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①目的探讨鼻黏膜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检查对变应性鼻炙诊断的重要性。②方法取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分泌物,涂片,瑞-姬染色,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阳性程度和阳性率。同时以正常人和非变应性鼻炙患者作正常对照。③结果70倒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的阳性率明显高于20例正常人和40例非变应性鼻炎患者(P〈0.01),阳性率也明显强于正常人和非变应性鼻炎患者。④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鼻黏膜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查,对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是变应性鼻炎的一项重要诊断性试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与支气管哮喘关系密切,但关于AR患者下气道炎症国内仍缺乏研究。文中评估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上、下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水平及两者相关性。方法选取80名正常人(对照组)和101名单纯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AR组)行鼻灌洗及诱导痰涂片计数嗜酸性粒细胞个数。AR组鼻灌洗液及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AR组鼻灌洗液与诱导痰涂片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较对照组为高(P<0.01),AR组鼻灌洗液与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之间存在相关性(r=0.31,P<0.01)。结论中重度持续性AR患者上、下气道嗜酸性炎症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变应性鼻炎是由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其中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而微量元素在变应性鼻炎免疫机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特将近年来关于微量元素与变应性鼻炎免疫机制的研究加以综述,并探讨其与本病中医辨证分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在变应性鼻炎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变应性鼻炎患者及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各10例,行鼻黏膜乙酰甲胆碱激发实验后收集鼻分泌物,Wright染色法检测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含量,Transwell法检测其中Eotaxin活性,并对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评估.结果 变应性鼻炎组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含量、Eotaxin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的临床评分分别为(1.20±0.42)及(2.40±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otaxin活性与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及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结论 Eotaxin活性与病变严重程度相一致,可作为诊断和评价变应性鼻炎的判定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5.
变应性鼻炎合并慢性鼻窦炎患者鼻窦组织体积大,容易患各种慢性疾病,可以推测此类患者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布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刘新梅  郭建红 《农垦医学》2000,22(3):176-177
为探讨血清总IgE和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变化 ,我们进行了临床对照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观察对象变应性鼻炎患者 45例 ,男 2 9例 ,女 1 6例 ,年龄 2 3~ 44岁 ,病程 1~ 1 8年不等。对照组选健康者 45例 ,男 32例 ,女 1 3例 ,年龄 2 0~ 56岁 ,家族与个人均无过敏史。1 2 检测方法血清总IgE测定 :用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抗人IgE单抗IRMA双抗夹心试剂盆。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测定 :采集鼻分泌物涂片 ,经瑞氏染色镜检嗜酸性粒细胞。2 结果变应性鼻炎组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变应性鼻炎豚鼠的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能力的测定,从细胞水平探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并期望为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指标是一种客观手段。方法:健康豚鼠随机分组后,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刀豆球蛋白A(ConA)作刺激物,应用荧光测定法,比较豚鼠实验组和正常组之间嗜碱粒细胞释放的能力。结果:在3种浓度ConA的刺激诱导下,变应性鼻炎组嗜碱粒细胞组胺释放胺释放率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组胺 H3受体激动剂 IMETIT 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模型豚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30只豚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致敏组、药物处理组。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另2组以卵清蛋白为致敏原,复制 AR 模型,3组均以1%卵清蛋白生理盐水溶液滴双鼻激发,记录30 min内喷嚏、挠鼻次数。AR 模型建立后,对照组、致敏组、药物处理组分别以生理盐水(10 mL/kg)、生理盐水(10 mL/kg)、生理盐水(10 mL/kg)+IMETIT(30 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5 d,处死。取鼻中隔黏膜组织行 HE 染色,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含量。结果:致敏组和药物处理组30 min 内喷嚏次数分别为20.90±4.88、23.10±4.59,30 min 内挠鼻次数分别为26.80±4.80、25.00±3.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均=0.000)。致敏组、药物处理组每高倍视野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分别为21.60±4.23、22.37±3.0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16±3.09)%、(29.60±2.88)%,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分别为0.581和0.676)。结论:IMETIT 不能减少 AR 模型豚鼠鼻中隔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含量。  相似文献   

9.
刘波  梁庆华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2):193-194
目的:通过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嗜碱性粒细胞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的观察比较,探讨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对56例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外周静脉血细胞检测,分析其嗜碱性粒细胞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并将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病情轻重有明显相关性(P〈0.05),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与病情轻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发病频率有正相关。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判断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在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病情的判断上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变应性鼻炎(AR)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是一种由多种细胞与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协同作用所致的反应性炎症性疾病。现代研究表明,AR是以鼻黏膜下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为之特征,EOS被认为是AR发病机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效应细胞和免疫调节细胞。Eotaxin是一组嗜酸性粒细胞选择性趋化和激活因子,CCR3是其选择性受体,它们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燕志强等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鼻黏膜中Eotaxin的表达水平与EOS浸润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提示研究Eotaxin与AR发病关系意义重大。国外医学家通过体外实验表明Eotaxin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选择性最高的EOS趋化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组织胺在原发性肝癌病人外周血中的变化 ,揭示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法检测外周血液中的组织胺 ,常规方法检测嗜酸、嗜碱性粒细胞 ,对 30例肝癌病人 ,30例正常人外周血液中的组织胺、嗜酸、嗜碱粒细胞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 :正常人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水平为 (30 .1± 11.8)个 / m l,肝癌病人为 (19.3± 8.0 )个 / m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则相差不大 ,分别为 (2 91.5± 36 .9)个 / m l,(2 6 8.5±47.3)个 / m l(P >0 .0 5 )。外周血中组织胺水平分别为 (16 9.7± 49.1) μg/ ml,(10 0 .1± 2 5 .1) μg/ m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组织胺及嗜碱性粒细胞在肝癌病人外周血中明显降低 ,是否可作为一项肝癌早期诊断的辅助观察指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体质模型中变应性鼻炎的鼻腔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中药灌饲及同类传代的方法构建不同的体质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及滴鼻的方法构建变应性鼻炎的疾病模型,瑞氏染色计数鼻黏膜组织的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免疫组化检测鼻腔黏膜Eotaxin的表达。结果:寒、热、常体的变应性鼻炎体质模型成功建立,鼻腔黏膜Eotaxin在各组体质的变应性鼻炎中均能表达,且寒体组表达最明显(P0.05),并与鼻黏膜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呈正相关(P0.05)或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体质在变应性鼻炎的免疫调节中起关键作用,能够影响Eotaxin的表达,而Eotaxin募集、趋化了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鼻腔黏膜的浸润和表达,能够反映变应性鼻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糖皮质激素对变应性鼻炎(AR)豚鼠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肥大细胞浸润及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豚鼠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模型组)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干预组)(n=10)。采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基础致敏及双侧鼻腔局部激发建造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干预组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喷鼻治疗。对照组及模型组同期用生理盐水喷鼻处理。豚鼠鼻中隔黏膜予以苏木素—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SP免疫组化分析,显微镜下观察计数鼻中隔黏膜中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程度。光密度半定量分析S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症状学评分满足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有明显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糖皮质差异激素喷鼻治疗干预后,干预组各项指标和症状均有改善。结论局部应用布地奈德有缓解AR症状,并能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的浸润程度,减轻组织炎性反应,可能是与通过抑制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SP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辛芷鼻敏胶囊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及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实验组,用卵清蛋白建立AR大鼠模型,通过对造模的大鼠灌服辛芷鼻敏胶囊及与同类药物对照,用酶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NO水平,HE染色,高倍镜下观察EOS的变化.结果实验组血清NO水平为(29.11±2.63) μmol/L,明显低于模型组[(57.28±3.10) μmol/L]及阳性对照组[(45.79±6.47) μmol/L] (P<0.05).实验组大鼠的鼻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鼻黏膜上皮下偶见EOS.结论辛芷鼻敏胶囊可能通过减少血清NO水平,改善鼻黏膜EOS浸润,从而改善症状,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糠酸莫米松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对156例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分别给予糠酸莫米松(糠酸莫米松组)和生理盐水喷鼻剂(对照组)进行治疗及疗效对比.结果:糠酸莫米松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3%和19.44%,治疗组的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与对照组相应值比较明显减或消失.结论:糠酸莫米松起效迅速,药力持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李赛琴 《吉林医学》2011,(19):3996-3997
目的:探讨小儿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收治的120例变应性鼻炎按中医理论分为痰饮蕴肺型50例、脾肾亏虚型42例、风寒滞肺型17例、气滞血瘀型11例,进行辩证治疗,总结该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痰饮蕴肺型、脾肾亏虚型、风寒滞肺型、气滞血瘀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0%(47/50)、92.9%(39/42)、88.2%(15/17)及90.9%(10/11)。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由易感的个体接触致敏变应原后导致的包含IgE介导的炎性介质的释放和多种免疫活性细胞,细胞因子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1].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试图从辨证入手,探寻更适合于变应性鼻炎的辨证论治体系。方法:采集变应性鼻炎患者发病时及平素的症状及体征,通过分析及辨证,探讨目前辨证方法的不足,探寻更合适的中医辨证方法。结果:脏腑辨证不能系统地解释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有大量的临床症状在辨证中缺失。结论:目前的脏腑辨证可能不适合于指导变应性鼻炎的中医诊疗,这或许是导致其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有必要探寻新的辨证论治的方法,如六经辨证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鼻炎清颗粒治疗大鼠变应性鼻炎(AR)后鼻粘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和血清特异性IgE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探讨该药治疗AR的部分免疫学机制。方法:用卵清蛋白、氢氧化铝、百白破疫苗联合致敏大鼠制成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将鼻炎清颗粒灌胃给药2周后,观察鼻粘膜组织学变化,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E和ECP水平。结果:鼻炎清颗粒治疗组中大、中和小剂量组的血清IgE水平分别为(26.46±6.12)、(49.11±4.48)(、70.68±7.59)ng/ml,与阳性模型组(81.03±7.54)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炎清颗粒治疗组中大、中和小剂量组血清ECP水平分别为(1.48±0.25)(、2.30±0.56)、(3.05±1.27)ng/ml,与阳性模型组(4.23±1.20)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小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光镜观察发现,模型组鼻粘膜上皮细胞脱落、水肿,血管扩张,腺体增生,固有层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浸润,用药组中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及阴性对照组则无上述改变。结论:鼻炎清颗粒通过降低血清特异性IgE和ECP水平并抑制炎症细胞在鼻粘膜的汇集,防止其脱颗粒,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中发挥着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