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分析在肺动脉CT血管造影过程中采用低剂量对比剂的效果。方法:选取贺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4月—11月收治的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的患者120例。将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肺动脉CT血管造影进行检查,观察组采用低剂量对比剂的方式进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对两组患者不同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低剂量对比剂在肺动脉CT检查中的作用。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T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的左右肺静脉血管C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诊断价值高。观察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11%、46.67%,与对照组的92.86%、25.00%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诊断准确度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67%(P<0.05);两组图像的图像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和主观评价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动脉CT检查中,将低剂量造影剂应用在血管造影中可检查出更多图像显示细节,强化图像显示清晰度,提高临床医师为病人制定具体诊治方案的诊断性。... 相似文献
3.
黄文健祝华强吴添鹏谢丽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19):116-118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不同对比剂用量在胸痛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于我院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的胸痛患者1317例,随机将其分为A组(557例,4.0 mL/s注射0.7 mL/kg对比剂)和B组(760例,4.5 mL/s注射1.0 mg/kg对比剂).比较两组不同血管断面CT值、图像噪声对比度、信噪比...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病变双源CT与冠脉造影对比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和敏感性.方法:42例患者,男31例,女11例,平均(62.17±11.07)岁,分别予以DSCT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进行DSCT和SCA图像对比分析.结果: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敏感性96.2%,特异性98.7%,阳性预测值92.6%,阴性预测值99.3%,准确率95.7%,结论: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较高,可作为冠心病惠者冠状动脉造影术前的筛查及评价.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3052-3053
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进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的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无患有严重影响血液动力学分布的疾病,以及并未对CT对比剂检查过敏,并排除各种有腹部占位性疾病的患者。根据CT对比剂浓度和注射速度的不同分为三组,每组30例,比较不同CT对比剂浓度和注射速度对肾脏增强扫描的影响,观察相同浓度不同注射速度对比剂碘海醇下肾脏增强扫描的CT值,以及相同注射速度不同浓度对比剂碘海醇下肾脏增强扫描CT值。结果 C组患者的肾脏增强扫描CT值均明显高于A组(P0.05);A组患者的肾脏增强扫描Ct值均明显高于B组(P0.05)。CT对比剂采取高浓度以及高注射速度能有效提高肾脏增强CT扫描的效果,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CT冠脉血管成像是目前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可以清晰准确的探测出冠状动脉是否狭窄,而不同的对比剂可以直接影响冠脉血管成像的效果[1]。本文通过对不同的对比剂进行研究,从而对不同对比剂在CT冠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CT增强中对比剂注射方案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CT增强中对比剂的最少使用量,且能保证高质量图像的方案。方法 对5例肝门动脉扫描CT增强图像有关靶部位的CT值逐层测量,从而得到相应的“CT值-时间曲线”,最终找出有效增强周期。结果 根据经验确定主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的增强阈值为70HU,并找到增强阈值达到和结束的时间。结论 使用新型螺旋CT进行增强扫描,可以减少对比剂的使用量,且注射率、延迟时间等有关参数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相似文献
8.
心脏螺旋CT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自1997年5月至1998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诊断冠心病欲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共30例,均行心脏螺旋CT扫描。男28例;女2例。稳定型心绞痛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9例;急性心肌梗塞10例;陈旧性心肌梗塞8例。年龄36~74岁,平均年龄60-1±9-2岁。1-2 检查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前2周内行心脏螺旋CT平扫。采用菲利浦TomoscanSR-700螺旋CT扫描机。在胸部常规扫描的基础上,以左心缘肺动脉段中点为基础,向下进行薄层螺旋扫描,层厚5mm,3…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入选的13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采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检测,对比种检测结果。结果: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阳性检测结果为232支,阳性吻合率为78.45%。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检测结果为212支,阳性吻合率为85.85%。P>0.05,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2级吻合率50.00%,3级吻合率75.28%,4级吻合率86.27%,5级吻合率83.33%;冠状动脉造影2级吻合率57.14%,3级吻合率84.81%,4级吻合率91.67%,5级吻合率100.00%。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测方式敏感度、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46%、89.04%、80.10%,低于冠状动脉造影敏感度、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100.00%、100.00%、100.00%,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率较高,均可作为冠心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20排冠脉CT成像(CCTA)检查中,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冠脉成像所需的最低的对比剂(CM)用量。方法收集拟行320排CCTA检查的患者98例(男62例,女3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A组(n=34)接受0.7ml/kg的CM(350 mg I/ml),B组(n=34)接受0.6ml/kg的CM,C组(n=30)接受0.5 ml/kg的CM,注射流率均为5.0ml/s,随后推注30 ml生理盐水冲刷。测量并比较心脏和冠脉不同兴趣区的CT值,双人评价各组CCTA的图像质量。结果 C组冠脉近段CT值均低于A组和B组(P0.05),而A、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7)。同时,C组冠脉近段CT值≥300HU和主要冠脉节段评分≥3在血管总数和患者总数中的百分比均低于A组和B组(P0.05),而A、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总量为0.6ml/kg的对比剂(350mg I/ml)用量是320排CCTA检查中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冠脉成像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与64层CT冠状动脉造影(CTC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2周内分别行DCG和CTCA检查,评估动态心电图示ST‐T改变,CTCA示冠状动脉狭窄≥50%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DCG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8.00%和84.61%,CTC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2.00%和92.31%。DCG和CTCA两种检查在冠心病的诊断过程中,敏感性和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DCG和CTCA对诊断冠心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作为可疑冠心病患者的筛查方法,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14.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128SCTCA)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349 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128SCTCA筛查,对其中59例患者同时作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分析比较128S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结果 341例患者成功完成了128SCTCA 检查,并可清晰显示冠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193例患者的596支冠脉伴有不同性质的斑块和不同程度的狭窄,对其中59 例冠心病患者以 CAG为金标准,得出128SCTCA 诊断冠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 100 %、90.23 %、92.57 %、100 %、95.59 %.从 59 例患者的 295支冠脉中检测出136个斑块,脂质软斑块、纤维斑块及钙化硬斑块分别占18%、11%、71%.结论 128SCTCA是一种无创的成像方法,冠心病的检出准确程度高,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率接近CAG,区分高危斑块优于CAG,作为冠心病的一种无创筛查手段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C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在心肌桥(M B)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疑诊冠状动脉疾病的406例均进行CCTA和CAG检查者,两组采用双盲法CCTA和CAG分别独立阅片,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与2名有经验的心内科介入医生采用单盲法阅片,经讨论后共同给出诊断。相互参照另一种检查结果后再次阅片,2次检出率,应用χ^2统计分析方法,判断2种方法发现M B有无差异。结果:双盲法CCTA发现M B 19例26段,CAG发现5例5段(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互对照后再次评价,CCTA发现M B数量同前,CAG新发现3例,将新检出的3例患者行腺苷负荷核素心肌显像,相应节段心肌出现心肌低灌注,位置与CCTA一致,共检出8例,2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TA对M B和壁冠状动脉显示清晰,较CAG有更高的检出率,容易发现M B,有着特殊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动态血压参数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可疑冠心病患者2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非冠状动脉病变组(43例)和冠状动脉病变组(169例),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根据病变范围再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56例)、双支血管病变组(38例)与3支血管病变组(75例),分析比较各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脉压、最高收缩压、最低收缩压均明显高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且随着狭窄支数增加而逐渐增高,以3支血管病变组明显(P〈0.05);冠状动脉病变组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舒张压、最高舒张压均明显低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P〈0.05),且随狭窄支数增加有逐渐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杓型血压模式比较,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血压模式患者双支和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率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夜间平均收缩压对冠心病有独立的预测价值(P〈0.05)。结论夜间平均脉压、最高收缩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夜间平均收缩压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最佳参数;血压模式的改变是造成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关系.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中至少1支狭窄大于或等于90%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32 例,采用Rentrop方法对CCC进行分级,CCC 0级为CCC未形成组(n=79),CCC 1~3级为CCC形成组(n=53).其中,CCC 1级14例,CCC 2级28例,CCC 3级11例.结果 CCC形成组MPV(11.01±1.61) fl显著高于CCC未形成组(10.32±1.08) fl(P<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CCC分级与MPV亦呈正相关(r=0.990,P<0.05).结论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CCC形成的患者MPV比CCC未形成的患者高,高MPV可能对CCC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29(2)
目的 探讨低剂量造影剂在双源CT肺动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疑诊肺动脉栓塞行CTPA检查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各20例,分别应用优维显(300 mgI/mL) 80 mL和40 mL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获得140 kV和80 kV能量CT数据,由2名高年资医师进行图像质量评价,Kappa分析行一致性检验,并比较2组相同能量扫描时肺动脉主干、左肺动脉干、右肺动脉干、左肺上叶前段、左肺上舌段、左肺下叶前基底段、右肺上叶前段、右肺中叶内侧支、右肺下叶前基底段的血管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结果 2名医师主观图像质量评价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0.77,P=0.000),常规剂量组图像质量评分(4.43±0.23)与小剂量组(4.32±0.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 kV能量扫描时,常规剂量组和小剂量组肺动脉主干SNR(4.79(3.67,5.11)、5.18(4.81,7.59))、左肺动脉干SNR(4.48(3.35,5.12)、5.10(4.46,7.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0 kV能量扫描时,常规剂量组和小剂量组肺动脉主干SNR(2.60(2.33,2.71)、3.16(2.73,3.64)),左肺动脉干SNR(2.63(2.17,2.78)、3.09(2.56,3.43)),左肺下叶前基底段SNR(1.96(1.28,2.13)、2.42(1.88,3.11)),右肺上叶前段SNR(2.09(1.66,2.68)、2.84(2.18,3.35)),右肺下叶前基底段SNR(2.18(1.70,2.74)、2.90(2.27,3.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相同能量扫描时2组血管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源CTPA检查时应用小剂量造影剂可获得与常规剂量造影剂相同的清晰图像.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与年龄、性别因素的关系。方法 将1997年1月至2002年3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一只冠状动脉血管直径狭窄≥75%的265例冠心病患者为入选对象(排除辩膜痛、先天性心病、心肌病和肺心病)。将显示有侧支的患者以55和65岁为界,分成年轻组、中年组及老年组,初步分析年龄及性别因素与侧支循环开放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开放率与年龄有关,55~65岁年龄组侧支开放率最高,女性因生理原因冠状动脉病变发生较晚,故侧支开放明显滞后,在65岁以后冠状动脉侧支开放率仍低于男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开放率与年龄有关,且男性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