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以及生育率的持续下降,我国人口持续老龄化。据统计,中国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到2.1亿,有近1/3的老年人存在吞咽障碍情况~([1]),社区老人发病率为14%~35%~([2]),而在老年照护机构有50%~75%老人存在吞咽障碍。有1/2患者发生误吸,1/3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3])。吞咽障碍可导致脱水、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2.
老年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发生食物误吸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68例吞咽障碍患者进行评估分级并采取护理干预。结果:吞咽功能恢复至Ⅴ级者36例;恢复至Ⅳ级者15例;恢复至Ⅲ~Ⅱ级者14例;恢复至Ⅰ级者3例。发生误吸2例,窒息1例。结论:通过采取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降低误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并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食时摇高床头30~40°,干预组进食时摇高床头30~40°,用头架(头架用颈托改装而成)固定头部,并使头稍向健侧倾斜。比较两组患者误吸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误吸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进食时摇高床头30~40°,同时采用三角架固定头部,并使头稍向健侧倾斜可有效地减少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喂食技巧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运动、理疗、针灸、吞咽训练等治疗及常规喂食,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喂食技巧,比较两组误吸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喂食技巧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糊状食物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不能通过吞水测试、而吞糊测试通过的患者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患者在入院后采取喂食糊状食物,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按常规留置胃管鼻饲流质。结果实验组患者无一例发生误吸,而对照组有4例发生误吸,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糊状食物对不能通过吞水测试、而通过吞糊测试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能有效减少误吸、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增加进食乐趣。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食物性状改良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对照组在研究期间摄入常规性状食物,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饮食调整策略对其食物性状进行改良。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比2组患者误吸人数、食物剩余量、继发肺部感染以及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发现观察组患者误吸人数(5例)、食物剩余量[(4.6±3.3)ml]、继发肺部感染人数(2例)及吞咽功能[功能性吞咽困难量表(FDS)评分为(35.2±2.9)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通过对食物性状进行改良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风险,改善吞咽功能,该干预策略值得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淀粉类增稠剂、黄原胶类增稠剂及凝胶类增稠剂对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渗漏误吸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造影检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患者随机顺序进食分别由淀粉类增稠剂、黄原胶类增稠剂及凝胶类增稠剂调制的高度稠/细泥型造影剂,观察患者的吞咽功能及不同增稠剂对其渗漏误吸情况的影响,并采用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记录。结果:黄原胶类组与淀粉类组的渗漏误吸分级比较,及凝胶类组与淀粉类组的渗漏误吸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黄原胶类增稠剂及凝胶类增稠剂改善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渗漏误吸情况的效果优于淀粉类增稠剂,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误吸风险及吞咽能力更个体化地选择合适的增稠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Praat语音分析软件探讨声学数字化分析方法在吞咽障碍患者的误吸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4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每例患者均进行标准化的吞咽造影检查,要求每例患者在进食每口食物前、后分别发“衣/i/”音3次,采集声音样本。根据渗漏-误吸分级(PAS)将所有患者分成非误吸组(16例)和误吸组(30例),检测和比较2组患者进食前和进食后的组内及组间嗓音的基频、相对平均扰动度(RAP)、相对频率微扰(Jitter)、相对振幅微扰(Shimmer)、振幅微扰商(APQ)和谐波噪声比(HNR)等声学参数的变化情况。 结果 非误吸组患者的各项声学参数指标进食前后比较,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误吸组患者的基频、RAP和Jitter数据进食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食前,非误吸组患者的RAP[(0.31±0.22)%]和Jitter[(0.49±0.32)%]分别与误吸组的RAP[(1.02±0.53)%]和Jitter[(1.71±0.84)%]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非误吸组优于误吸组;进食后,仅Jitter值[非误吸组(0.49±0.32)%;误吸组(0.74±0.43)%]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 结论 可在进食评估前,通过对声学参数RAP和Jitter的分析,识别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冷热口腔刷洗的口腔护理方法,对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患者防止误吸发生的效果.方法: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患者4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常规进行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口腔护理法,试验组采用冷热口腔刷洗的方法进行口腔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口腔清洁度、误吸的发生数及吞咽障碍改变的程度.结果:试验组患者口腔清洁度4.35±0.5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护理前误吸发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护理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口腔溃疡和肺部感染发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吞咽功能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冷热口腔刷洗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促进舌和咀嚼肌的运动,防止误吸的发生,提高摄食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护策略,降低该类患者误吸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住院的高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111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鼻胃管进食、口腔运送时间、镇静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神志、是否合并多种高龄慢性疾病、进食卧位、是否有人工气道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高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5岁、气管切开与机械通气、仰卧位、进食过快、口腔运送时间大于1.5 s、咽启动延迟、会厌谷残留是影响高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气管切开与机械通气、仰卧位、口腔运送时间大于1.5 s是高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龄吞咽障碍的误吸发生率较高,护理人员需加强对上述高危因素的识别与防护,及时消除高危因素,降低误吸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肌少症是与增龄相关的广泛性、进行性肌肉质量和力量丧失以及功能减低的综合征,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肌少症可能导致吞咽功能变化,而吞咽障碍也可增加肌少症患病率;另一方面,肌少症累及吞咽相关肌肉,也可增加营养不良及误吸风险。因此提出“肌少症性吞咽障碍”的概念。肌少症的筛查评估主要采用CT、MRI、超声等辅助检查和共识指南,干预措施主要有功能训练、营养管理和药物治疗等。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构建恰当的吞咽障碍动物模型,是进行吞咽障碍机制及治疗方法研究的重要手段。目前用于复制吞咽障碍的模型动物主要有啮齿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其中大、小鼠最为常用。复制的疾病模型主要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吞咽障碍、帕金森病吞咽障碍以及口咽部神经肌肉病变吞咽障碍等类型。造模成功与否主要依靠吞咽功能评估,如透视荧光吞咽检查、电生理检查等。目前还没有动物模型能完整表现与人类相似的吞咽障碍临床和病理特征。随着定向遗传基因修饰等技术的发展,以及不同检测指标的联合使用,有望复制出更加合理的吞咽障碍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防急性脑卒中患者误吸的护理管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47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288例)和对照组(182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吞咽障碍筛查及相应的摄食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吞咽障碍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吞咽障碍患者中实验组经口及经胃管摄食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预防误吸护理可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卒中后吞咽困难(PSD)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是脑卒中治疗的一项重要内容。康复训练和针刺是目前国内治疗PSD的主要方法,多学科管理模式下的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是今后治疗PSD的方向,规范临床操作、构建合理的疗效评价体系是PSD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改变脑卒中患者皮质兴奋性、改善吞咽功能。早期可采用90%~130%静息运动阈值(rMT)强度的高频刺激,恢复期采用100%~130%rMT强度、脉冲总数为1200的低频刺激;双侧刺激的效果优于单侧刺激。  相似文献   

16.
吞咽障碍作为喉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喉切除术包括全喉切除术和喉部分切除术。全喉切除患者的吞咽障碍多是由于食团下咽阻力增加、食管蠕动障碍、新造咽的狭窄而造成。喉部分切除术后因吞咽相关解剖结构损伤或缺失,导致声门下压力降低、气管保护机制下降、声门开闭受损,呼吸与吞咽动作协调紊乱,患者常出现呛咳、误吸等症状。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分为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主观评估包括临床床旁检查和吞咽障碍量表评估。客观评估常采用吞咽造影检查、纤维内镜吞咽功能检查和高分辨率压力测量。早期吞咽康复训练、心理干预以及家属参与康复护理及出院后的延续护理等均可促进喉切除术后患者吞咽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7.
余秋燕  戴维蕾 《护理与康复》2009,8(10):815-816,819
目的探讨封闭式吸痰结合肺复张术在呼气末正压通气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60例呼气末正压通气患者按疾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吸痰方法,观察组使用封闭式吸痰并结合肺复张术。观察两组肺不张、肺部感染、痰培养阳性率及吸痰前后心率和氧饱和度变化。结果观察组肺不张、肺部感染、痰培养阳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吸痰前后观察组心率和氧饱和度无显著变化。结论呼气末正压通气患者使用封闭式吸痰并结合肺复张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对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音听诊是一项常用于吞咽功能评价的方法。本文综述吞咽音产生的生理机制、颈部听诊法的应用,以及对于病理性吞咽音听诊特点的研究。颈部听诊法能够对临床患者进行无创的吞咽功能评价,可以应用于吞咽训练的监测,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是对现有吞咽障碍评价方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吞咽困难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的护理评估、吞咽功能训练时间选择、心理护理、康复训练及恢复评价进行综述,提出护理的最终目标是自我护理。  相似文献   

20.
镜像运动作为一种异常运动现象,可见于脑卒中及帕金森氏病,它的存在对于康复预后有何种影响尚有争论。近年来已有人利用镜像运动的研究成果对卒中后患者进行双侧运动训练并已取得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