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缩-延长及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5年8月应用短缩-延长或骨搬运治疗的34例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5例;年龄23~69岁,平均(45.7±11.2)岁。清创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缺损。应用短缩-延长技术治疗10例,骨缺损长度为1.5~8.0 cm,平均(2.9±1.7) cm;应用骨搬运技术治疗24例,骨缺损长度为3.0~12.0 cm,平均(7.8±3.4) cm。结果对所有患者随访24~60个月,平均36.7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愈合,总平均愈合时间为4~24个月,平均(12.0±3.4)个月;短缩-延长患者的愈合时间为4~12个月,平均(7.2±2.4)个月;骨搬运患者的愈合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4.6±4.4)个月;总平均外固定指数EFI为1.7月/cm,短缩-延长及骨搬运分别为1.4月/cm及1.8月/cm。改良Paley评估系统评价,骨愈合结果优26例,良7例,差1例,骨愈合优良率97%;功能结果优23例,良10例,差1例,功能优良率97%。随访期间无病例再次发生骨髓炎。并发症主要为钉道处炎症反应11例,钉道感染13例,对接端皮肤软组织嵌顿9例,对接端愈合不良10例,膝关节挛缩2例,足下垂4例。结论短缩-延长及骨搬运技术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不连的有效方法,具体方法的选择根据患者的骨及软组织缺损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皮质骨轨道(CBT)螺钉技术与传统轨道(TT)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症但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L3/4或L4/5单节段腰椎融合术并且伴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同时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52例女性患者资料,年龄40~71岁,其中22例接受了CBT螺钉手术(CBT组)、30例接受了TT螺钉手术(TT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和手术并发症;术后第5天经摄腰椎X线片和CT扫描观察融合器、内固定位置,以及近端关节突关节侵扰(FJV)发生率;术后3、6、12、24个月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等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的Oswew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CBT组与TT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5.7±16.0)min和(123.8±18.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9, P>0.05);术中出血量CBT组[(74±39.8 )mL]比TT组[(129±45.3)mL]少,手术切口长度CBT组[(5.7±0.6)cm]比TT组短[(8.4±0.92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48、12.004,P值均<0.05)。术中TT组有1例患者L4 2枚椎弓根螺钉出现固定强度不佳,遂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其余患者手术置钉过程均未出现置钉失败、皮质骨钉道骨折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置钉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术后第5天经摄腰椎X线片和CT扫描观察融合器、内固定位置良好;CBT组有3例患者共4个近端关节突关节发生FJV(4/44,9.09%),而TT组中有22例患者共35个近端关节突关节发生FJV(35/60,5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63, P<0.01)。术后随访5~24个月,两组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的ODI及VAS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549、18.490, P<0.01);而手术前后ODI和VA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影像学随访未见螺钉松动、脱出和切割等,螺钉、连接棒、融合器均位置佳。结论 与TT椎弓根螺钉技术相比,采用CBT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但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短期疗效同样可靠,而且CBT螺钉固定强度更佳、更为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侧颅底手术中乙状窦相关解剖标志的位置,为进一步提高侧颅底手术安全性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取成人头颅标本40个,采用耳后切口行标准乳突根治术。充分暴露颅中窝及颅后窝硬脑膜、外半规管、面神经膝部、乙状窦、颈静脉球、乳突、茎乳孔、二腹肌嵴、外耳道后壁等重要解剖结构。使用双脚规测径器或电子数显游标卡尺分别测量相关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 结果 乙状窦前缘至外耳道后壁的距离是(1.41±0.32)cm,乙状窦外侧壁至乳突外侧壁的距离是(1.02±0.38)cm,面神经乳突段的长度是(1.28±0.13)cm,面神经乳突段起点(即面神经膝部)到乙状窦的距离是(0.56±0.20)cm,面神经乳突段终点(即茎乳孔部)到乙状窦的距离是(0.62±0.22)cm,二腹肌嵴至乙状窦的距离是(0.52±0.18) cm,茎乳孔至乙状窦的距离是(1.02±0.24)cm。 结论 面神经乳突段起点和终点至乙状窦的距离及乙状窦至二腹肌嵴和茎乳孔之间的距离均呈正相关;乙状沟的深浅、宽窄及骨壁的厚薄因乳突气化程度不同而各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GustiloⅢB型、C型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本院收治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30例(ⅢB型25例,ⅢC型5例),均为胫骨开放性骨折。对所有患者采取Ilizarov外固定骨搬运技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28个月,平均15个月;骨缺损均得以重建,患肢长度与健侧之差小于2 cm,骨折愈合,创面均闭合。1例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术后3个月恢复。22例未通过额外手术进行修复。5例通过游离皮片植皮成活,3例通过局部旋转皮瓣修复覆盖创面。结论 Ilizarov骨搬运技术是临床治疗GustiloⅢB型、C型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骨诱导膜技术:包含体内形成诱导和诱导膜内植骨2个阶段,其中体内形成诱导膜首先行骨缺损部位彻底清创,依据骨折具体状况选取合适固定方式对骨折行稳定固定,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填充骨缺损部位,感染性骨缺损则依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或经验采用含敏感抗生素骨水泥。该术后6-8周纵行切开诱导膜结构,小心去除骨水泥,采用钻头或骨锉去除两侧骨端和髓腔硬化骨,促进植骨融合,于骨膜内填充自体松质骨,缝合诱导膜,预防移植骨重吸收。 Iliazarov外固定牵张成骨:经过应力牵拉刺激加速骨折断端间充质干/祖细胞分化增殖,加速生成新骨与肢体重建,在修复骨缺损时还可恢复肢体长度完成骨折断端加压愈合。但Iliazarov外固定牵张成骨需要长时间固定,技术操作复杂,治疗周期长,费时费力。 背景:采用膜诱导技术治疗长段骨缺损具有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显著且操作简便等优势,既往研究多采用该技术治疗软组织条件较好的骨缺损患者,对于骨缺损且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或者伴随感染等患者的研究较少。 目的:分析膜诱导技术联合皮瓣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收治的长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15例,平均年龄(47.15±8.16)岁,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5.1 cm×3.4 cm至21.8 cm×9.4 cm,骨缺损长度5.8-19.5 cm,平均(11.4±2.3) cm。对于创面轻度污染者行清创、骨折外固定、骨缺损区域骨水泥填塞,局部带蒂皮瓣或游离皮瓣覆盖皮肤创面;对于创面感染患者,先予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填充骨水泥及皮瓣手术。一期术后8-12周行二期植骨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试验获得南华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创面轻度污染的9例患者,清创后固定外固定架、填充骨水泥和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均未发生感染;②6例感染患者清创封闭式负压引流一二周完全控制感染后进行填充骨水泥和皮瓣手术,创面愈合;③15例患者在骨缺损二期植骨以后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在8-12个月间,平均(9.18±2.10)个月;④结果表明,膜诱导技术联合皮瓣移植可有效治疗长段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 ORCID: 0000-0002-6182-9993(陈彦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股骨近端外展截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4月—2021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中青年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患者8例。8例均为男性,年龄17~52岁(平均34.1岁),均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股骨近端外展截骨DHS固定治疗。患者此次外展截骨DHS固定手术与其初次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间隔时间为4~26个月,平均10.1个月。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Pauwels角及颈干角矫正情况、肢体长度差异及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80~240 min,平均134 min。术中出血量200~750 mL,平均为356 mL。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切口及深部感染。本组8例患者术后随访13~23个月,平均18.6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检查均未见明显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塌陷。经股骨近端外展截骨DHS固定手术治疗后,8例患者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处以及小粗隆截骨部位均达到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7个月。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颈干角和Pauwels角分别由术前的113.13°±4.64°和67.50°±6.19°改善至140.75°±2.38°和40.50°±2.56°,两侧肢体长度差异由术前的(1.21±0.79)cm减少至(0.36±0.18)cm,Harris评分由术前的66.50(65.00,69.50)分提高至97.00(92.75,99.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87、17.08、3.35,Z=-2.53,P值均<0.05)。结论 股骨近端外展截骨结合DHS内固定术,通过矫正颈干角降低骨折端剪切力,可以有效治疗中青年患者股骨颈骨折不愈合;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手术更精准地实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固定结合髓内钉固定的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20年5月本院采用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58例,按方法不同分为传统外固定组(传统组,40例)和外固定结合髓内钉固定组(结合组,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缺损长度、类型、合并伤、手术次数、骨搬运术前邻近关节评分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二组切口和骨愈合、外固定时间、愈合指数、下肢功能、并发症、身体和精神健康等情况,采用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方法评价骨愈合和下肢功能恢复,按Paley标准将Ilizarov术后并发症分为主要和次要并发症,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生理功能(PCS)和精神健康质量(MCS)。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5个月。结合组的外固定时间、骨愈合时间、术后主要并发症、次要并发症和MCS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愈合、延长指数、下肢功能恢复和PCS,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固定结合髓内钉固定的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双向Ilizarov骨搬运技术联合皮瓣成形术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外固定架维持复位,二期远、近端双向Ilizarov骨搬运联合皮瓣成形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连续随访12~18个月,平均(15±2.6)个月。所有患肢骨缺损均得以重建,且骨性愈合,创面均闭合,患肢长度与健侧差值为0.5~2.5 cm,平均(1.4±0.5)cm。均在术后65~119 d内行二次手术皮瓣成形,平均(89.75±14.56)d,其中4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软组织嵌顿,行二次手术清理嵌顿组织并皮瓣成形,二次手术后30 d内切口愈合。17例患者行二次手术后创面恢复良好,无明显神经血管损伤;1例患者出现腓总神经麻痹,于术后4个月恢复。所有患者骨重建完成时间为10~14个月,平均(12.3±1.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创面愈合延迟、皮肤坏死、针道感染现象。结论双向Ilizarov骨搬运技术联合皮瓣成形术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损伤安全有效,骨重建时间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自体髌骨膜-髌韧带-骨瓣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在6侧经防腐固定的成人下肢标本及6侧新鲜标本上观测踝关节外侧韧带起止点及走行径路、髌韧带的解剖形态与起止点,在新鲜标本上摹拟重建手术。  结果 髌韧带位置恒定,解剖层次表浅,切取方便,髌骨膜-髌韧带-骨瓣的髌韧带长度(4.1±0.4) cm,距腓前韧带长度(2.4±0.5) cm,跟腓韧带长度(3.1±0.4) cm。 结论 (1)髌骨膜-髌韧带-骨瓣的髌韧带具有足够的长度,可形成移植供体;(2)髌骨膜-髌韧带-骨瓣复合体两端分别与骨及软骨创面固定,容易成活和恢复功能;(3)采用自体髌骨膜-髌韧带-骨瓣重建踝外侧韧带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面神经乳突段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侧颅底手术中面神经乳突段的定位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8例16侧,电动磨钻轮廓化乳突,暴露3个半规管、面神经乳突段全长。测量面神经乳突段的长度、宽度、面神经乳突段始端及末端与周围重要结构的距离,并观察面神经乳突段与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 结果 面神经乳突段的长度为(11.04±1.03)mm,宽度为(2.29±0.39)mm。面神经乳突段起始部到乙状窦、外耳道后上棘、颅后窝硬膜、岩上窦-乙状窦-横窦交点、后骨半规管的最近距离分别为(9.41± 2.06)mm、(15.61±2.11)mm、(5.96±1.51)mm、(20.20±3.44)mm、(3.84±0.14)mm。面神经乳突段末端-乙状窦 、外耳道后上棘、乳突尖、颅后窝硬膜、岩上窦-乙状窦-横窦交点的最近距离分别为(7.05±2.01)mm、(20.32±2.69)mm、(16.48±2.48)mm、(7.97±2.61)mm、27.38±4.21)mm。 结论 外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二腹肌嵴是面神经乳突段定位的重要标志,面神经乳突段走行于外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二腹肌嵴前端形成的三角形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制足部简易固定装置在足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断层骨显像辅助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30例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SPECT/CT足部断层骨显像发现足部骨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2~83(65.9±9.8)岁。采用抽签法分组:观察组15例,使用足部固定装置;对照组15例,不使用足部固定装置,采用常规体位摆放肢体。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病变侧别等基线资料。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足长轴与扫描床的夹角、足部扫描长度、扫描时间、辐射剂量,以及图像融合时X、Y、Z轴三个方向的偏差量。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病变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的足长轴与扫描床的夹角(95.6°±4.1°)小于对照组(123.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7,P<0.001);观察组足部扫描长度较对照组减少27.6%、扫描时间缩短27.8%、CT辐射剂量减少24.1%,分别为(15.2±1.4)和(21.0±1.8)cm、(6.89±0.63)和(9.54±0.79)s、(28.6±2.0)和(37.7±2.9)mGy·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02、-10.08、-10.16,P值均<0.001);两组间图像融合的偏差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3、-0.57、-0.13,P值均>0.05)。结论 该足部简易固定装置能够在不影响图像融合质量的情况下得到足的标准解剖位图像,并能降低患者所受CT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成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NFH)不同部位的骨密度以及骨转换标志物特点。 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骨科住院诊断为非创伤性ONFH的患者共150例278髋(坏死组),男92例、女58例,平均年龄为(40.9±9.5)岁,其中酒精性ONFH 43例,特发性ONFH 23例,激素性ONFH 84例,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分期Ⅱ期84例,Ⅲ期ARCO 66例。收集同期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骨密度检查的健康人群共101例(对照组),男61例、女40例,平均年龄为(41.9±10.7)岁。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2组股骨颈、腰椎(L1~L4)、髋关节的骨密度值,抽血检测2组血清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Ⅰ型胶原降解产物(β-CTx)及碱性磷酸酶(ALP)等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1)坏死组的股骨颈骨密度值[(0.97±0.15) g/cm2]高于对照组股骨颈骨密度值[(0.91±0.14)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8,P=0.002),坏死组髋关节骨密度值[(0.94±0.12) g/cm2]、腰椎骨密度值[(1.11±0.14) g/cm2]与对照组髋关节骨密度值[(0.96±0.14) g/cm2]、腰椎骨密度值[(1.12±0.15) g/cm2]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48、-1.461,P=0.584、0.145);坏死组患者血清P1NP[(65.44±28.64) ng/mL]、ALP[(68.89±19.15) U/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P1NP[(56.82±23.49) ng/mL]、ALP[(59.64±23.72) U/L],而血清β-CTx[(0.54±0.27) ng/mL]水平低于对照组[(0.62±0.29)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08、3.404、-2.095, P=0.010、0.001、0.037)。(2)坏死组中酒精性ONFH股骨颈骨密度值[(1.02±0.15) g/cm2]高于激素性ONFH[(0.96±0.14) g/cm2]与特发性ONFH[(0.93±0.14)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54,P=0.021);3种坏死类型间腰椎与髋关节的骨密度值、血清P1NP 、β-CTx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酒精性ONFH血清ALP[(76.09±18.36) U/L]水平高于激素性ONFH[(65.49±18.82)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坏死组中ARCO Ⅱ期患者股骨颈骨密度[(0.95±0.15 )g/cm2]低于ARCO Ⅲ期[(1.00±0.14)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6,P=0.020),腰椎与髋关节骨密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ARCO Ⅱ期患者血清P1NP[(70.24±32.11) ng/mL]、血清β-CTx水平[(0.60±0.27) ng/mL]均高于ARCO Ⅲ期[(59.33±22.26) ng/mL、(0.47±0.25) ng/mL]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4、2.985,P=0.015、0.003),两期患者血清AL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成人非创伤ONFH的坏死周围区域骨密度可能会升高,且随着病情的进展,坏死部位的修复,坏死周围区域的骨密度呈上升趋势。而在不同坏死类型中,酒精性ONFH周围区域骨密度增高最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在Campanacci Ⅲ级肢体骨巨细胞瘤(GCTB)患者外科治疗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7月—2017年4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肿瘤科接受手术治疗的Campanacci Ⅲ级肢体GCTB患者25例。按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微波刮除组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4~69(40.6±10.8)岁,桡骨远端1例、股骨近端2例、股骨远端6例、胫骨近端1例、腓骨近端2例;整块切除组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29~68(46.0±10.5)岁,肱骨近端1例、桡骨远端2例、尺骨远端1例、股骨近端2例、股骨远端5例、胫骨近端1例、腓骨近端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肿瘤复发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STS)功能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微波刮除组手术时间103~160(121±20)min、术中出血量70~110(85±16)mL,低于整块切除组的119~169(147±19)min和105~225(176±3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66、8.158, P值均<0.01)。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31.17个月),术后3个月时微波刮除组VAS评分为1~3(2.25±0.62)分,低于整块切除组的3~4(3.23±0.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88, P<0.01)。术后1年微波刮除组MSTS评分为27~30(28.33±0.98)分,高于整块切除组的25~28(26.08±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6, P<0.01)。微波消融组术中无血管、神经灼伤,术后无病理骨折;整块切除组假体松动1例,发生于术后26个月,予假体翻修手术治疗。结论 微波消融联合病灶刮除术应用于Campanacci Ⅲ级肢体GCTB的外科治疗具有可行性,手术并发症少、术后肢体功能好,且术后肿瘤复发率与切除治疗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纳米级材料“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修复小鼠胫骨5mm的缺损,探讨其对长骨缺
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小鼠BMSCs,进行干细胞相关生物学特性检测。制备纳米级材料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壳聚糖的新型复合材
料,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材料结构,检测支架材料的孔隙率、降解率。制备小鼠胫骨5mm离断性缺损模型30只,分3组进行骨修复,每组10只:
A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壳聚糖材料复合BMSCs);B组(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壳聚糖材料);C组(单一纳米级羟基磷灰石
复合BMSCs)。于8周时各组动物麻醉并取材,HE染色观察缺损区成骨情况,X线检测骨修复情况。结果 原代分离的BMSCs具有成纤维细胞形态,
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记,符合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制备的纳米级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壳聚糖支架具有丰富的孔隙,支架内部孔隙间
有广泛的交通,孔隙大小均匀,直径为100~200μm,孔隙率72.3%~92.7%之间,平均为82.5%左右,支架降解率为(60.3±5.4)%。修复8周后,
A组可见支架材料大部分降解,无炎性反应,并见大量成熟板层骨样结构。 X线评分显示A组在缺损区可见新生骨痂且新骨密度增高,形成骨桥
并与两端桥接,而B、C组效果不理想,与A组相比差异明显 (P<0.01)。 结论 纳米级材料“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壳聚糖”复合BMSCs对于小
鼠胫骨骨缺损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四肢骨肿瘤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后骨愈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6年1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术治疗,并且未出现肿瘤复发转移的17例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11~45岁。手术部位:股骨9例,肱骨6例,胫骨2例。异体骨长度8~28(16.8±4.0) cm。内固定方式:钢板螺钉8例,髓内针9例。根据异体骨愈合情况分为未愈合组10例(其中异体骨骨折4例、异体骨感染2例),愈合组7例。分析两组间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内固定方式、异体骨长度、是否化疗、术后是否异体骨感染等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0年。骨愈合组7例的平均骨愈合时间为27个月(15~43个月)。未愈组与愈合组患者内固定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髓内针固定是大段异体骨愈合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常规MRI联合分段读出平面回波弥散加权成像(RESOLVE-DWI)鉴别颞骨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经病理学证实的96例颞骨肿瘤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患者均在手术前2周内行颞骨常规MRI及RESOLVE-DWI检查,分别观察肿瘤大小(最大层面测量的病灶最大径)、形态、信号均匀性、边界及强化程度等图像特征,以及记录通过后处理软件在表观弥散加权成像图像上选择肿瘤实性区域手动绘制类圆形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采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良、恶性肿瘤的MRI信号特征及ADC值。绘制单独及联合常规MRI征像和RESOLVE-DWI测量的ADC值诊断颞骨良、恶性肿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使用Delong检验比较诊断效能。结果 良性肿瘤59例,男28例、女31例,年龄(44.63±12.97)岁,肿瘤大小(2.39±0.89)cm,类圆形/浅分叶41例、不规则形18例,边界清晰52例、模糊7例,信号均匀37例、不均匀22例,轻中度强化34例、明显强化25例;恶性肿瘤37例,男18例、女19例,年龄(50.27±17.25)岁,肿瘤大小(2.58±1.16)cm,类圆形/浅分叶23例、不规则形14例,边界清晰17例、模糊20例,信号均匀27例、不均匀10例,轻中度强化9例、明显强化28例。良、恶性颞骨肿瘤间,除肿瘤边界和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外,患者年龄、性别以及MRI图像其他特征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颞骨恶性肿瘤的ADC值为(0.91 ± 0.23) ×10-3 mm2/s,低于良性肿瘤组的 (1.09 ± 0.32) ×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4, P<0.01)。单独应用常规MRI和RESOLVE-DWI测量的ADC值诊断良、恶性颞骨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1(95%可信区间0.639~0.903)和0.727(95%可信区间0.565~0.889),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8.42%、85.71%、75.08%和63.16%、71.43%、66.35%。联合应用常规MRI征象及RESOLVE-DWI测量的ADC值诊断良、恶性颞骨肿瘤的AUC值为0.907(95%可信区间0.816~0.998),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9.47%、80.95%和86.19%。联合应用常规MRI及RESOLVE-DWI的AUC显著高于分别单独应用常规MRI和RESOLVE-DWI(Z=2.463、2.243, P值均<0.05)。结论 常规MRI及RESOLVE-DWI在鉴别颞骨良、恶性肿瘤中具有重要价值,二者联合应用能有效提高其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在向成骨细胞分化的介质中,17β-雌二醇(E2)对其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BMPR)ⅠA,ⅠB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雌二醇对成骨细胞生成的作用。方法:用1,25(OH)2D3和地塞米松(DEX)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观察不同浓度E2对骨髓基质细胞分化过程中BMPR-ⅠA,ⅠBmRNA表达的影响,以α-磷酸奈酚为底物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VanGieson染色法显示Ⅰ型胶原的含量。结果:E2能明显抑制骨髓基质细胞分化过程中BMPR-ⅠAmRNA的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随E2浓度增加,BMPR-ⅠAmRNA从(23.7±1.7)%降至(16.3±1.5)%(P<0.05)和(8.3±1.2)%(P<0.01);BMPR-ⅠBmRNA随E2浓度增加而增加,从(1.3±0.6)%增至(5.7±2.0)%(P<0.05)和(15.3±3.0)%(P<0.01)。ALP活性随E2浓度增加而降低,从(42.6±2.5)U·L-1·g-1protein降至(10.8±1.5)U·L-1·g-1protein和(3.6±1.7)U·L-1·g-1protein(P<0.01);细胞Ⅰ型胶原的含量随E2浓度增加而减少。结论:E2能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分化过程中BMPR-ⅠAmRNA的表达,降低成骨细胞生成。  相似文献   

18.
背景:由于骨质原因及结构特点导致椎弓根螺钉经常出现把持力下降,从而发生松动、拔出,导致内固定失败,因此提高椎弓根螺钉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检测可注射骨水泥空心椎弓根螺钉椎弓根螺钉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优化骨水泥使用量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7具新鲜成人尸体T11-L4椎体标本共40个椎体,随机分为可注射骨水泥空心椎弓根螺钉及DTPSTM椎弓根螺钉组,各20个,置钉后分别注入1,2,3,5 mL骨水泥,通过影像学观察骨水泥弥散分布情况,并测得最大轴向拔出力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骨水泥用量为1-3 mL时,可注射骨水泥空心椎弓根螺钉组螺钉平均最大轴向拔出力显著高于DTPSTM组(P < 0.05)。骨水泥用量为5 mL时,2组平均最大轴向拔出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可注射骨水泥空心椎弓根螺钉组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25.269X+133.681(R2=0.837),DTPSTM椎弓根螺钉组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32.039X+99.251(R2=0.936)。骨水泥用量在1-5 mL时,2组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与骨水泥量高度正相关(|R| > 0.8)。说明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可显著提高螺钉稳定性,椎弓根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与骨水泥使用量呈高度正相关,可注射骨水泥空心椎弓根螺钉在达到满意的内固定强化效果同时,减少骨水泥使用量,降低了骨水泥泄漏风险,相比DTPSTM椎弓根螺钉更具有优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成人正常胸、腰椎体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VNCa)骨髓成像的量化标准值。方法 对2016年8—1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名正常体检者进行前瞻性胸、腰椎双源双能量CT扫描,按年龄、性别分为<45岁的男性和女性组以及≥45岁的男性和女性组,4组各50人。在虚拟去钙技术下,测量获得T3~L5各椎体的骨髓CT值,再根据测得的各椎体的骨髓CT值的相近程度分成T3~T5、T6~T9、T10~L1、L2~L5 4部分并取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讨上述测量参数在不同年龄分组及性别分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45岁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29.00±10.62)HU、(-35.81±12.36)HU,均高于≥45岁组的(-41.67±17.16)HU、(-44.81±14.35)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6、-4.746,P值均<0.01)。<45岁女性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27.76±9.55)HU、(-37.56±9.05)HU,均分别高于≥45岁女性组的(-37.80±15.97)HU、(-45.45±14.0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18、3.339,P值均<0.01);<45岁男性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30.73±12.16)HU、(-33.91±14.64)HU,均分别高于≥45岁男性组的(-46.07±17.42)HU、(-44.68±14.8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05、3.653,P值均<0.05);<45岁组的男、女性的胸椎骨髓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5岁组的男、女性的胸椎骨髓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4,P<0.05);<45岁组和≥45岁组的男、女性间腰椎的骨髓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对象胸、腰椎体的骨髓CT值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463、-0.402,P值均<0.01)。对于T3~T5、T6~T9、T10~L1、L2~L5 4段椎体平均骨髓CT值而言,<45岁组的各段骨髓CT值均高于≥45岁组的骨髓CT值(P值均<0.01);不同性别间比较,仅≥45岁组的T6~T9、T10~L1椎体节段骨髓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7、-2.326,P值均<0.05)。本组检测者CT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4.53~18.79(8.73±2.98)mGy和117.34~1678.42(421.53±230.85)mGy·cm,有效辐射剂量为(6.35±3.43) mSv。结论 正常人胸、腰椎双源双能VNCa骨髓成像的量化CT值较为稳定,可为椎体疾病的诊断提供客观的量化标准值,且其辐射剂量值并未增加甚至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