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发生喂养不耐受的风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1年4—10月行肠内营养支持的230例危重症患者,根据有无喂养不耐受症状分为耐受组(n=149)与不耐受组(n=81),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APACHEⅡ评分、NRS2002评分、白蛋白等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以及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对模型的校准度、区分度。结果 最终纳入APACHEⅡ评分(OR=1.307)、NRS2002评分(OR=1.410)、腹内压(OR=1.415)以及白蛋白(OR=0.838)构建预测模型,模型经Hosmer-Lemeshow检验,χ2=5.683,P=0.683,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最大约登指数为0.676,灵敏度为0.933,特异度为0.743。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喂养不耐受预测模型纳入了APACHEⅡ评分、NRS2002评分、腹内压以及白蛋白,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有效预测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WanFang Data、VIP和CBM数据库,搜集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2年8月6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8个研究,包括研究对象28 84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低蛋白血症、ICU住院天数、幽门后喂养、机械通气及机械通气天数、促胃肠动力药的使用、镇静药物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和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是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其中幽门后喂养[OR=0.46,95%CI(0.29,0.71),P<0.01]为保护因素。结论 医务人员可根据影响因素在患者入ICU时制定针对性肠内营养方案,以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3.
袁榕  米娇  刘蕾  毛世芳 《全科护理》2023,(29):4106-4111
对神经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早期筛查现状及预防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神经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护理临床实践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综述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防治措施,为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肠内营养顺利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可以通过严密的病情监测、科学的耐受性评估、正确的实施方法、合理的药物使用和生态免疫制剂的适当添加等进行防治。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时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但在临床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防治措施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3):4435-4436
探究分析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相关临床措施有效性。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于我院进行96例肠内营养胃炎的重症患者资料,按照肠内营养期间所采用的营养液类型、是否采用导泻、灌肠、促胃动力药物以及是否补充白蛋白等临床措施进行组别细分,统计、对比不同小组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营养液类型(整蛋白型优于短肽型)、早期导泻(是优于否)、早期灌肠(是优于否)、早期使用促胃动力药物(是优于否)以及补充白蛋白(是优于否)等措施小组,组内统计数据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喂养早期,可以通过给予患者整蛋白型营养液、导泻、灌肠、服用促胃动力药物以及等补充白蛋白等临床措施有效降低患者的喂养不耐受情况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发生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有效识别高危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2年12月收治于我院普外科的210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根据是否发生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分为耐受组(n=121)与不耐受组(n=89),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一般资料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对模型的校准度、区分度。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高血糖、胃肠内补钾、术后疼痛评分≥4分、术后3天内下床活动为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后,经 Hosmer-Lemeshow 检验,χ2=6.523,P=0.367,ROC 曲线下面积为0.916,P< 0.001,灵敏度为0.857,特异度为0.832。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警模型能准确预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帮助临床医护人员识别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高危人群,为早期采取干预护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中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中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10例为调查对象,将其中肠内营养不耐受43例患者作为喂养不耐受组(病例组),其余67例为喂养耐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添加膳食纤维、禁食时间、腹内压等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构建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以利于临床护士在喂养不耐受高发的脑卒中患者中准确、快速识别可能的高危患者.方法 选取我院脑病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06例脑卒中患者,通过电子病历资料对肠内营养早期临床资料进行收集,经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R...  相似文献   

9.
从重症监护室(ICU)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适用人群、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耐受与非不耐受新生儿的喂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足月儿及不同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不耐受与非不耐受的喂养效果。方法对138例新生儿进行临床观察,分为喂养不耐受组(58倒)和非喂养不耐受组(80例),早产儿奶量开始每次2~4mL/kg,1次/2~3h。以后每日每次增加1~2ml/kg,以不发生呕吐为度。结果足月儿及不同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喂养的热卡达80kcal/(kg·d)、经胃肠摄取热卡达为80kcal/(kg·d)及达全肠道喂养日龄无显著差异。结论出生体质量是影响喂养不耐受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护理查房清单体系,为临床开展严重腹部创伤护理查房提供指引。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和专家会议法初步构建清单体系条目并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最终确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护理查房清单体系。结果 通过2轮专家函询构建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护理查房清单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42项三级指标;本研究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18和0.916,第2轮函询后条目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分别为0~0.189和0~0.192,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356和0.358,且P<0.001。结论 本研究经过专家函询构建了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护理查房清单体系,经过统计分析函询结果可靠,专家的积极程度、权威程度、意见协调程度均较高,可为临床护士开展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护理查房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肠内营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临床护士执行力提供理论依据,以提高肠内营养护理质量。方法 基于循证方法学结合本院临床数据分析,应用德尔菲法对20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确定各指标内容及及重要性,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 经过2轮专家函询后,得到聚焦于过程质量指标下的一级指标1项即肠内营养规范符合率;4项二级指标即营养风险护理评估落实率、肠内营养护理评估落实率、肠内营养溶液配制落实率和肠内营养输注护理落实率;每项二级指标下级包括依次为3项、2项、3项、13项,共21项三级指标。结论 肠内营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可有效指导护士行为,评价肠内营养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抚触联合早期微量喂养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早产儿9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31例)、B组(31例)、C组(31例)。A组早期给予微量喂养,同时给予抚触;B组早期给予微量喂养,C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24h以后开始喂养。观察三组早产儿的摄入奶量、体重、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较C组每日摄入更多奶量及热卡(均P0.01),A组较B组每日摄入更多奶量及热卡(均P0.01);A组较B组、C组更快恢复出生体重(均P0.01);A组每日体重增长较B组、C组快(均P0.01),A组、B组胃肠外营养时间与C组相比明显缩短(均P0.01),A组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较C组更早(P0.01),A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9.4%)较B组(51.6%)、C组(74.2%)低(均P0.01)。结论抚触配合早期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更快地发育与成熟,改善胃肠动力,提高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肠内营养相关便秘预警分级标准及干预方案。方法 基于循证,结合临床实践,通过专家会议法初步设定咨询内容,运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确立了最终方案。结果 2轮函询中专家的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66、0.902,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39、0.301。最终确立了肠内营养相关便秘预警分级标准及干预方案,包括5级便秘预警分级及17项干预措施。结论 构建的肠内营养相关便秘预警分级标准及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护理肠内营养患者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患者复苏后,待肠水肿消退、肠道恢复通畅后经空肠途径实施肠内营养,观察营养指标及肠内营养并发症。结果21例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后,血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接蛋白水平均高于肠内营养前;肠内营养期间,发生腹泻14例(67%)、胃反流5例(23%)、呕吐2例(9.5%)、腹胀5例(23%)、高血糖2例(9.5%),经及时发现和处理.无不良后果、未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和误吸。结论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护理工作中严密观察、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是肠内营养顺利实施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 患者复苏后,待肠水肿消退、肠道恢复通畅后经空肠途径实施肠内营养,观察营养指标及肠内营养并发症。结果 21例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后,血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接蛋白水平均高于肠内营养前;肠内营养期间,发生腹泻14例(67%)、胃反流5例(23%)、呕吐2例(9、5%)、腹胀5例(23%)、高血糖2例(9.5%),经及时发现和处理.无不良后果、未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和误吸。结论 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护理工作中严密观察、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是肠内营养顺利实施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s: This review examines the prevalence of intra‐abdominal injuries (IAI) and the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NPV) of an abdominal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n children who present with blunt abdominal trauma. Methods: MEDLINE, EMBASE, and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 were searched. Studies were selected if they enrolled children with blunt abdominal trauma from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with significant mechanism of injury requiring an abdominal CT. The primary outcome measure was the rate of IAI in patients with negative initial abdominal CT. The secondary outcome measure was the number of laparotomies, angiographic embolizations, or repeat abdominal CTs in those with negative initial abdominal CTs. Results: Three studie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comprising a total of 2,596 patients. The overall rate of IAI after a negative abdominal CT was 0.1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0.08% to 0.44%). The overall NPV of abdominal CT was 99.8% (95% CI = 99.6% to 99.9%). There were five patients (0.19%, 95% CI = 0.08% to 0.45%) who required additional intervention despite their initial negative CTs: one therapeutic laparotomy for bowel rupture, one diagnostic laparotomy for mesenteric hematoma and serosal tear, and three repeat abdominal CTs (one splenic and two renal injuries). Non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latter group required surgery or blood transfusion. Conclusions: The rate of IAI after blunt abdominal trauma with negative CT in children is low. Abdominal CT has a high NPV. The review shows that it might be safe to discharge a stable child home after a negative abdominal CT.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2010; 17:469–475 © 2010 by the Society for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颅脑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对34例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均经剖腹探查术,其中15例同时施行颅脑手术。住院期间死亡4例。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合并颅脑损伤的处理,早期应明确伤情,处理好休克与颅内高压治疗的矛盾。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胃肠道手术严重多发伤患者肠内营养(EN)与胃粘膜pH的关系。方法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和肠鸣音的恢复情况等,于术后12~72h内(早期)分别给予EN(EN组)或静脉营养(PN组),连续监测其之后5d内胃粘膜pH(intramucosal pH,pHi)的改变。结果术后第5d两组患者的pHi均比术后第1d增加(P<0.05),且EN组的pHi较PN组患者高,两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实施EN可以改善危重病患者的胃肠粘膜血液灌注及氧合状态,从而对减少危重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闭合性腹部创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闭合性腹部创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5年至2005年间132例闭合性腹部创伤的临床资料和诊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病人中20例(15.2%)保守治疗,全部治愈;112例(84.8%)行开腹手术,治愈104例,死亡8例。死亡原因主要为并发严重的颅脑外伤、失血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闭合性腹部创伤早期明确诊断和及时手术探查最为重要,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