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婴幼儿泪道阻塞是小儿眼科门诊较为常见的眼病之一。任何部位的泪道狭窄或者阻塞,都会引起泪液排出的通路引流不畅以致泪液经睑缘溢出,临床表现为泪溢。本文对128例160只眼婴幼儿泪道阻塞患儿进行冲洗探通一次给药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KTP泪道激光成形术和泪道探通术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取我院自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门诊就诊的424月龄的新生儿泪囊炎患者256例(354眼),观察组128例(198眼)采用KTP泪道激光成形术,对照组128例(156眼)采用泪道探通术治疗,随访6个月至1年,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泪囊炎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40,P<0.001),观察组总的临床治愈率达到97.47%;对照组总的临床治愈率为80.13%。在424月龄的新生儿泪囊炎患者256例(354眼),观察组128例(198眼)采用KTP泪道激光成形术,对照组128例(156眼)采用泪道探通术治疗,随访6个月至1年,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泪囊炎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40,P<0.001),观察组总的临床治愈率达到97.47%;对照组总的临床治愈率为80.13%。在412月龄与1312月龄与1324月龄两组疗效间比较,观察组(χ2=5.027,P=0.025)与治疗组(χ2=4.324,P=0.038)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新生儿泪囊炎手术中施行KTP泪道激光成形术较泪道探通术的疗效好,具有临床的可行性、科学性、安全性及推广性。424月龄两组疗效间比较,观察组(χ2=5.027,P=0.025)与治疗组(χ2=4.324,P=0.038)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新生儿泪囊炎手术中施行KTP泪道激光成形术较泪道探通术的疗效好,具有临床的可行性、科学性、安全性及推广性。412月龄是最佳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YAG泪道激光成形联合泪道植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护理.方法 对168例(眼)泪道阻塞患者行泪道激光成形联合泪道植管手术,配合术前冲洗泪道(明确阻塞部位);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定期术后随访、冲洗.观察泪道引流泪液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半年以上,151眼泪道通畅,治愈率为90%;12眼通而不畅,好转率为7.94%;5眼不通,无效率为3.31%.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泪道探通联合泪道注药治疗泪道阻塞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泪道探通联合氧氟沙星眼膏泪道留置对泪道阻塞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58眼泪道阻塞患者行泪道探通联合泪道注药,观察泪道引流泪液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随访6-12个月,治愈33例42眼(72.41%),好转10例11眼(18.97%),无效5例5眼(8.62%),总有效率为91.38%。结论泪道探通联合泪道注药治疗泪道阻塞简便、快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直型泪道冲洗器和弯型泪道冲洗器在鼻腔泪囊吻合术后进行泪道冲洗的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将28例鼻内窥镜下行鼻腔泪囊吻合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例14眼。2组患者手术后,观察组采用直型泪道冲洗器进行泪道冲洗,对照组采用弯型泪道冲洗器进行泪道冲洗,观察泪道冲洗效果。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首次泪道冲洗通畅有效率分别为42.9%、100%,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O.05)。结论应用直型泪道冲洗器为鼻腔泪囊吻合术患者行泪道冲洗能提高冲洗有效率,减轻患者疼痛及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KTP激光联合泪道置管和泪道药物灌注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方法 以KTP激光疏通阻塞后联合硅胶管泪道留置和泪道定期药物灌注,3~4月后拔除硅胶管,术后随访6月,观察冲洗泪道结果以及有无溢泪症状.结果 激光联合硅胶管留置治疗泪道阻塞53眼,治愈42眼,治愈率为7 9.2%,效果较好.激光联合泪道药物灌注治疗泪道阻塞55眼,治愈36眼,治愈率为65.5%,效果较差.结论 激光联合泪道硅胶管置入是治疗泪道阻塞的有效方法,长期观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花瓣式泪小管切开术治疗下是否需要联合泪小管移植术才能达到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的125例(共131眼)泪小管阻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者和对照组。观察组的67眼术式只采取花瓣式泪小管切开术,对照组64眼采取花瓣式泪小管切开术并联合泪道植管术,术后7天拔除泪道植管。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4.03%,对照组治愈率为96.88%,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泪道阻塞患者采取花瓣式泪小管切开术,无需进行泪道移植,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Nd∶YAG激光联合丝裂霉素C阻塞部位浸润,并使用激素眼水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的疗效。方法使用带导光纤维的WDJ110B型多功能脉冲Nd∶YAG激光泪道治疗机,对随机分为两组不同部位泪道阻塞患者130例(150只眼)进行治疗。治疗组78例(94只眼)采用单次或多次Nd∶YAG激光照射阻塞部位,阻塞解除后使用0.2 mg/ml丝裂霉素C浸润阻塞部位5 min;对照组52例(56只眼)采用单次或多次Nd∶YAG激光照射阻塞部位,阻塞解除后不使用0.2 mg/ml丝裂霉素C浸润阻塞部位。两组患者阻塞解除后再用庆大霉素注射液、地塞米松注射液和生理盐水冲洗泪道,术后泪道内注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液。结果治疗组对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及鼻泪管阻塞治愈率分别是100%、100%、92.31%及72.73%,总治愈率为83.33%(65/78);对照组分别是85.71%、75.00%、53.33%及55.56%,总治愈率为63.46%(33/52)。两组总治愈率差异显著(P<0.05);不同部位治愈率也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Nd∶YAG激光联合丝裂霉素C阻塞部位浸润,并使用激素眼水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效果满意,是治疗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及鼻泪管阻塞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张爱斌  吴文兰  黄宏清 《护理研究》2005,19(13):1181-1182
[目的]研究泪道激光成形术在泪道阻塞、慢性泪囊炎等疾患中的治疗及护理方法。[方法]泪小管及泪总管阻塞36例、鼻泪管阻塞5例、慢性泪囊炎8例均行泪道激光成形术,围手术期给予相应的护理。[结果]泪小管阻塞全部治愈,泪总管阻塞治愈率90.3%,鼻泪管阻塞治愈率98.0%。[结论]泪道激光成形术是治疗泪道阻塞、慢性泪囊炎安全、有效的方法,围手术期应根据不同时间段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改良泪道插管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复杂性难治性泪道阻塞的临床效果,同时分析影响治愈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06例先天性复杂性难治性泪道阻塞患儿,共有患眼298眼,分析患儿的年龄、治疗方案对治愈率的影响情况。结果 206例患儿298只患眼中,共有265眼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好转31眼,无效2眼,总治愈率为88. 93%。按照年龄差别分为6个月~1岁、1~2岁、2~3岁, 3岁四组,四组患儿的治愈率分别是93. 98%、90. 63%、86. 21%、72. 41%。既往患先天性泪道阻塞行泪道探通术后失败患儿242眼,治愈227眼,治愈率为93. 8%,既往患先天性泪道阻塞行单纯泪道插管术后失败患儿56眼,治愈41眼,治愈率为73. 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 289,P 0. 05)。术中有15只眼(5%)出现鼻腔出血,3只眼(1%)出现泪小点裂伤,5只眼(1. 7%)出现硅胶管脱落,9只眼(3%)出现固定缝线松脱。结论 改良泪道插管术对于儿童先天性复杂性难治性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明显,值得临床肯定,但是疗效和患儿的年龄呈负相关,同时若患儿术前接受单纯泪道插管术失败后,其再次治疗的治愈率不及既往先天性泪道阻塞行泪道探通术后失败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实施护理干预对婴幼儿泪道探通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晓杰于刚  白大勇 《现代护理》2006,12(27):2604-2606
目的评价对眼科门诊泪道阻塞患儿实施护理干预后泪道探通的疗效。方法对观察组眼科门诊泪道探通患儿544人进行手术前后护理干预,对照组眼科门诊泪道探通惠儿1020人实行常规治疗方法。对2组惠儿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需要二次手术的人数为24人,占4.41%,对照组需要二次手术的人数为98人,占9.61%,2组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儿泪道探通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鱼形针"在泪道植管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单纯慢性鼻泪管阻塞51眼,复杂性泪道阻塞19眼,急性泪囊炎3眼,采用自行设计定制的"鱼形针"配合送管器,将硅胶管植入鼻泪管和泪囊,随访6~18月。结果 73眼中67眼(91.7%)无溢泪、泪道冲洗通畅,6眼有流泪症状(8.2%)、泪道冲洗欠通畅。单纯慢性鼻泪管阻塞平均手术时间为3分钟。手术操作后多数患者无明显鼻腔出血。结论鱼形针与送管器配合硅胶管置入术无需使用鼻镜、额镜等观察器械来辅助,是治疗鼻泪管阻塞,慢性泪囊炎的一种安全、可靠、方便、快捷、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治疗方法 ,而且在急性泪囊炎的治疗中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工鼻泪管植入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不会改变泪道的解剖结构,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评价人工鼻泪管植入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2009逆行性人工鼻泪管植入治疗泪道阻塞患者87例,共94眼,年龄26~71岁,平均56岁。其中鼻泪管阻塞患者31例,慢性泪囊炎患者56例。随访时间为18个月。结果与结论:人工鼻泪管植入后第2天92眼溢泪症状完全缓解,成功率为98%(92/94)。随访中,85眼人工鼻泪管保持通畅,8眼发生阻塞,1眼发生人工鼻泪管移位,植入有效率为90%(85/94)。植入后有7例患者出现疼痛,2例出现眼睑水肿,所有患者均有少量鼻出血,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结果可见人工鼻泪管植入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简单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影响Rifleng泪道插管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配合手术与围手术期的顺利进行。方法针对回顾性102例Ritleng泪道插管手术患儿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其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改善Rifleng泪道插管手术前后各种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2007年5月—2008年2月的293例泪道插管患儿中。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293例泪道插管手术均未发生硅胶管折断现象,其治愈率为95.9%。结论针对影响Ritleng泪道插管手术效果的原因在手术前后采用各种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74例(89眼)经鼻逆行置入新型泪道扩张引流管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护理经验。方法术前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向患者讲解拜湖道的解剖结构,逆行置锊的方法、原理、效果及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焦虑与紧张心理;术中默契配合医生操作,给患者以安慰和鼓励;术后做好健康指导和泪道冲洗及拔管的护理。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霞入洲道扩张引流管。观察6~12个月,总有效率为95.62%。结论新型渭道扩张引流符逆行置管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方法,且具有对局部的解剖结构影响较小、临床再通半高等优点,恰当护理可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提高治愈率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泪囊炎患儿行泪道探通术的时机及护理方法。方法:将532例(590眼)泪囊炎患儿按照年龄分为三组,第一组为3~6月龄患儿,共456眼;第二组为7~12月龄患儿,共95眼;第三组为13~48月龄患儿,共39眼。各组均在表面麻醉下行泪道探通术。结果:第一组治愈442眼,占96.9%;第二组治愈83眼,占87.4%;第三组治愈32眼,占82.1%。第一组与第二、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组与第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泪道探通术是治疗婴幼儿泪囊炎的有效方法,3~6月龄为最佳探通时机,精心护理是探通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及行联合泪道置管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1月该院确诊为慢性泪囊炎的患者52例56眼,剔除有外伤史和复发的患者。将患者分为单纯造口组(30眼)和联合泪道置管组(26眼)。联合泪道置管组采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后经上下泪小点泪道置入U型硅胶管。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满意度(伤口疼痛和眼部不适程度)。结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单纯造口组总有效率90.0%,联合泪道置管组总有效率9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术后可致患者伤口明显疼痛和眼部不适,且增加治疗费用。单纯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已能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高,操作更简单、省时、经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左外叶切除术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肝左外叶切除术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和对照组(30例,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石取净率、症状评...  相似文献   

19.
朱志高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3):1032-1033,1035
目的观察并分析口腔前庭沟切口联合下睑缘外眦小切口治疗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86例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口腔前庭沟切口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口腔前庭沟切口联合下睑缘外眦小切口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4.88%,观察组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1.63%,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5.472,P<0.05)。结论口腔前庭沟切口联合下睑缘外眦小切口治疗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疗效优于单纯口腔前庭沟切口治疗,不仅能够帮助患者骨骼的愈合,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多切口的实施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