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大鼠背部随意皮瓣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健康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20只.在大鼠背部设计一蒂在头端的2 cm×8 cm的随意皮瓣模型.在术前10 min、术后12 h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射乌司他丁溶液1~1.25 mL,对照组同法注射1~1.25 mL生理盐水.结果:实验组术后注药2 h后皮瓣血流最大灌注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微循环障碍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0 d实验组皮瓣坏死面积约为1/3,对照组皮瓣坏死面积约为1/2,实验组皮瓣存活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各段皮瓣的组织水肿、皮下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比对照组减轻.结论:乌司他丁对大鼠随意皮瓣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围手术期使用乌司他丁能促进大鼠随意皮瓣的存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IL-8及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90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SAP模型组、乌司他丁治疗组,每组各30只。各组分为第6h、12h和24h三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利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射建立SAP模型。治疗组大鼠给予门静脉注射乌司他丁,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病理改变,并检测血清淀粉酶、IL-8及TNF-α的水平。结果乌司他丁治疗组与SAP模型组比较,胰腺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血清淀粉酶、IL-8及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减轻SAP大鼠胰腺的病理改变,其作用可能与下调IL-8及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是否能抑制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性因子的释放.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乌司他丁组.分别检测胰腺缺血再灌注0、6、12h及24h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组的各时点TNF-α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乌司他丁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和乌司他丁组的IL-1β含量在6h、12h、24h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但乌司他丁组增高水平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抑制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炎性因子的释放,对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核转录因子kB(NF-kB)的影响,探讨乌司他丁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对大脑皮质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予乌司他丁治疗干预,采用免疫组化法洲定脑组织海马CA1区NF-kB含量。石蜡切片胍染色光镜下观察该区神经细胞形态。[结果]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NF-kB表达均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NF-kB表达于再灌注6h达到高峰,异常神经细胞数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乌司他丁干预后,NF-kB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异常神经细胞数减少。[结论]①NF-kB参与了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②在脑复苏救治过程中,乌司他丁可通过抑制NF-kB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捷  武英 《医学争鸣》2005,26(13):1157-1159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及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同时给予乌司他丁治疗,采用TUNEL和水迷宫测试观察海马区细胞凋亡及学习记忆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变化规律.结果:脑缺血组大鼠再灌注后6h,海马CA1区即出现少量凋亡阳性细胞;于48~72h达高峰.乌司他丁能够使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的高峰明显下调(P<0.01).水迷宫测试结果表明缺血组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乌司他丁组潜伏期较缺血组明显缩短.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有效的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明显改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乌司他丁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NF-κB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影响,探讨乌司他丁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对大脑皮质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予乌司他丁治疗干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海马CA1区NF-κB含量。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该区神经细胞形态。[结果]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NF-κB表达均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NF-κB表达于再灌注6h达到高峰,异常神经细胞数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乌司他丁干预后,NF-κB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异常神经细胞数减少。[结论]①NF-κB参与了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②在脑复苏救治过程中,乌司他丁可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乌司他丁组。分别检测胰腺缺血再灌注0h、6h、12h及24h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组的各时点上TNF-α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乌司他丁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和乌司他丁组在6h、12h、24h的IL-1β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但乌司他丁组增高水平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以抑制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急性炎性反应,对大鼠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乌司他丁对TNF-α作用的A549细胞ENaC-β转录和翻译水平的影响。方法将A549细胞分组为空白组、乌司他丁组、TNF-α组和乌司他丁+TNF-α组,TNF-α浓度为100ng/ml,各组作用时间均为6、12、24h。乌司他丁组及乌司他丁+TNF-α组在12h时间点上分别用1250、2500、5000U/ml3种浓度乌司他丁作用A549细胞,采用浓度5000U/ml乌司他丁分别作用6、24h,RT-PCR半定量检测ENaC-βmRNA表达量,Westernblot半定量检测ENaC-β蛋白浓度。结果①在作用不同时间后,乌司他丁对ENaC-β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5000U/ml乌司他丁+TNF-α组分别作用6、12、24h后ENaC-βmRNA及蛋白表达较TNF-α组均明显升高(P0.01)。③作用12h后,各浓度乌司他丁+TNF-α组ENaC-βmRNA及蛋白表达较TNF-α组均明显升高(P0.01),且各浓度组间ENaC-β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不能直接上调A549细胞ENaC-β转录和翻译水平,但能以浓度依赖方式对抗炎症反应对ENaC-β表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NAFL)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饮食生理盐水处理组(模型组)及乌司他丁治疗组(乌司他丁组),各8只.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乌司他丁组大鼠腹腔内注射含乌司他丁(4×104 IU/kg)的生理盐水2 mL,于第8周处死大鼠,取肝组织用于病理组织学观察及脂肪沉积评价;取血备于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等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清TG、TC、ALT 及AS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病理组织学证实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建立成功.乌司他丁治疗组大鼠血清TG、TC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治疗组大鼠血清ALT及AST水平介于对照组与模型组之间,ALT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0 05;AST值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 05;光镜下观察乌司他丁治疗组肝细胞脂肪变较模型组轻.结论 乌司他丁可以控制高脂饲养大鼠血脂升高,保护肝脏功能,从而抑制NAFL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linastatin,ULI)在家兔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家兔部分胰腺原位移植动物模型,监测移植术后3h、6h、24h血清中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淀粉酶含量的变化,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应用乌司他丁和乌司他丁+ATP+MgCl2的有效干预,观察应用研究乌司他丁和乌司他丁+ATP+MgCl2的影响效果.以单纯切除脾脏和仅适当游离胰腺作为空白对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大鼠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大脑皮层病理改变及乌司他丁的干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复苏组、乌司他丁组(药物组),每组按气管切开后(对照组)或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复苏组、药物组)0.5、3、6、12h和24h分为5个亚组(n=8)。复苏组和药物组采用窒息致大鼠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模型,药物组于ROSC后2min内经颈动脉推注乌司他丁(100000U/kg)。对照组仅行麻醉、气管切开和血管穿刺。各组分别于各时间点取血和组织标本,以ELISA法检测血清NSE浓度,光镜下观察大脑皮层的病理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复苏组和药物组ROSC后各亚组各时间点血清NSE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复苏组比较,药物组ROSC后6、12、24h血清NSE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药物组病理损害轻于复苏组。结论:乌司他丁通过降低血清NSE浓度对心肺复苏后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假手术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雌二醇治疗组,每组32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每组分别于再灌注3h、6h、12h、24h处死8只动物,于视交叉前后2mm脑冠状切开,取闭塞侧组织制备连续性切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脑组织中HSP70的表达。结果:3组脑血管内皮均有HSP70的表达。假手术组皮层和纹状体无HSP70表达:雌二醇治疗组与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后各时间点皮层、纹状体均有HSP70的表达,且雌二醇治疗组脑缺血再灌注后12h、24h皮层HSP70表达高于脑缺血再灌注组。结论:雌二醇预处理,可以诱导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HSP70的表达,对缺血性脑损伤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参总皂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神经保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人参总皂苷对MCAO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Nissl染色法了解人参总皂苷的抗缺血损伤作用。结果:总皂甙20mg/kg和60mg/kg治疗组可改善缺血再灌注后24h神经行为学评分,以20mg/kg效果更为显著。总皂甙20mg/kg和60mg/kg治疗组大鼠顶叶皮层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存活较多,其中以20mg/kg组神经元存活率最高。结论:人参总皂苷对MCAO后再灌注的大鼠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毛冬青总黄酮对脑缺血预处理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对皮层、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毛冬青总黄酮提高脑缺血耐受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阻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血流10min做为脑缺血预处理(Cerebr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CIP)模型,72h后阻塞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2h作为脑缺血再灌注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R),脑缺血预处理组(CIP+MCAO),毛冬青总黄酮高剂量组(IPTF,200mg/kg),毛冬青总黄酮低剂量组(IPTF,100mg/kg)。 采用神经缺损评分(NDS)法评价行为学改变,TTC染色法评价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观察BDNF、GDNF、VEGF的表达变化。 结果?毛冬青总黄酮能明显改善脑缺血预处理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小脑梗死体积;增加皮层、海马CA1区BDNF、VEGF蛋白阳性表达面积和积分光密度值。结论?毛冬青总黄酮提高脑缺血耐受的作用与上调BDNF、VEGF内源性保护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郭亮  唐忠志  程青  邬明  曾尟枚  韩璇  杨李 《重庆医学》2011,40(16):1616-161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清水通道蛋白-1(AQP 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n=8):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基泼尼松龙组(30 mg/kg)、乌司他丁组(50 000 U/kg)及联合治疗组[甲基泼尼松龙(30 mg/kg)联合乌司他丁(50 000 U/kg)]。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QP 1和TNF-α水平;考马斯亮蓝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蛋白质含量;检测肺湿/干质量并对肺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乌司他丁组或甲基泼尼松龙组血清AQP 1质量浓度明显增加,而TNF-α质量浓度明显降低,联合治疗组血清AQP 1与TNF-α的改变更为明显(P<0.01);乌司他丁组、甲基泼尼松龙组及联合治疗组的肺泡灌洗液中蛋白质含量及肺组织湿/干质量比值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乌司他丁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急性肺损伤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AQP 1水平及降低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激肽原酶预处理对脑缺血大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活性修饰蛋白1(RAMP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均分成4组,假手术组(S 组)、脑缺血组(I 组)、激肽原酶低剂量组(3.75×10-3 PNA 单位/(kg·d), I + Kal1组)、激肽原酶高剂量组(17.25×10-3 PNA 单位/( kg·d), I +Kal2组)。经尾静脉注射给药1周后,采用线栓法堵塞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术后24 h红四氮唑法测量脑梗死体积,使用免疫组化和 Western blot法观察 CGRP 蛋白在海马组织内的表达及 RAMP1和 VEGF蛋白在皮层组织内的表达。结果与 S 组相比,I 组大鼠脑组织 CGRP、 RAMP1及 VEGF 蛋白水平表达增加( P <0.01);与 I 组相比,激肽原酶高、低剂量能明显促进脑缺血大鼠脑组织 CGRP、 RAMP1及 VEGF 蛋白的表达( P <0.05),脑梗死体积缩小(P <0.05)。结论激肽原酶促进缺血脑组织内 CGRP、RAMP1蛋白的表达,CGRP、RAMP1的表达可能与脑梗死后血管新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阻塞模型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寻找一种制作简单,成功率高的脑缺血模型。方法:将1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60只,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4h、8h、24h后生理盐水灌注后取脑;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60只,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100min后,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分别在再灌注4h、8h、24h后灌注取脑;对照组30只。比较模型制作的成功率、术后存活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及模型稳定性。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模型成功率高于永久性脑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组死亡率较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死亡率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TTC染色: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梗死灶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扩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梗死灶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手术方式简单、结果稳定、缺血时间可控,是一种较理想的模拟脑梗死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大脑中动脉梗死(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脑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变化,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抑制剂 N-硝基-L-精氨酸甲酯(Nω-nitro-L-argininic methyl ester, L-NAME)对脑缺血大鼠再灌注后NGF和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脑缺血损伤的深层机制。方法 将42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7组:假手术(Sham)组;MCAO再灌注0 h(MCAO 0 h)组;MCAO再灌注6 h(MCAO 6 h)组;MCAO再灌注12 h(MCAO 12 h)组;MCAO再灌注24 h(MCAO 24 h)组;MCAO再灌注72 h(MCAO 72 h)组以及MCAO 24 h+L-NAME 组(于MCAO前30 min腹腔注射L-NAME,剂量为1 mg/kg)。每组6只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于缺血90 min 后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NGF和BDNF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将NO所致的组织损伤标志物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 3-NT)分别与BDNF和NGF共定位。结果 MCAO组大鼠再灌注后0、6 h,脑缺血半暗带区域几乎未见NGF和BDNF阳性细胞。再灌注12 h,可见NGF和BDNF阳性细胞。再灌注24 h,半暗带区NGF和BDNF阳性细胞数较再灌注12 h组进一步增多(P<0.05)。至再灌注72 h,半暗带区NGF和BDNF阳性染细胞数较再灌注24 h组减少(P<0.05)。MCAO再灌注24 h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3-NT分别与NGF和BDNF免疫荧光染色共定位。Sham组大鼠未见3-NT和NGF双标阳性细胞,MCAO再灌注24 h组大鼠半暗带区可见大量3-NT和NGF双标阳性细胞。给予L-NAME后,半暗带区3-NT和NGF双标阳性细胞数目比MCAO 24 h组明显减少(P<0.05)。Sham组大鼠未见 3-NT和BDNF双标阳性细胞,MCAO再灌注24 h组大鼠半暗带区可见大量3-NT和BDNF双标阳性细胞。给予L-NAME后,缺血大鼠半暗带区3-NT和BDNF双标阳性细胞数目比MCAO 24 h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可引起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NGF和BDNF表达上调,最初的上调出现在再灌注12 h左右,随再灌注时间延长,NGF和BDNF表达进一步增加,至再灌注24 h达到高峰,随后在再灌注72 h下降。L-NAME通过抑制NOS活性,减少NO的产生,减少3-NT形成,进而引起NGF和BDNF表达下降,说明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NO促进NGF和B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王征  方芳  吴建华  方云祥  邹节明 《四川医学》2009,30(10):1525-1528
目的研究脑脉泰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区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大脑中动脉线拴法(MCAO)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MCAO)、脑脉泰大、中、小剂量组(MCAO+脑脉泰2.24、1.12、0.56g/kg)和尼莫地平组(MCAO+尼莫地平10mg/kg)。用TUNEL法检测缺血半暗带凋亡细胞,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NF-κB、TNF-α、ICAM-1和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增加MPO活性和NF-κB、TNF-α、ICAM-1和IL-1β的表达,应用不同剂量的脑脉泰后,上述效应明显减弱,同时,凋亡细胞也明显减少(P〈0.01)。结论脑脉泰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保护作用与抑制MPO活性和降低NF-κB、TNF-α、ICAM-1、IL-1β的表达,进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山茱萸环烯醚萜苷(cornel iridoid glycoside,CIG)对大脑中动脉梗阻(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大脑皮质线粒体损伤的作用,探讨CIG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缺血2 h后复灌,采用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CIG低、高剂量(60、120 mg/kg)给药组,阳性对照药银杏叶片组,于复灌6 h后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7 d。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情况,透射电镜观察损伤侧皮质部位线粒体超微结构,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线粒体功能相关的蛋白NIX、Beclin1、DRP1、OPA1和PGC-1α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7 d后,模型组大鼠mNSS评分较假手术组大鼠显著增高,而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mNSS评分明显降低。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皮质线粒体损伤严重,CIG给药能明显改善线粒体结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显著抑制大鼠皮质组织中NIX、Beclin1、DRP1、OPA1和PGC-1α蛋白的表达,而CIG给药后均能显著改善这些蛋白的异常表达。结论 CIG通过激活线粒体自噬,促进线粒体分裂融合,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等过程,减轻线粒体损伤,进而保护神经元,发挥较好的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