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陆沈吉  吴智刚  蔡萍  冀锐  范帅  蔡斌 《中国康复》2020,35(12):641-644
目的:使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研发的足底压力动态检测装置,评估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足底压力中心(COP)分布。方法:收集健康受试者28例为对照组,CAI患者24例为观察组,其中机械性不稳(MAI)患者13例,功能性不稳(FAI)患者11例,分别进行足底压力动态检测,测量COP动摇轨迹长、前/后(A/P)动摇轨迹长、左/右(M/L)动摇轨迹长、A/P动摇范围及M/L动摇范围。结果:双足站立时,观察组COP动摇轨迹总长度,A/P和M/L动摇轨迹长,A/P和M/L动摇范围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单足站立时,观察组除了健侧足在A/P动摇轨迹长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患侧足与健侧足的其余COP参数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且观察组患侧足的M/L动摇范围更明显大于健侧足(P<0.05);观察组患侧足单足站立时,MAI患者COP动摇轨迹长、A/P和M/L动摇轨迹长、M/L动摇范围均明显大于FAI患者(均P<0.05),但A/P动摇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I患者M/L方向的COP参数变化更敏感,使用该设备进行COP参数评估有助于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及随访,提高康复治疗的趣味性及患者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电热针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就诊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82例,在保证组间基线特征可比的基础上,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采用电热针治疗)和对照组41例(毫针针刺治疗)。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的1、2、6周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患者Cumberland评分、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Tymo平衡评估及姿势控制分析和本体感觉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Cumberland量表、AOFAS量表、Tymo平衡评估及姿势控制分析、本体感觉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的程度优于对照组,各项评估指标中比较除了力中心轨道M4各时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指标治疗6周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热针对FAI疗效明确,提升了FAI患者的本体感觉,改善了其功能障碍,有利于FAI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牛皓  姜斌  张杰  吉文彬  夏汶 《中国康复》2021,36(1):12-16
目的:观察下肢整体康复训练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选取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57例随机分成对照组(28例)和治疗组(29例).对照组进行踝关节关节活动度训练、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整体康复训练,2组均进行8周的治疗训练.于训练前、训练8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踝关节采用星形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虚拟游戏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患者平衡功能的即刻及短期影响。方法:采用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问卷(cruamberland ankle instability tool,CAIT)选取2020年9-12月华北理工大学FAI受试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身体不同位置的加速度信号,比较采用不同算法获取的评价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者动态姿势稳定性指标的重测信度和鉴别效度。方法 2021年4月至6月于北京体育大学招募21例单侧FAI患者和21例踝关节正常者。3个惯性传感器粘贴于腰点、膝和踝位置。通过三维测力台和惯性传感器同步采集受试者多方向单腿落地测试中的地面反作用力(GRF)和运动学数据。采用无界三阶多项式(UTOP)拟合法计算稳定时间,通过均方根值计算稳定指数。结果 基于加速度信号与基于GRF计算的大部分指标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r|=0.116~0.368, P <0.05)。基于身体不同位置的加速度信号得到的稳定时间和稳定指数表现出低到高的重测信度(CMC 0.30~0.91)。对女性受试者,基于加速度信号的稳定时间中,有11个评价指标达到一般至很高的鉴别效度(AUC=0.702~0.942, P <0.05);稳定指数中,有8个指标达到一般水平的鉴别效度(AUC=0.717~0.782, P <0.05)。不同算法在男性受试者中未取得良好的鉴别效果。结论 基于腰点位置的加速度信号并应用UTOP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部运动功能特征.方法:32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的患侧表面肌电图与健侧相关信息相比较,采用汉化的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量表(CAIT)对患者进行评定,将CAIT量表评分与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健患侧胫前肌和腓骨长肌均方根振幅值(RMS)比较差异...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索慢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部电流感觉阈值(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CPT)与正常人的差异,及CPT与主观疼痛评分、足踝部功能评分、病程及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关系。 方法:测量慢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n=30)外踝部位2000Hz、250Hz、5Hz CPT,与正常值数据库比较,同时测量患者疼痛数字模拟评分,分析CPT与疼痛数字模拟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慢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外踝部位2000Hz、250Hz、5Hz CPT分别为198.60±74.19、38.66±27.32、21.28±19.28,与正常人比较CPT均降低(P<0.05)。2000Hz、250Hz、5Hz CPT与疼痛数字模拟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159、0.317、0.224,与AOFAS-AHS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362、-0.483、-0.349,与病程的相关系数为-0.183、0.052、0.057,与BMI的相关系数为0.221、-0.076、0.242,CPT与主观疼痛评分、AOFAS-AHS评分、病程及BMI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 结论:慢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部CPT降低,提示损伤后的踝部可能存在感觉过敏。CPT与主观疼痛评分、AOFAS-AHS评分、病程及BMI之间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疗法对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踝外翻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FAI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sEMGBF治疗.在康复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运动员与非运动员踝内外翻肌进行等速向心及等速离心测试的对比分析,为进一步康复提供依据。方法:使用BiodexSystem-3型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对35例运动员FAI患者及21例非运动员普通人群FAI患者分别进行踝关节内、外翻等速向心及离心(角速度均为30°/s×5次;180°/s×10次)的测试。结果:运动员FAI患者除了高角速度离心运动时,踝外翻肌群力矩低于同组健侧外,踝内、外翻肌群在低角速度向心、低角速度离心及高角速度向心的力矩均未低于健侧(P>0.05);而普通FAI患者存在踝内外翻肌群在各种角速度时普遍性肌力缺陷、关节活动度降低及I/E比值的升高(P<0.05)。结论:不同人群FAI患者力矩改变特点不同,选用等速仪器中I/E比值并作动态控制率的分析,有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康复处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踝关节背伸/跖屈(D/P)和外翻/内翻(E/I)峰值力矩比值与其姿势控制能力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FAI患者30例,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评估患者健侧和患侧踝关节在不同角速度下的D/P值和E/I值,同时采用Pro-Kin 254评估患者健侧和患侧静态平衡能力、动态平衡能力和本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拟探究新型踝关节平衡装置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踝关节功能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FAI患者45名随机分为常规组(n=21)和平衡组(n=24),2组患者分别接受常规功能训练和新型踝关节平衡训练装置训练,8周干预前后,使用Noraxon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和Trap-door踝关节内翻诱发装置进行踝周肌肉潜伏期的测试,使用Biodex Systems IV型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进行踝关节位置觉和踝内外翻等速肌力的测试,使用Y型平衡测试(YBT)系统进行姿势控制能力的测试,使用坎伯兰踝关节不稳定工具(CAIT)对FAI患者进行评分。结果:干预8周后,平衡组FAI患者的CAIT评分、踝周肌肉潜伏期(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腓骨长肌、胫骨前肌)、峰值踝外翻力矩和姿势控制能力(内收、外展的最大距离)相比于干预前显著改善(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功能训练,踝关节平衡装置训练可以更显著地提高FAI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和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按压肌筋膜触发点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 FA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西南大学医院康复医学中心门诊2021年5月—8月就诊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2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试验组在踝关节平衡训练基础上增加按压肌筋膜触发点技术,对照组采用BOSU球进行踝关节平衡训练。分别在基线、干预第4周后和干预第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踝关节功能量表评分(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core,AOFAS)和Y平衡测试(Y-balance test, YBT)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评估的各项指标上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在VAS疼痛评分上均有显著降低(P<0.05),Y平衡测试综合数值得到显著改善(P<0.01),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得到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在上述各项评估指标中均显著优胜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期8周的平衡训练和平衡训练联合按压MTrPs治疗均对FAI患者有显著的临床康复疗效,而平衡训练联合按压MTrPs治疗在缓解FAI患者的疼痛、促进踝关节功能和动态平衡的改善等方面具有更好的康复效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佩戴踝关节软式支具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动、静态平衡功能及步行模式下患侧下肢生物力学的即时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强化髋内收肌等长肌力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平衡能力影响。方法 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从深圳某高校中招募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大学生1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9)和试验组(n=9)。两组均进行踝关节稳定训练,试验组增加髋内收肌等长肌力训练。每次1 h,每周3次,共4周。训练前后分别进行坎伯兰踝关节不稳评定问卷(CAIT)、 Y平衡测试(YBT)、Balance-check平衡设备和Back-check髋内收肌最大等长肌力测试。结果训练后,两组CAIT评分、YBT各方向距离、Balance-check的得分较训练前提高(t>2.540, P<0.05);试验组Back-check髋内收肌肌力较训练前显著提高(t=8.485, P<0.001)。试验组CAIT评分、YBT (后内侧、外侧)距离、Balance-check得分、Back-check髋内收肌肌力的训练前后差值均大于对照组(t>2.168, P<0.05),平均旋转角速度、最大旋转角速度和平衡等级差值均小于对照组(t>2.804, P<0.05)。结论加强髋内收肌等长肌力训练更有利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平衡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动静态平衡仪评定踝关节稳定程度的信度与效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择符合实验要求的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y CAI)患者32例和无踝关节扭伤史普通正常人群30例,对CAI患者的患侧踝关节和正常人群单侧踝关节进行3次Pro-kin动静态平衡仪的本体感觉预评估、多轴本体感觉评估和 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定评价问卷评定,并将32例3次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本体感觉预评估指标和多轴本体感觉评估指标的均值分别与Cumberland不稳定评价问卷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检验动静态平衡仪的效度。收集62例受试者的3次评估指标采用等级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检验Pro-kin动静态平衡仪的信度。对正常组与CAI组多轴本体感觉评估结果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Pro-kin动静态平衡仪的灵敏度。结果 Pro-kin动静态平衡仪多轴本体感觉评估指标:平均轨迹差,平均负重力量差与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定评价问卷评分呈中度负相关(r=﹣0.421,-0.419 P<0.05);本体感觉预评估指标:前后稳定指数、左右稳定指数、A2-A6稳定指数、A4-A8稳定指数、圆周稳定指数与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定评价问卷评分相关性弱(r=0.003-0.164 P<0.05)。Pro-kin动静态平衡仪的重复测量信度ICC为0.831~0.959,95%可信区间集中;测量者间信度为0.798~0.961,95%可信区间集中。正常组与CAI组多轴本体感觉评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ro-kin动静态平衡仪多轴本体感觉评估检测指标平均轨迹差和平均负重力量差可用来评估踝关节稳定性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并且Pro-kin动静态平衡仪测量踝关节稳定性具有较高的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