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发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多发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发嗜铬细胞瘤9例,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Von Hippel-Lindau病1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嗜铬细胞瘤1例。术前经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平扫、动脉期(30s)和门脉期(70~80s)扫描。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或优维显,注射流率3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与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9例嗜铬细胞瘤共18个病灶中,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7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并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和肾细胞肾癌1例(Von Hippel-Lindau病),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并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良性病灶13个,恶性病灶5个。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15个,不规则形3个。直径3.2~13.7cm,平均5.6cm。病灶直径<5.0cm3个,5.0~10.0cm13个,>10cm2个。肿瘤实质成分平扫CT值为34.2~53.0HU,平均42.7HU;动脉期CT值63.7~91.5HU,平均80.7HU;门脉期CT值75.1~126.4HU,平均98.1HU。8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6个病灶中,6例两侧病灶大小、形态、密度、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2例两侧大小不同,坏死、囊变不同,但动态增强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相仿。结论:多发嗜铬细胞瘤包括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脏器嗜铬细胞瘤,多位于双侧肾上腺,CT表现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相仿,同一病例不同肿瘤的大小、形态、坏死囊变、动态增强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相仿,少数肿瘤大小不同,坏死囊变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诊断(附3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提高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副神经节瘤37例,共43个病灶,其中32个病灶为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10个病灶为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1个颈部副神经节瘤。36例行CT检查,21例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或MRI征象。结果: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肿瘤常大于5.0cm,易发生出血、坏死和囊变。CT表现为中等密渡,MRI表现为T1WI呈类似于肝组织的信号强度,T2WI高于肝组织的信号强度,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1例颈部副神经节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密度均匀,无坏死囊变,其强化特征是强化程度与颈部血管接近。结论:副神经节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其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病灶均为单发,3例位于胰尾部与左肾之间,1例位于右肾左前上方与十二指肠间.CT平扫表现为境界清晰的类圆形或类椭圆形不均质肿块,内见囊变坏死及钙化,2例病灶内可见分隔样结构,增强后肿瘤实质及分隔样结构明显强化.病理学检查肿瘤包膜完整,切面可见范围不等的片状坏死,镜下可见副神经节细胞的分化形态,瘤细胞呈"器官"样、"泡"状或"巢"状排列,1例病灶内部分区域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核分裂像.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突触运载蛋白(Syn)阳性4例,嗜铬粒素(CgA)阳性2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3例,S-100蛋白阳性1例.结论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其确切诊断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部恶性副神经节瘤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和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腹部恶性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病灶位于腹膜后间隙7例,其中左上腹3例,右上腹3例,右下腹1例;胰头部1例。CT平扫表现为肌肉样软组织肿块,最大径在8~13cm之间,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其内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囊内壁不规则,斑点状钙化3例。增强动脉期病灶边缘中、重度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强化逐步向内填充。三维重建能显示增粗的肿瘤供血动脉和周围结构关系。肝转移3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结论腹部恶性副神经节瘤具有肿瘤体积大、边缘不规则、易坏死囊变等CT特点,如发现转移,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5.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炳权  许乙凯  冯婕   《放射学实践》2012,27(1):65-67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灶均为单发,6例发生于腹主动脉左侧,4例发生于腹主动脉右侧,肿块直径均大于4cm,其内密度不均,中间均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其中4例可见斑片、点状及线状高密度钙化灶,8例增强扫描瘤体实质部分明显强化,3例可见瘤体内明显强化的纡曲扩张血管,坏死区不强化。8例病灶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2例侵犯周围组织。结论: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定位定性及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椎旁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特点及其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旁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临床病理学特点。资料与方法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对6例椎旁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6例均为原发,其中2例有高血压症状,3例仅术中出现血压波动,1例术前、术中血压均正常。6例肿瘤中良性5例,均有完整包膜,其中3例为实性,2例为囊实性;恶性1例,包膜不完整,为实性。显微镜下肿瘤周围可见巢状或索条状排列的瘤细胞,其间可见丰富的血管或血窦,中心见不规则变性、坏死及囊变区。6例中病灶位于咽旁间隙1例,后纵隔3例,腹膜后2例,大小为4.0~7.8cm不等,均为椭圆形软组织肿块;平扫肿瘤密度均匀者1例,不均匀者5例,2例伴有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均明显强化,瘤内均可见大小不等无强化区,其中3例瘤内可见粗大血管影。肿瘤边界清晰者5例,其中1例邻近骨受压吸收,边界不清并远处转移者1例。结论椎旁副神经节瘤的增强CT表现充分反映了其组织学特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5月~2012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13例患者CT 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 SC T增强扫描及三维后处理重建。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分析CT 检查显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准确性。结果13例患者中,11例单发,2例多发,共计16个病灶。病灶均位于腹主动脉周围,呈椭圆形或圆形,平扫肿瘤呈等或略低密度,密度不均匀,2例病灶边缘钙化。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可见坏死和囊变区,7例瘤内或瘤周可见明显强化的迂曲血管影。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在病灶大小、形态、位置、供血动脉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的显示上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MS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灶均为单发,均位于腹主动脉周围。17例病灶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18例病灶最大径大于5cm。21例CT增强扫描动脉期瘤体实质部分明显强化且门静脉期持续强化。22例病灶中央及边缘同时出现坏死,其中10例病灶坏死形态呈破网状。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分析(附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对此类少见肿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4例,与病理对照,分析各类肿瘤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脂肪(肉)瘤8例,以脂肪性成分为主;纤维肉瘤2例,周围浸润明显;平滑肌肉瘤2例,呈多中心融合形;神经鞘瘤4例,好发脊柱旁,易囊变;节细胞神经瘤1例,密度低,特征性不明显;神经母细胞瘤1例,大片状钙化;副神经节瘤1例及化学感受器瘤2例,增强明显;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增强明显有囊变;神经内分泌瘤1例,无特征;畸胎瘤1例,三胚层组织共存.结论 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准确.肿瘤CT表现多样化,仅部分肿瘤特征性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及后腹膜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腔及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CT资料。结果共8个病灶,其中位于后腹膜5个(位于腹主动脉左侧2例,右侧3例),盆腔3个(盆腔骶骨前方1个,转移性2个病灶位于子宫两侧)。原发病灶最小约41mm ×36mm ,最大约89mm ×96mm ,8个病灶中呈实性2个,囊实性4个,囊性2个。5例实行单期扫描,增强后病灶实质部分全部呈明显强化;2例实行双期增强,延迟后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增强后所有病灶密度不均,中间可见不同程度低密度坏死区。1例可见瘤体内明显强化的迂曲扩张血管。结论腹腔及后腹膜副神经节瘤无论原发或转移性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腹腔及后腹膜副神经节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分类以及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文探讨腹膜后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血液动力学特征及其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43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31例经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注射流率2~3ml/s。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43个病例中神经鞘膜来源肿瘤28例(良性神经鞘瘤19例,恶性神经鞘瘤7例,神经纤维瘤2例);副神经节瘤9例(良性8例,恶性1例);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6例(节细胞神经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4例)。神经鞘膜来源肿瘤由低密度的细胞稀疏区和中等密度的细胞密集区构成,两种结构强化程度不同;神经鞘瘤多呈圆形,神经纤维瘤呈丛状或不规则形;良性肿瘤境界清楚,恶性神经鞘瘤境界不清,可见晕样结构和毛刺。副神经节瘤实体部分密度偏高,密度与腹主动脉相仿,变性明显,强化显著;良性和恶性难以鉴别。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富含水分,形态不规则,密度低;节细胞神经瘤密度较均匀,境界清楚,容易铸型并形成伪足样突起,强化轻微;神经母细胞瘤密度不均匀,境界不清,容易包绕血管和脏器,钙化显著,分叶明显,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影像表现介于节细胞神经瘤和神经母细胞瘤之间。结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鞘膜来源肿瘤,副神经节瘤和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区别,结合肿瘤的病理基础,突出其根本征象并与其他征象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对儿童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的CT表现。结果:淋巴管瘤11例,其中肠系膜淋巴管瘤7例,腹膜后淋巴管瘤4例,肿块形态不规则,囊壁菲薄,张力低,边缘清楚,其中8例可见线条状分隔,8例行增强扫描均未见强化。肠系膜囊肿8例,均为先天性肠系膜囊肿,形态较规则,边缘清晰锐利,囊壁薄而均匀,6例为单房,2例为多房,2例囊壁呈线状强化,6例囊壁无强化。大网膜囊肿4例,长径均大于6cm,病灶位于腹腔前方,紧贴前腹壁,形态不规则。肠重复畸形6例,均与肠管关系密切,4例呈管状,2例呈类圆形,4例囊壁可见强化。囊性畸胎瘤4例,3例位于腹膜后,1例位于骶尾部,2例囊壁可见线条状钙化。腹部脓肿2例,呈不规则液性密度区,囊壁较厚且厚薄不均,增强时明显强化。结论:CT对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的形态特征、大小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显示清晰,能对大多数病变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陈平有  陈文  仇俊华  徐霖   《放射学实践》2012,(5):516-519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cm,平均11.0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1例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诊断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为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8例,术前经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注射流率采用1.5-3.5 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8例肿瘤均为单发,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7例,不规则分叶形1例,5例肿瘤前缘较光整,3例不光整,8例后缘均欠规则,侵及周边脂肪间隙或后腹壁,隐约见不规则毛刺样改变,4例后缘见角状、伪足样突起侵入后腹壁细胞稀疏区;实性肿瘤5例,囊实性2例,囊性1例,2例见钙化;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7例,较均匀1例,但均低于肌肉组织,3例见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动脉期均明显不均匀强化,与肌肉组织相仿或稍高;静脉期强化进一步持续并略加强。1例腹膜后见有多个淋巴结肿大并明显强化。结论: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有包膜,坏死囊变显著,CT密度低于大多数软组织肿瘤,强化明显;恶性征象包括虽在神经通路却不与神经相连,肿瘤边缘小毛刺,邻近脂肪间隙和肌肉肿瘤浸润,邻近淋巴结增大,富细胞区坏死、钙化并呈伪足样侵入细胞稀疏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其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14例,回顾性分析其CT、MRI表现及病理学特点.结果:右侧5例,左侧9例.大小2.3 cm×2.5 cm×2.6 cm~17.6 cm×23.8 cm×14.5 cm.肿块以囊实性为主,以囊性为主者3例,以实性为主者7例,基本呈实性者4例,未见完全囊性病灶.CT平扫表现为等或等低混杂密度灶,边缘清楚,实性部分密度与腹主动脉相近,CT值约为38.5~49.3 HU,囊性部分CT值平均约为18.9 HU.MR检查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实性部分呈等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表现为明显不均质强化肿块,囊性部分无强化,实性部分CT值约为69.5~117.3 HU.门静脉期CT值峰值略下降,信号降低,实性肿块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CT值约为64.7~103.5 HU,平均77.8 HU.延迟期实性部分密度、信号逐渐下降.结论: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有一定的CT、MRI表现,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能得出比较准确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6.
极性成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附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性成胶质细胞瘤海风了,术前定性诊断困难,报道15例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极性成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幕上12例,幕下3例;平扫15例中14例表现为低密度区或多房状低密度区,边界不清,有明显灶周水肿及占位效应;1例呈边界清楚的囊状低密度区。  相似文献   

17.
腹膜后炎性假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炎性假瘤的CT增强前后表现,为进一步认识腹膜后炎性假瘤的CT特征。材料和方法:搜集1990年10月至1997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11例腹膜后炎性假瘤,全部病例均在CT平扫发现病变后,又静脉团注100ml碘海醇(欧乃派克)行增强CT扫描。结果:11例CT增强前、后成像均显示边缘形态不规则的肿块,直径大小为3.5 ̄5.0cm;其中8例前缘和侧缘有长短各异(5 ̄20  相似文献   

18.
CT对腮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CT对腮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腮腺病变的CT表现。良性36例,恶性11例。CT平扫46例,增强扫描38例。结果:良性肿瘤无侵袭性,边缘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有钙化、囊变、坏死;炎性肿块者,灶周可有磨玻璃影,呈晕征;恶性肿瘤具有不同程度的侵袭性,多呈分叶状,不规则或浸润性生长,边缘不清。CT对腮腺病变定位准确率100% ,而对良恶性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恶性组72.7% ,良性组80.6% 。结论:CT对腮腺病变定位、定性诊断,特别是区别良恶性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