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胃相关是指心与胃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笔者从心与脾胃位置、经络、五行、气血功能之间的联系探讨心胃之间的联系。并探讨心胃相关在心病及胃病中的指导意义,是心、胃病治疗的另外一条思路,认为治疗上心胃兼顾,在脾胃疾病诊治上除了调理脾胃之外还应重视养心安神,治疗心系疾病时不忘通胃腑而畅心脉以提高疗效。将心病治胃、胃病治心、心胃同治理论运用到临床中去。  相似文献   

2.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主统血,主运化,胃主通降,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与胃相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人体气机失调、脾胃升降失常,是大部分脾胃病发病的主要病机。肝与心在脾胃病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肝与心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主要表现在肝主疏泄、主藏血的生理功能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的密切联系。肝与心在调节情志活动上的作用紧密相关。在临床上,甘教授主张在治疗脾胃病健脾和胃的同时重视肝心同治。在治疗脾胃病过程中,疏肝理气、养心安神是不容忽视的治法。  相似文献   

3.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是引起儿童生长发育障碍的病症之一,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重复刻板行为等失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心神失常、脾胃功能不和是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机.心胃相关理论强调心主神志的功能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心与胃肠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可以心胃相关理论为指导,若因脾胃生化不...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胸痹伴有痞满证候者命名为"心痞证",并对胸痹与痞满伴发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病因上,中医方面,寒邪凝滞、饮食不节、正气耗伤及思虑过度为其常见病因;西医方面则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寒凉败胃的中成药及部分活血化瘀中药的应用有一定相关性。病机上,中医方面与心脾相关、心胃相关理论密切联系,心与脾胃在位置上毗邻、并有经络相连,阴阳相乘、五行相关,藏象方面体现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情志相关;西医方面胃心综合征等的提出也提示心与脾胃联系。在临证过程中以顾护脾胃的思想为指导,采用多种措施保护脾胃,如加用保护胃黏膜的西药、时间医学的应用、顾护脾胃之品的使用等,并运用自拟宁心消痞方治疗"心痞证",临床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嗳气,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病症,医家多从脾胃治疗,对从"心"治疗认识不足,本文主要从心的功能、心与脾胃关联的角度,对"嗳气治心"的理论进行探析,使之更加清晰,以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主要从历代医家对健忘的理论与治法一些认识来论述心-脾胃-肾三者的关系,提出了健忘当首责于心肾失交,而心肾失交当归之于脾胃,临床上治疗除了交通心肾外,亦需注意健脾补脾。  相似文献   

7.
从心与脾胃在生理上的联系、心系病证与脾胃的病理关系及典型病例等方面阐释了心系疾病从脾胃论治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实践,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及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胃病从心论治的理法方药。方法通过对心与胃的解剖位置、经络特点、五行关系、生理功能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心与胃的相关性,探索脾胃病"从心论治的理论依据。结果通过调心治疗脾胃病,体现了欲治其子,先安其母,开辟了治疗脾胃病的新途径。结论从调心治疗脾胃病值得探讨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医重视整体观念,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心肾水火既济,心胃土火相生,医籍中对心肾、心胃关系多有论及,可见从肾、胃论治胸痹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笔者探析了肾、脾胃与心的生理联系,与胸痹病机"痰瘀滞虚"的理论基础,在临床应用上运用从肾论治、从脾胃论治的方法治疗胸痹。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倡导在治疗胸痹时不要单从心出发,应整体把握,综合考虑,重视心与肾、胃的先后天关系,标本兼治,为临床治疗胸痹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金龙  鲁维德 《甘肃医药》2013,(7):527-528
本文从生理上对心与脾胃的脏腑、经络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临床两方面探讨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的关系,从而提出从脾胃论治冠心病才是治病求本之法。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按其主要症状表现,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属"胃脘痛"、"痞满"、"嘈杂"、"积滞"等范畴,祖国医学在本病的治疗上有较显著优势。目前国内中医研究对本病多从肝脾(胃)论治,我们通过文献研究及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本病与"心"也有密切的联系,结合养心安神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文章通过中医古代文献研究分析"心主神明"、"心主血脉"与脾胃相关理论及心与脾胃经络相连属等中医理论,阐述从心论治脾胃疾病的依据及可行性,为从"心"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中医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心胃相关理论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病专家周福生教授根据中医情志发病与脾胃的相关性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心主神志的功能与脾胃的功能关系密切,因此在治疗脾胃病及心神异常的疾病时,必须从心胃相关来总体考虑。本文介绍周教授运用心胃相关理论治疗情志疾病的验案。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医大多认为老年痴呆病位在脑,与肾、心、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且强调老年痴呆的发病关键在心、肾,而对于脾胃在老年痴呆发病与防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报道很少,文章着重阐述健运脾胃对调补心肾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促进作用,从而引起人们对脾胃在老年痴呆发病诊治中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心脏与脾胃关系密切,两者经络相联、气化相通,其生理病理具有独特的相互作用,并在心绞痛的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基于中医药经典理论,从经络、气机、脏腑别通等方面入手,探讨心脏与脾胃的生理病理联系,明确"心与胃为子母"的理论内涵,通过对"心与胃为子母"认识的深入探析,为临床调护心绞痛开拓新的思路,并据此研讨临床调护心绞痛的具体措施.临床上可基于"心与胃为子母"理论,从脾胃入手调护心绞痛,有效提高本病的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在中医脏腑辨证中与"肝脾"相关,临床多从肝脾论治,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欠佳,且易复发。谢胜教授基于"以枢调枢"的理论,用调心肾枢机以和脾胃枢机的方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谢教授认为,心肾枢机交媾失和,枢转不利,则中土化生乏源,致脾胃枢机升降失衡,胃气上逆而发为吐酸、呕逆诸症,故从心肾论治,益肾引火,交合心肾,以枢调枢。心肾枢机调畅则脾胃枢机和降,吐酸、呕逆诸症自愈。  相似文献   

16.
胡国俊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生与五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涉及心、肝、脾胃和肾脏,在心为营阴暗耗、心火独旺,在肝为情志怫郁、肝火上灼,在脾胃为脾胃失健、虚而生热,在肾为下元亏败、阴阳失济。胡师着眼整体、四诊合参,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心与脾胃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虽然与心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从其病机来看,脾胃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而提出从脾胃论治冠心病。  相似文献   

18.
临床多从肝胆、脾胃论治痞满、反酸等脾胃系统疾患,在门诊跟师过程中发现此类病人多伴见夜卧不安,导师常以黄连、远志、石菖蒲、合欢皮等养心安神改善睡眠。在《伤寒杂病论》中太阳病变证之痞证篇中,张仲景用泻心汤及其加减治疗诸"痞",其"泻心治脾胃"实为"泻心而治肝之郁热",是"实则泻其子"五行制化理论的临床运用。临证运用"泻心"之法治疗脾胃病,需要谨慎审察辨别,切不可滥用。"泻心"以助调肝,进而治疗脾胃疾病,需辨明其为肝气犯胃、郁久化火的实证方可运用。  相似文献   

19.
"胸痹"之病,虽病位在心,但与脾胃密切相关。脾胃运化失常是本,痰浊血瘀为标。心与脾胃在经络、五行、功能上均具有紧密联系。诸多名医大家运用调脾护心法治疗胸痹心痛病,可有效减少胸痹的发作,缓解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脾胃学说是中医学术思想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它不仅在理论方面涉及的范围广,而且在临床实践上也普遍被应用,如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等方面的病变,以脾胃学说来指导临床治疗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脾阳虚则生内寒,寒凝血脉,可见心血瘀滞之胸闷刺痛心痹之证。劳倦过度,每伤及脾胃,脾虚运化无权,水湿停蓄,化为痰钦,痰阻血瘀或水停心下,阻滞脉络,脉道不通,也可促成心与血脉的病变,症见心悸、怔忡、眩晕等证"[1]。脾主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