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工作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现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以及不确定度结果的应用。方法采用国家标准GBZ/T160.28-2004和JJF1059-1999的方法,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现场测量的数学模型,并对某饮料有限公司锅炉房一氧化碳浓度现场测量结果的各个不确定度分量以及不确定度方差合成进行计算。结果扩展不确定度为U=0.17mg/m3,Ueff=6,P=95%;一氧化碳浓度测定结果为(1.4±0.17)mg/m3。结论锅炉房一氧化碳浓度测定结果符合GBZ/T2.1-2007的规定;该方法可参考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等某些检测参数现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工作场空气中总粉尘浓度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为改进总粉尘浓度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量技术规范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结果:不确定度报告:总粉尘浓度测定结果为:C=±UC=(2.12±0.14)mg/m3。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的分量:称量(质量)的不确定度为0.06%,采样体积的不确定度为1.50%,粉尘浓度重复测定的不确定度为2.85%。结论:用感量为0.01 mg的天平,可满足总粉尘浓度测定时对不确定度的要求;采样体积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为采样器流量引入的不确定度,所以现场采样随时注意流量变化,保持流量的稳定;在粉尘监测过程中最大的不确定度分量为粉尘浓度的重复测定,采样时须按采样规范执行,避免粉尘浓度波动过大时用短时间采样造成不确定度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短时间采样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的不确定度分析方法,以评价测定结果的质量,找出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标准GBZ/T 160.42-2007短时间采样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苯,建立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系统分析、计算不确定度各分量。结果采用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苯,当苯浓度为4.14 mg/m3,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40 mg/m3(k=2)。其中采样体积、采样效率,解吸效率、标准溶液配制和标准系列测定对测量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贡献较大。结论此方法评价短时间采样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的不确定度,适用于评估测定结果误差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丙烯酸甲酯浓度的方法进行不确定度分析.方法 依据GBZ/T 160.64-2004测定方法,对某工作场所空气中丙烯酸甲酯浓度进行测定,并计算该过程中的不确定度.结果 该工作场所中丙烯酸甲酯浓度为(28.4±1.0)mg/m3;k=2.结论 标准溶液稀释过程、采样体积和仪器稳定性引起的不确定度对相对标准不确定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溶剂解析气相色谱法测定作业场所空气中甲苯的不确定度分析方法,以评定测定浓度的检测质量,找出影响因素。方法根据GBZ/T 160.42-2007检测方法,建立不确定度数学模型,系统计算各影响因素的不确定度分量和不确定度总量。结果气相色谱法测定作业场所空气中甲苯,当k=2(置信概率为95%)U=3.08%。结论该方法适用于毛细管溶剂解析气相色谱法测定作业场所空气中甲苯的不确定评定。  相似文献   

6.
现发布《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等5项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GBZ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192·2-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192·3-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3部分:粉尘分散度GBZ192·4-2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工作场所空气中汞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方法 依据GBZ/T160.14-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汞及其化合物>进行样品制备及标样制备.结果 结果表示y=0.008 1 mg/m3 U=0.000 6 mg/m3,K=2.  相似文献   

8.
冯大伟  陈国美 《职业与健康》2012,28(23):2905-2907
目的量化各不确定度分量,为职业卫生检测机构实施体系管理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分析应用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Z/T 160.31-2004)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砷及其化合物过程中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计算得到该次测量结果为:(0.017 5±0.001)mg/m3,k=2(约95%置信水平),扩展不确定度为0.001 mg/m3。结论其主要来源为标准溶液、标准曲线拟合、样品重复测定、分光光度计和采集气样气体体积这5部分引入的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异烟酸-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工作场所空气中氰化氢的不确定度结果进行评定,分析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方法依据GBZ/T 160.2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氰化氢浓度测定方法~([1])、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2])和《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3]),计算了采样过程~([4])、标准溶液、标准曲线制作、及使用仪器所引入的各不确定度分量,并对各分量不确定度进行合成,计算得出扩展不确定度~([5])。结果测定吸收液中氰化氢浓度和采样体积带来的不确定度的贡献最大。吸收液体积的不确定度、体积换算因子的不确定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结论在工作场所空气中氰化氢含量测定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对吸收液中氰化氢浓度的测定和采样体积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空气中甲醛浓度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找出各不确定度分量,求出合成不确定度,评定扩展不确定度。结果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0.037 1,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032 5 mg/m3,扩展不确定度为0.005 88 mg/m3。结论酚试剂分光光度法在测定空气中甲醛浓度的过程中,采用体积不确定度分量所带来的影响较大,是该方法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某污泥处置利用工程职业病危害现状和职业防护措施情况,旨在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按照GBZ 159-2004的采样要求进行采样,按照GBZ/T 192-2007对粉尘进行检测,按照GBZ/T 189.8-2007对噪声进行检测,按照GBZ/T 160-2004对毒物进行检测,按照GBZ/T 189.3-2007对工频进行检测,按照GBZ/T 189.7-2007对高温进行检测。结果该建设项目混料工粉尘浓度为7.1 mg/m3,监仓工粉尘浓度为6.9 mg/m3超出国家标准(GBZ 2.1-2007)的要求。其余各职业病危害因素均未超出国家标准要求。结论该项工程整体防护和个体防护需进一步加强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识别某不锈钢炼钢连铸项目的粉尘危害,分析其危害程度并寻找关键控制措施。[方法]选取华南地区某不锈钢企业的炼钢连铸车间,经定点采样和个体采样后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 192—2007)检测空气中粉尘浓度,同时采集呼吸带高度的降尘测定游离二氧化硅(SiO2)含量。[结果]在联合车间内炼钢炉及连铸机布置在中部,耐火材料拆砌炉区布置在车间东西两侧。该工作场所中产生粉尘的环节较多,现场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由车间两侧向车间中部逐渐降低,其中耐火材料拆砌炉区和相邻区域的游离SiO2含量达14.3%~60.4%,属于矽尘。现场粉尘浓度亦由车间两侧向车间中部逐渐降低。个体检测粉尘浓度范围为1.7~25.8mg/m(3TWA,总尘),定点检测短时间浓度范围为2.47~72.7mg/m(3总尘),超标率为57.1%。[结论]手工拆砌炉区与卧式拆炉烘烤区的耐火材料破碎、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能够明显影响车间内其他区域,有效控制拆砌炉过程中的粉尘是改善车间职业卫生状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监测河南省某金矿选矿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及其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为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和劳动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GBZ159-2004的采样要求进行采样;按照GBZ/T 192-2007对粉尘进行检测;按照GBZ/T189.8-2007对噪声进行检测,分析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结果该厂下料工、破碎工、皮带工作业场所中粉尘浓度分别为2.1、5.8和6.8 mg/m^3,超出GBZ 2.1-2007的要求;破碎工、皮带工、球磨工、浮选工作业场所中噪声强度分别为94.2、92.8、91.9和90.8 dB(A),超出GBZ 2.2-2007的要求;职业健康检查项目中B超(肝脏损伤)、心电图、胸片、血常规异常率分别为11.6%、9.3%、2.3%和4.6%。结论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严重,对劳动者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整体防护和个体防护需进一步加强和重视。  相似文献   

14.
任平平  何鸿先 《预防医学论坛》2012,(10):748-750,754
[目的]识别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为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依据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T 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GBZ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规范,采用现场调查、现场检测、检查表等方法对某氧化铝厂300kt/a氧化铝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置、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基本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毒物、噪声等,其中,粉尘检测点TWA合格率为75.00%,毒物检测点、噪声检测点各有5个超标作业点。[结论]该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可行。  相似文献   

15.
王津江  王芳  邱峰  周晓峰 《职业与健康》2012,28(2):163-165,168
目的对吴江市某电子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检测,对超标岗位或工种提出控制措施。方法对该厂生产岗位或工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对该厂苯、甲苯、噪声、高温等18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发现印刷6车间的印刷岗苯检测结果不符合GBZ 2.1-2007的要求,印刷7车间的检验岗甲醇检测结果不符合GBZ2.1-2007的要求;射出车间的4个检测点的噪声检测结果不符合GBZ 2.2-2007的要求,射出车间的6个检测点的高温检测结果不符合GBZ 2.2-2007的要求。结论该厂应加强印刷车间印刷和检验工人呼吸防护,改善印刷车间的作业环境,做好射出车间的防暑降温和防噪声工作,保护注塑和碎料工人的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饮料生产过程的职业危害因素,评价所采取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的效果,探讨职业危害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方法对某饮料厂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分析,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结果饮料生产过程中产生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高温、噪声、二氧化锰、电焊烟尘(总尘)、活性炭粉尘(总尘)、次氯酸钙粉尘(总尘)、盐酸、氢氧化钠、丁酮、氨、二氧化碳。各接触或工作岗位空气中总尘、盐酸、氢氧化钠、氨、丁酮、二氧化锰浓度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中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和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的卫生限值。44个噪声接触岗(区域)中的25个点超过《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卫生限值。No.L6线注入机操作台二氧化碳浓度超过GBZ2-2002中PC-TWA、PC-STEL的卫生限值,No.L4-L5线注入机操作台二氧化碳浓度超过PC-TWA的卫生限值。结论饮料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多,应重视噪声、二氧化碳危害的控制。建议加强培训,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减少职业病危害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镉及其化合物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方法]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160.5-2004和JJF 1059.1-2012的原理和方法,对不确定度的分量进行计算。[结果]采集75 L和120 L标准采样体积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分别为0.008 4、0.004 8,标准溶液及配制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为0.006 6,标准曲线拟合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为0.025 8,样品制备过程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为0.030 0,样品重复测定引入的相对不确定度为0.001 5。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0.041 9,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镉及其化合物浓度为0.067 mg/m^3,扩展不确定度为0.005 mg/m^3(k=2)。样品溶液制备过程、拟合标准曲线和标准采样体积是本方法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其他分量相对很小。样品溶液制备过程中样品消解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对合成不确定度的贡献最大。[结论]在试验中,要注意减少样品前处理损失,选择高纯度标准液、标准物,加强前处理和标准曲线拟合等步骤的质量控制,减少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王佩强  方正斌  王定芳  黄超 《职业与健康》2011,27(24):2840-2841
目的了解郧县粉尘作业企业的基本情况及粉尘的分布情况,为政府制定职业病防治策略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帮助和指导企业做好作业场所的卫生防护。方法依据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的测定》和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进行检测。结果粉尘浓度监测点合格的254个,超标的150个,总合格率62.87%。游离SiO2含量为矽尘最高(93.42%),石灰石最低(1.65%)。结论郧县存在粉尘危害因素的企业中,部分企业的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制定相应的防尘综合措施,有计划、有目标地治理生产性粉尘的危害,改善作业条件,切实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上海市奉贤区铸造企业在生产环境中所产生矽尘的职业危害和分布规律,为改善作业环境,保护作业人员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产生矽尘企业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对作业工人进行个体采样,并检测生产环境空气中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结果对63名作业工人进行个体采样,男性55人,女性8人;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58岁,平均年龄40.4岁。矽尘浓度范围0.2~9.0 mg/m3,平均浓度为(2.27±1.95)mg/m3,中位数为1.60 mg/m3。矽尘浓度检测合格率为23.8%。各工种在空气中矽尘浓度检测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226,P〉0.05)。不同接尘工龄矽尘浓度检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8,P〈0.05)。结论应重点加强对35~49岁组和接尘工龄1~9 a组职业卫生健康监护,进一步加强生产工艺改革和通风排毒防护措施、改善作业环境,有效控制矽肺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