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05例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测定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测定值及其意义。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某院105例因肺炎住院的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重点观察CK-MB的升高率与患儿年龄及体温的相关性,并按年龄组及体温组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105例患儿中血清心肌酶指标高于正常值的分别为:CK16例(15.2%)、CK-MB59例(56.2%)、α-HBDH54例(51.4%)、LDH62例(59.0%)。其中CK-MB增高率在年龄方面:〈6岁组与6岁-14岁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体温方面:伴有体温增高(37.5℃-39℃)组与体温正常(〈37.5℃)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炎患儿50%以上心肌酶谱超过正常值,6岁以下患儿心肌更易受损,应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注意保护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患儿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1年10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20例足月新生儿肺炎患儿其中重症肺炎组40例,单纯性肺炎组40例,对照组(正常足月新生儿)40例,肺炎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均行肘静脉穿刺采血做心肌酶谱(AST、LDH、CK、CK-MB)及心电图检查。结果除AST、CK在单纯组急性期和对照组比较中P>0.05外,单纯组和重症组急性期心肌酶谱与对照组比较以及单纯组与重症组急性期比较明显升高,心电图有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肺炎组和重症肺炎组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炎组恢复期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恢复正常(P>0.05)。结论新生儿肺炎可发生心肌损害,早期心肌酶谱测定及心电图检查有助发现其心肌损害,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心肌酶谱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为MPP患儿(MP组)104例,细菌性肺炎患儿(nMP组)110例,进行急性期心肌酶值测定,并对MP组中有心肌酶升高的25例患儿于入院后2周及恢复期进行复查,观察其预后情况。结果:肺炎急性期MP组心肌酶(LDH、HDBH、CK、CK-MB)均高于nMP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2周复查,以上各项指标的升高例数均明显下降,而恢复期仅有1例LDH增高(P〈0.01)。结论:MPP患儿有明显的心肌损害且程度重于细菌性肺炎患儿。而经过系统的抗MP及保护心肌治疗。MPP引发的心肌损害恢复较怏,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酶测定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心肌损害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8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以及谷草转氨酶(AST)入院7~10 d及复查时的变化情况,并与48例健康儿童作对照.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恢复期血清心肌酶明显下降,但CK-MB、LDH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小儿可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血清心肌酶的检测能够及时发现心肌损伤,为心肌保护提供依据,有利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谱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8例临床确诊为手足口病患儿为观察组,另外选60例外科同期住院的非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对AST、LDH、α-HBDH、CK及CK-MB等多项心肌酶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AST、LDH、α-HBDH、CK、CK-M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同时存在心肌的损害,临床上应常规做心肌酶学检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血清心肌酶谱对手足口病伴发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儿科住院部2010年4月至5月收治的79例手足口病患儿和30例同期住院的非感染性疾病的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9例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结果中乳酸脱氢酶(LDH)异常率72.15%,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异常率56.96%,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异常率44.30%,肌酸激酶(CK)异常率22.79%.与对照组比较CK-MB、AST显著增高(P<0.01),LDH明显增高(P<0.05),C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手足口病患儿应警惕心肌损害发生,及早进行血清心肌酶谱检测. 相似文献
8.
心肌酶谱检测对小儿肺炎并发心肌损害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慧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7)
小儿肺炎(6例喘息性肺炎、10例支气管肺炎)血清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显著性增高。喘息性肺炎的心肌损害比支气管肺炎更为严重。提示血清心肌酶谱改变可为心肌损害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的变化。方法采用酶动力学方法测定124例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水平。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发生率为51.6%。心肌酶升高与脱水、酸中毒有显著性差异(x2=8.86,P〈0.01)。心电图及心肌酶同时变化者与单纯心肌酶变化者相比,心肌酶水平存在显著差异(x2=8.3,P〈0.01)。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可伴有心肌损害,其发生率与病情程度有关。心肌酶与心电图同时变化者其心肌酶水平显著升高,提示测定心肌酶含量有助于临床判断心肌有无受损及损伤之轻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对1997~1998年68例病原学诊断明确的肺炎支原体(MP)感染伴有心脏受损的32例患儿进行心肌酶及心电图变化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谱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检测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儿科HFMD64例和60例健康儿童对照检测心肌酶谱: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α-羟丁酸脱氢酶。后两项异常者,使用营养心肌治疗2周后复查,组间行t检验。结果:HFMD组心肌酶异常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治疗后大部分恢复正常。结论:心肌酶谱能早期发现HFMD合并心肌损害,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近期沈阳民航系统在各有关医院诊治的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梗死前心绞痛发作组”58例、“非梗死前心绞痛发作组”46例。均于入院后测定心肌酶谱,并对比两组CK,CKMB峰值。通过冠状动脉照影、常规多体位投照确定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加以比较。结果:梗死前心绞痛组患者的CK,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P〈0.05),冠脉病变支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其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性心肌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氧化碳的毒性作用可累及全身各系统,临床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引起的心肌损害已有认识。心肌对缺氧很敏感,ACOP对心肌损害仅次于脑组织。认为缺氧、一氧化碳直接作用、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因素共同作用参与了ACOP性心肌损害的发生。目前,尚无ACOP性心肌损害诊断的统一标准,ACOP性心肌损害主要与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及横纹肌溶解相鉴别;治疗主要有高压氧治疗及一般治疗,如应用保护心肌药物和抗氧自由基药物,注意休息。大部分ACOP性心肌损害为可逆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变化,探讨检测血清h-FABP对CHD患儿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CHD患儿血清h-FABP和CK-MB值进行检测,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D患儿组血清h-FABP及CK-MB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CHD患儿组血清h-FABP阳性率(61.90%)显著高于CK-MB的阳性率(26.98%,P〈0.01),提示:血清h-FABP比CK-MB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心衰组、青紫组血清h-FABP及CK-MB水平分别显著高于非心衰组、非青紫组(P〈0.01),说明:心衰组、青紫组心肌损伤的程度重于非心衰组、非青紫组。结论CHD患儿本身存在心肌细胞的损伤,合并心衰及缺氧时心肌细胞的损伤更为严重,血清h-FABP定量测定作为一种对微小心肌损伤高敏感的指标,可作为判断CHD患儿病情轻重的一项客观指标,且比CK-MB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16.
郑卫红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8,36(4)
目的:通过观察息斯敏对大鼠离体心肌自律性、兴奋性和有效不应期的作用,了解其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初步探索其心脏作用机理。方法:将心房肌和心室乳头肌标本置于盛有Tyrode’s液的恒温器官浴槽中,向浴槽中累积加入息斯敏。记录右心房-窦房结的自发频率,测定左心房与乳头肌收缩的阈刺激电压值和有效不应期。结果:息斯敏能减慢窦房结自发频率,降低心肌自律性;能增加引起心房肌和心室乳头肌收缩的阈刺激电压值,降低心肌兴奋性;能使心房肌和心室乳头肌的有效不应期明显延长。结论:息斯敏能干扰心肌正常电生理特性,对心肌电生理活动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儿支原体肺炎肺外损害26例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支原体肺炎肺外损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26例病例,凡疑似为支原体感染的患者常规进行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及胸部X线检查,对确诊为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26例住院患者,单用阿奇霉素8mg/(kg.d)~10mg/(kg.d)静脉点滴5d~7d,停药4d,改为口服阿奇霉素8mg/(kg.d)~10mg/(kg.d),服3d停4d,连续4个~6个疗程。结果:26例患者临床治愈。结论:临床凡疑似病原体为支原体者,在门诊早期常规检测血清MP-IgM阳性率高,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规范治疗,可有效减少反复发作的慢性病例及肺外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昆明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病例中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耐药状况.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年龄28d~8岁的4 780例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儿进行痰培养,采用链球菌细菌鉴定板鉴定,并行药敏试验.结果 从所检测CAP患儿痰液中培养分离出344株肺炎链球菌,它们对青霉素不敏感率为45.6%; 2007年至2008年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8.5%、38.3%、4.8%、16.0%、16.4%、3.6%; 2009年至2010年SP对上二述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60.9%、68.0%、42.6%、36.7%、32.3%、3.1%;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PNSSP)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PSSP).结论 CAP患儿住院病例中分离到的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氧氟沙星的敏感性极高,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出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20.
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58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发肺外脏器损害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方法对确诊为MP感染的126例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上呼吸道感染20例,下呼吸道感染106例;并发肺外损害58例(46%),其中4~14岁患儿52例(89.7%),最小年龄5个月;损害以消化、泌尿、心血管、神经和血液系统为多见,分别占37.9%、30.0%、24.1%、15.5%、13.8%,皮肤黏膜及关节肌肉损害分别占8.6%、5.7%;所有患儿经阿奇霉素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小儿MP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胸部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肺外损害发生率较高,以肺外并发症为首发症状时,易造成误诊。对可疑MP感染者,应及时检测血MP-IgM,尽旱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