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化是全球人文思想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随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工作的推进,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化成为新文科建设理念下一个紧迫的研究课题。【方法】 以CNKI、WoS、Google Scholar为文献来源,结合计量方法获取相关文献,通过文献阅读法,构建“抽象化—具体化—标准化”的研究思路。【结果】 对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化的基础研究、特征标准、评价指标“三方内容”进行综述,分析人文社科期刊国际化研究存在的“四个挑战”:发展进程缓慢、意识形态差异、评价体系构建难题、期刊自身制约。【结论】 对未来人文社科期刊研究提出了加强基础研究、解决国际本土之争、深化区域合作、推动数据驱动、创新评价方法的“五大展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英语国家本民族语言期刊与英文期刊学术影响力差异程度及非英文期刊影响因子的结构特征。【方法】 以10个非英语国家SCI收录的英文期刊和非英文期刊为研究对象,以WoS数据库和JCR为数据来源,以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影响因子百分位和期刊PR8指数为科技期刊影响力评价指标,统计分析英文期刊和非英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差异。【结果】 非英文期刊(荷兰语期刊除外)学术影响力指标明显低于英文期刊;10个非英语国家中,有9个国家本民族语言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标明显低于英文期刊,而且本民族语言期刊影响因子很大程度上由国内学者贡献(中文期刊尤其明显)。【结论】 非英文期刊国际影响力十分有限,因此,中文科技期刊不宜提倡国际化;我国优秀科技期刊可以考虑英文版和中文版同步出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研究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SCI期刊和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的发展现状,介绍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ES)采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策略,为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期刊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做法和经验。【方法】 查阅各期刊网站,结合Web of Science、JCR和Elsevier提供的数据,分析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SCI期刊和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的差距,阐述在两期“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期间,JES在国际化发展上采取的办刊策略及所取得的成效。【结果】 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期刊在办刊规模、计量指标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总体上远低于世界环境科学领域一流期刊。JES采取国际化办刊策略主要包括组建国际化编委团队,采用国际采编生产系统和实施多渠道国际宣传。期刊JCR计量指标显著提升,文章在ScienceDirect上的下载量增加,作者国际化和读者国际化程度显著增强。【结论】 国际化办刊策略显著提升JES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这可为我国环境科学领域英文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我国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被Scopus数据库收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走出去的措施和建议。【方法】 采用多元统计和分析法对Scopus数据库收录的我国主办的83种人文社科期刊,从收录规模、学科领域、语种情况、对外出版和传播机构、主办单位、是否有CN号、期刊版权归属以及是否开放获取8个维度收集数据,分析研究各维度的相关特征。【结果】 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被Scopus收录的比例低;学科覆盖面较广,涉及较多的是社会学科,人文艺术学科,商业、管理和会计学科等;被收录的主要为英文期刊;大多通过国外出版集团对外传播;被收录期刊的主办单位以我国高校为主;多数英文期刊没有CN号;有些期刊的版权不属于中方;被收录期刊开放获取模式转型趋势明显。【结论】 我国人文社科期刊应进一步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多举措办好英文期刊,加强中文期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期刊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增强自主化对外传播能力;相关管理部门和主管单位应加强期刊管理和提供保障,适当增加开放获取期刊比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析我国近些年创办的优秀英文科技期刊办刊经验,为我国创办世界一流英文新刊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和网站调研等方法,全面扫描2010年之后创办的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重点期刊和梯队期刊的37种英文科技期刊的运营现状,分析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结果】 入选期刊在与国际出版机构合作、采用国际化编委、注重稿源国际化、重视开放获取和网络首发等新型出版模式、重视数据库收录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共性,对于新创办英文期刊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结论】 国际化发展道路是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必然选择,新创英文科技期刊还应该在编辑队伍国际化、期刊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国内英文期刊要往国际化方向发展,必须要组建国际化的编委会。如何借助国际编委的经验和影响力,帮助期刊在评审、约稿、宣传方面和国际接轨,进而提高期刊的各项学术指标是各编辑部探讨的热点问题。【方法】分析了控制领域国际著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的编委会运行机制,并对比国内两本英文期刊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和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的编委会工作情况和存在问题。【结果】总结了两本国内期刊编委会国际化方面的已有经验,并从组建国际化编委会、推进编委会运行机制国际化和建立高效、透明的审稿制度方面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思路。【结论】不同期刊的发展状态不同,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步推动编委会工作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国SCI来源期刊作者国际化水平及作者国际化水平与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关系。【方法】以我国英文版SCI来源期刊为研究对象,剔除了自引率≥20%者。引入期刊作者国际化分数(Fraction of Author Internationalization,FAI)和作者国际化指数(Index of Author Internationalization,IAI)表征期刊作者国际化水平。对FAI1、FAI2、IAI1、IAI2与2014年版JCR中期刊影响力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标准化影响因子、标准化论文影响分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50种期刊FAI1、FAI2、IAI1、IAI2差异较大,Light-SciApplCurrZoolCellResJPlantEcolCommunComputPhysIntegrZoolNanoRes作者国际化水平较高。FAI1、FAI2、IAI1、IAI2与多数期刊影响力指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期刊作者国际化水平越高,其学术影响力越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我国国际论文的学术贡献与学术借鉴的分析,展示中国科研论文国际化发展态势,以说明中国科技期刊融入国际出版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方法】 以我国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据为对象,分析论文的分布特征。【结果】 到2019年我国论文数量已排名世界第一,并主要发表在Q1区期刊上。Q1区和Q2区论文数量占比及增长速度远大于Q3区和Q4区,显示出较强的论文高质量特征。利用参考文献的数据,统计我国学者在科研活动中对国外成果的借鉴,发现对高影响力期刊的引用是较为明显的特征。【结论】 通过我国国际论文的学术贡献和学术借鉴的数据分析,认为我国科技期刊服务于我国科研工作国际化,需要不断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跻身国际顶尖期刊行列,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行动计划”)的英文科技期刊,给出我国英文期刊的发展建议。【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2018年度《期刊引证报告》,归纳总结“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各项指标数据,探讨各类期刊的优势与不足。【结果】 入选英文期刊整体影响力仍较低,且层次划分较为明显,领军期刊影响因子高但载文量小,重点期刊与梯队期刊规模适中但影响因子偏低。【结论】 “卓越行动计划”入选英文期刊层次特征清晰,但现有影响力指标表现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尚有距离,需要在新刊创建、出版平台建设、一流人才培育等国家总体布局下加快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理论研究方面,从期刊社会功能、国际化程度、国际影响力3个单一评价维度思考构建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评价体系,为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评价提供新思路。【方法】 应用文献分析法和框架分析法,对社会功能、国际化程度、国际影响力3个评价维度的评价基础、理论、层面、指标、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针对单一评价维度的缺点,探索性地构建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一体三维”评价体系。“一体三维”评价体系的评价基础关注期刊-社会、出版产业流程、发文-引用和使用量,连接期刊评价的宏-中-微观层面。评价理论既有出版规制、双效、国际化度理论的社科理论指导,又有文献计量学的数理理论指导。评价层面和指标吸取国际影响力评价维度的可操作经验,提高社会功能和国际化程度评价维度的操作性。研究方法将社会功能评价维度的理论探讨、国际化程度评价维度的案例分析、国际影响力评价维度的量化实证有效结合。【结论】 “一体三维”评价体系在理论方面解决了单一评价维度评价框架的不足;在实践方面保持SCI等评价体系优势的同时,秉持中国特色出版制度,覆盖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产生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写作的规范性与准确性,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写作质量,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期刊国际化并提升国际影响力。 【方法】 自建中外农业科技期刊英文摘要语料库,以中文期刊《热带作物学报》与国外知名热带农业领域科技期刊英文摘要为语料库来源,比较分析中文期刊英文摘要与国际期刊英文摘要在“研究结果”与“研究讨论”立场标记语使用方面的异同。【结果】 在“研究结果”语步中,中文期刊作者对各个立场标记语使用频率较国际期刊作者较少;在“研究讨论”语步中,中文期刊作者对增强语的使用频率较国际期刊作者较多。不同学术文化背景下,学者在撰写学术论文英文摘要时表达立场的强度和方式都有所不同。【结论】 中文期刊作者应对标国际标准,加强立场标记语的学习使用能力,符合国际科技期刊论文摘要写作范式,努力提高中文科技期刊中、英文摘要的写作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中国医学期刊的国际化提供借鉴。方法 以《癌症》杂志为例,介绍了杂志在国际化道路上采取的一系列新举措,探索中国科技期刊特别是医学期刊的国际化之路。结果 《癌症》杂志自2010年变更文种为英文出版后,通过组建国际性编委会、聘请美国编辑、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等多种举措,使杂志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于2014年7月被SCI收录。结论 在科技期刊国际化这条路上,相信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老牌的中文期刊在传承历史的前提下,也可以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新举措,以期对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归纳分析的方法,以《能源化学(英文)》发展沿革的历史为切入点,对我国科技期刊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具体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经过近八年努力,期刊在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的Energy&Fuels和Chemistry(Applied)分类中位于Q2区;自2011年起,SCI影响因子逐年提高,2013年升至1.788,连续四年在中国化学类及能源类期刊中名列前茅。【结论】学术期刊应该深化期刊改革,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以提高稿件质量为核心,优化办刊流程,不断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学术期刊话语影响力相关指标的特征及关系,为更清晰地认识我国英文期刊话语影响力的现状与差距提供参考 【方法】 融合多源异构数据,采用文献调研、比较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视角对中国英文学术期刊话语影响力评价指标特征与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从宏观层面来看,目前中国英文学术期刊数量少、规模小、实力不强,且与中国快速增强的科研竞争力不相匹配。从中观层面来看,我国英文学术期刊数量在学科领域的分布上呈现不均衡特点;12个指标的分布规律和分布特征存在较明显差异;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我国英文学术期刊个体的话语影响力差距较大。从微观层面,由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总被引频次、CiteScore、国内他引频次、SJR、国际合作率和OA论文数占比对h5指数的影响或贡献度依次减弱,而SNIP、发文量和参考文献数3个指标虽与h5指数呈正相关关系,但对h5指数不存在显著影响。 【结论】 我国英文学术期刊应发挥中国学术话语的重要代言人这一优势,为中国学术成果走出去和提升我国国际学术话语影响力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科技期刊国际化程度提供定量评价指标和方法。方法 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阐述科技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实质性内涵特征,分析科技学术期刊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的计算参数,提出以国际论文数量、国际引用频次、稿源国数量、引用国数量为基本统计数据的科技学术期刊国际化程度指标计算公式。结果 给出科技学术期刊国际化学术贡献量、国际化广度、国际化强度以及国际化程度综合指标计算公式和计算示例,并简述其作用和意义。结论 用期刊国际学术贡献量、期刊国际化广度、期刊国际化强度以及期刊国际化程度综合指标,可以对期刊国际化程度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建设促进公共卫生学术交流与传播的国际化英文科技期刊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科技期刊,特别是新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结合《生物安全与健康(英文)》(Biosafety and Health,B&H)的办刊实践,归纳新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的办刊背景、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举措及获得的成效。【结果】 B&H创刊3 年以来,先后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如DOAJ、RCCSE、CSCD、Scopus、CSTPCD等收录,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正在快速提升,期刊的开放获取政策、出版质量和规范性达到国际评估机构的认可标准。【结论】 B&H可填补我国生物安全学科领域期刊的空白,通过坚持国际化办刊之路、吸引优质稿源、积极策划专刊出版、多渠道宣传推广等特色举措,使期刊国际影响力得到快速提升,从而助力公共卫生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