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思考在新环境下的高校学术期刊功能转型,并基于期刊功能的实现促进高校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方法】 通过对高校学术期刊功能演化之梳理,并以互联网思维视角来审视,重新定位高校学术期刊功能,探索新功能实现路径。【结果】 高校学术期刊经历了从促进教学科研到僵化再到异化的功能演化。在新的环境下,期刊功能已不适应当前期刊发展形势,实现功能转型是期刊改革发展的必然。【结论】 高校学术期刊应具备信息和思想传播、学术引领和规范、促进科技成果应用和科技人才培养四大功能,实现这一功能转型,需要依赖消除期刊功能异化、组织创新、服务共享和价值链接、数字化建设、价值再造等路径。  相似文献   

2.
梁洁 《浙江预防医学》2015,26(11):1127-60
【目的】 促进高校学术期刊出版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给出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发展路径。【方法】从高校学术期刊应进行合理定位、改变出版模式、开展联盟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 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创办英文期刊,鼓励综合性学报向专业期刊转型,通过学者化办刊,依托数字化出版平台,采用OA出版的模式,形成高校学术期刊出版群,逐渐树立起高校学术期刊出版的品牌形象。【结论】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充分发挥高校办刊的资源优势,积极配合国内学术期刊生态布局的调整,通过提升高校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声誉,吸引优质稿源回流,为做大做强国内学术期刊品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对中国农业大学期刊发展进行全方位分析,借鉴先进办刊模式,以促进我国涉农高校期刊发展的对策建议。【方法】 首先,系统梳理中国农业大学19种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然后,在分析我国高校期刊发展模式和经典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的学术期刊为例,提出我国涉农高校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 与综合类高校多采取期刊社或期刊中心的办刊模式,且多数综合类高校和少数成立期刊社的涉农高校对期刊发展都在实施长远规划相比,中国农业大学的期刊发展存在期刊缺乏集中管理、期刊自身定位不足、专业化办刊人才数量少、经费极度紧张等问题。【结论】 借鉴优秀高校期刊发展经验,提出促进我国涉农高校期刊高质量发展的4项措施:我国涉农高校尽快成立期刊社或期刊中心,建立期刊群集成发展管理平台;根据自身特色优势学科找准定位,将期刊发展规划列入高校长期发展规划中,积极创办新刊或进行刊物转型;加强期刊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积极争取学校的财政支持以大力推动学科和期刊的共同发展,实现涉农高校期刊的高质量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贵州省为例,明晰贵州省高校学报数字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设建议。【方法】主要通过网络搜索和实地走访,对贵州省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发展进行调研和分析。【结果】利用大数据技术,以省域为单位建立贵州省学报数据共享管理平台,并以“互联网+高校学报大数据”的创新模式,同步构建贵州省高校学报共享管理平台APP,通过两者的深度融合,实现共赢发展,扩大贵州省高校学报的影响力。【结论】大数据运用于贵州省高校学报数据资源,可以促进学报的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分析涉及农学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期刊现状,探讨高校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关系,寻找两者的协同发展路径。【方法】 将15所涉及农学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期刊分为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报和农学类专业型期刊两大类,从CNKI、各期刊官网、ESI等获取信息,探讨以农学学科为例的高校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之路。【结果】 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报发文方向与一流学科的匹配度较高,高校主办的农学类专业型期刊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但整体发展效果良好。从互融共生、求同存异、务实创新、科学引导4个角度,为高校期刊与农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提供思路。【结论】 高校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互融共生、相辅相成。呼吁对高校期刊进行差异化管理,实施适度的专业化转型,同时进行科学引导,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从而实现高校期刊与农学一流学科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接雅俐  唐震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3):290-1259
【目的】 对高校主办的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期刊(以下简称“卓越期刊”)进行分析,提出我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建议。【方法】 根据2019和2020年度卓越期刊目录,对照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分析高校主办卓越期刊的具体情况,并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与卓越期刊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 高校主办的卓越期刊共计83种,由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办的77种期刊和6所非“双一流”高校主办的6种期刊组成;英文期刊占80.7%;专业性期刊占85.5%;74.0%的“双一流”大学主办卓越期刊与本校的一流建设学科关联性强。【结论】 高校科技期刊发展与学科建设存在互为支持、互相成就的关系。高校需要做好期刊发展的顶层设计,依托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办刊,寻找优质稿源突破口。建议将高校主办期刊纳入“双一流”建设和学科评估体系,以促进期刊与学科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对科研诚信问题的认知现状,调研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在高校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方法】 通过网络问卷开展调研,利用文献整理法、数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认为:我国高校科研诚信现状整体有所改善;编辑自身的科研诚信意识也在不断增强;80.10%认为编辑有必要参与到高校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中来,64.20%认为编辑可成为中坚力量或领导者,73.60%认为编辑能够胜任这一角色;编辑可以在高校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中承担更多的职责,如对科研失信问题的产生起到监督作用(69.30%)、在出版和同行评议过程中对科研失信行为进行审核把关(66.80%)、为高校学术规范等文件的制定提供参考资料和意见(57.00%)、为科研失信行为的认定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撑(52.00%)、为科研诚信教育工作提供师资力量(47.60%)等。【结论】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在理念、经验、硬件和人才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非常愿意且完全有能力作为中坚力量参与高校科研诚信体系的建设工作。高校应将期刊编辑纳入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大数据时代,从认知与挖掘学术期刊的数据视角,探究学术期刊的内容优化,传播价值重构的路径。【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学术期刊数字化以及网络传播现状;对比学术期刊数据化需求,从科研行为,学术传播,科研场域等维度分析学术传播从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型策略。【结果】盘活学术期刊的“数据”能延伸学术知识资源的价值链。【结论】大数据时代,挖掘学术期刊的数据及其价值,可以促进学术期刊的“数据化”转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将图书出版行业中私域流量运营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学术期刊运营中,为提升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增强关系强度、提升学术期刊传播力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分析私域流量的发展及其在图书出版领域的应用,结合学术期刊用户的特点以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私域流量运营的经验,提出私域流量视域下学术期刊的传播策略。【结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通过在传播媒介、传播关系、传播内容和传播场域4个方面进行改革,实现高效传播,使期刊影响力得到提升。【结论】 在私域流量视域下,学术期刊应利用用户的关系资源,塑造关键意见消费者,并通过布局热点话题以及创新专题,提升与用户的关系强度;重点运营多资源用户,通过维系情感加强用户对期刊的归属感;积极打通“微信视频号+微信公众号”通道,利用视频号推荐算法实现引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结合体育强国建设,探讨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宏观战略定位和具体实现路径。【方法】 采取文献研究、系统分析和案例分析方法,在对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结果】 当前体育学术期刊发展存在管理体制机制僵化、融合发展能力不足、特色优势发挥不够、共享知识平台尚未建立、国际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必须走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共享发展和国际化发展道路。【结论】 持续深化改革,推进体育学术期刊创新发展;增强融媒体能力,推进体育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发挥专业优势,推进体育学术期刊特色发展;完善平台机制,推进体育科技期刊共享发展;提高对外传播力,推进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郭伟  李伟 《浙江预防医学》2020,31(12):1486-62
【目的】 全面调查我国普通高校学报办刊现状,解决基础数据不充足、不精准的问题,为制定普通高校学报发展政策、改革方案,以及开展高校学术期刊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官方网站、中国知网、学报官方网站调查统计普通高校学报的数量、文种、出版地、出版周期、主办单位、刊名、学科属性、载文量变化趋势,并划分“双一流”高校、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3类主办单位层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截至2020年5月26日,我国共有普通高校学报1257种(不含港澳台地区),819种为双月刊;“双一流”高校主办学报122种,普通本科高校主办992种,高职高专院校主办143种;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学报457种,人文社会科学类456种,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混合型315种;近10 年整体载文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结论】 普通高校学报是极具特色的学术期刊,是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成员,“大综合”并不是普通高校学报的主体。建议增加期刊登记信息的发布数量,促进普通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通过政策引导加强内容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双一流”建设和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大背景下,分析高校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的现状,揭示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而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方法】 从科研人员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全国191所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科研人员在高校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参与度、认知和诉求3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部分学者未能深度参与高校科技期刊工作,亦未在学科方向上引领期刊发展,且不了解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的总体情况;认为高校科技期刊的根本问题是整体学科布局缺乏顶层设计,行政办刊模式制约其发展,在学术监督、评价评估和文化构建方面的作用不明显;认为高校科技期刊整体学科布局应与“双一流”建设学科布局大体一致;希望高校科技期刊能通过创办重点学科方向的中、英文新刊,实现学者办刊等举措来更好地服务学科建设。【结论】 高校科技期刊服务学科建设应采取以下策略: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实施学科前瞻布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坚定学科创新自信;围绕行业核心技术,助力社会经济建设;推进办刊模式改革,培育优秀学科文化。  相似文献   

13.
王燕  张莉  谢暄  田江  张凌之 《浙江预防医学》2021,32(11):1383-107
【目的】 全面分析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优、劣势,试图对期刊的未来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 对近年的相关文献和政策进行梳理,利用SWOT矩阵分析方法归纳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内在优势(S)和劣势(W)及外部面临的机会(O)和威胁(T),并提出相应策略。【结果】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不仅拥有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也存在明显的劣势,如:综合性中文期刊数量过多,导致整体竞争力较弱;“小”而“散”的特点导致期刊难以集群化发展;传统的办刊模式不利于新形势下期刊的发展。同时,各项促进高校科技期刊发展政策的出台、“双一流”建设的全面推进、高校ESI高被引论文数量逐年递增等,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带来了机会;然而,行政化管理对期刊发展的制约、期刊发展与高校学科建设的不匹配、激烈的内部和外部资源竞争等,也使得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结论】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发展契机,从期刊定位到资源整合,从传统出版到智库建设,从修炼内功到顶层设计,将劣势与威胁转化为未来发展的新动力。这也是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在整体迈向高水平期刊方阵过程中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针对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竞争力不强的现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增强其竞争力。【方法】 以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对比、文献梳理等方法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查找制约其竞争力提升的症结所在。【结果】 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被CSCD收录的数量呈减少趋势,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学报位次呈下降趋势的居多,其刊登的论文类别在定量评价中不具有竞争优势,同时还存在部门管理劣势明显、稿源开放度不够和学界认可度不高等问题。【结论】 从“刊”的维度,分别从栏目设置、管理激励、学术策划和培育新人等方面提出提升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竞争力的相关策略;从“人”的视角,分别从编辑队伍、作者群体、审稿专家和编委会等方面提出提升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竞争力的相关策略。以“刊”和“人”的双向竞争力提升来破解制约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发展的瓶颈问题,以期为该类学报的整体学术竞争力提升提供发展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高校一流期刊培育和“双一流”建设互融共生的措施和建议。【方法】 分析我国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和一流学科建设关联现状,针对如何促进二者的互融共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结果】 我国高校期刊和一流学科的融合度有待提升,期刊和学科建设的内生关系尚未形成,各高校应重视科技期刊和学科发展的互融共生,期刊围绕一流学科建设重点任务优化期刊栏目结构和组约稿件,助力学科重大、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聚焦,加强高校期刊在引进和培育人才中的作用,围绕学科发展需求/利用学科平台优势创办新刊,将主办高水平期刊纳入国家学科评价体系中,实现期刊与学科的互融共促。【结论】 实现期刊和学科的互融共生对于我国学术发展具有特殊意义,通过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与“双一流”建设互促发展,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高校学报功能存在的差异,为不同类型高校学报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高校的科研规模和在校研究生规模大小,将高校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并对两类大学所属学报的功能进行剖析,进而提出不同学报的发展路径。【结果】研究型大学学报应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或通过重大理论选题,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充分发挥学报的综合性优势,或通过独立或联合创建专业刊或专题刊,参与整个学术期刊的竞争;教学型大学学报应在立足本校的同时,为更多高校甚至全国高校师生服务,尤其为培育学术新人提供服务。【结论】不同类型高校学报因办刊环境变化及自身办刊条件的不同,功能应有所不同,其发展路径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提升非知名高校科技期刊影响力为侧重目标,探讨新形势下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方法】 采用文献法、数据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科技期刊的总体情况、学科分布特点和影响力等现状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影响因子变化情况。 【结果】 超过80%的高校仅主办1种科技期刊;有52.92%的期刊属于占学科总数7.69%的几大类综合学科;除少数知名高校综合性学报外,数量较多的几大类综合学科期刊的影响力优势不足;在30种变更刊名并强化专业特色的高校科技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增加的期刊数量分别占86.67%和96.67%。 【结论】 专业化办刊对影响力的提升是积极有效的,高校科技期刊应乘势而上、克服困难谋发展,转变理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拓宽渠道、走多元化服务之路,尝试新的体制机制、走专业领域内的集团化发展道路,以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