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TURP手术对前列腺癌组织和非肿瘤组织血供影响的MRI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应用动态增强MRI两室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评价TURP手术对前列腺癌、前列腺良性增生和正常前列腺周围带血液供应的影响。方法 对 78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前列腺癌 ,其中TURP手术组 2 4例 ,对照组 5 4例 ,使用GE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 ,采用FSPGR序列针对前列腺 ( 4层或 5层 )进行动态增强扫描 ,层厚 7mm ,层间间隔 2mm ,连续扫描采样 35次。应用两室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 ,分别计算出前列腺癌、前列腺良性增生和正常前列腺周围带的最大增强指数、对造影剂的吸收幅度、造影剂的交换率和造影剂分布指数。结果 TURP组和对照组之间年龄、病理学分级、PSA和肿瘤的分期、大小均未见明显差异 (Ρ >0 .0 5 )。在TURP组中肿瘤区最大增强指数、造影剂分布指数和正常前列腺周围带的最大增强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Ρ <0 .0 5 )。结论 MRI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特别是最大增强指数和造影剂分布指数能够更准确地反映TURP手术对前列腺癌组织和非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的前列腺进行定量研究,以探讨前列腺正常老年化过程中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表现和演变规律.资料与方法 筛选267名健康自愿者行前列腺DWI,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组(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测量不同b值下(b=500s/mm2、800s/mm2、1000s/mm2)前列腺外周带和中央区ADC值,并分析其随年龄和b值变化的演变特点.结果 在年龄和b值相同条件下,前列腺外周带的ADC值大于中央区的ADC值,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相同而b值不同的条件下,随着b值的增加,外周带和中央区的ADC值逐渐减小,各b值之间所测的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值相同而年龄不同的条件下,随着年龄的增加,外周带和中央区ADC值逐渐增大,各年龄段之间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b值条件下,正常前列腺的ADC值不同.因此在利用病变的ADC值与正常组进行对照研究时,应选择相同b值条件下的同一年龄组进行对照,可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前列腺外周带ADC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对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前列腺外周带ADC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无泌尿系统疾病病史的47例成年男性,按照年龄分成3组:15~30岁,31~50岁,>50岁3组。测量不同b值(b=0、300、500、800 s/mm2)下前列腺外周带ADC值,并对各年龄组ADC值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DW I检查在GE 1.5T磁共振机上完成,使用单次激发EPI序列。结果b=300 s/mm2时,3个年龄段的ADC值依次为(2.03±0.29)×10-3mm2/s、(2.37±0.33)×10-3mm2/s、(2.75±0.29)×10-3mm2/s,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F=36.66,P<0.01,one-way ANOVA);b=500 s/mm2时,3个年龄段ADC值依次为(1.67±0.23)×10-3mm2/s、(2.01±0.30)×10-3mm2/s、(2.48±0.26)×10-3mm2/s,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F=62.75,P<0.01);b=800 s/mm2时,3个年龄段ADC值依次为(1.57±0.15)×10-3mm2/s、(1.85±0.22)×10-3mm2/s、(2.30±0.25)×10-3mm2/s,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F=73.90,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前列腺外周带ADC值不同,在利用ADC值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病变时应考虑年龄不同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b值下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ADC值变化及其差值(DADC)的变化情况。方法26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外周带癌病人,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b值分别为300,500s/mm2和800s/mm2。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前列腺外周6分区归类为非癌区和癌区,26例病人共计有94个非癌区和62个癌区。测量各b值(b=300、500、800s/mm2)下前列腺外周带各分区的ADC值,并对不同b值时癌区和非癌区ADC值的变化及癌区与非癌区ADC值差值(DADC)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当b值分别为300,500s/mm2和800s/mm2时,癌区与非癌区ADC值差值(DADC)分别为(1.03±0.44)×10-3mm2/s,(0.98±0.43)×10-3mm2/s和(0.97±0.36)×10-3mm2/s(λ2=3.308,P=0.191>0.05,Friedman Test)。在b值从300s/mm2增加到500s/mm2和800s/mm2时,癌区ADC值下降的比例为14%和21%,非癌区下降的比例为5%和11%,癌区下降比例高于非癌区。结论不同b值下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ADC值是会变化的,但在一定范围内增大b值无助于增加癌区和非癌区ADC值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WI在不同b值下前列腺外周带癌灶ADC值的参考值范围。方法:对28例前列腺外周带癌(PCa)的DWI在b值分别为300、600、8001、000 s/mm2时所得前列腺外周带癌灶和正常外周带ADC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b值分别为300、600、800、1000s/mm2下外周带癌灶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2±0.24)×10-3、(0.95±0.19)×10-3(、0.88±0.14)×10-3(、0.81±0.17)×10-3mm2/s,外周带非癌区平均ADC值分别为(1.93±0.39)×10-3、(1.78±0.23)×10-3、(1.61±0.21)×10-3、(1.53±0.21)mm2/s,同b值下2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分别为300、600、8001、000 s/mm2下外周带癌灶ADC值参考范围分别为(0.63~1.61)×10-3(、0.56~1.34)×10-3(、0.59~1.17)、(0.46~1.16)×10-3mm2/s。结论: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ADC值随b值变化而变化,通过ADC值测量可以定量分析前列腺外周带癌,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超高b值弥散序列指导前列腺穿刺的临床意义。方法前列腺穿刺病理证实患者共计48例,其中前列腺癌15例,前列腺增生33例。所有患者行MR常规扫描及弥散序列扫描,b=800,1500。以穿刺所得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观察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的常规b值及超高b值弥散图像特点。同时评价常规b值,超高b值及两组联合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常规b值,超高b值及两组联合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9.17%,62.5%,91.67%;特异度分别为75.61%,95.12%,95.12%;阳性预测分别为60%,88.24%,91.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11%,81.25%,95.12%。前列腺癌在超高b值图像上呈高信号,具有明显的特征,在常规b值图像上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均可呈等信号或高信号影。在诊断效能方面,超高b值联合常规b值对比2种单独引导具有明显优越性。结论趟高b值弥散序列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尤其在联合常规b值的情况下,明显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MR扩散加权成像研究内分泌治疗前后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ADC值变化情况。方法28例B超引导下经直肠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前列腺外周带癌病人。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将前列腺外周带归类为癌区和非癌区。所有病人在内分泌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内均进行了单次激发EPI序列的MR扩散加权成像检查,计算各个分区内的ADC平均值,并对所得数值进行配对或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治疗前,所有非癌区(107个)和癌区(61个)的ADC平均值分别为(2.21±0.61)×10-3mm2/s(mean±SD)和(1.65±0.46)×10-3mm2/s,2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t=4.36,P=0.039,独立样本t检验)。经过了3~6个月的内分泌治疗后,非癌区和癌区的ADC值均出现了下降,非癌区ADC值下降至(1.33±0.48)×10-3mm2/s,癌区下降至(1.28±0.53)×10-3mm2/s,均与内分泌治疗前该组区域的ADC值有统计学差异(t=5.28,P=0.024和t=7.39,P=0.015,配对样本t检验)。但是在治疗后癌区和非癌区ADC值之间原有的统计学差异消失(t=0.58,P=0.639,独立样本t检验)。结论内分泌治疗后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ADC值均会出现下降,其中以非癌区下降为明显,致使癌区和非癌区原有的ADC值统计学差异消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多次激发回波平面成像(EPI)和二维空间选择激发EPI的快速高分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前列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6例健康志愿者和13例经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常规和多序列DWI成像,分别测量各DWI序列扫描图像的信噪比(SNR)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进行比较分析.另将5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整体前列腺病理标本与DWI显示病灶的部位、范围和数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与单次激发EPI相比,多次激发EPI提高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SNR (P<0.05),二维空间选择激发EPI减少了扫描时间分辨率(P<0.05).单次激发、多次激发和二维空间选择激发EPI-DWI序列采集的前列腺癌患者的ADC值与健康志愿者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基于多次激发和二维空间选择激发EPI的DWI技术可以提高前列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SNR,有助于改善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ADC值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运用MR扩散加权成像对不同类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ADC值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前列腺癌ADC值进行比较。方法17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在术前3个月内均进行了前列腺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EPI序列,b值为0 s/mm2和800 s/mm2,电切术后对标本进行了组织学分类,将增生组织分为腺体型增生和间质型增生,并分别测量其ADC值。另外还选取了15例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癌病人,测量其癌区的ADC值。对所得3组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腺体型增生、间质型增生、前列腺癌的ADC值分别为(1.80±0.20)×10-3mm2/s、(1.56±0.18)×10-3mm2/s、(1.27±0.21)×10-3mm2/s,3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F=47.366,P<0.01,one-way ANOVA),两两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腺体增生和间质增生间有62%的ADC值重叠,腺体增生和癌之间有22%的ADC值重叠,间质增生与癌之间有57%的ADC值重叠。结论用ADC值可以定量评价不同类型的良性前列腺增生,增生与前列腺癌的ADC值有统计学差异,但存在部分重叠,以间质型增生重叠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急性期脑缺血中的联合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和影像学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40例,所有患者行常规MRI、FLIAR、DWI及MRA检查。对MRA原始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选取病灶中心和健侧相应部位8×8像素大小区域,测定各自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并计算rADC值。结果 40例患者的DWI图像均显示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相符的病灶,尤其是在超急性期,病灶具有较高的信号强度和清晰度。MRA检查均获得清晰血管图像,结果显示动脉硬化3例,动脉狭窄或闭塞28例;40例中,24例大面积病灶的血管病变阳性率为100%。DWI显示病灶解剖定位均与MRA上血管异常解剖定位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DWI对脑梗死超急性期、急性期均有很高的敏感性,MRA对颅内大血管及其部分分支的狭窄或闭塞情况均能很好地显示。通过DWI和MRA联合扫描进行比较,可以对应显示同一区域脑实质和脑血管情况,进一步判定责任血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量健康成人肾脏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为肾脏病变患者在DWI检查时提供正常对照值标准。方法 20名无任何肾疾患的健康志愿者均经MRI常规平扫及DWI扫描,DWI扫描时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采用0 s/mm2、200 s/mm2、500 s/mm2、800 s/mm2及1000 s/mm2。全部操作是采用EPI序列和呼吸门控软件进行的。结果不同b值下双侧肾脏不同部位皮、髓质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侧肾脏不同部位皮质在不同b值下的ADC值均高于相应部位髓质,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健康成人肾脏各不同部位的ADC值与b值相关,肾脏皮质ADC值高于相应部位的髓质。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和ADC值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前列腺癌49例患者资料,DW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EPI)。感兴趣区(ROI)包括前列腺癌、前列腺良性增生(BPH)和正常前列腺周围带,并计算相应的ADC值。结果49例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平均为49.1ng/ml。肿瘤病灶ROI的ADC值在X、Y和Z轴方向分别有41、9和13例获得;前列腺良性增生分别在3个方向为39、11和13例;正常前列腺周围带为31、9和10例。前列腺癌在X、Y和Z轴方向平均ADC值分别为2.282×10^-3mm^2/s、2.293×10^-3mm^2/s和3.017×10^-3mm^2/s;BPH各个方向平均ADC值分别为2.559×10^-3mm^2/s、2.812×10^-3mm^2/s和3.585×10^-3mm^2/s;正常前列腺外周区组织3个方向的平均ADC值分别为2.892×10^-3mm^2/s、3.303×10^-3mm^2/s和4.112×10^-3mm^2/s。前列腺癌在X轴方向的ADC值明显低于相同方向前列腺增生和正常周围带的ADC值(P〈0.005)。结论DWI和ADC值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应用方便、易行,ADC值是区别前列腺癌组织和非肿瘤组织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b值DWI在儿童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脑肿瘤患儿行EPI-DWI扫描,采用0~4000s/mm2之间的12个b值。按照单指数模型计算低b值ADC(ADClow)(b≤200s/mm2)、高b值ADC(ADChigh,200s/mm2相似文献   

14.
MR DWI及ADC值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上拟诊为脑梗死患者186例进行常规MR扫描及DWI检查,根据发病时间分成超急性期(〈6h)、急性期(6~72h)、亚急性期(3~7d)3个组。测定各组梗死灶ADC值及健侧ADC值,并计算相对ADC(rADC)。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梗死灶ADC值均低于健侧相应区域(配对t检验,P〈0.01);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病例之间rADC有统计学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F=7.663,P=0.001)。结论DWI在脑梗死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各期梗死灶rADC值有时间相关性,对脑梗死的准确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使用ADC值评估正常及退变腰椎间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可反映成人腰椎间盘中的水分子运动,探讨椎间盘ADC值和MR表现是否有相关性。方法:对28例患者及22名志愿者进行腰椎的MR弥散加权成像,测量每个椎间盘的ADC值。根据矢状位T2WI的MR表现,将椎间盘分为正常组和退变组。对比正常和退变椎间盘的平均ADC值,并对部位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总计50名参与者中除3例因伪影明显未行ADC值测量外,余47例均成功行DWI及ADC值测量。正常和退变椎间盘的平均ADC值分别为2.32±0.54(×10-3mm2/s)和1.87±0.42(×10-3mm2/s)。ADC值与部位有明显的统计学相关性。结论:对比正常腰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的ADC值有明显的减低。且邻近骶尾部的椎间盘较头侧椎间盘的ADC值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结肠镜检查为参考标准,探索磁共振结肠成像(MRC)结合DWI,在评估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价值.方法:搜集经临床、肠镜及病理证实的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5例,根据改良Truelove-Witt's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比较不同组间MRC表现差异.MRC主要评价指标:粘膜动脉期强化、肠壁增厚、周围增大淋巴结、靶征、梳齿征、深溃疡、病变肠段DWI高信号、病变肠段与正常肠段的ADC值,并绘制ROC曲线确定最佳诊断阈值.结果:总共125段肠管(73段结肠镜发现炎症存在,52段未发现炎性改变),MRC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阳性预测值96.1%,敏感性97.3%;阴性预测值96.3%,特异性94.5%),与结肠镜检查结果一致性非常好(K=0.921,P=0.000).25例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轻度组4例,中度组10例,重度组11例.肠管周围淋巴结增大在轻度组与中度、重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5,P=0.001);靶征在轻度组与重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4);梳齿征在轻、重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4);而粘膜动脉期强化、肠壁增厚及DWI高信号在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深溃疡仅出现在重度组;病变肠段与非病变肠段ADC值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ADC值小于2.135×l0-3mm2/s判断为活动性UC,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7%和78.3%,ROC曲线下面积值为0.980.结论:磁共振结肠成像(MRC)结合DWI在评估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性、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有较准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常规MRI及DWI对颅内微囊型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微囊型脑膜瘤行T1WI、T2WI、DWI及增强扫描,分析其部位、形态、瘤周水肿、信号特点及强化情况等,测量其及其他常见类型脑膜瘤(脑膜上皮型、纤维型、过渡型)和不典型脑膜瘤的ADC值,并进行比较统计分析.结果 病变多位于大脑凸面或大脑镰旁.8例呈圆形、类圆形,4例略呈分叶状.12例瘤周均有水肿,9例为中重度水肿.8例呈长T1、长T2信号,4例呈长T1、中长T2信号,DWI均呈显著高信号,增强扫描均显著强化.微囊型脑膜瘤ADC值小于其他常见类型脑膜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类型脑膜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囊型脑膜瘤与不典型脑膜瘤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影像学结合DWI及ADC值对颅内微囊型脑膜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DWI和ADC值测量在颅内囊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DWI与ADC值对颅内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以及相关的生物物理学机制.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脓肿20例、囊变坏死性脑肿瘤50例、表皮样囊肿20例和蛛网膜囊肿35例,在术前均接受了常规MRI和DWI检查.结果:脑脓肿在DWI上表现为明显的高信号,ADC值为(0.67±0.178)×10-3mm2/s;脑肿瘤囊变坏死灶在DWI上表现为明显的低信号,ADC值为(2.48±0.156)×10-3mm2/s,脑脓肿ADC值明显低于脑肿瘤囊变坏死灶ADC值(P<0.01).表皮样囊肿在DWI上表现为明显的高信号,ADC值为(1.19±0.157)×10-3mm2/s;蛛网膜囊肿在DWI上表现为明显的低信号,ADC值为(3.01±0.321)×10-3mm2/s,表皮样囊肿ADC值明显低于蛛网膜囊肿ADC值(P<0.01).结论:DWI和ADC值测量可有效鉴别脑脓肿与囊变坏死性脑肿瘤;DWI和ADC值测量能有效鉴别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三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3D~1H-MRS)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病理或实验室检查证实的前列腺炎患者33例,病理证实前列腺癌患者18例,正常健康自愿者12名,均行前列腺MRI、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EPI)序列,b值为0 s/mm~2和600 s/mm~2,并行3D~1H-MRS检查.结果 前列腺炎、前列腺癌和正常前列腺外周带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别为(1.60±0.17)×10~(-3)mm~2、(0.83±0.13)×10~(-3)mm~2、(2.14±0.13)×10~(-3)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ne-way ANOV,P<0.05),两两组间比较(LSD)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3D~1H-MRS代谢图中(胆碱+肌酸)/枸橼酸盐(Cho+Cre)/Cit分别为0.55±0.21、4.02±1.96、0.43±0.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组间比较,前列腺癌组和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DC值和3D~1H-MRS对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