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从病因病机、分型辨证论治和内治法、外治法等方面介绍近年来乳腺增生的病机研究与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及防治乳腺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从病因病机、分型辨证论治和内治法、外治法等方面介绍近年来乳腺增生的病机研究与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及防治乳腺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分析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方法 随机分组210例乳腺增生症病人,治疗组150例,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照组60例服用中成药治疗.对观察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辨证分型治疗,总有效率为99.34%,治疗效果优子单一的中成药对照组.结论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乳腺增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病变阶段中医辨证与血管生成及相关调控因子的相关性,健全乳腺癌前病变中医微观辨证指标。方法:对60例乳腺增生、乳腺癌和乳腺癌前病变高危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观察中医证候分布与病理分布、血管生成及调控因子VEGF、FLK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前病变患者辨证主要集中于痰瘀互结(偏肝郁气滞、冲任失调)型,辨证分型与血管生成及调控因子有相关性,癌前病变阶段MVD、VEGF、FLK表达呈显著性增高,且随癌前病变病理分级的递进呈增高趋势。结论:MVD、VEGF、FLK从新生血管角度上能客观反映乳腺癌前病变阶段辨证规律和病机演变特点,可作为临床辨证微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乳腺增生病是以腺泡上皮、导管上皮及纤维结缔组织一种或多种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乳房疾病,是非肿瘤、非炎症性的乳腺上皮增生性疾患,属于中医"乳癖"范畴.发病年龄集中于20~50岁,50岁以后发病率急骤下降.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占全部乳房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一般认为黄体素不足,使月经周期中乳腺增生和复旧不全,日久形成本病.目前临床对乳腺增生病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仅限于中医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和中医治疗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陈俊娜 《基层医学论坛》2016,(34):4878-4879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就诊的乳腺增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中成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将患者分为气滞血瘀型、气虚痰凝型以及肝郁气滞型分别进行治疗.3个月后观察并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6.67%,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乳腺增生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乳腺增生病是青壮年妇女乳房部较常见的疾病,属中医“乳癖”范围。本病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应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5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应用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体会,总结治疗此病的临床经验.方法:根据7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按照中医“乳癖”的辨证方法将其分为肝郁气滞型、痰瘀互结型和冲任失调型,然后针对各型乳腺增生病患者的不同病因病证,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分别采取疏肝解郁散结、化瘀散结软坚、温阳化解郁等方法为其进行治疗.结果:本组患者经中医辨证施治后,有17例患者痊愈(占24.28%),有27例患者显效(占38.57%),有24例患者有效(占29%),有2例患者无效(占2.86%),总有效率为97.14%.结论:在应用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患者时,先辨明其属于中医“乳癖”的何种证型,然后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分型对其进行对因、对证治疗,可很快解除其病痛,取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医应用B超研究乳腺增生辩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方法2006年1月-2010年1月本院对300例乳腺增生患者根据不同的腺体生理和病理类型声像图特征归类,分析其与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肝郁气滞型和痰瘀互结型腺体生理类型都以Ⅱ型为主,Ⅲ型次之。冲任失调型以Ⅲ型为主,Ⅱ型次之。冲任失调型和肝郁气滞型以单纯小叶增生型为主,痰瘀互结型以腺性小叶增生型为主。结论利用B超影像指标辨证论治乳腺增生,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常见疾病,临床多以乳房部位疼痛及乳房肿块为主要表现,中医在治疗该疾病方面经验丰富。中医外治法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在人体皮肤、官窍、腧穴等特定位置或局部病变部位施于不同药物或方法,从而达到一定治疗目的的方法,操作简单,疗效显著。中医外治法在治疗乳腺增生病方面同样疗效显著,裴晓华教授从事中医药防治乳腺疾病工作多年,在治疗乳腺疾病方面造诣颇深,文章主要介绍裴晓华教授在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并结合验案举例,探讨裴教授如何治疗乳腺增生病并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背景:乳腺增生疼痛并非是真正的乳房疾病,而是女性达到一定年龄,因激素失调所致。许多女性在经前期可以出现轻度的乳腺痛,并不需要治疗,如果疼痛的程度和发作次数均增加,发展到中至重度的疼痛,则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因此,积极有效地防治该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与设计:本研究根据循证医学原则,采取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试验的设计方法,根据乳腺增生病中、西医病因以及发病机制、预后转归等特点,进行辨证,采用中医外治药散结止痛膏治疗,以安慰剂为对照,以缓解疼痛为主要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在进行设计时考虑到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倚因素,并采用相应措施加以防范。试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将采取相关应对措施。讨论:散结止痛膏治疗乳腺增生病疼痛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保留传统用药的基础上,发挥中医外治法的优势。本研究根据乳腺增生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和乳房疼痛、肿胀、结块的临床特点,结合长期临床实践经验,提出温经活血、理气止痛、散结消肿的治疗原则,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通过皮肤渗透吸收和对经络腧穴的刺激作用,改善乳房血运,以止痛为主,散结为辅,减轻症状,并反射性调节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乳腺增生病(HDB)中医辨证分型与患者黄体期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240例HDB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郁气滞型98例、痰瘀互结型73例、冲任失调型69例,乳腺正常的健康女性20例作对照组,在黄体期检测血清性激素孕酮(PRGE)、雌二醇(E2)、垂体泌乳素(PRL)的水平,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在黄体期HDB组与正常对照组E2水平比较:HDB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PRGE、PR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患者在黄体期对PEGR水平进行两两比较,痰凝血瘀组、冲任失调组低于肝郁气滞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痰凝血瘀组与冲任失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E2、PRL水平进行两两比较,三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黄体期PRGE/E2比例失调、E2水平升高是引发HDB的重要因素,PRGE、E2、PRL的水平的测定可作为HDB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前后疗效评价的参考,但不能作为HDB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症状多样,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优势。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药、针灸及心理治疗等方面将近年来有关中医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并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及中医分型无统一标准的情况进行讨论,提出今后研究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对胃癌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方法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295例胃癌患者进行心理测评。观察脾虚证、气血亏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胃阴虚证及肝胃不和证5种中医证型中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结果(1)气血亏虚证、脾虚证胃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较高(57.6%、40.7%);(2)胃癌患者各证型的HAMA和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1、12.46,P〈0.01)。2种评分均以气阴两虚证最高,HAMA评分以肝胃不和证次之,HAMD则以气血亏虚证次之。结论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对胃癌中医证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将2010年3月-2012年9月我院痛风性关节炎患者96例根据中医辨证标准分为湿热蕴结证、瘀热阻滞证、痰浊阻滞证、肝肾阴虚证4种证候,观察并比较这4类证候患者在病程、年龄、实验室指标的分布情况。结果年龄小于30岁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湿热蕴结证候患者占52.94%,大于50岁的患者中瘀热阻滞证候的患者占52.00%,较其余证候患者多;肝肾阴虚证患者尿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余证型,其余证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湿热蕴结证患者CRP、ESR均明显高于其余证型患者,P〈0.05。结论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候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与患者年龄、病程及炎性指标等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风后焦虑抑郁常见中医证候。方法:采用证候要素评定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对283例中风后焦虑抑郁患者进行四诊资料的收集,并进行评定。与“郁病”标准对照。结果:283例患者,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常见证候比郁病标准稍多。初步拟定8类证候主症。结论:继发郁病需在原发病的基础上进行探讨。中风后焦虑抑郁症病机复杂,虚证以气血两虚为主,实证以气郁、痰阻、血瘀为主,辨证病位在心、肝、脾、肾、脑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ACEI/D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聚酶链聚合反应(PCR)方法对ACEI/D进行检测,住院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337例,其中男145例,女192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ACEI/D基因多态性相关分析用卡方(χ2)检验。结果:各证候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男女组间比较,痰湿壅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组男女分布差异无显著性,而肝火亢盛组DD基因型频率女性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11,P=0.014)。男女分组比较,女性高血压证候组DD基因型频率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χ2检验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χ2=12.892,P=0.045)。男性高血压证候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I/D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CEI/D基因多态性对证候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DD基因型与女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相关。中医证候分型可能存在一定的分子遗传学基础,遗传体质与证候发展可能具有潜在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8.
扼要介绍笔者运用中医药为主治疗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以辨证论治为主,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病体的特性,扶正与达邪并举。探讨对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胃康灵颗粒临床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瘀血阻络中医证候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肝胃不和瘀血阻络中医证候的慢性胃炎患者2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10例和对照组70例,试验组予胃康灵颗粒及予胃苏颗粒模拟剂口服,对照组予胃苏颗粒及予胃康灵颗粒模拟剂口服,2组均以4W为1个疗程,共有274例完成试验。通过对2组用药前后的疗效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的检测,综合评价胃康灵颗粒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瘀血阻络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在中医证候疗效及各中医各单项症状疗效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受试者未见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康灵颗粒治疗慢性胃炎肝胃不和瘀血阻络证疗效优于胃苏颗粒,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中前人对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辨证分型,归纳总结出目前各家学者的证型,初步证实肺间质纤维化目前研究的证型规律及临床上常见证型,为进一步研究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证型及中医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