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腰椎椎弓峡部裂病因学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了腰椎活动节段的力学模型,着重分析椎弓峡部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发现椎弓峡部在人体直立法、屈曲位和伸展位均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其中以伸展位时的应力水平最高。作者认为,椎弓峡部裂实质上主要是由局部应力增高而引起的疲劳骨折,而腰椎后伸与其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腰椎峡部裂引起滑脱的患者术中由于峡部裂,腰椎移位明显,局部解剖结构发生改变,给椎弓根定位造成困难,因此有必要找到新的定位方法来解决。 目的:通过腰椎峡部裂快速定位椎弓根螺钉位置,减少术中软组织显露,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 方法:通过解剖影像学正侧位测量,分析峡部裂部位与椎弓根中心的位置关系,以椎弓根中心向峡部裂作一垂线,测量L4及L5根弓根中心与峡部裂的距离。选择40例峡部裂伴腰椎滑脱患者,根据峡部裂来定位椎弓根螺钉,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置钉准确率,并与既往传统的AO置钉法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L4及L5椎弓根中心与峡部裂的平均距离为(8.2±3.6) mm。利用腰椎峡部裂快速定位椎弓根螺钉位置,可减少术中软组织显露,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置钉过程中及置钉后未发现神经根损伤表现。  相似文献   

3.
腰椎椎弓峡部裂患者的椎间盘退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腰椎椎弓峡部裂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对73例腰椎椎弓峡部裂行腰椎MRI检查。在正在中矢状面MRI图像上根据T2加权像椎间盘信号强度判定相邻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结果:73例中椎间盘退变程度0级22例,1级17例,2级13例,3级14例,4级7例。椎间盘退变程度与年龄相关性非常显著,但与腰椎滑脱程度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术前MRI检查有助于判定椎瞳盘奶变程度并选择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UPASS钉棒系统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弓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方法行UPASS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弓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18例。结果18例均获满意复位,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6个月,优良率88.89%。结论UPASS钉棒系统纵向撑开力及复位拉力大,能撑开椎间隙和使滑脱的椎体最大限度复位,固定可靠;滑脱椎体间植骨具有较高的融合率,是腰椎弓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肖育洪  刘宏等 《医学信息》2001,14(12):856-856
椎弓峡部裂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脊椎疾病。椎弓峡部裂及其所致椎体滑脱则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因之一。CT检查不仅可以明确椎弓峡部裂的存在 ,而且可以更全面、详细地提供椎管内及其周围软组织的资料。现将我院近 12年来遇到的椎弓峡部裂患者 36例的 CT表现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病例 36例 ,其中男 2 1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36岁 ,36例患者中行完整椎体扫描者 19例 ,扫腰 3- 4,腰 4- 5 ,腰5骶 1椎间隙再加扫腰 4,腰 5椎弓峡部者 17例。扫描层厚 ,层距常规 5 mm ,部分薄层及重叠扫描。2 结果腰 5椎弓峡部裂 30例 ,腰 4椎弓峡部裂 …  相似文献   

6.
王星  张振宇  付兆君 《医学信息》2019,(22):166-167
目的 建立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不同运动状态下腰椎峡部的应力分布,探讨腰椎峡部裂滑脱产生的病理基础及力学机制。方法 选取成年男性志愿者1名,采用64排螺旋CT行腰部断层扫描,所得图像通过MIMICS软件处理优化,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L1~L5),分析不同姿势下腰段脊柱椎弓峡部的受力及变形情况。结果 腰椎峡部在前屈、后伸位均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后伸位更为明显,应力值由L1~L5向下逐渐加大。结论 腰椎峡部在后伸运动间,峡部应力异常集中,这种运动状态是产生后天性腰椎峡部裂及进一步滑脱病变的重要病理基础,双侧L5峡部裂在后伸位受到应力最大,活动度异常加大,最易产生滑脱病变。  相似文献   

7.
单椎节与单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椎弓峡部裂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单椎节和单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椎弓峡部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实验,比较峡部裂状态和两种内固定情况下邻近终板的应力变化。方法利用已经建立的L4双侧椎弓峡部裂三维有限元模型,重建下腰椎内固定物如椎弓根螺钉和连接杆,将两者组合构建单椎节和单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椎弓峡部裂的有限元模型,在同样约束条件及载荷下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腰椎峡部裂状态、单椎节、单节段内固定3种力学状态下邻近终板的应力变化情况。结果轴向加压时,两种内固定方式与峡部裂状态相比较在L4下终板应力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屈、后伸、侧屈时单椎节固定方式终板应力均值与峡部裂状态相仿,而单节段固定方式与峡部裂状态相比较在L4下终板应力均值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1上终板应力均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时单椎节固定方式与其他两种状态相比在S1上终板应力均值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椎节经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治疗腰椎弓峡部裂在轴向加压、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时不仅能提供良好的固定,而且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上下椎间盘的活动,尤其在旋转运动时对下一节椎间盘有良好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腰椎椎弓峡部裂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进行有效性验证。方法利用临床1例腰椎椎弓峡部裂病例影像学资料,采用Simpleware建模软件分别模拟下腰椎骨性结构、椎间盘组织,并在Ansys软件附加腰椎相关韧带和关节囊,建立L5双侧椎弓峡部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体外力学实验结果验证模型有效性。结果重建模型构建了椎体皮质骨、松质骨、腰椎关节突关节、椎弓根、椎板、横突、棘突等骨性结构,还构建了纤维环、髓核、上下终板组织,并成功附加了前纵、后纵韧带、黄韧带、棘上、棘间韧带以及关节突的关节囊。模型共计有281261个节点和661150个单元。腰椎椎弓峡部裂重建成功。通过与体外生物力学在不同工况下L4下关节突、L5上、下关节突、S1上关节突应力/应变趋势以及L4下关节突内外侧力学应力/应变趋势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论建立了下腰椎椎弓峡部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此模型可以用来进一步实施有关峡部裂治疗的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腰椎峡部裂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腰椎峡部裂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88例滑脱前期L5双侧峡部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体重指数、运动强度、腰椎发育情况及脊柱-骨盆结构相关参数;以88例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相对代谢率、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峡部宽度、腰椎骶化、腰骶椎隐裂及家族史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滑脱前期腰椎峡部裂为因变量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相对代谢率、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骨盆入射角及峡部宽度是腰椎峡部裂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和多种因素相关,全面认识其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其发生率,并预防进一步发展为滑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腰椎峡部裂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腰椎峡部裂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88例滑脱前期L5双侧峡部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体重指数、运动强度、腰椎发育情况及脊柱-骨盆结构相关参数;以88例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相对代谢率、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峡部宽度、腰椎骶化、腰骶椎隐裂及家族史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滑脱前期腰椎峡部裂为因变量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相对代谢率、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骨盆入射角及峡部宽度是腰椎峡部裂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和多种因素相关,全面认识其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其发生率,并预防进一步发展为滑脱。  相似文献   

11.
双侧峡部裂对腰椎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研究双侧峡部裂对腰椎三维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实验材料为8具成人新鲜腰椎标本,切断L2双侧峡部,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对标本施加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等6种力偶矩(10N.m),由脊柱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得到腰椎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双侧峡部断裂后,腰椎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运动范围分别增加26.6%、55.9%、100.9%、115.8%,较正常标本有显著性增大,而左/右侧弯变化不大。结论:峡部对腰椎三维稳定具有重要的力学作用,双侧峡部裂导致腰椎不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型多孔面螺钉在单个腰椎峡部裂内固定的临床远期效果。 方法 在新型多孔面螺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20年来新型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断裂患者237例,117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8.2±7.8)年。所有病例均为椎体的双侧峡部裂,其中L3 17例,L4 31例,L5 69例,无滑脱100例,伴Ⅰ°滑脱20例,Ⅱ°滑脱7例。所有病例采用神经根管减压,峡部硬化骨、疤痕组织切除术+神经粘连松解+峡部植骨+多孔面螺钉内固定术。 结果 本组117例随访时,112例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术前工作,腰部活动不受限。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28.37±3.99减少至随访时5.33±2.70,术前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由术前19.00±2.78增加至随访时28.08±1.04,术前与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7患者的治疗改善率90.34%。峡部愈合率达99%,腰椎滑脱纠正率达80%。随访病例未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现象,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 结论 多孔面螺钉通过直接固定峡部断裂,重建脊柱单个运动单元的完整性,有效避免了松动、断钉以及邻近节段病的发生,可长期置留体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下修复结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青年战士腰椎峡部裂的手术技术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期间,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骨科收治的18例青年武警战士腰椎峡部裂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均为单纯型峡部裂或伴有轻度椎体滑脱,有明显下腰痛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及训练,无神经压迫症状及体征,经半年以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采用UBE下峡部裂处清理,取髂骨植骨,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有滑脱者进行复位。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门诊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腰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功能改善情况,并进行CT检查判断峡部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腰痛VAS评分由术前(5.5±1.2)分减少至术后1年时(1.2±0.4)分,术前、术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由术前(25.1±1.3)分减少至术后1年时(5.4±1.6)分,术前、术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依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4例,良3例,可1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量腰椎峡部裂模型上位脊椎间盘压力,研究峡部裂上位脊椎稳定性。方法实验材料为9具成人新鲜腰椎标本,造成实验模型,通过MTS-858生物力学测试机对正常组及峡部裂组标本进行中心垂直、前屈、后伸及侧屈压力加载,对不同状态椎间盘进行压力测试,分析比较峡部裂组及正常组上位椎间盘压力。结果峡部裂组上位脊椎(L4/5)间盘压力在中心垂直正压状态下(600、800、1000N加载)与正常组椎间盘压力均值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分别增加了1.3%,1.5%,1.7%。前屈15°状态下(300、500、700N加载)与正常组椎间盘压力均值比较,P均0.001,有显著性差异,分别增加了20.97%,24.45%,28.79%。后伸15°状态下(300、500、700N加载))与正常组椎间盘压力均值比较,P0.001,有显著性差异,分别增加了14.15%,17.86%,24.92%。侧屈15°状态下(300、500、700N加载)与正常组压力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分别增加了3.54%,2.12%,1.14%。结论腰椎峡部裂不仅对同序脊椎具有重要力学影响,而且对上位脊椎同样具有重要力学影响,从而可以影响同序及上位脊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L-TLIF技术及探讨其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的临床价值。方法L-TLIF是在TLIF基础上做了改进,放置8~11mm植骨块在脊柱中柱,应用杠杆原理,植骨块作为支点,椎弓根钉棒系统作为力臂,通过适当的压力恢复腰椎前突并维持椎间隙高度。2004年5月~2006年4月采用L-TLIF技术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3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42~65岁,平均53.6岁。术前临床症状和手术效果分别按照JOA腰背痛评分标准和JOA改善率进行评估。术前、术后腰椎摄片以判断椎体滑移距离、腰椎前突弧度、椎间隙高度和骨融合情况。结果32例患者经2~18月(平均12.4月)随访,术后腰椎X线摄片显示腰椎前突弧度、椎间隙高度基本恢复,腰椎滑脱基本复位。术前椎体滑移距离2.5~12.0mm平均6.5±1.3mm,腰椎前突弧度为10.5~32.5度,平均22.5±5.6度,椎间隙高度为3.5~8.5mm,平均6.7cm±0.6mm,JOA评分为(14.8±2.2)分。术后椎体滑移距离为0~3.5mm,平均1.5±0.8mm,较术前减少76.9%,随访其间腰椎滑移距离无明显变化,腰椎前突弧度为25.5~46.0度,平均32.5±8.3度,椎间隙高度为7.5~11.0mm,平均8.9±0.8mm,JOA评分为(26.8±2.8)分,术后JOA改善率为74.5%,随访大于12个月的24个病例均见明确的椎间骨融合现象。结论使用L-TLIF技术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取得了较好的近期临床效果,腰椎滑脱基本复位,并有效地恢复了腰椎前突和椎间隙高度,获得了较高的骨融合率,为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8例新鲜猪腰椎标本的L4/5脊柱功能单元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先后制作正常脊柱组、峡部裂组、Buck螺钉固定组、Nicol钢丝捆绑组、机翼型记忆合金固定组5组实验模型。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分别测试5组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轴向旋转6种运动的活动范围。 结果 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状态下,峡部裂组稳定性最差,同其他4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使用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可明显恢复峡部裂腰椎稳定性,同正常脊柱组及其他2种内固定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左/右侧弯状态下5组腰椎标本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该新型记忆合金内固定器可维持峡部裂腰椎正常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并且操作简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治疗原发性胸腰椎间隙感染的外科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收治的18例原发性胸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所有患者均无椎间盘手术病史及脊柱封闭或穿刺史,纳入诊断均靠术中术后病理确诊。术中病灶清除后植骨内固定,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观察手术前后患者腰背部疼痛等症状缓解、神经功能恢复及ESR、CRP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ESR及CRP明显下降。18例中仅有3例术后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提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其余均为无菌生长。所有病例术后标本病理结果均提示炎性改变,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或巨噬细胞浸润,未见结核性改变。随访6~48个月,平均28个月,感染均无复发,影像学检查提示:椎体序列良好,植骨节段均已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经后路椎间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原发腰椎间隙感染能直接较彻底的清除病灶,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的稳定,椎间融合率高。具有迅速解除症状,缩短疗程,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治疗腰椎间隙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采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患者36例,原发腰椎间隙感染16例,腰椎间盘术后感染20例,其中L:/,8例、L3/4。12例、L,16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缓解率(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手术时间93-106分钟,平均98.3分钟。手术出血量80~325mL,平均185.4mL。所有患者均达临床愈合,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术后腰背痛缓解率100%,VAS评分术前平均(8.7±0.5)分,术后6个月平均(1.3±0.3)分(t=-16.16,P〈0.001);6个月后患者的满意率为93.6%。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73.32±14.15)分,随访时为(12.18±7.44)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2,P〈0.001)。结论采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固定可靠、疗效确切,为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聚醚醚酮棒(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对比分析分别采用PEEK棒内固定(P组,13例)及传统钛棒固定(T组,15例)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两组患者的资料,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以及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经过6个月以上的随访。P组术前JOA评分10.53±1.90,术后为24.1±1.93,手术前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3.7±9.33)%;T组术前JOA评分为9.33±1.95,术后为23.7±1.83,手术前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3.3±9.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1)。植骨融合情况:P组9例为1级,4例为2级;T组15例中5例为1级,7例为2级,3例为3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坚强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相比,短期可取得相同的疗效。PEEK棒组的骨融合率要高于传统钛棒组。PEEK棒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临床效果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