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分析涉及农学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期刊现状,探讨高校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寻找两者的协同发展路径。【方法】 将15所涉及农学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期刊分为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报和农学类专业型期刊两大类,从CNKI、各期刊官网、ESI等获取信息,探讨以农学学科为例的高校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之路。【结果】 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报发文方向与一流学科的匹配度较高,高校主办的农学类专业型期刊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但整体发展效果良好。从互融共生、求同存异、务实创新、科学引导4个角度,为高校期刊与农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提供思路。【结论】 高校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互融共生、相辅相成。呼吁对高校期刊进行差异化管理,实施适度的专业化转型,同时进行科学引导,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从而实现高校期刊与农学一流学科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期刊论文学科领域平均百分位(Average Percentile in Subject Area, aPSA)及学科标准化影响因子(Category Normalized Impact Factor,cnIF)指标,客观评价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为推动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以我国被SCI数据库收录的全部期刊为研究对象,并选取2019年版JCR收录的178个学科全部期刊作为辅助研究对象。计算学科标准化期刊评价指标aPSA及cnIF,并与其他主要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Spearman相关检验结果显示,aPSA与IF(r=-0.839)、cnIF与IF(r=0.834)有较高的相关度,aPSA与cnIF有极高的相关度(r=-0.956,P<0.001),但期刊的aPSA、cnIF排序与IF排序仍有明显差异;无论是从期刊数量还是从期刊影响力指标来看,各学科间差异较为明显;我国大陆期刊的aPSA及cnIF统计学特征值表现突出,期刊数量,aPSA平均值、中位数,cnIF平均值、中位数均排名第1;领军期刊和重点期刊相比,aPSA、cnIF和IF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期刊aPSA和cnIF差异更加明显,无论是领军期刊还是重点期刊,aPSA和cnIF的变异系数均明显小于IF。【结论】 我国期刊aPSA、cnIF排序与IF排序结果差异明显,不同学科期刊的发展极不均衡。与港台期刊相比,大陆期刊占有绝对优势。与IF相比,aPSA和cnIF更能揭示领军期刊和重点期刊之间的差异,与同行评议结果更接近。  相似文献   

3.
论文层次分类体系在期刊学科布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引入基于论文层次的学科分类体系,挖掘其在期刊学科布局分析中的潜力。【方法】 采用典型案例对比分析的方式,对论文层次分类体系在期刊布局相关研究中的优势进行例证。【结果】 在期刊学科分布分析中,论文层次分类体系可有效揭示综合性期刊和专业综合期刊的明显学科分布差异和侧重。在学科演化分析中,论文层次分类体系可以及时反映期刊发表内容的主题变迁。针对期刊主题重叠的分析,发现期刊层次分类体系可有效揭示隶属不同学科的期刊在诸多研究主题上存在重叠。在期刊影响力分析中,发现相比于期刊层次分类体系,论文层次分类体系能更有效地消除学科内部的引用差异,为期刊影响力评估提供更客观的分类参考。【结论】 相较于期刊层次分类体系,论文层次分类体系以论文为单位进行分类,粒度细、更新快、更加适用于期刊学科布局的研究实践。  相似文献   

4.
我国SCI期刊的计量分析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我国的SCI期刊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路径。方法 以2012年JCR收录且有指标值的127种我国科技期刊为数据源,从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排序、总被引频次、总被引频次排序等四个方面进行计量分析。结果 通过指标比较,发现相对于我国的SCI发文量,我国的SCI期刊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有待提高。结论 我国科技期刊可从提高认识、加强监管、完善审稿、扩大开放、提高期刊学术水平、打造中国顶尖学术论文展示平台等几个方面提升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利用SCI数据库对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SCI收录论文增长因素加以分析,并从一个侧面对学院科研能力作出评价,这将对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SCI来源期刊作者国际化水平及其与学术影响力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我国SCI来源期刊作者国际化水平及作者国际化水平与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关系。【方法】以我国英文版SCI来源期刊为研究对象,剔除了自引率≥20%者。引入期刊作者国际化分数(Fraction of Author Internationalization,FAI)和作者国际化指数(Index of Author Internationalization,IAI)表征期刊作者国际化水平。对FAI1、FAI2、IAI1、IAI2与2014年版JCR中期刊影响力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标准化影响因子、标准化论文影响分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50种期刊FAI1、FAI2、IAI1、IAI2差异较大,Light-SciApplCurrZoolCellResJPlantEcolCommunComputPhysIntegrZoolNanoRes作者国际化水平较高。FAI1、FAI2、IAI1、IAI2与多数期刊影响力指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期刊作者国际化水平越高,其学术影响力越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国SCI收录期刊的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整体水平在国际上排名,为正确认识我国SCI收录期刊的情况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把我国(不含台湾省SCI收录期刊)与G7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新兴国家(韩国、印度和俄罗斯)2013年SCI收录期刊主要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对比。【结果】2013年我国SCI收录期刊数(162种)位居11个国家中第6位,刊均被引频次位居第8位;我国SCI收录期刊刊均论文数相对较多、自引率相对较高、特征因子和论文影响分值较低;论著篇均引文数位居第7位,而综述篇均引文数位居第4位。【结论】我国SCI收录期刊为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希望加入SCI期刊可从以下方面努力:期刊出版语言改为英语、减少期刊年均论文数、稿源丰富期刊可缩短出版周期或提高论文录用标准、严格控制期刊自引数量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学科及期刊细度研究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JIF)与CiteScore的特征及差异,对学科竞争力评价的指标甄别及发展意义重大。【方法】 获取Web of Science和Scopus共有期刊,采用ESI学科分类,运用余弦相似性、Kendall协同系数、Kruskal-Wallis ANOVA以及二者绝对差值的累积效应和均值化算法分析JIF和CiteScore的差异,并剖析个体期刊与学科差异特征。【结果】 CiteScore与JIF的总体及学科间相关强度均大于0.8;但二者的数据分布总体差异显著,不同学科数据分布差异程度不同,Computer Science、Microbiology、Multidisciplinary学科数据分布无显著差异,但Computer Science学科差异值最大。【结论】 CiteScore与JIF的差异成因涉及它们计算原理的差异、不同学科期刊文献传播速度及引用规律不同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P指数在中国SCI期刊评价中的适用性,从而促进中国SCI期刊评价体系的完善。【方法】以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SCI期刊在2014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的主要文献计量指标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P指数分别用于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中国SCI期刊评价的有效性,分析P指数与被JCR收录后的总被引次数(C)、影响因子(IF)、5年影响因子(IF5)、被JCR收录后的总载文量(N)和平均被引率(C/N)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将P指数和h指数对中国SCI期刊评价的适用性进行对比。【结果】P指数与中国SCI期刊的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总载文量、平均被引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期刊的规模和影响力。P指数对同一学科SCI期刊比不同学科SCI期刊的评价更具优势。【结论】P指数延续了h指数的优点,并具有更强的区分度,对优秀学术期刊的识别能力比较突出,使期刊评价更加科学,具有更加广泛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培育世界一流期刊背景下农林高校期刊的发展现状,为我国农林高校期刊实现更好、更具特色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并讨论农林中文核心期刊、农林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主办期刊和农林SCI期刊的发展现状。【结果】 我国高校主办的农林中文核心期刊占农林中文核心期刊总量的31.76%,其CNKI综合影响因子均值低于各学科期刊的整体均值。我国高校主办的农林期刊中仅2种期刊被SCI收录。全球范围内仅由高校独立主办的农林SCI期刊占农林SCI期刊总量的13.95%,且高校主办SCI期刊的JCR影响因子均值明显低于该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均值。【结论】 期刊应集群化发展,并与世界知名出版商进行合作出版;“双一流”建设农林高校主办的期刊应借助一流学科平台和学术资源优势,实现专业化发展,同时,也要呼吁将学术期刊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农林高校期刊要围绕“脱贫攻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点主题进行策划,打造特色专栏,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实现农林高校科技期刊更具特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SCI期刊发展现状及与出版平台合作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目前中国SCI期刊总体表现以及与国外出版平台的合作情况,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平台建设,以及国外出版商的挑选提供参考。【方法】 以同时被SCI和《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为数据源,对比分析相关学科期刊,以及不同出版平台的SCI期刊的表现。【结果】 总体上,中国大部分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及发文量较低,其中,与国际出版平台合作的SCI期刊表现相对更好,国内期刊平台建设相对较弱,不少出版社开始由“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着力打造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结论】 中国SCI期刊实力总体偏弱且学科覆盖度不高,借船出海仍是目前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较为有效的方式,而打造我国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的需求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近10年的发展态势及其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的作用,研究中国化学期刊与学科发展的匹配度,为优势学科的一流期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定量分析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在规模、影响力和国际显示度方面的客观表现,并对中国学者在化学领域的发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8年,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影响力不断提升,但载文量却不断下降,期刊的国际显示度一般,英文期刊表现略优于中文期刊。对比中国本领域的发文情况,化学期刊的规模、影响力均远不能满足学科发展需求。【结论】 我国化学类科技期刊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建议化学期刊扩大总体规模、提升学术影响力、吸引本领域优质稿源,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龙头”和“龙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全球范畴下讨论中国化学类科技期刊与学科发展的匹配度,考量中国化学类科技期刊的学科发展环境、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助力中国化学期刊高水平发展。【方法】 以Web of Science(WoS)化学相关分类遴选SCI收录的21种中国化学科技期刊,以WoS论文为数据基础,从规模、影响力、国际显示度等维度对我国化学学科与化学科技期刊的发展情况进行定量描述。结合问卷调查,了解化学领域科研人员的国内外发文倾向、对国内期刊论文的利用度及对中国化学科技期刊的评价,以及国内化学科技期刊的稿源情况、出版速度、自身评估、与学科匹配度等方面的情况。【结果】 近年来,中国化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但期刊整体规模偏小,中国化学期刊在国际竞争中表现不突出,尚不能匹配学科发展。【结论】 依托中国化学学科的科研产出体量和水平,中国化学期刊应重视科研人员需求,合理调节所刊载的国际论文和自主论文的比例;明确自身优势,开拓差异化发展方向,加快与学科发展的融合与契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三周年之际,有必要对我国科技期刊2035年迈入“世界第一方阵”目标的具体任务进行重新审视和预判,以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动态调整推进思路。【方法】 采用国内外科技期刊、科技论文、科技期刊评价成果的系统性发展数据对科技期刊“世界第一方阵” 国家(或地区)在高水平科技期刊数量与质量层面的入围标准进行界定,在深入总结现有基础和优势的同时,对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与“世界第一方阵”国家(或地区)的现实差距进行逐一梳理和剖析,并对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和推进思路进行研判和设计。【结果】 必须继续加强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创办和培育力度、持续加大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建设强度、快速推进国内外科技期刊论文等质同效评价制度的建设与引导,并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办好一流科技期刊的责任制度和贡献激励机制、创新发展编辑人才队伍培养与激励管理思路、深入实践灵活多样的期刊出版市场资本运作模式、稳步推进期刊出版市场机制和管理制度改革,为我国科技期刊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速增效。【结论】 虽然当前阶段目标任务艰巨,但迈入“世界第一方阵”未来可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岩土工程类英文科技期刊为研究重点,针对新创期刊的特点并结合实际办刊经验,探讨如何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重点考察期刊显示度、认可度和知名度(品牌)等,并注重分析与讨论其各要点。【方法】以《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为例,分析其目前进展与存在的问题,找出与其他知名期刊存在的差距,并给出一些建议和举措以提升期刊的国际显示度。【结果】期刊社要做好“两手抓”——论文和引用,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脚踏实地,为创办国际精品期刊做好基础性工作,进而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结论】所提供的举措与经验可为其他一些新办或没有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的英文学术期刊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6.
科技期刊著者姓名规范控制及身份识别分析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指出解决著者身份识别的有效途径。方法 通过对14种SCI收录的地学科技期刊的研究发现,期刊著者身份存在歧义,在标识文章作者的信息和参考文献引用的规范各不相同,被不同国际数据库收录的著者标识标准也各不相同。结果 通过出版机构和数据库收录方规范作者姓名标识、规范数字平台的存取以及利用注册标识号来关联作者信息和学术成果等相关信息是解决作者身份识别的有效途径。结论 可以使科研人员文献信息传播准确,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进而推进我国期刊的发展、完善科研管理和有关统计及学术论文的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客座编辑精准约稿策略,利用专家学术影响力吸引优质稿源,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方法】 以《重庆医科大学学报》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其实施的客座编辑精准约稿策略,并以自然来稿为对照,采用秩和检验和趋势性卡方检验分析2015—2019年客座编辑精准约稿出版效果。【结果】 2015—2019年,《重庆医科大学学报》共邀请18位业界知名专家担任13期客座编辑实施精准约稿,出版专刊10期、专栏3期。2015—2019年客座编辑精准约稿的文章数量、总下载量、总被引频次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 自然来稿则呈下降趋势。5年间客座编辑精准约稿的下载量高于自然来稿的下载量;2017年和2018年客座编辑精准约稿的被引频次高于自然来稿的被引频次。【结论】 基于客座编辑精准约稿策略,利用专家学术影响力吸引优质稿源,能够达到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预期目标,为医学综合科技期刊冲击一流期刊提供可靠助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双一流”建设和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大背景下,分析高校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的现状,揭示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方法】 从科研人员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全国191所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科研人员在高校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参与度、认知和诉求3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部分学者未能深度参与高校科技期刊工作,亦未在学科方向上引领期刊发展,且不了解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的总体情况;认为高校科技期刊的根本问题是整体学科布局缺乏顶层设计,行政办刊模式制约其发展,在学术监督、评价评估和文化构建方面的作用不明显;认为高校科技期刊整体学科布局应与“双一流”建设学科布局大体一致;希望高校科技期刊能通过创办重点学科方向的中、英文新刊,实现学者办刊等举措来更好地服务学科建设。【结论】 高校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应采取以下策略: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实施学科前瞻布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坚定学科创新自信;围绕行业核心技术,助力社会经济建设;推进办刊模式改革,培育优秀学科文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19—2021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资助期刊(以下简称“高起点新刊”)的基本特征,为高起点新刊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期刊官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分析平台、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数据库、百度学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微信小程序等获取相关信息,统计分析高起点新刊的主办单位、学科领域、办刊团队、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亮点以及不足。【结果】 高起点新刊在主办单位、学科领域、办刊团队、国际合作等方面符合申报指南要求,但在期刊集群化、学科布局、自主平台建设上仍需提升。【结论】 我国应推进科技期刊出版集群化,优化科技期刊学科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本土化数字出版与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20.
高校一流期刊培育和“双一流”建设互融共生的相关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高校一流期刊培育和“双一流”建设互融共生的措施和建议。【方法】 分析我国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和一流学科建设关联现状,针对如何促进二者的互融共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结果】 我国高校期刊和一流学科的融合度有待提升,期刊和学科建设的内生关系尚未形成,各高校应重视科技期刊和学科发展的互融共生,期刊围绕一流学科建设重点任务优化期刊栏目结构和组约稿件,助力学科重大、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聚焦,加强高校期刊在引进和培育人才中的作用,围绕学科发展需求/利用学科平台优势创办新刊,将主办高水平期刊纳入国家学科评价体系中,实现期刊与学科的互融共促。【结论】 实现期刊和学科的互融共生对于我国学术发展具有特殊意义,通过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与“双一流”建设互促发展,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