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需要对髋臼假体进行准确的置入,以保证假体的生存率,提高预后效果。为保证髋臼的准确置入,需要对其外展角和前倾角进行准确测量。目的:探讨C臂X射线机移位测量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63例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以传统髋臼假体定位器置入,观察组33例在C臂X射线机移位测量后置入髋臼假体。置换前、置换术中、置换后分别对观察组的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骨盆倾斜度进行测量;置换后测量2组患者的髋臼前倾角和髋臼外展角,并记录2组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1)置换前、置换术中、置换后,观察组的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骨盆倾斜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2)置换后2组的髋臼外展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髋臼前倾角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3)置换后7 d,观察组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4)与置换前比较,2组置换后的Harris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置换后3,12个月的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5)结果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利用C臂X射线机进行髋臼前倾角、外展角移位测量可以对骨盆前后倾斜、内外旋转以及外展内收等予以有效纠正,提高髋臼杯安放的精确性和置换手术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以相关解剖学标志指导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精准置入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以“解剖学标志”“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假体置入”以及“anatomical mark”“total hip arthroplasty”“acetabular prothesis implant”等为关键词,检索1999年1月-2019年9月有关骨盆及相关解剖标志指导全髋关节置换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9 881篇文献,排除内容不相符、无法获取全文、质量较低、证据等级不高、重复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43篇,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常见的指导髋臼假体置入的解剖学标志包括髋臼横韧带、卵圆窝及髋臼切迹、骨盆参考平面、髋臼切迹角、“通道线”以及髋臼外展角顶区等,通过识别、参照以上解剖学标志,有助于精准置入髋臼假体。骨盆参考平面、髋臼切迹角相对抽象,髋臼横韧带、“通道线”以及髋臼外展角顶区适用于髋臼解剖相对正常的患者,卵圆窝及髋臼切迹指导髋臼假体精准置入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数字化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髋臼假体置入的精准性。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根据患者髋臼的解剖形态特点,正确认识、选择和参照合适的骨盆及相关解剖学标志,结合数字骨科技术,有利于实现髋臼假体个性化的精准置入,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髋臼解剖形态特征,探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各型髋臼缺损发生的特点和重建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2年9月60例72髋成人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行TH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髋臼解剖形态特征;并以髋臼中心为同心圆,Harris窝底为深度磨削髋臼塑形后,观察髋臼缺损的特点。根据缺损大小和对髋臼假体初始稳定性的影响分别行不植骨、骨泥植骨和结构性植骨治疗。结果72髋中,20髋呈浅杯状,其中CroweI型14例、CroweⅡ型4例、CroweⅣ型2例,髋臼缺损〈10%者15髋、10%~30%者5髋;22髋呈浅盘状,其中CmweI型2例、CmweⅡ型16例、CroweⅢ型4例,髋臼缺损〈10%者2髋、10%-30%者16髋、〉30%者4髋;20髋呈贝壳状,其中CroweⅡ型5例、CroweⅢ型17例,髋臼缺损〈10%者1髋、10%-30%者5髋、〉30%者14髋;10髋呈三角状,均为CroweⅣ型,髋臼缺损〈10%者8髋、10%~50%者2髋。髋臼缺损〈10%者,髋臼假体稳定,未植骨;10%-30%者,髋臼假体较稳定,骨泥植骨;〉30%者髋臼假体不稳定,行结构性植骨后假体稳定。结论成人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的髋臼具有浅杯状、浅盘状、贝壳状和三角状4种解剖形态,这些异常解剖形态的发生除与先天性发育缺陷和后天长期的异常力学环境有关,还与股骨头脱位程度有关;在人工THR中,应根据不同形态髋臼缺损发生的特点和对髋臼假体稳定性的影响确定髋臼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为治疗髋关节发育性不良晚期患者的最佳选择,然而髋关节发育性不良的患者特别是CroweⅣ型因其髋关节解剖结构的显著异常,增加了手术难度且手术方法颇有争议。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性不良的疗效及髋臼重建与股骨侧处理的方法。 方法:纳入12例(14髋)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5.0±6.8)分,髋臼侧采用小臼杯结合髋臼加深技术安置臼杯假体,股骨侧行转子下短缩截骨放置股骨假体,采用Harris评分评价置换后髋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1-7年,平均4.6年,2例2髋发生置换过程中股骨大转子不全骨折,予钢丝固定。1例置换后出现坐骨神经刺激症状,1个月后恢复正常,无感染、假体松动及有明显临床表现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股骨侧截骨处均骨性愈合。置换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为(84.0±7.0)分,置换后肢体延长4-6 cm,平均5 cm,短缩的肢体得到满意纠正。说明采用小臼杯、髋臼内陷技术、股骨短缩截骨对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性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能重建关节功能,恢复下肢长度,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影像资料构建骨盆三维模型,探究臼杯边缘与髋臼骨性边缘的解剖位置关系,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徒手臼杯定位。 方法 选取正常髋臼及Crowe Ⅱ/Ⅲ型DDH患者髋臼的CT断层图像,使用三维规划软件BOHOLO模拟全髋关节置换术植入目标臼杯(方位:前倾角20 °,外展角40 °,骨床-臼杯覆盖率>75%),在右侧髋臼的1、4、7、10点钟4个方向,测量臼杯外露长度即臼杯边缘与髋臼骨性边缘的距离,并作统计分析。 结果 对于正常髋臼及Crowe Ⅱ/Ⅲ型DDH髋臼,臼杯目标方位的垂直高度分别为(16.26±0.93)mm,(22.09±4.10)mm;各方向髋臼边缘外露长度,髋臼正常组与DDH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髋臼后下壁(右髋7点钟,左髋5点钟)的外露长度为(9.71±1.68)mm,变异度较小,不同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 结论 髋臼后下壁的外露长度可作为正常臼杯定位相对恒定的解剖学参照,据此原位重建臼杯可获得满意的骨床-臼杯覆盖率,而对于Crowe Ⅱ/Ⅲ型患者,各向髋臼骨缘外露长度的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背景:Crowe Ⅱ、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真臼发育差,且受股骨头蚀损影响,外侧壁常有缺损,因此大部分患者均需采用自体植骨、假臼重建。 目的:观察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7-03/2009-11四川省骨科医院髋部创伤科收治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15例15髋,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为(2.7±0.8) cm,置换前Harris评分为(41.6±12.8)分。术中15髋采用标准全髋关节置换,同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置换后随访摄骨盆正位和患髋侧位X射线平片评价髋臼和股骨假体位置、植骨块愈合情况以及双下肢长度。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一两年,平均1年。置换后12个月X射线平片示植骨块均已愈合。末次随访时单侧患者双下肢不等长(0.8±0.3) cm,Harris评分为(89.3±6.5)分,与置换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X射线平片示髋臼和股骨假体无移位,未见植骨块有明显移位和吸收塌陷征象。提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时采用自体股骨头植骨有利于恢复髋臼旋转中心,提供良好髋臼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Crowe Ⅰ型和Ⅱ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HRA)的临床结果。方法 前瞻性将2005年3月—2006年12月80例Crowe Ⅰ 型和Ⅱ型DDH患者随机分入HRA组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组。HRA组中3例改行THR、3例失随访,THR组中2例失随访,故34例37髋接受HRA,38例39髋接受THR。在术后6周、3个月、1年,以后每年1次进行随访,接受放射学及临床评价。结果 HRA组和THR组分别平均随访59.4个月(52~70个月)及60.6个月(50~72个月),2组都未出现假体失败。2组间术后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但HRA组的屈髋活动度显著优于THR组(P<0.01)。两组间髋臼假体的平均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2)。HRA组的髋臼假体直径大于THR组(49.5 mm vs 46.1 mm,P=0.001)。结论 Crowe Ⅰ型和Ⅱ型DDH行HRA的临床结果与THR相近,但HRA术后屈髋活动度更佳,HRA在使用较大股骨假体的同时,髋臼会有额外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髋臼侧重建中不同髋臼假体安放角度对髋臼周围内外应力分布的影响,探索提高THA术后髋臼假体稳定性的方法。方法基于材料属性的非均匀赋值模型和由不同髋臼假体前倾角(15°,20°,25°)与外展角(40°,45°,50°)的9种组合方式构建包括正常髋模型在内的10种有限元模型,并以正常步行模式单支撑相中的髋关节最大接触力为载荷条件进行求解。以正常髋模型分析结果为对照,按照从定性到定量原则对比分析各模型的内外应力。结果当髋臼假体的放置角度与正常髋臼的解剖角度(前倾19°、外展46°)最接近时,髋臼周围的应力遮挡现象最明显。此外,当髋臼假体的外展角放置于45°,前倾角在15°~25°变化不会对模型整体应力分布造成较大的影响;而且在15°前倾角条件下,模型不仅在应力分布方面具有良好稳定性,同时在皮质骨和松质骨上应力遮挡现象相比于处于正常髋臼解剖角度时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髋臼的正常解剖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且需要接受THA手术的患者,应把髋臼假体放置在正常外展角45°,而前倾角应小于正常解剖前倾角5°左右并居于15°~20°之间。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由于髋臼发育异常造成髋臼与股骨头匹配不佳,长期的生物力学异常导致髋臼、股骨近端骨质结构发育畸形,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功能减退,终末期形成严重骨关节炎的一种疾病。 3D手术模拟技术:利用病患的CT原始数据进行高仿真的数字化三维重建,在此基础上编辑、配准,应用仿真手术功能预估截骨的位置、标志及置入假体的型号,能精确对比术前、术后髋关节解剖结构变化,并能进行解剖学的测量。背景: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髋关节解剖畸形程度比较大,3D图像在反映真实髋臼(真臼)形态特征和评估髋臼参数方面有独特优势,因此有必要对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真臼进行定性定量的3D形态分析。 目的:基于3D手术模拟技术探讨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真臼形态特征。方法:将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20例(22髋)和正常对照组22例(22髋)纳入研究。将CT原始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建立髋臼三维数字化可视模型,利用3D手术模拟技术实现真臼重建,确定真臼旋转中心,描述髋臼形态的特点。在3-matic软件中测量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对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真臼定性定量地进行3D形态分析。结果与结论:①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组的真臼形态呈上窄下宽的三角形,模拟臼杯放置的理想中心大致位于后部骨壁的上方;②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组患者的髋臼前倾角(35.07±3.09)°显著大于对照组髋臼前倾角(15.89±3.1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组患者的髋臼外展角(46.87±2.73)°显著大于对照组髋臼外展角(43.88±2.6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通过使用3D手术模拟技术可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真臼的形态特征得到全面评估,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在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前必须谨慎地进行个体化术前计划。ORCID: 0000-0003-4786-2022(康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髋臼结构植骨在Crowe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应用的短期效果。方法对2008年7月—2011年6月,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采用结构性植骨结合非骨水泥臼杯进行髋臼侧重建治疗的38例43髋Crowe Ⅲ型或Ⅳ型DDH患者的短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5髋),女33例(38髋),平均年龄41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51分,19髋术中联合行转子下横行短缩截骨,平均1.6cm。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9个月。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92分。肢体长度差异由术前的平均4.4cm减少至术后0.7cm。术后髋关节旋转中心平均下移3.2cm,内移2.8cm。所有髋臼假体无松动或感染,髋臼结构植骨块均愈合。术后异位骨化1髋,关节脱位1髋,闭合复位成功。结论自体结构性植骨结合非骨水泥臼杯重建Crowe 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旋转中心,短期效果令人满意,无植骨不愈合、骨块吸收或松动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观察不同头颈直径比股骨假体全髋置换中,髋关节假体安装参数对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并探讨杯与颈前倾角优化组合。建立全髋关节假体三维可视化计算机模型,计算满足两组不同髋关节活动度下,髋臼外展角每变化5°时相应的髋臼前倾角安装角度,并在以髋臼外展角为横坐标,髋臼前倾角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上描点、连线画图,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实验显示,颈干角135°,髋关节一般标准和严格标准活动度,髋臼杯前倾角(Y)与股骨颈假体前倾角(X)的关系分别为Y1=-0.728X1+40.916,Y2=-0.7384 X2+46.456;允许的最小髋臼外展角(OImin)和头颈直径比(GR)的关系分别为OImin’1=254.27GR 1-3.172,OImin’2=230.58GR 2-2.519。髋关节活动度和髋臼安装角度安全范围随着头颈直径比增大而增大;髋关节活动度要求越高,髋臼安装角度安全范围越小。可允许的最小髋臼外展角随着头颈直径比的增大而变小。髋臼前倾角与股骨颈前倾角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非瘫痪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4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12例非瘫痪侧因DDH行THA的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5~52岁,平均40.2岁;CroweⅠ型6髋,CroweⅡ型5髋,CroweⅢ型1髋。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对比手术前后患者Harris 髋关节评分和疼痛VAS变化,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定疗效。结果 本组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1~91(64.9±11.0)min;术中出血量203~347(282.7±44.4)mL,术后急性失血量353~485(414.2±51.6)mL;术后住院时间4~9 d。术后无感染、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手术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患者下地行走良好,无假体脱位及假体松动发生。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分别为(62.8±7.52)和(90.2±2.64)分;末次随访VAS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为0.00(0.00, 0.00)分和4.00(3.00, 6.0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13、Z=10.864,P值均<0.05)。术后髋关节Harris 评分评定:优10髋,良2髋。结论 通过对髋关节假体安放位置进行合理设计,采用THA治疗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患者非瘫痪侧DDH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背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一种类型,其中CroweⅢ和Ⅳ型髋关节脱位是病情较严重的类型。临床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需要对髋臼进行复杂的重建处理。对受损髋臼采用自体骨植骨可有效重建髋臼的结构,为髋臼提供良好的覆盖率和稳定性,置换后结合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保证髋臼功能的恢复。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过程中假体位置选择与CroweⅢ、CroweⅣ型髋关节脱位临床短中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28例髋关节发育不良关节脱位并严重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置入材料为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随访2年,置换后定期影像学复查以分析髋臼假体位置的影像学变化及植骨融合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患者假体位置与短中期疗效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置换后患者假体髓腔填充率在75%以上,初始位置固定稳定,股骨-假体界面稳定率高达100%。与置换前相比,置换后6个月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55,9.07;P0.05)。提示全髋关节置换修复CroweⅢ和CroweⅣ型髋关节脱位可有效重建髋臼,恢复髋关节功能,稳定假体,具有假体填充率良好、股骨-假体界面稳定率高、初始内固定稳定等优点,其临床修复效果与假体安放的位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Crowe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在继发骨关节炎时需要行全髋关节置换,置换中髋臼的重建是重点和难点。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并结构性植骨治疗CroweⅢ型髋臼发育不良性骨关节炎的效果。 方法:选择北京朝阳医院骨科2006-01/2009-08收治的Crowe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15例(18髋),均施行了全髋关节置换+髋臼自体结构性植骨。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病例髋臼旋转中心都接近正常,置换前双下肢长度差为2.0-3.5 cm,置换后双下肢长度差为0-1.5 cm。至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由置换前的平均38分(17-69分)升高至92分(86-96分)。提示Crowe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全髋关节置换中,将髋臼重建于真臼内、把髋臼旋转中心内移、辅以结构性植骨,可有效恢复髋臼覆盖、维持臼杯稳定并恢复下肢长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运用内侧突出技术治疗成人DDH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3年6月于本院因DDH继发骨性关节炎行THA治疗的30例(36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23例;年龄33~62岁,平均54岁。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根据骨盆平片及患髋正、侧位X线片观察臼杯覆盖、位置及假体是否松动。结果患者随访时间5.5~11年,平均6.8年。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2.0±6.5)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86.0±11.0)分,术前与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Trendelenburg征阴性,无跛行。髋臼覆盖率(87.0±11.0)%,外展角(46.7±3.5)°,髋臼旋转中心内移距离(11.2±7.3) mm,所有患者臼杯内缘达到或超过(25%)Kohler线。截至末次随访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运用内侧突出技术治疗成人DDH,操作简单,可在真臼附近重建髋臼旋转中心,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三维有限元法研究发现,髋关节假体的安装位置和髋关节置换效果关系密切,但关于不同前倾角和外展角髋关节假体安装位置对髋关节生物力学影响的研究不多。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不同假体安放位置髋关节置换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选择1名健康志愿者,获得志愿者骨盆和股骨的影像资料,建立该志愿者的骨盆和股骨的三维几何模型并进行有限元网络划分,采用CT扫描获得假体模型数据建立准确的假体模型,然后建立16种不同假体安放位置的髋关节置换模型。在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上方垂直向下施加780 N的力,观察16种模型的髋臼应力峰值、股骨应力峰值、聚乙烯内衬应力峰值和聚乙烯内衬破坏区体积情况。结果与结论:(1)16种不同假体安放位置的髋关节置换模型观察结果显示,前倾角为10°外展角50°时,髋臼的应力峰值最小,为51.23 MPa;股骨的应力峰值最小,为26.34 MPa;聚乙烯内衬的应力峰值最小,为5.288 MPa;聚乙烯内衬破坏区体积最小,为2.239×10-7 m3;(2)结果可见,假体安装角度为前倾角10°外展角50°时最理想,此安装角度髋臼、股骨、聚乙烯内衬的应力峰值和聚乙烯内衬破坏区体积均最小,可为临床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7.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公认的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晚期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段,但存在较多的困难及风险。 目的:评估行大转子截骨的非骨水泥全髋置换治疗Crowe 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短期疗效。 方法:18例(22髋)成人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非骨水泥固定,行大转子截骨调整臀中肌张力,在髋臼的解剖位置安放臼杯。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均超过10个月,最长随访38个月。患者关节置换前平均患肢短缩4.5 cm (3.4-6.0 cm),置换后患肢较置换前平均延长4.0 cm(3.2-4.8 cm)。置换后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87分(79分-91分),显著高于置换前(P < 0.01)。置换中3例3髋股骨近端发生骨折,但股骨假体稳定,予钢丝固定或未作特殊处理,均于置换后2个月复查X射线片提示骨折已愈合。1例置换后出现坐骨神经麻痹症状,3个月后症状消失。未出现置换后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感染及有临床表现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表明行大转子截骨的非水泥假体能有效治疗Crowe Ⅳ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能重建复杂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生物学及生物力学,不增加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8.
背景:髋臼发育不良是临床中常见髋关节疾病,可能引起患者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平衡受到破坏,加速髋关节机械磨损,可能诱发髋关节骨关节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现阶段治疗的首选手段。目的:探讨髋臼结构性植骨重建全髋关节置换对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50例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依照Crowe标准,分为CroweⅠ型11例、CroweⅡ型16例、CroweⅢ型19例、CroweⅣ型4例,均采用髋臼结构性植骨重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观察并记录患者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价。结果与结论:(1)治疗后CroweⅠ型、CroweⅡ型、CroweⅢ型、CroweⅣ型患者Harri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2)治疗后所有患者疼痛及行走情况均显著改善(P<0.05);(3)治疗后患者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P<0.05);(4)结果说明,采用髋臼结构性植骨重建全髋关节置换髋臼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可使得髋臼杯放置更为合理,提供更好的髋臼假体支撑,恢复下肢长度并增加髋臼骨量,并对改善患者疼痛及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DDH)的髋臼重建与术式选择。方法对25例(28髋)因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Crowe分期,Ⅰ期4髋,Ⅱ期12髋,III期9髋,IV期3髋。术前Harris评分20~55分,平均46分。结果 25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6年,平均随访时间4年。术后Harris评分为82~95,平均90分。结论全髋置换术解除患者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髋臼的重建与假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全髋置换术中臼杯置放角度对关节屈伸活动安全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髋臼及臼杯的三维重建及基于此的解剖形态研究,就临床上臼杯假体安装角度对术后髋关节活动安全性改变作一定量分析。方法:通过CT扫描,图像边界处理和定标,利用三维运行软件拟合出髋臼及臼杯三维结构,利用MPR技术重建出髋臼水平及冠状切面,测算出臼杯前倾及外展角,并构建髋关节活动过程中,角度动态变化曲线。结果:骨盆由生理位向前倾斜,随着前倾的增加,臼杯外展角呈增加趋势;臼杯初始置入前倾角较大或外展角较小者,骨盆倾斜角度的变化所引起臼杯前倾角变化的幅度较大。骨盆由生理位向前倾斜,随着骨盆前倾状态的增加,臼杯前倾角呈减少趋势;臼杯初始置入的外展角越大,骨盆倾斜角度的变化所引起臼杯外展角变化的幅度越大。较大的初次臼杯置入前倾角,能减缓骨盆前倾状态增加所致臼杯前倾角减少的幅度。结论:臼杯前倾角及外展角间互相制约,在安全角度范围内作臼杯置入可取得髋臼杯对股骨头良好包容及生理安全活动度间的最佳匹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