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HCL)感染病人护理干预手段,最大限度恢复关节功能。[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施行的158例 ACL 重建术中出现术后感染的5例病人进行综合处置。包括详细的体检、评估、感染监控、关节镜下清创、内植物取出、置管冲洗术围术期护理及康复训练。[结果]经一次关节镜清创、关节腔灌洗、抗生素应用以及康复训练后,4例在3周后白细胞计数、血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均恢复正常,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消失,膝关节 Lysholm 评分为83分~95分;1例经一次关节镜清创、关节灌洗以及抗生素治疗后,胫骨侧切口持续渗液,第2次在关节镜下行清创术,取出移植物和内固定物,继续使用敏感抗生素后,白细胞计数、血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均逐渐恢复正常,最后一次随访时膝关节 Lysholm 评分为73分。[结论]准确的诊断和及时处理 ACL 重建术后感染是治愈感染的关键环节,合适的康复训练是恢复关节功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前外侧韧带重建术治疗高度轴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78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9例,对照组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联合组行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前外侧韧带重建术治疗,比较2组稳定性分级、膝关节活动度、肌力恢复情况、Lysholm评分变化及手术安全性。结果术前,2组间稳定性分级、屈曲受限角度、伸膝受限角度、萎缩指数、Lysholm评分无显著差异(P 0. 05);术后,联合组稳定性评估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2组屈曲受限角度、伸膝受限角度、萎缩指数较术前显著降低,且联合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术后1、3、5个月,联合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术后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联合前外侧韧带重建术治疗高度轴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效果显著,在改善患者关节稳定性、膝关节活动度、肌力恢复情况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且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正>前交叉韧带(ACL)是膝关节内的重要稳定性结构,根据其进入入胫骨的位置,分为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随着运动损伤的增多和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ACL损伤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新西兰一项流行病病学研究发现,在各个年龄阶段中,ACL损伤每年的发病率为35/10万,且在运动员和运动量大的年轻人中发病率较高[1-2]。ACL损伤可能导致膝关节不稳,增加膝关节的松弛度,使患者活动受限,同时加速骨关节炎的 相似文献
4.
康复训练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程序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参考国内外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的康复训练经验,制定了相应的康复程序,对我院运动创伤科46例在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结果: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93.6±2.8)分,与术前(78.2±2.3)分比较,有明显提高。关节活动度:1例患者有5°的伸膝受限,2例患者有5°的屈膝受限。髌上10 cm处双侧大腿周径差值无明显差异。45例患者术后无并发症。结论:应用康复程序对关节镜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可较快地恢复关节功能,有利于膝关节的本位感觉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Orem自理模式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将256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8例,观察组采用Orem自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程度、术后自理能力、术后疼痛时间、卧床时间、患者术后满意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自理能力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应用Orem自理模式对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翻修及康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并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失败的原因,对前交叉韧带翻修的术前计划及术后的见解加以评论,重点强调翻修与初次重建术后康复治疗的不同点。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0-01/2004-12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翻修及康复的文章。检索词“ACL,reconstruction,revision,rehabilitation”并限定文章的语种类为English。同时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01/2004-12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前交叉韧带,重建,翻修,康复”。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关于前交叉韧带初次重建术后的康复、失败的原因,前交叉韧带翻修的术前计划、术后康复。②对具体事件的回顾调查研究。排除标准: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69篇,排除44篇重复性研究。25篇符合纳入标准:其中9篇关于前交叉韧带翻修,4篇关于前交叉韧带康复,12篇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
资料综合: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失败的原因主要涉及手术技术、术后康复、患者对手术的期望度及顺应性、伴随的其他韧带或关节软骨的损伤程度以及移植物问题等方面,康复重点是早期活动、被动完全伸膝、负重及功能锻炼以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翻修术后的康复计划因人而异。
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翻修术及术后的康复计划,目的是重建有功能的膝关节,使之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以满足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前、术后的康复护理对保证患者功能恢复的意义,总结12例关节镜下应用半腱肌和股薄肌腱双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康复护理,重点包括:术前心理护理,腋杖使用方法,功能锻炼指导及床上大小便训练;术后患肢体位的摆放,运动,感觉、血运的观察,卡盘式支具的使用方法,关节冲洗的观察,护理及功能锻炼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程序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骨科在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43例分为2组,按康复训练程序锻炼的22例为康复组,由专业护士指导患者进行个体化、渐进性和全面的康复训练;未按程序锻炼的21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膝关节屈曲度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43例患者经随访表明,术后4周屈膝≥90°,康复组100%,对照组71.4%;术后6周屈膝≥120°,康复组86.4%,对照组47.6%;术后8周屈膝≥120°,康复组95.5%,对照组61.9%;术后6个月屈膝≥160°,康复组95.5%,对照组52.4%,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康复组90.9%,对照组57.1%,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康复组90.9%,对照组57.1%,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康复训练程序具有使患者康复快,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程序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骨科在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43例分为2组,按康复训练程序锻炼的22例为康复组,由专业护士指导患者进行个体化、渐进性和全面的康复训练;未按程序锻炼的21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膝关节屈曲度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3例患者经随访表明,术后4周屈膝≥90°,康复组100%,对照组71.4%;术后6周屈膝≥120°,康复组86.4%,对照组47.6%;术后8周屈膝≥120°,康复组95.5%,对照组61.9%;术后6个月屈膝≥160°,康复组95.5%,对照组52.4%,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康复组90.9%,对照组57.1%,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康复组90.9%,对照组57.1%,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训练程序具有使患者康复快,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王心怡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10):29-30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撕裂患者行MRI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经关节镜确诊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撕裂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行MRI检查。以关节镜检查为金标准,分析MRI检查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准确性。结果:以关节镜为金标准,提示MRI检测完全撕裂灵敏度明显高于部分撕裂,差异显著(P<0.05)。结论:MRI检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完全撕裂准确性较高,临床价值大,可以作为该病无创检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等速肌力训练和疗效评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用Biodex system 3多关节等速肌力评定及训练系统对ACL重建术后患者肌力的影响。方法:将50例行ACL重建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25例(等速训练患侧肌力)和对照组25例(等张训练患侧肌力)并分别进行功能训练,在术后第12、24周进行等速向心肌力测试。结果:术后第12、24周对患者进行膝关节等速向心肌力测试,试验组膝屈、伸肌患侧峰力矩/健侧峰力矩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在30°时的股内侧肌患侧峰力矩/健侧峰力矩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等速训练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可使膝关节ACL重建术后的患者短期(6个月)达到健侧屈伸肌力水平,并能达到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解剖位点中心定位重建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多屈曲角度韧带长度及意义。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6月对3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施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时,分别测量前交叉韧带股骨附丽点中心对胫骨解剖附丽点中心在膝关节0°、30°、90°和120°多屈曲角度时的长度,并了解其与身高的关系。结果 解剖中心定位重建前交叉韧带不等长,前交叉韧带屈膝0°时长度与屈30°、90°和120°时差异有显著性,而屈30°、90°和120°时韧带之间长度差异无显著性。前交叉韧带屈膝0°时长度为(26.1±4.8)mm,而屈30°、90°和120°时韧带长度为(23.9±4.5)mm(α=0.05,P <0.001)。屈膝0°时韧带长度较屈30°、90°和120°时韧带长度长约2.2 mm左右。解剖中心定位重建前交叉韧带与身高有关,直线回归方程为前交叉韧带长(Y)与身高(X)的关糸:Y=-4.1097+0.039X(α=0.05,P <0.001)。结论 前交叉韧带解剖附丽点中心定位重建膝关节多屈曲角度时韧带不等长,膝关节伸直时韧带较紧张,屈膝后略有放松,各屈曲角度韧带长度无明显差异,韧带长度与身高正相关,在韧带重建定位及固定时需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骨道单、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64例,随机分为双束组32例和单束组32例。双束组进行单骨道双束手术,单束组进行单骨道单束手术。术前及术后12个月评价2组患者的IKDC、Tegner、Lysholm和KT-2000评分。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受伤侧别及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术后IKDC、Tegner和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KT-2000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术后的IKDC、Tegner、Lysholm和KT-2000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骨道单、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主观功能评分与客观稳定性评分无显著差异,但单骨道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手术方法简单,固定牢固,可以有效恢复膝关节前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需要进行翻修手术治疗。国内关于前交叉韧带翻修的报道较少。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失败后行翻修治疗的主要原因、适应证、方法及效果。方法: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失稳需要接受翻修患者30例,均在关节镜下行探查与翻修治疗。翻修后应用KT-2000、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标准(IKDC)、Lysholm及Tegner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30例患者中,初次手术选用自体骨-髌腱-骨移植物9例,自体半腱股薄肌腱14例,同种异体腘绳肌腱7例,翻修原因上、下两端骨道均偏前8例,上骨道偏前12例,下骨道偏前8例,其中1例合并关节强直;自体骨-髌腱-骨重建固定上骨道内骨块的挤压螺钉位置异常1例;内侧副韧带股骨止点撕脱骨折未予修复1例。翻修术中重建的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和吸收12例,韧带有部分连接但已明显松弛失张力18例。无骨道骨质严重缺损,均一期行前交叉韧带翻修手术,重建移植物采用同侧腘绳肌腱(STG)10例,对侧腘绳肌腱14例,人工韧带6例。前交叉韧带翻修后KT-2000检查膝关节屈曲90°和30°平均差值,以及IKDC、Tegner和Lysholm评分均较翻修前有明显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失败的原因较多,但主要与手术骨道位置异常、固定失效、复合韧带损伤处理不当、关节强直等有关。前交叉韧带翻修后膝关节的主观功能和客观稳定性可获得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患者在医院的康复时间对康复效果的影响,寻求安全、有效、便于患者自行实施的康复模式。方法:对60例关节镜下ACL重建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20例,术后6周坚持来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治疗B组20例,定期来医院接受康复治疗(术后第1—3天及术后第2周、第4周、第6周的某一天,共6d);对照组20例,回家自行训练。术后第12周后进行KT-1000试验及Lysholm评分。结果:KT-1000试验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Lysholm评分:治疗A组与治疗B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A组与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坚持在医院连续康复治疗6周或定期来医院进行康复治疗都可以安全有效地恢复膝关节的功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比没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能更早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用自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自体腘绳肌双束4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利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和钮扣悬吊固定.KT-2000检测、2000 IKDC、Lysholm和Tegner评价表评分并分析膝关节和患肢功能.结果 术后对患者定期随访9~30个月(平均18个月),34例Iachman试验阴性.KT-2000检测:患侧、健侧胫骨前移之差由术前(6.4±2.9)mm降为随访结束时(2.1±0.6)mm.按照2000IKDC膝关节检查表,34例患者(97.1%)分级评价正常或接近正常.2000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分别从术前(42.6±5.9)、(47.8±6.2)、(3.7±0.3)分提高至随访结束时的(95.6±3.4)、(93.8±2.7)、(6.7±0.6)分(P<0.05).结论 采用自体胭绳肌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是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自体肌腱移植中,末端缝合的最终拉力强度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想增加固定强度,应从改进缝合材料强度和增加缝线数目着手,但缝合针数过多,裸露线头太多,影响腱骨愈合。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韧带末端采用双锁边缝合固定的最少的必要缝合针数,以减少缝线裸露。
方法:①体外生物力学实验:将12条带髌骨的髌韧带标本分为2组,对其末端分别采用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3针、5针,缝合材料为强生肌腱缝线,对样本分别进行拉伸力学检测以比较强度,探讨最佳的缝合针数和方法。②临床应用:根据体外实验结果,将改良的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临床应用于125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其中采用3针固定62例,采用5针固定63例。
结果与结论:双锁边缝合法缝合3针,缝合点固定强度达到100 N以上,5针固定强度达到110 N,两者的固定强度差别不大,但均超过缝线材料的破坏强度;且将第1针贯穿韧带缝合,不降低固定强度。125例平均随访6.4个月,无论3针固定还是5针固定均取得良好效果,患者满意率达99%,未见早期或晚期缝线断裂松脱。提示:双锁边缝合法缝合3针能达到满意的固定强度,固定可靠且能减少缝线裸露;第1针贯穿韧带,可减少缝线裸露但不降低固定强度。 相似文献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韧带末端采用双锁边缝合固定的最少的必要缝合针数,以减少缝线裸露。
方法:①体外生物力学实验:将12条带髌骨的髌韧带标本分为2组,对其末端分别采用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缝合3针、5针,缝合材料为强生肌腱缝线,对样本分别进行拉伸力学检测以比较强度,探讨最佳的缝合针数和方法。②临床应用:根据体外实验结果,将改良的Krackow双锁边缝合法临床应用于125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其中采用3针固定62例,采用5针固定63例。
结果与结论:双锁边缝合法缝合3针,缝合点固定强度达到100 N以上,5针固定强度达到110 N,两者的固定强度差别不大,但均超过缝线材料的破坏强度;且将第1针贯穿韧带缝合,不降低固定强度。125例平均随访6.4个月,无论3针固定还是5针固定均取得良好效果,患者满意率达99%,未见早期或晚期缝线断裂松脱。提示:双锁边缝合法缝合3针能达到满意的固定强度,固定可靠且能减少缝线裸露;第1针贯穿韧带,可减少缝线裸露但不降低固定强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前交叉韧带受损患者经手术治疗期间施以快速康复护理的过程及作用。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罹患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62例,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施以快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临床相关指标差异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且临床恢复相关用时较对照组更短,膝关节功能恢复评分(8.68±1.0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和术后开展快速康复护理能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在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是否保留残端的两种方法,分析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即将手术的5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 =25)和对照组(n =25)。观察组在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中采用保留残端在鞘内重建;对照组在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中清除残端。均选择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术前、术后及定期随访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Lysholm、IKDC)的评估、膝关节的(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2000测量)客观稳定性的评价及本体感觉功能的测定。结果 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3、6、9和12个月及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对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IKDC评分对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两组比较测量侧-侧(患侧及健侧KT-2000)的差值<3 mm,差异有显著性(P <0.05);本体感觉的角度重复试验差异有显著性(P <0.05)。术后两组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 在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术后膝关节的功能、稳定性及本体感觉恢复好,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