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临床意义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规律、插管技术及介入治疗。方法 :4 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现肝外动脉供血5 1条 ,分别超选择插管行化疗栓塞。结果 :肝外动脉供血与肿瘤部位、大小密切相关。治疗三周后复查 ,肿瘤缩小 >5 0 %者 14例 (30 .4 % ) ;肿瘤缩小 <5 0 %而 >2 5 %者 2 2例 (47.8% ) ;肿瘤无明显变化 10例 (2 1.7% )。AFP下降 >5 0 %者 2 8例(80 .0 % )。肝功能损害轻 ,全部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肝癌有丰富的肝外动脉供血。对肝外动脉供血支超选择性栓塞治疗 ,对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肝外血供的血管造影分析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肝外血供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 本组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肝外血供探查,并对其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TACE).结果 32例患者共见37支肝外营养血管,分别为肠系膜上动脉12支,右膈下动脉9支,左膈下动脉1支,胃左动脉6支,胰十二指肠动脉弓2支,胃网膜动脉2条,胃十二指肠动脉2支,右胸廓内动脉1支,右肋间动脉1支,脾动脉1支.大多数肝外血供为肠系膜上动脉和右膈下动脉;4支肝外营养血管因未能成功行超选择性插管而只予化疗药灌注治疗,其余33支肝外血供均行超选择性插管和化疗栓塞治疗.结论 原发性肝癌的肝外血供较为常见和多变,对肝外血供的化疗栓塞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4.
肝癌的供血类型及其对介入治疗方法选择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肝癌的介入治疗目前已成为临床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基本原理是经导管进行肿瘤供血动脉的局部治疗 ,包括化疗药灌注及栓塞 ,达到瘤组织坏死、缩小的目的[1 4 ] 。因而充分了解肝癌的供血特点 ,对提高介入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肝癌的血供 85 %~ 90 %来源于肝动脉 ,但现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肝癌动脉供血血管变化.方法:对86例原发性肝癌均经2次以上TACE治疗的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对每次行TACE治疗前DSA资料对比观察.结果:本组86例,经2~4次TACE治疗,69例(80.9%)肿瘤由多血管向少血管或无血管转变;75例(87.3%)肿瘤染色范围缩小或消失;11例(12.8%)肝动脉狭窄或闭塞后周围形成侧支血管;25例动-静脉瘘中有11例(45.2%)减轻或消失,动脉期延长.结论:经TACE后对癌组织动脉供血血管的变化特征研究,对评价疗效及决定再次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晚期肝癌变异性、寄生性供血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变异、寄生性供血的产生机理。材料和方法:本研究收集TAE治疗资料完整的中、晚期肝癌340例,对其血管造影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变异供血93例(占27.4%);寄生供血99例(占29.1%);变异合并寄生供血12例(占3.55)。结论:肝癌寄生性动脉供血的发生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0.01)。与肿瘤生长部位有关;变异供血因早期胚胎异常所致。  相似文献   

8.
肝癌肝外动脉供血随着介入放射技术水平的提高,已被血管造影所证实,充分认识这些肝外动脉供血的特点,是实施介入治疗,提高临床肝癌动脉化学药物栓塞(TACE)的总体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对具有肝外动脉供血的89例肝癌患者血管造影表现和特点及其夼入治疗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肝细胞性肝癌(PHCC)的血供方式及其与癌细胞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盲法下观察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HCC病例的螺旋CT强化方式及影像学表现,将PHCC的血供分为4型。并将PHCC血供类型与癌细胞分化程度(Edmonson分类法)和组织学类型(WHO分类法)的相关性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50例PHCC中,肝动脉供血型共36例,占72%;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型共6例,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臂CT成像技术在乏血供原发性肝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乏血供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在TACE前进行常规DSA造影和C臂CT成像,比较TACE治疗前CT/MRI、DSA造影和C臂CT成像对肝脏肿瘤的检出率。结果 TACE后CT扫描共发现97个乏血供肿瘤,CT/MRI、DSA造影、C臂CT成像3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71.1%(69/97)、78.4%(76/97)、89.7%(87/97)(P<0.05)。其中,39个肿瘤直径<10 mm,3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61.5%(24/39)、76.9%(30/39)、87.2%(34/39)(P<0.05);58个肿瘤直径≥10 mm,3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77.6%(45/58)、79.3%(46/58)、87.9%(51/58)(P>0.05)。结论 C臂CT成像能更准确、更敏感地检测出乏血供肝脏肿瘤,尤其对于直径<10 mm的肿瘤,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亚砷酸-碘油乳剂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亚砷酸-碘油乳剂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与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2例肝动脉化疗栓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选用亚砷酸-碘油乳剂作为化疗栓塞方案,对照组选用丝裂霉素、表阿霉素、顺铂、碘油作为化疗栓塞方案,分别观察两组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肝功能6项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更显著,对肝功能的损害亦较轻。结论亚砷酸-碘油乳剂是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化疗栓塞剂。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外科手术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外科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6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41例先行手术切除,术后行TAI或TACE;28例先行TACE,7天-1月内再行手术切除,术后1—6月内再行TAI或TACE治疗。结果:全组病例共行236次TM或TACE,最多者11次,最少者1次,平均3.4次。手术及介入治疗均成功,未出现并发症。先行手术组1~2个月造影残癌者9例(9/41),2年内发现复发病灶18例。先行TACE组手术后近期未发现残余病灶,2年内肿瘤复发为7例。AFP术后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为56例,术后存活率为:半年100%,1年89.3%,2年68.0%,3年57.3%,5年43.8%。结论:术前行TACE有利于争取手术机会和手术根治,防止术后复发。介入治疗和手术结合是提高肝癌整体疗效及病人存活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介入治疗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对失去手术机会或手术后复发的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方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腹腔动脉干内灌注抗癌药物。结果:7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经1 ̄4次动脉灌注,6例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其中4例显示病灶缩小,2例病灶无变化。另1例病情发展,病灶向远处转移。结论:对失去手术机会的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采用联合抗癌药物区域内动脉灌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合并症的介入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合并症的综合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将经病理、影像学诊断及AFP值证实的原发性肝癌符合筛选条件的患者共62例,按住院号数的单、双数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TACE组)32例,综合治疗组(TACE 合并症处理组)30例。综合治疗组行TACE术时对肝动静脉瘘、门静脉癌栓及下腔静脉病变等并发症给予综合处理。结果TACE组治疗32例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8%、50%和19%,中位生存期1.5年;综合治疗组30例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7%、75%和48%,中位生存期2.0年。综合治疗组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综合治疗组疗效与死亡风险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症的控制可增加TACE的疗效,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致下腔静脉梗阻的介入性开通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引起的下腔静脉恶性梗阻Z形自膨式腔内支架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46例原发性肝癌所致下腔静脉恶性梗阻患者采用Z形自膨式金属内支架治疗。术前对患者行CT或MRI查了解下腔静脉梗阻情况及临床梗阻症状。放置支架前后分别行下腔静脉造影,测量梗阻段两端压力差。术后每1~2个月行下腔静脉造影或CT检查随访支架通常情况。结果:46例患者梗阻下腔静脉均开通成功,手术成功率100%(46/46)。2例患者因梗阻段超过10cm而置入2个支架,其余均置入1个支架。开通前后下腔静脉压由术前2.4±0.5kPa降至0.6±0.12kPa。经t检验,开通前后下腔静脉狭窄端压力变化具有非常显著差异(t=3.135,P〈0.05)。术后1~5天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10个月,4例患者出现下腔静脉再狭窄,支架通畅率为91.3%(42/46)。结论:置入Z形自膨式金属支架,是对原发性肝癌引起的下腔静脉梗阻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呼唤规范化的肝癌介入治疗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介入方法治疗肝癌效果较好,已被公认为肝癌的非手术治疗首选方法.但肝癌介入治疗后的复发、转移问题,影响其远期生存率.规范肝癌的介入治疗十分必要,其中包括严格掌握肝癌介入治疗适应证;精细介入手术操作;对患者实施优化的"个体化"方案;制定疗效观察、分析的客观指标和方案.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经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热消融治疗,放射治疗,联合抗肿瘤血管生成,细胞因子和基因治疗,联合介入后二期外科手术切除和肝肿瘤切除术后的预防性介入治疗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直肠癌合并肝脏转移癌术前介入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16例直肠癌合并肝脏转移癌的患者进行术前肝脏及直肠局部介入化疗,其中6例对肝脏转移灶进行栓塞。术后3周进行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局部化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手术安全进行,有5例进行了根治性治疗,切除直肠及肝脏转移灶,14例原发灶完整切除。手术中出血减少,肿瘤易于剥离。结论:术前进行介入治疗不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可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中扩散。在综合治疗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探讨介入治疗对晚期胰腺癌的疗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4月起在本科做介入治疗的33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为不能手术的晚期胰腺癌患者,均接受1次或多次介入治疗。重复治疗者间隔时间为6周,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化疗灌注,给药比例为2∶1,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果患者术后自觉疼痛、腹胀等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有效缓解率为91%(30/33)。所有患者术后CT复查显示癌肿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缩小≥90%者占78.8%(26/33)。介入治疗后生存期平均为13个月,目前仍有26例存活,最长者已存活21个月。结论介入治疗可作为晚期胰腺癌不能手术者的首选疗法。  相似文献   

19.
肝癌介入治疗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就肝癌介入治疗的方法、相关基础研究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对近几年的文献进行了复习。各种介入治疗方法(TACE、热灌注化疗、热栓塞、中药栓塞剂、经皮注射无水乙醇、射频消融、经皮微波凝固、氩氦刀冷冻)均存在不足,双重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消融,TACE联合基因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的应用使疗效进一步提高;TACE后肝癌残存灶生物学行为影响方面的研究仅开始涉及,诸多问题尚待解决。以p53抑癌基因治疗、溶瘤病毒治疗为代表的基因治疗、抗血管生成等新的治疗方法的出现,使肝癌的介入治疗进入了新阶段;术中及围手术期处理关系着肝癌介入疗效及并发症防治,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