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LP)(a) 及B型脑钠肽(BNP)在冠状动脉硬化狭窄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7月收治的1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8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予以CT血管造影及血清Hcy、BNP、LP(a)水平检查,分析上述血清指标与疾病类型、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及CT血管造影冠脉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清Hcy、BNP、LP(a)水平及斑块负荷、血管狭窄程度、重建指数(RI)较对照组更高,血管体积低于对照组(P < 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cy、LP(a)、BNP水平及斑块负荷均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 隐匿型冠心病患者(P < 0.05);随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增加,冠心病患者上述血清指标升高,斑块负荷、RI值均增加(P < 0.05);非钙化斑块者上述血清指标及斑块负荷、血管狭窄程度、RI值高于钙化斑块者(P < 0.05);冠心病患者3项血清指标均与非钙化斑块及斑块负荷、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血管狭窄程度、RI值呈正相关(P < 0.05);ROC曲线显示,CT血管造影联合3项血清指标诊断冠状动脉硬化重度狭窄(狭窄程度 > 75%)的敏感度、特异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82、0.878。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Hcy、LP(a)、BNP水平逐渐升高,与CT血管造影参数联合可较好地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对心肌病并发心绞痛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肥厚型心肌病并心绞痛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共540节段冠状动脉,所有患者均通过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扫描技术和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检查,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肥厚型心肌病并心绞痛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冠状动脉CTA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血管狭窄程度完全符合的共有384节段,完全相符率为71.1%。通过冠状动脉CTA检查诊断发现,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正常的节段与血管狭窄程度为重度的节段的敏感性高于血管狭窄程度为轻度和中度的节段(P<0.05);但从阳性预测值方面看,血管狭窄程度为轻度的节段的阳性预测值却低于正常、中度、重度的节段(P<0.05)。两种检查方式对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的诊断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钙化斑块诊断率方面,通过冠状动脉CTA的诊断率高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P<0.05)。结论对于患有肥厚型心肌病并心绞痛的病人,可用冠状动脉CTA检查其是否有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CTA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可作出精确的判断,且安全、快速,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评价其对冠心病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性纳入我院门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35例,接受心肌声学造影检查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按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组(冠脉狭窄≥75%,n=20)和对照组(冠脉狭窄<75%,n=15),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和二维超声;另按冠脉支数测量超声造影定量参数,绘制ROC曲线评价造影参数预测冠状动脉狭窄≥75%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组高血压、吸烟史比率更高(50.00% vs 13.33 %、65.00% vs 26.67%,P<0.05),二维超声提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发生率高(90.00% vs 46.67%,P<0.05)。超声造影结果示,两组间心肌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心肌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预测冠脉狭窄程度≥75%的预警值为5.91 dB(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7.8%、95.2%)和28.94 dB se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66.7%、74.8%)。结论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无创、简便,适合长期随访,可较为准确地评估心肌缺血,有助于临床判断冠脉狭窄程度和指导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64层CT血管成像(64-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影像学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确诊为糖尿病下肢动脉下肢动脉闭塞症的200例患者的64-CTA及DSA的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64-CTA检查,24 h后行DSA检查,两种检查间隔均不超过2周。以DSA为金标准,计算64-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并计算64-CTA三种处理方式诊断符合率。结果  200例患者中有64-CTA与DSA对照的共2265节段,以DSA为金标准,64-CTA发现有2115个节段与DSA一致,诊断符合率为93.38%。64-CTA高估1级共86节段,低估1级共53节段,绘制64-CTA与DSA显示下肢动脉狭窄分级节段分布曲线图,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Kappa值=0.915(P < 0.01)。以DSA为金标准,64-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狭窄的敏感度为97.27%、特异性为98.17%、准确度为97.62%、阳性预测值为98.83%、阴性预测值为95.76%,对各个诊断界点的诊断效能均较高。以DSA为金标准,64-CTA-MIP符合率为88.74%,64-CTA-MPR符合率为92.98%,64-CTA-VR符合率为88.74%,64-CTA-MIP、64-CTA-VR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64-CTA(P < 0.05)。病例图像分析发现64-CTA显示的狭窄程度较DSA更接近真实情况。结论  64-CTA可准确显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狭窄程度,与DSA检查一致性较高,可作为该疾病的首要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血管壁磁共振成像(HR-VW-MRI)评估脑血管狭窄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金标准对照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入院25例近期发生缺血性脑病患者,行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证实存在脑血管狭窄,在1周内行DSA检查及HR-VW-MRI,分别测量、计算狭窄段脑动脉DSA与HR-VW-MRI狭窄率,对责任区血管进行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重建、T1WI增强,根据线性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HR-VW-MRI测量脑血管狭窄率与DSA狭窄率的相关性,并探寻脑动脉狭窄原因。结果25例患者共有20例完成HR-VW-MRI和DSA数据测量。HRVW-MRI狭窄率为62.66±13.79,DSA狭窄率为63.78±13.1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组检查方式呈正相关(P < 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方式检查相关性良好(R2=0.880,P < 0.05),HR-VW-MRI发现脑动脉狭窄段责任斑块。结论HR-VW-MRI检查在测量脑血管狭窄方面与DS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具有无创性,良好的组织结构分辨率,能通过三维角度更好的显示脑血管壁结构及管腔大小,分析病因,做出诊断,在替代DSA检查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斑块钙化负荷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诊断管腔狭窄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于2019年2月~2022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与CCTA检查,钙化容积与钙化积分以血管段为单位进行记录,按照钙化容积与钙化积分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分析各组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并探究CCTA判断斑块钙化不同容积与积分的管腔狭窄准确性。结果  100例患者中入选的钙化冠状动脉段共396个,按照15段进行计算,以管腔狭窄≥50%为有意义狭窄,得到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03%(204/206)、83.16%(158/ 190)、91.41%(362/396)、86.44%(204/236)、98.75%(158/160);当钙化容积≤25 mm2、钙化积分≤80分时,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当196 mm2<钙化容积≤1375 mm2时,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36.36%、75.47%、83.72%、40.00%;当钙化积分>200分时,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75.00%、87.50%、89.66%、91.82%;CCTA诊断不同钙化容积管腔狭窄程度与不同钙化积分管腔狭窄程度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诊断0~25 mm2钙化容积管腔狭窄程度与0~80分钙化积分管腔狭窄程度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最高。结论  不同斑块钙化负荷对CCTA诊断管腔狭窄程度准确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椎动脉及相关疾病中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计算机控制体层摄影造影术、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种影像学检测方法应用的价值及其差异。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4-12期间关于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计算机控制体层摄影造影术或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椎动脉及相关疾病的应用,检索词:“VA,photography,vertebralartery,Angiography,DSA,CTA,MRA″。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1990-01/2004-12期间关于3种影像学检测方法在椎动脉及相关疾病的应用,检索词:“椎动脉,摄影,造影,DSA,CTA,MRA”。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符合要求的有关文献,并查找全文。排除重复性的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有关影像学检测方法在椎动脉及相关疾病的应用的文献47篇,排除重复性研究17篇,纳入30篇。其中有关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在椎动脉及相关疾病的应用11篇,有关计算机控制体层摄影造影术在椎动脉及相关疾病的应用6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椎动脉及相关疾病的应用13篇。资料综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目前是椎动脉测量和相关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近年来以较安全的CO2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中代替碘油充当造影剂。计算机控制体层摄影造影术是随着CT技术的发展新兴的一种检查手段,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同属有创检查。在椎动脉检测中能很好的显示局部受压的部位原因及程度,但不能反映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血流方向,甚至可能夸大血管狭窄程度。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属于无创检查。对正常椎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优势及适用性、准确性普遍公认。但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诊断还有着较大的争论和分歧。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计算机控制体层摄影造影术、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种检测方法有着各自的优缺点,无创性敏感性俱佳的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检查将在临床椎动脉常规检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分析其与脑血管造影的一致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10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53例无脑梗死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和(或)高脂血症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颈部血管彩超和TCD对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中重度以上狭窄、不稳定型斑块的检出率。以脑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分析颈部血管彩超和TCD的诊断一致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 < 0.05)。颈部血管彩超联合TCD对中重度以上狭窄检出的敏感度为93.75%,特异性为88.46%,准确率为92.45%,一致性较高(Kappa=0.801);对不稳定型斑块检出的敏感度为87.67%,特异性为87.88%,准确率为87.74%,一致性较高(Kappa= 0.72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和TCD诊断颈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准确、无创、便捷,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病因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娜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3,(10):1965-1967
目的:探讨血管彩超诊断中风患者颈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4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2例中风患者临床资料,均给予血管彩超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观察血管彩超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02例中风患者共包含204条颈动脉,DSA检出病变颈动脉152条,血管彩超检出132条,血管彩超的诊断准确率为86.84%(132/152),漏诊率为13.16%(20/152)。DSA检出颈内斑块286例,其中69例软斑块,130例混合斑块,87例硬斑块;血管彩超检出颈内斑块202例,其中40例软斑块,102例混合斑块,60例硬斑块。DSA检出颈外动脉斑块239例,其中57例软斑块,135例混合斑块,47例硬斑块;血管彩超检出颈外动脉斑块135例,其中27例软斑块,73例混合斑块,35例硬斑块;中风患者颈动脉颅外病变应用血管彩超诊断的灵敏度为86.84%,特异度为61.33%,准确率为80.36%。结论:血管彩超在中风患者颈动脉斑块病变检查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是重要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320层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评估随访期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负荷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8月~2020年12月淮北矿工总医院拟诊断为冠心病的78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期间采用320层容积CT对其进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同时详细记录其年龄、BMI、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并对其血脂指标和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测定。根据复查期间的2次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将2次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均为阴性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18),其余患者在随访期结束时发现至少有1个冠脉节段存在斑块,对比第一次检查原有斑块范围增大、管腔狭窄程度增加,作为斑块进展组(n=60)。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斑块进展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并对比78例患者在随访期间的冠状动脉狭窄、斑块性质和负荷变化。结果  斑块进展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的平均随访间隔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斑块进展组中吸烟患者的比例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各项危险因素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部分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指数异常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增高增加了冠状动脉斑块负荷增加的风险,导致管腔狭窄。78例患者在随访后的各血管分支狭窄程度较随访前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访后,钙化斑块的比例(26.80%)低于随访前的56.52%,非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的比例(分别为42.27%、30.93%)高于随访前的23.19%、1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78例患者在随访后的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回旋支以及总体斑块负荷高于随访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于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来说,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能够在随访期间较好地对其冠状动脉狭窄以及斑块性质和负荷变化进行评估,对于预测其病情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冠脉CT血管成像(CTA)斑块定量参数预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事件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2年6月256例初诊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冠脉CTA检查,检测斑块定量参数,根据血流储备分数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心肌缺血组和非心肌缺血组,比较两组冠脉CTA斑块定量参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斑块定量参数与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斑块定量参数对心肌缺血性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  心肌缺血组总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低密度非钙化斑块(LDNCP)体积、斑块长度、直径狭窄度均大于非心肌缺血组(P < 0.05),钙化斑块(CP)体积及血流储备分数小于非心肌缺血组(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总斑块体积、LDNCP体积为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ROC曲线显示,总斑块体积、LDNCP体积联合预测心肌缺血性损伤的敏感度、特异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4.30%、77.80%、0.948。结论  冠脉CTA斑块定量参数变化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性损伤有关,其中总斑块体积、LDNCP体积可作为心肌缺血事件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16层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显示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39例患者进行16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疑似冠心病者31例,PTCA术后8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分析16层CT对冠状动脉各节段的显示情况。以管腔直径减小>50%为标准,判定冠状动脉狭窄。分析1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及对病变性质的显示情况。结果:16层CT对冠状动脉的总体显示率为94.8%(333/351)。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总体敏感性为82.2%,特异性为94.7%,符合率为86.0%。16层CT显示钙化及非钙化斑块混合存在致血管狭窄21处,高估3处;中间密度斑块致狭窄8处,高估3处;软斑块3处,无显著狭窄。16层CT能清晰显示支架位置、形态及远端血流,1例再狭窄,1例闭塞,余通畅,其结果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一致。另外,16层CT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变异2例,前降支冠状动脉瘤1例,室壁瘤1例,房间隔缺损1例。结论: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全面的评价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3.
徐明珠  蒋廷波  周亚峰  刘志华  杨向军 《临床荟萃》2010,25(21):1841-1844,184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在诊断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7年12月至2009年3月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23例,其中变异型心绞痛患者1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例.对每位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病变斑块的性质、形态、部位、血管管腔面积狭窄程度、血管重构指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变异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两组斑块偏心指数分别为0.90±0.06 vs 0.70±0.25,局部面积狭窄率分别为(53.56±3.88)%vs(68.66±14.52)%,管腔面积狭窄率分别为(41.23±23.91)%vs(63.10±14.64)%,以上指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内超声检测病变血管重构指数,正性重构、负性重构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以血管内超声为参照,以节段为基础,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测血管管腔平均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测轻中度管腔面积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管腔面积狭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目标斑块以偏心性斑块为主,血管管腔面积狭窄程度以轻中度狭窄为主,血管重构以正性重构为主.冠状动脉造影低估病变管腔面积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血管内超声影像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 (intravascularultrasound ,IVUS)判定不稳定斑块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  43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angiography ,CAG)后行IVUS检查 ,根据斑块回声强弱分为软斑块组和硬斑块组 ,两组分别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者IVUS检出软斑块 2 2例 (2 2 /2 7) ,占 81.4% ,IVUS检测不稳定斑块的敏感性 81.4% ,特异性 75.0 % ,准确性 79.1% ,阳性预测值 84.6%。软斑块组脂核面积比硬斑块组的无回声区面积明显增大 (P <0 .0 1) ;脂核与斑块比软斑块组明显大于硬斑块组 (2 6.4%± 11.5%对 12 .0 %± 7.0 % ,P <0 .0 1) ;软斑块组纤维帽厚度明显小于硬斑块组 [(0 .3 8± 0 .14 )mm对 (1.17± 0 .3 6)mm ,P <0 .0 1] ;在面积狭窄率上 ,软斑块组明显小于硬斑块组 (62 .6%± 6.9%对 70 .9%± 7.5% ,P <0 .0 1) ;偏心程度软斑块组明显大于硬斑块组 (92 .9%对82 .4% )。两组间斑块大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0 .70± 2 .96)mm2 对 (10 .84± 3 .48)mm2 ,P >0 .0 5]。结论 IVUS对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判定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