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超声造影在乳腺良恶性肿块中的典型模式分析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11月间入院治疗的106例乳腺肿块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治疗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106例患者中,良性肿块组患者55例,恶性肿块组患者51例,结果超声造影乳腺良、恶性肿块增强均以高增强为主。良性组多呈均匀增强,边缘多平滑,而恶性组多呈不均匀增强,边缘多不光滑呈放射状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分析中,乳腺恶性肿块的达峰时间、上升支及下降支斜率均大于良性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模式均表现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乳腺良恶性病灶超声造影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就诊的87例乳腺肿块患者的超声造影检查结果,观察并记录良恶性病灶的造影特征及时间-强度(TIC)曲线参数。结果恶性病灶患者34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25例(73. 5%),浸润性混合性癌7例(20. 6%),导管内原位癌2例(5. 9%);良性病灶患者53例,包括:纤维腺瘤45例(84. 8%),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3. 8%),乳腺腺病3例(5. 7%),乳腺炎1例(1. 9%),分叶状肿瘤(良) 2例(3. 8%)。恶性病灶多表现为以高增强为主、不均匀增强、增强后边界均显示不清、造影后肿块明显增大、有穿支血管及造影剂滞留。良性病灶多表现为均匀增强、增强后边界多清晰、大部分造影后无明显增大、无穿支血管显影及造影剂滞留。良、恶性病灶的增强程度、增强方式、增强后边界、增强后病灶大小、穿支血管、造影剂滞留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达峰时间及峰值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乳腺超声造影具有特征表现,是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瘤高频彩超、超声造影(CEUS)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探讨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82例原发性乳腺肿瘤患者于术前行常规高频彩超检查,观察病灶灰阶图像特征及血流特征;启动造影模式行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应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析软件分析病灶增强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采用免疫组化测定肿瘤内MVD,分析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恶性组肿瘤血流Adler分级低于良性组(P<0.05);超声造影显像特点:恶性组血管数量多且粗细不等,良性组血流束细窄、平直;恶性组TTP低于良性组,PI及AUC高于良性组(P<0.05),MVD显著高于良性组(P<0.001);肿瘤MVD计数随血流Adler分级升高而升高,CDF1血流丰富程度与MVD呈正相关(r=0.456,P< 0.01); PI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783,P<0.01).结论 超声造影能客观评价乳腺肿瘤血供,术前应用CDFI结合超声造影在体检查肿瘤血管,可为早期诊断乳腺肿瘤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常规超声BI-RADS 4类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64例经乳腺常规超声检查诊断为美国放射学会修订的第5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4B类的乳腺肿块患者采用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其形态学特征和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AT、TTP、PI),进行良恶性的鉴别与诊断。结果良性组和恶性组之间在造影形态、边界、周围穿入或扭曲血管、内部对比剂分布、造影后有无显著增大等方面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组和良性组之间的AT、TTP、PI等TIC定量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文69个常规超声BI-RADS 4B类乳腺肿块中经超声造影诊断为恶性46个,良性23个;诊断敏感性为97.62%,特异性为81.48%,准确性为91.30%,阳性预测率为89.13%,阴性预测率为95.65%。结论超声造影可以对常规超声BI-RADS 4类乳腺肿块进一步良恶性鉴别诊断,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实时超声造影在乳腺病灶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在乳腺良、恶性病灶中的不同表现,探讨该技术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SonoVue观察30例乳腺腺病病灶、24例纤维腺瘤病灶、15例乳腺癌病灶的造影特征,分析不同类型病灶的时间-强度曲线、增强模式、边界特征以及病灶与其供支血管增强的差异.结果 69例病灶中3例无显著增强,其余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时间-强度曲线显示:病灶增强均为快速增强型,增强起始时间为12.6±3.2s,达峰时间为19.8±7.62s,峰值强度为30.65±12.3dB.增强模式:纤维腺瘤与腺病警快速均匀增强型,乳腺癌呈快速周边增强或快速不均匀增强,所有病灶未观察到缓慢增强型病灶.边界特征:腺病病灶增强与正常腺体组织无明显边界,纤维腺瘤、乳腺癌与正常腺体组织分界明显.供支血管:腺病及纤维腺瘤组供支血管峰值强度低于病灶内部峰值强度,乳腺癌供支血管峰值强度与病灶内部峰值强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乳腺良、恶性病灶在超声造影下呈现不同的造影特征,实时超声造影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超声造影技术,探讨相对造影参数在乳腺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用造影剂SonoVue,对34例乳腺病灶进行超声造影(良性14例,恶性20例),应用随机配置的Qontraxt定量分析软件,对病灶及病灶旁组织勾勒感兴趣区,测量其声学定量参数,进一步获得相对造影参数。结果病灶的相对峰值强度、相对达峰时间、相对曲线下面积,良恶性病灶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的相对曲线尖度,良恶性病灶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各有特点。超声造影研究中,应充分重视病灶周围腺体的增强情况,病灶的相对造影参数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量分析结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100例肝脏病变患者,根据病变性质分为恶性组(n=67)和良性组(n=33)。分别进行实时超声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时间-强度曲线(TIC曲线)分析超声造影图像。结合TIC曲线形态及由TIC曲线得到的病灶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峰值减半时间,分析良恶性病灶造影灌注特点。分析肝癌病灶超声造影类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分级的肿瘤大小关系。结果恶性组TIC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减半时间均明显早于良性组,峰值强度明显强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血流分级的升高,超声造影类型的环绕型、网络型比率有降低趋势,混合型、树枝型的比率有升高趋势。血流分级与超声造影类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χ2=21.647,P=0.010)。肿瘤≤3 cm的病灶超声造影类型以环绕型和网络型为主。肿瘤> 3 cm的病灶超声造影类型以混合型和树枝型为主。肿瘤大小与超声造影类型有明显相关性(Z=-3.768,P=0.000)。肿瘤分化程度与超声造影类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χ2=35.950,P=0.000)。结论实时超声造影能显示肝脏局灶性病变内部血流灌注情况、判断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根据造影增强方式和TIC曲线参数能够有效鉴别肝脏良恶性病灶。  相似文献   

8.
超声造影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观察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血流灌注特征,探讨超声造影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方法对28例患者28个甲状腺结节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甲状腺结节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应用Qontraxt定量分析软件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血流灌注特征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定量参数包括峰值强度(Peak)、达峰时间(TP)、曲线尖度(Sharpness)及曲线下面积(AUC)。结果①甲状腺良性结节造影后多边界清晰,形态规则,以低强化多见。②甲状腺恶性结节造影后多边界不清,形态欠规则,以等强化及低强化为主。③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强化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重叠性。环状强化更多出现在良性结节中。④甲状腺恶性结节达峰时间短于良性结节,曲线尖度、曲线下面积高于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及时间-强度曲线存在一定的重叠性,但其与结节的病理生理密切相关,可以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提供有效的、补充性信息,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Q-analysis实时弹性成像技术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乳腺超声检查的乳腺结节患者79例,共94个结节,所有结节均获得明确病理结果。应用Q-analysis系统实时组织弹性定量分析,获得乳腺肿块的整体和局部弹性比值,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结节整体及局部弹性比值的曲线下面积,确定诊断的最佳临界值及两种方法评估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并应用Z检验分析ROC曲线,比较两种方法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4个病灶中良性肿块72个,恶性肿块22个。弹性图像显示良性结节的Q-analysis曲线较平稳,峰值较低;恶性结节曲线波动较大,峰值较高;乳腺恶性肿块与良性肿块的整体弹性比值分别为3.49±1.02、2.40±0.80,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块与良性肿块的局部弹性比值分别为3.33±0.93、2.13±0.8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弹性分析乳腺病灶整体及局部弹性比率值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5和0.893,两种方法分析比较,对良恶性的乳腺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乳腺病灶整体及局部临界值分别为3.2和2.6,其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36%、83.33%和95.45%、90.28%;两种方法对乳腺良恶性诊断效能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6,P=0.027)。结论 Q-analysis实时弹性分析技术可评估病灶的动态的实时的弹性图像征象,为乳腺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而且局部弹性比率值的敏感性及特异度优于整体弹性比率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7月确诊的35例乳腺肿块患者的超声声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后病理结果或随访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分析超声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学效能。结果恶性病灶和良性病灶的形态、边界、包膜、蟹足样改变、内部回声、钙化、后部回声增强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块的2+3级Adler分级率71.43%显著的高于良性肿块的9.52%(P0.05);超声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的灵敏度为71.40%、特异度为80.95%、漏诊率为28.60%、误诊率为19.05%(P0.05)。结论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增强MR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目的评价增强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乳腺病变患者进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对照X线、B超及手术病理结果,分析比较了病变强化后形状、边界、内部信号、强化速度与程度以及强化消失快慢等特征。结果48例乳腺病变患者81个病灶的良、恶性诊断准确率为92.6%。结论增强MRI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一种有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尚柳彤  柴晓玮  贾文霄 《武警医学》2008,19(10):873-87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乳腺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乳腺疾病患者(33个良性病灶,24个恶性病灶)分别进行磁共振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分析病灶强化的形态特征,测量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布类型、峰值时间和早期增强率.结果 多数病灶在磁共振平扫时未被检出,结合增强后的形态特征对乳腺癌的检出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69.7%,准确性为71.9%.良、恶性病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峰值时间及早期增强率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1.7%、87.5%和75.0%,特异性分别为87.9%、87.9%和84.8%,准确性分别为89.5%、87.7%和80.7%.联合上述指标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5.8%,特异性87.9%,准确性为91.2%.结论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峰值时间及早期增强率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合增强的形态特征,对乳腺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健康人停经前乳腺动态增强MRI表现,探讨其鉴别健康人停经前乳腺实质内出现的增强灶和良恶性病变的能力.材料和方法对18例健康自愿者和40例乳腺病变患者行3D动态增强MRI检查.分析实质增强灶数量、形态、早期增强率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形态并与良恶性病变比较.结果55.6%的自愿者乳腺内出现实质增强灶.其表现为片状或结节状,边缘模糊、不规则或光滑,早期增强率小于良恶性病变,与腺体无明显差异,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均为单相型,明显不同于恶性病变.结论停经前妇女乳腺内出现对比增强灶是一种正常表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是鉴别实质增强灶与恶性病变的很好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动态增强扫描相关参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3例患者行MR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形态学、增强曲线类型及最大斜率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1)形态学表现及病理结果:105个肿块的强化形式可分为五型:①无强化9个(囊肿);②均匀强化31个(纤维腺瘤9个,乳腺癌11个,增生10个,叶状瘤1个);③不均匀强化42个(纤维腺瘤5个,增生3个,乳腺癌33个,叶状瘤1个);④边缘强化17个(乳腺癌15个,纤维腺瘤及炎症各1个);⑤网状强化2例(乳腺炎,巨乳症各1例)。⑥导管状强化4个(增生1个,导管癌3个)。(2)曲线类型及病理结果:I型曲线20个,II型曲线42个,III曲线型43个。六种表现形式①曲线信号强度基本无增加9个(囊肿);②曲线信号强度缓慢持续增加6个(增生2个,纤维腺瘤2个,慢性炎症1个,导管内癌1个);③曲线号强度早期迅速增加后仍持续缓慢增加5个(增生4个,炎性乳腺癌1个);④曲线早期信号强度迅速增加之后基本停止而形成中晚期的平台42个(增生9个,纤维腺瘤8个,叶状瘤1个,乳腺癌24个);⑤曲线早期信号强度迅速增加到达峰值,之后信号强度逐渐下降40个(增生1个,纤维腺瘤5个,叶状瘤1个,乳腺癌33个);⑥曲线早期信号强度迅速增加到达峰值,呈平台期后又迅速上升3个(均为乳腺癌)。(3)增强斜率及病理结果:62个恶性病灶的平均最大斜率为19.19±8.13,43个良性病灶平均最大斜率为9.46±6.64,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以14.85为临界值,敏感性为67%,特异性为83%;以17.10为临界值,特异性为100%。结论增强形态学特征、最大斜率在良、恶性病变,尤其是II型曲线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超声方法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个乳腺肿块患者行二维超声常规检查和多普勒检查,并进行超声征象评分和多普勒分析,用设定的三种方法进行良恶性判断,并与病理和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三种方法进行乳腺肿块的良恶性判断,符合率明显不同(46.7%,60%,83.7%),其中以二维超声征象评分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定量分析,符合率最高。结论:综合二维超声征象评分和彩色血流的定量分析,大大提高了乳腺肿块良恶性判断的准确率,减少了诊断中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6.
乳腺肿块的超声弹性成像和外科检查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对超声弹性成像和外科检查乳腺肿块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这两种检查方法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分别用弹性成像技术和外科触诊检查对61枚乳腺肿块进行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并与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超声弹性成像和外科触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中,超声弹性成像的准确性要高于外科触诊。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为超声鉴别诊断良、恶性乳腺肿块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尤其在一些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病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MRI三维动态增强减影技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态增强减影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乳腺病变磁共振检查分别进行反转恢复法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减影成像。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MRI征象(包括形态学、内部信号及其动态增强特征等)、早期增强率、峰值增强率、峰值时间、时间-信号强度(T-SI)曲线等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乳腺癌的形态学特征性表现有形态不规则、环形强化和毛刺征。乳腺良性病变特征性表现有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缘光整,强化均匀及强化后可见低信号间隔。良恶性病变的早期增强率、达到峰值强化的时间以及曲线类型分布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峰值增强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MRI三维动态增强减影技术能满意显示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和增强的血液动力学特点,是诊断乳腺癌十分有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附件良、恶性包块鉴别诊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观察分析69例附件区良、恶性包块的超声造影表现及灌注特点.结果:恶性肿瘤26例均有增强显示,其灌注模式主要为快速整体、非均质或树枝状高增强(24/26).良性肿块39例,其中囊性病灶24例,囊壁增强模式均为环状、半环状增强(5例囊腔内分隔或乳头突起呈轻度增强);实性包块15例,均有增强显示,10例卵巢肿瘤中8例表现为内部点状低增强,5例宫旁浆膜下肌瘤呈先环状增强,后逐渐向内部充填,或呈周边轻度点状增强.良、恶性两组间增强模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1).4例卵巢交界性肿瘤呈渐进性或较快速非均质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对鉴别诊断附件区良、恶性包块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