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乳腺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MRI已成为传统影像检查以外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对发现肿瘤病灶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它能发现那些不被其它方法所显示的病灶,检出被US及钼靶遗漏的病灶,并且能准确地显示肿瘤范围,评价化疗效果,鉴别肿瘤切除术后局部是否复发,寻找乳腺的原发病灶。乳腺MRI能清晰地显示隆胸术后乳腺的结构,识别植体是否渗漏或破裂,以及植体乳腺和高密度致密乳腺的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波谱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5例乳腺肿瘤,其中恶性39例,良性26例,所有病例均行磁共振3D T1WI动态增强扫描及磁共振波谱采集.在GEAD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及图像分析,分别计算良、恶性肿瘤的早期强化率,判断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计算波谱曲线3.23 ppm处胆碱(Cho)峰信噪比.结果 动态增强扫描的早期强化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MRS在鉴别良、恶性肿瘤方面均有显著意义(P<0.01).早期强化率的变异程度较大,良、恶性病变间重叠范围较大,其敏感性为97.4%,特异性30.7%,准确性70.7%,阳性预测值为67.8%,阴性预测值为88.9%.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敏感性为87.2%,特异性为69.2%,准确性为80.0%,阳性预测值为80.9%,阴性预测值为78.3%.MRS的敏感性为61.5%,特异性为92.3%,准确性为73.8%,阳性预测值为92.3%,阴性预测值为61.5%.动态增强扫描的早期强化率及TIC的敏感性(分别为97.4%和87.2%)均高于MRS(61.5%)(P<0.01),但其特异性均明显较MRS(92.3%)低(P<0.01),尤其是早期强化率,其特异性只有30.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7.8%和80.9%)亦较MRS(92.3%)低(P<0.01).结论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波谱结合,可以提高乳腺癌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52例,其中恶性肿瘤38例,良性肿瘤14例.动态增强采用2DFSPGR序列,注射造影剂后连续扫描,持续至注药后8~10min,扫描次数约25~30次.以形态学、增强曲线、增强参数多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价值的评价.结果依靠形态学表现鉴别良恶性肿块具有最高的特异性为93%,依靠增强曲线的形态来鉴别具有最高的敏感性为l00%,同时结合两者来进行鉴别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达最高,诊断准确率为98%.运用最大强化斜率、注药后lmin的强化率、注药后2min的强化率等定量指标,分别以>3%/s,>70%,>90%为标准可以达到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79%;95%,64%;82%,79%.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对于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具有较大的价值,同时结合肿瘤的形态学表现和增强曲线类型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乳腺恶性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MRI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7例乳腺恶性肿瘤进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对照X线、B超及手术病理结果,分析比较了增强前病变形状、边界、内部信号,以及增强后病变强化特征。结果 平扫及增强MRI对37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5%和94.6%。结论 平扫及增强MRI是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有效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MR重T2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初探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评价在同 1次检查中T1W动态增强成像之后进行重T2 W (T 2 W )首次通过灌注成像的可行性 ,以及后者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  2 9例乳腺病患者在T1W动态增强后进一步行病灶局部的T 2 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 ,分别根据病灶T1W动态增强的早期强化程度和T 2 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的早期信号丢失程度判定病灶的良恶性 ,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 ,以进行两方法间的比较。结果 应用T1W动态增强成像序列 ,良、恶性病变的信号强度增加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 5 6 3,P =0 0 16 ) ,但两者的早期增强程度范围有很大的重叠 ;早期增强率诊断的敏感度为 94 % ,特异度仅为 2 5 %。应用T 2 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序列 ,良、恶性病变之间的T2 信号强度丢失程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t=4 777,P <0 0 0 1) ,良、恶性病变的早期信号丢失率之间重叠很少 ;早期信号丢失率诊断的敏感度为 88% ,特异度为 75 %。结论 T 2 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在鉴别良恶性乳腺肿瘤方面具有较高特异度 ;在同一患者中 ,T 2 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结合T1W动态增强成像检查是可行的 ,可以提高乳腺MR成像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MRI征象的权重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效能的影响,为乳腺肿块型良恶性病变鉴别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乳腺病变125个(良性56个,恶性69个),术前或活检前行MRI扫描;计算肿块型乳腺病变的MRI形态学征象、血流动力学征象、分子功能学征象的权重因子以及125个肿块型乳腺病变的鉴定因子,分析权重因子大小与MRI征象在良恶性病变中出现频率的相关性,将鉴定因子与病理结果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并计算良恶性最佳诊断阈值.结果 肿块型乳腺病变权重因子最大的MRI征象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1.0×10-3mm2/s(1.122),最小的是上升型曲线(-1.369).权重因子大小与征象在恶性病变中出现的频率呈明显正相关(r=0.67,P<0.05),与征象在良性病变中出现的频率呈明显负相关(r=-0.56,P<0.05).鉴定因子诊断肿块型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2,鉴定因子>1.575是诊断恶性病变的最佳阈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1%、94.6%.结论 乳腺MRI征象权重的确定以及建立在多参数标准化分析基础上且根据权重所得出的鉴定因子,有助于提高肿块型乳腺病变的定性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MRI间接征象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乳腺癌的MRI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的个数,术后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根据淋巴结转移个数的多少分为pN0、pN1、pN2、pN3 4组。分析乳腺癌MRI间接征象及个数与N病理分期中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30例乳腺癌间接征象共442个,分别为水肿101例、血管增多152例、皮肤增厚及凹陷61例、乳头回缩69例、漏斗征16例、大导管征29例、彗星尾征4例、胸大肌受浸10例。pN0组乳腺癌有121例,间接征象191个;pN1 56例,间接征象109个;pN2 27例,间接征象65个;pN3 26例,间接征象77个。pN0-pN3 4组中乳腺癌MRI间接征象总体分布不等,Hc=20.09,P<0.010;pN0-pN3 4组中间接征象个数总体分布不等,统计结果Hc=26.41,P<0.005。结论:乳腺癌皮肤增厚凹陷、乳头凹陷及间接征象个数的多少对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9.
MR低信号分隔征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低信号分隔征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的12例20个乳腺癌和14例25个纤维腺瘤的MR表现特点,分析低信号分隔征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乳腺癌和纤维腺瘤在MR抑脂T2 WI信号可为等、高信号,低信号,混杂信号,3种信号在乳腺癌分别为5、11、4个,在纤维腺瘤分别为11、10、4个,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64,P=0.414)。病灶形状可分为不规则形、类圆形和分叶状,3种形状在乳腺癌和纤维腺瘤分别为12、7、1个和1、7、1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262,P=0.000)。纤维腺瘤特征性表现分叶状、抑脂T2 WI及增强后低信号分隔征,诊断纤维腺瘤的敏感度分别为68%(17/25)、52%(13/25)、72%(18/25),特异度分别为95%(19/20)、90%(18/20)、95%(19/20)。结论低信号分隔征是诊断乳腺纤维腺瘤较特异的征象之一。  相似文献   

10.
动态增强减影乳腺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 评估动态增强减影乳腺磁振成像对乳腺疾病MRI诊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40例临床或乳腺X线摄影提示乳腺异常的患者行动态增强乳腺MRI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MRI检查首先获取脂肪抑制T2WI图像,然后用FLASH 3D序列(平扫1次,注药后5-6次)获得动态增强图像并进行减影。对比剂采用Gd-DTPA(0.1mmol/kg体重)。对部分早期显著强化病灶的减影图像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重建。对比分析减影图像及平扫和增强图像对病灶的显示及定性效果。结果 单独应用减影图像可显示87.5%(35/40)的病灶,对恶性病灶的显示为100%(21/21)。减影图像对病灶的范围和形态学特征的显示较平扫及增强图像更清晰、直观。减影配合MIP技术可显示病灶旁的异常血管。结论 数字减影技术是一种简便易行而有效的后处理技术,动态增强减影乳腺MR图像对乳腺疾病的MRI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乳腺叶状肿瘤MRI表现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s,PTs)MRI平扫、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波谱(MRS)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MRI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搜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乳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乳腺PTs,按照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磁共振成像(BI-RADS-MRI)标准,回顾性分析病变的MRI表现,包括形态学、平扫T1WI及T2WI信号、动态增强表现及强化曲线类型、DWI信号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MRS表现特征。结果5例乳腺PTs病理诊断良性1例,交界性2例,恶性2例。MRI上4例表现为分叶状,1例为卵圆形;5例PTsMRI平扫T1WI均呈较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中1例内有低信号分隔;4例行动态增强检查的PTs于动态增强早中期(增强后第一至第三时相)呈快速渐进性强化,动态增强中后期时间-信号强度曲线3例呈平台型,1例呈轻度流出型;5例PTs于DWI上均呈高信号,ADC值低于正常乳腺组织,且低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3例行MRS检查,均可见胆碱(Cho)峰。结论MRI检查有助于乳腺PTs的诊断,但确诊仍需...  相似文献   

12.
乳腺疾病的动态增强MRI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增强MRI特征 ,并探讨动态强化特征与微血管密度 (MVD)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 5 7例乳腺疾病患者行动态增强MRI。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微血管计数。比较良恶性病变的最大强化率、信号强度达峰值时间、最大相对强化速率、信号强度 时间曲线 (SI Time曲线 )类型及MVD ,并进一步分析动态强化参数及SI Time曲线类型与MVD的关系。结果  5 7例共计 6 1个病灶 ,恶性33个 ,良性 2 8个。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强化参数、SI Time曲线类型及MVD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恶性病变多呈早期快速显著强化 ,良性病变多呈延迟缓慢强化或不强化。恶性病变微血管丰富 ,良性病变微血管稀少。动态强化参数及SI Time曲线类型与MVD及其分级显著相关 (P <0 .0 5 ) ;“周边强化征”与病灶周边微血管丰富、中央微血管稀少有关。结论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增强MRI特征与MVD及其分布密切相关 ,可用来估计乳腺肿瘤的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乳腺叶状肿瘤(PTs)的MRI特征,提高PTs与纤维腺瘤(FAs)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行MRI检查的PTs患者10例及FAs患者33例,分析其MRI表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 10例PTs中,术后病理诊断良性2例,交界性8例.叶状肿瘤具有短期内明显增大病史,在最大横径、深分叶、T1WI上存在高信号区域、T2囊性成分、低信号的分隔、不均匀强化、增多的血管、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上,与FAs有统计学差异(P =0.026).在T2WI信号、胆碱(Cho)峰值上,两者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PTs和FAs在MRI表现上有一定差异,有助于PTs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乳腺腺病瘤MRI平扫、动态增强(DCE)和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特征,提高对腺病瘤的认识和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2008年10月至2013年11月期间行乳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患者9个乳腺腺病瘤,依据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磁共振成像(BI-RADS-MRI)标准,回顾性分析病变MRI表现,包括形态学、平扫T1WI及T2WI信号、DCE表现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DWI信号及ADC值。结果 9个腺病瘤中8个表现为肿块,1个表现为非肿块。8个肿块型腺病瘤中,6个呈圆形或卵圆形,所有病变均边界清楚,6个边缘不规则;于平扫T1WI均呈等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DCE-MRI扫描均于早期时相明显强化,早期强化率平均值为(173.2±52.8)%,4个腺病瘤内部呈不均匀强化;7个TIC呈流出型;于DWI上呈高或稍高信号,b值为500 s/mm2时,平均ADC值为(1.4±0.3)×10-3mm2/s,b值为1000 s/mm2时,平均ADC值为(1.2±0.3)×10-3mm2/s。1例非肿块型腺病瘤呈区域性分布,呈不均匀强化,TIC呈Ⅰ型。结论腺病瘤DEC-MRI扫描TIC类型和DWI上ADC值表现与乳腺癌相似,但其形态上多呈良性病变特点,MRI检查有助于乳腺腺病瘤的诊断,但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MRI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MRI对乳腺癌的综合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随机选择临床和(或)乳腺钼靶片疑有肿瘤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系列MRI检查,将其中58例乳腺癌作为研究对象。女性57例,男性1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分别从病灶的信号特点、形态学、强化模式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诊断,并评估MRI的综合价值。结果:58例乳腺癌中浸润性导管癌48例,导管原位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小叶原位癌1例,髓样癌2例及纤维腺瘤恶变1例。根据乳腺癌病灶的信号及形态学、强化模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各因素的综合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9.7%、77.6%,79.3%-91.4%和94.8%,病灶的检出率达100%。结论:MRI检查对乳腺癌检出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预饱和脂肪抑制技术在乳腺MRI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预饱和脂肪抑制技术在乳腺MRI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58例乳腺疾病患者进行常规MRI平扫、脂肪抑制MRI平扫和脂肪抑制动态增强MRI扫描,对比分析SE TlWI、FSE T2WI、脂肪抑制SE T1WI、脂肪抑制FSE T2WI和脂肪抑制SE T1WI增强扫描5种图像对病变的检出情况及病变形态和内部信号的显示效果。结果 (1)对病变的检出,脂肪抑制增强扫描明显优于平扫各图像,检出率达100%,平扫各图像对病变的检出无显著性差别,其中以脂肪抑制T2WI为最好,检出率为93.1%,脂肪抑制T1WI最差,检出率为85.06%;(2)在病变形态的显示上,虽然脂肪抑制T2WI效果较好,但与常规T2WI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别,而脂肪抑制的增强扫描则明显优于平扫各图像;(3)在病变内部信号的显示方面,脂肪抑制的平扫(包括T1WI、T2WI)明显优于常规平扫,而脂肪抑制的增强扫描明显优于平扫各图像。结论 乳腺MRI平扫中脂肪抑制的应用对病变的检出及内部信号的显示具明显优势,以脂肪抑制T2WI效果更好;在脂肪抑制基础上进行动态增强扫描不仅对病变强化的形态学特征显示良好,明显提高病变的检出率,而且能准确判断病变强化程度,观察病变血流灌注的动态变化过程.明显提高了MRI对乳腺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因此预饱和脂肪抑制技术在乳腺MRI增强扫描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颈动脉体瘤的MRI和MRA表现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MRI及MRA表现。材料与方法 13例15个颈动脉体瘤术前SET1WI检查,其中行2DTOF MRA检查者12个,SET1WI增强检查者10个。结论 15个颈动脉体瘤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13个骑跨于颈动脉分叉(86.66%)。T1WI表现为等或略高信号,T2WI表现为混合高信号。SET1W13个肿块内可见流空信号(86.66%),FSE T2WI均可见流空信号(100%)。  相似文献   

19.
椎管内脊膜瘤及神经源性肿瘤MRI增强影像的特征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椎管内脊膜瘤及神经源性肿瘤MR增强影像的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脊膜瘤11 例,神经源性肿瘤12例,全部病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椎管内脊膜瘤MR增强影像特征为“肿瘤周边重度环状增强”、脊膜“尾巴征”;神经鞘瘤MR增强影像特征为多灶样不增强;神经纤维瘤MR增强影像特征为病灶内星芒状不增强。结论:椎管内脊膜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都有各自的MR增强影像特征,其对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