槽骨高度、牙槽骨骨量、种植床骨密度、PES评分、WES评分,提高种植成功率和治疗满意度,效果优于骨劈开术联合牙槽嵴扩张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3):79-83+封三
目的 探讨通过CBCT观察拔牙矫治上颌前突的患者在内收前后上前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改建的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的正畸患者40例,均采用拔牙矫治。在治疗前后分别拍摄CBCT,观察上前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改建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测量。结果 内收后,上颌中切牙、侧切牙牙根长度为(11.35±1.02)mm、(11.97±0.90)mm,短于治疗前的(12.16±1.12)mm、(13.02±1.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唇侧牙槽骨高度为(3.03±0.40)mm、(2.31±0.85)mm,低于治疗前的(3.60±0.40)mm、(3.38±0.8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腭侧牙槽骨高度为(5.01±1.26)mm、(4.79±1.11)mm、(3.44±0.68)mm,高于治疗前的(2.49±0.70)mm、(3.01±0.52)mm、(2.58±0.7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尖牙唇侧根中部牙槽骨厚度为(1.51±0.28)mm、(1.32±0.23)mm,高于治疗前的(0.97±0.23)mm、(1.04±0.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腭侧根中部牙槽骨厚度为(0.37±0.13)mm、(0.45±0.18)mm、(0.63±0.21)mm,低于治疗前的(1.67±0.40)mm、(1.09±0.30)mm、(1.66±0.3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前突患者内收后,牙根吸收明显,牙槽骨改建以骨吸收为主,骨形成较有限。运用CBCT可以准确观察牙根及牙槽骨的改建情况,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缺乏统一的三维参考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直视下评估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位置,即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嵴顶(aleolar crest,AC)距离,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纳入46名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需牙周手术骨增量的患者,平均年龄23.65岁,男10例、女36例,67个颌位(27个上颌、40个下颌), 共400颗牙,其中161颗上前牙(切牙、侧切牙、尖牙各54、53、54颗)和239颗下前牙(切牙、侧切牙、尖牙各79、80、80颗)。术中用Williams牙周探针直视下测量CEJ到AC距离(CEJ-AC),每颗牙测量近中、中央、远中三个位点,并进行多元回归及分析。结果:前牙唇侧CEJ-AC平均为(2.21±1.48) mm;下前牙CEJ-AC平均为(2.54±1.60) mm,大于上前牙(1.72±1.1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牙CEJ-AC平均为(2.42±1.78) mm,大于中切牙(2.06±1.27) mm或侧切牙(2.16±1.3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CEJ-AC平均为(3.04±2.01) mm,大于近中(1.79±0.86) mm或远中(1.81±0.8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CEJ-AC>2 mm的位点的前牙为233颗,占总数58.25%;存在骨开裂的前牙为117颗,占总数29.25%。多元回归显示,年龄、颌位、牙位、位点与牙槽嵴顶位置相关。结论:行唇侧骨增量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牙牙槽嵴顶位置低于一般人群,去代偿正畸过程中存在牙周风险,年龄大、下颌、尖牙及唇侧中央位点风险尤明显。  相似文献   

13.
青年学生上颌前牙区软硬组织厚度的锥形束CT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锥形束CT(CBCT)测量上颌前牙区唇侧软硬组织厚度,分析两者之间及其与性别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2017年安徽医科大学在校学生80名作为研究对象,CBCT扫描并三维重建.在牙体长轴矢状位图像测量对应牙体的软组织厚度:唇侧测定5个点(距龈缘1、2 mm,牙槽嵴顶,牙槽嵴顶上方1、2 mm);在牙体长轴矢状位图像测量对应牙体的硬组织厚度:唇侧测定4个点(根尖处、根中处、牙槽嵴顶根方2mm处和1mm处).分析软硬组织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受试者中切牙在5处软组织测量点的厚度分别为(0.84 ±0.18)、(1.18 ±0.21)、(1.44 ±0.20)、(0.62 ±0.14)、(0.74 ±0.17)mm,侧切牙分别为(0.78 ± 0.15)、(1.01 ±0.17)、(1.27 ±0.19)、(0.54 ±0.13)、(0.73 ±0.18)mm,尖牙分别为(0.79 ±0.15)、(1.05 ±0.18)、(1.30 ±0.19)、(0.51 ±0.13)、(0.60 ±0.17)mm.中切牙在4处硬组织测量点的厚度分别为(2.21 ±0.53)、(0.57 ±0.17)、(0.62 ±0.14)、(0.65 ± 0.15)mm,侧切牙分别为(1.36 ±0.74)、(0.41 ±0.16)、(0.58 ±0.18)、(0.65 ±0.19)mm,尖牙分别为(1.40 ±0.61)、(0.44 ±0.15)、(0.70 ±0.21)、(0.75 ±0.21)mm.上颌中切牙唇侧软硬组织厚度男性大于女性(P<0.05).上颌尖牙区唇侧相同位点软硬组织厚度呈正相关(r=0.344、0.225,P<0.05).结论 ①上颌前牙区唇侧软硬组织厚度冠根向存在差异;②软硬组织厚度存在性别差异;③上颌前牙区唇侧软硬组织厚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资料,对成人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的牙根及牙槽骨进行形态学分析,以全面了解大范围移动上前牙后,其牙根及牙槽骨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选取12例成人(18~40岁)上颌前突病例,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利用转化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通过构建治疗前后的矢状截面重叠图和三维重建图定性分析根周牙槽骨的相对变化规律,并定量测量治疗前后的牙根长度、唇腭侧不同水平牙槽骨厚度、唇腭侧及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各项指标均由同一操作者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并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2例中有6例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64±1.18) mm]、腭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93±2.00) mm]、牙根少量吸收[(-0.95±0.79) mm]为特征,另6例的切牙根周牙槽骨变化以唇侧骨厚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12±1.46) mm]、腭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2.88±0.58) mm]、牙根大量吸收[(-2.12±1.43) mm]为特征;12例尖牙治疗前后根周牙槽骨变化基本一致,唇侧骨厚度降低[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0.27±1.86) mm],腭侧骨厚度有不同程度增加[根尖区牙槽骨厚度变化可达(6.40±6.00) mm],牙根少量吸收[(-1.12±1.19) mm];所有上前牙治疗后三维方向上牙槽骨高度均不同程度降低,腭侧最为显著。结论: 强支抗内收上前牙病例治疗后,切牙根尖移动量越大,牙根吸收量越大,牙根唇侧牙槽骨相对厚度增加、腭侧相对厚度减少,但整体厚度降低;治疗后上前牙牙槽骨高度普遍降低,并以腭侧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正>口腔种植义齿因具有不伤及健康牙齿、美观舒适、咀嚼功能良好等优点,成为牙列缺损与缺失的重要修复方法之一[1]。在进行种植体植入的过程中,某些生理部位由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不易把控种植方向、深度,影响种植成功率。上颌骨前壁在前磨牙区根方存在生理性骨凹陷,骨质结构相对薄弱[2],临床上常常忽略其倒凹的存在,造成植体颊侧穿孔,导致潜在的种植失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牙周基础治疗前后慢性牙周炎患者牙槽骨高度和密度的变化情况,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骨量的变化。 方法 选择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牙周基础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均给予牙周基础治疗,采用CBCT测量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和密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 轻度牙周炎治疗前和治疗后牙槽骨密度高于中度牙周炎和重度牙周炎(P<0.05),中度牙周炎牙槽骨密度高于重度牙周炎(P<0.05)。轻度、中度、重度牙周炎治疗后牙槽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轻度牙周炎治疗前和治疗后牙槽骨吸收低于中度和重度牙周炎(P<0.05),中度牙周炎牙槽骨吸收低于重度牙周炎(P<0.05)。轻度、中度、重度牙周炎治疗后牙槽骨吸收均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牙治疗后牙槽骨密度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磨牙和磨牙治疗后牙槽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前牙、前磨牙、磨牙治疗后牙槽骨吸收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可以改善慢性牙周炎的牙槽骨密度,CBCT可以用于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骨量变化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性别、年龄等差异对长沙地区汉族正常牙合颅颌面硬组织的三维口腔颌面锥形束计算机断层 扫描(cone beam CT,CBCT)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80例长沙地区汉族正常牙合颅颌面硬组织CBCT数据,分为 成人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17.57±1.83)岁]和儿童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11.50±1.26)岁]。采用 Dolphion Imaging软件进行三维头影测量,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之间的差异。结果:成人组内男性和女性颅颌面硬组 织对称性均较好(非对称率R最大值为6.39%,最小值为0.08%);成人组性别比较显示:前腭宽度、腭宽度、上切牙 突距、下切牙突距、舌骨-下颌平面、会厌基底部宽度、腭平面气道宽度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 指标男性均大于女性(均P<0.05),角度指标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人组和儿童组相比较,仅后 侧面高度、上颌长度、下切牙突距、下颌平面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长沙地区汉族正常牙合颅颌面硬组织对称性较好;性别差异及年龄差异均会对线距测量值造成影响, 但对绝大部分角度测量值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单钉近嵴顶固定颏部骨块移植术在上前牙区骨增量种植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2013年1—6月收集上前牙区牙槽嵴严重吸收患者5 例,年龄19~24岁,平均21.6岁,其中单牙缺失3例,多牙缺失2例。取患者颏部块状骨,采用单钉近嵴顶固定法行自体骨块移植,术后定期随访。种植体植入术前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移植骨愈合情况,并测量牙槽嵴宽度和钛钉距牙槽嵴顶距离。参考CBCT检查结果,常规完成种植体植入术,待种植体骨结合形成后完成种植修复。结果:5 例自体骨块移植术全部成功,无1 例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上前牙区骨量充足,固定钛钉顶端接近牙槽嵴顶。结论:采用单钉近嵴顶固定法行颏部自体骨块移植能有效改善上前牙区的骨量严重不足,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多生牙的发生率及其类型和位置分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在我科就诊的101例(112颗牙)维吾尔族和汉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维吾尔族男性多生牙发生率最高,多生牙形态构成比和位置分布上维吾尔族和汉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生牙发生率上维吾尔族男性最多见,形态以锥形多生牙较常见,多分布于前牙腭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