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非埋入式种植体术后第1个月与术后第2、3两个月边缘骨吸收及1个月时骨吸收与软组织早期贴合的关系.方法:非埋入式ITI系统种植体植入33名患者口内.种植术后及1个月、3个月拍摄曲面断层片.测量术后第1个月及第2、3两个月种植体边缘骨的变化量.10 d时观察种植体周软组织贴合情况.结果:术后第1个月与第2、3两个月的骨吸收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1);第1个月时骨的吸收量与10 d时种植体周软组织贴合不良呈正相关(r=0.794,P<0. 01).结论:种植体植入后第1个月边缘骨吸收量最多,且种植体周软组织贴合情况对1个月时种植体周边缘骨的吸收量有影响,生物学封闭是影响骨吸收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周童辉 《西南军医》2016,(3):230-232
目的:探讨登腾种植系统在牙列缺损缺失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80例牙列缺损缺失的患者采用100枚韩国登腾种植体进行种植修复。种植修复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时随访,通过X线检查对比修复前后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情况和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状态变化等指标作出客观的临床评价。结果100枚种植体均未发生种植体周围炎,无1枚松动脱落,无1例患者基台松动、中央螺丝折断;除有3例牙周炎患者出现轻度水平状食物嵌塞外,其余患者修复效果均较为满意。结论登腾种植系统临床适应证广泛,在牙列缺损缺失修复中的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和分析非负荷期种植体周围牙槽骨的吸收情况。方法:观测、分析、对比32例植入43枚Replace系统种植体在术后3~4个月非负荷期间的数字全景X片上种植体近远中牙槽吸收的情况。结果:43枚Replace种植体植入后3~4个月近远中骨吸收测量结果分别为0.09mm和0.12mm,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数字全景X片显示非负荷期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有吸收并且种植体近远中牙槽吸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种植体修复后1年内种植体用微生物密度和构成比与种植体周围炎症及骨吸收的关系。方法 以基台连接术后1个月为基线。修复后3、6、12个月时分别对10例患者23个种植体的46个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各时期种植体周微生物密度及杆菌、螺旋体的构成比以炎症组普遍高于健康组,且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升高,有骨吸收的位点上述指标也高于无骨吸收的位点。结论 种植体周微生物密度及构成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程度度骨组织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ITI种植体用于后牙游离端缺失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后牙游离端缺失采用种植义齿修复的56例共227个种植体。其中即刻种植4例,上颌窦内提升术9例。3~6个月后行上部结构修复。定期随访种植牙的探诊深度、种植体骨结合状况、种植体的骨丧失水平。结果经过1~4年的随访观察,227颗种植体无一松动脱落,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和感觉异常。种植体稳定,未见其周围有X线透视区。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种植体龈沟探诊深度为(2.93±0.37)mm;术后1年的骨丧失水平均值为(0.92±0.62)mm,1年后的平均每年骨吸收均<0.2 mm。病人对舒适度、美观性和咀嚼效率评价良好。结论 采用ITI种植系统对后牙游离端缺失进行修复,操作简单,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分析骨内牙种植体的适应证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94例患者的157个骨内牙种植体进行4个月~8年的临床观察,根据种植体的分布情况了解种植牙适应证的变化。通过对种植体周软组织状况、种植体动度、种植体周骨吸收情况及抗旋转扭力的检查,评价其骨整合成功率和修复成功率。结果有7.6%和25.5%的骨内牙种植体分别用于修复全颌缺失和游离端缺失,66.9%用于修复非游离端缺失。种植后初期骨整合成功率达98.1%,修复后5年种植成功率为93.8%。种植体初期稳定性<10N.cm者与≥10N.cm者相比种植成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骨内牙种植体是临床上修复各种类型缺牙的理想手段之一,成功率高,初期稳定性对于提高种植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下颌第一磨牙拔牙后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23例下颌第一磨牙经微创拔牙后,植入Nobel Replace根形种植体,记录种植体完全就位时的植入扭矩值;以骨替代材料和胶原生物膜完成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处理,安装宽颈愈合基台,采用开放愈合方式,分别于种植体植入10d后拆线,第1、3、6个月复诊,6个月后完成上部结构修复,完成修复后随诊3个月。记录受植区软组织情况及愈合基台稳固情况,评价修复后的咀嚼功能。结果 23颗种植体植入时平均扭矩值为(38.90±10.97)N·cm;愈合基台周围的牙龈组织在术后1~2w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时愈合基台周围上皮袖口形成,符合软组织生物封闭的要求,修复后正常行使咀嚼功能。结论严格控制适应证,下颌第一磨牙即刻种植可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及修复效果;下颌第一磨牙区采用宽颈愈合基台开放愈合,可获得良好的软组织封闭和软组织愈合。  相似文献   

8.
上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RVG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颖光  凌翔  周彬 《放射学实践》2003,18(6):447-449
目的 :探索放射直视影像 (RVG)对上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进行测量分析的临床应用。方法 :3 2例患者的 5 4枚上颌种植体 ,分别于负载前、负载后 1年和 2年拍摄RVG ,观察和测量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变化 ,统计学分析种植体在不同时期测量值的一致性。结果 :上颌种植体边缘水平骨吸收于负载后 1年平均 0 .3 6mm ,负载后 2年平均为 0 .87mm ;垂直骨吸收于负载后 1年平均为 0 .97mm ,负载后 2年平均为 1.18mm。t检验显示种植体在不同时期测量值两者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5 )。结论 :RVG在对上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观察中的应用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9.
马妍  王立军  吕源  朱晓英  王俭  祝洁  顾晓明  刘克礼 《武警医学》2017,28(10):1026-1030
 目的 比较即刻种植与初期种植的种植体存留率与种植后5年边缘骨吸收的情况,为选择种植时机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拔牙后即刻种植和拔牙后两周内行牙种植(初期种植)的患者58例,共计75颗种植体,其中初期种植的27颗植体为A组,即刻种植的48颗植体为B组,分别于术后即刻、1、3、6、12个月,以后每12个月拍摄X线片,随访5年及以上种植体存留情况,测量植体近远中牙槽嵴顶骨吸收的程度。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寿命表法计算的两组成功率和存留率进行χ2检验,近远中骨吸收值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A组种植体成功率79.25%,存留率100%;B组种植体在种植后1~9个月内5颗脱落,成功率76.47%,存留率89.47%,在种植体成功率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存留率方面,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术后即刻、随访5年近中牙槽嵴高度差值比较,A组为(1.16±0.32) mm,B组为(1.39±0.41) mm,P=0.216;远中牙槽嵴高度差值A组为(0.96±0.39) mm,B组为(1.05±0.52) mm,P=0.302;统计学分析显示,在种植术后5年,初期种植与即刻种植在近远中牙槽嵴改变值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拔牙窝愈合的初期(7~14 d)行种植体的植入,是可行的种植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0.
李伟 《临床军医杂志》2020,48(2):193-194
目的探讨种植修复技术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对其龈沟液内人软骨糖蛋白39(YKL-40)及抵抗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沈阳市中医院收治的57例慢性牙周炎合并牙列缺损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57例牙周健康的牙列缺损患者为常规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种植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种植体松动度及留存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牙龈乳头指数、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及龈沟液内抵抗素、YKL-40的表达水平。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种植体松动度均为0,常规组、观察组患者种植体留存率分别为100.0%(57/57)、98.2%(56/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牙龈乳头指数、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均低于常规组,抵抗素、YKL-40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修复技术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虽与正常牙龈患者疗效相当,但远期炎症发生的可能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数字曲面体层X片在测量非负荷期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的应用情况。方法:观测、分析对比26例患者50枚Camlog系统种植体临床应用非负荷期间数字化曲面体层X片和X线牙片上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的情况。结果:50枚Camlog种植体植入后10 d,两种X片骨吸收测量结果分别为0.65 mm、0.81 mm,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第4个月(或6月\下颌)分别为0.12 mm、0.19 mm,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显示数字化曲面体层X片在测量非负荷期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的应用中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精确度高、变形可补偿等优点,有实际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种植区骨量不足患者行骨劈开增量,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18例种植区骨量不足,牙槽嵴高度充足但厚度仅3~5 mm的患者。行骨劈开术并同期植入ITI种植体,直径3.3~4.1 mm,共计24枚,18例均采用固定修复。结果 24枚种植体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负载12~24个月,无一种植体失败,功能和美学效果满意。结论上颌牙槽嵴骨宽度为3~5 mm时,采用骨劈开术能有效增加骨量并可同期植入种植体,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杨光艳  宋海峰  张健 《武警医学》2012,23(9):758-760
 目的 评价经过牙周系统治疗的重度牙周炎,对种植体周围组织早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12例重度牙周炎患者为试验组,植入38枚Straumann种植体;15例无牙周炎患者为对照组,植入25枚Straumann种植体。分别于种植修复后1年和2年检测改良菌斑指数、改良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及X线片检测,进行临床评价和比较。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改良菌斑指数(0.58±0.08 vs 0.61±0.10)、改良龈沟出血指数(0.61±0.11 vs 0.64±0.12)、探诊深度(2.15±0.58 vs 2.26±0.63)及骨质吸收状况(0.21±0.10 vs 0.24±0.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经过牙周系统治疗的重度牙周炎,进行种植义齿修复可以获得满意的修复效果,但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再生疗法对供皮区创面愈合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薄中厚供皮区创面21个,每个创面都用MEBO药纱布覆盖,术后72h采用半暴露疗法,术后1个月至1年对供皮区瘢痕及增生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运用MEBO药纱布处理的薄中厚供皮区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1.26d±3.84d.术后1个月~3个月供皮区创面平整柔软,未见瘢痕增生,术后半年供皮区皮肤接近正常皮肤.结论应用MEBO药纱布处理供皮区创面可促进创面愈合.近期未见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15.
AimTo assess the effect of Er,Cr:YSGG (ECL) laser-assisted non-surgical treatment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as an adjunct to mechanical debridement (MD) on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peri‑implant inflammatory parameters in patients with peri‑implant diseaseMaterial and MethodsA total of 95 patients with the peri‑implant disease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Patients in group 1 were treated with MD only, patients in group 2 recieved MD+ECL and patients in group 3 were treated with MD+PDT. Perimplant parameters CBL: Crestal bone loss; PD: Probing depth; BI: Bleeding index; PI: Plaque index were measured from baseline to 3 month and 6 months follow up. The means and standard deviation (SD) of the aforementioned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using multiple comparison tests Post hoc Tukey test. Power analysis and sample size (PASS) was used for calculating sample size. The power was estimated at 85% along with a minimum of 30 participants in each group with a two-sided significance level of 0.05 was to be achievedResultsAt baseline mean scores of peri‑implant PI, BI and PD were comparable among patients in group 1 (control), 2 (ECL), and 3 (PDT). At 3 months follow up, mean scores of peri‑implant PI (P <0.05), BI (P <0.05) and PD (P <0.05) in group 1 (contro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compared to group 2 (ECL) and 3 (PDT). At 6 months follow-up, PI and BI mean scores among groups 1, 2, and 3 were comparable (P>0.05). However, P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ontrol than groups 2 and 3 (P<0.05)ConclusionMD with adjunct ECL and adjunct PDT are more efficient in reducing peri‑implant soft tissue inflammatory parameters for short-term use than MD alon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翻瓣技术在上颌前牙区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10月在武警北京总队医院进行上颌前牙区种植的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不翻瓣组(采用不翻瓣技术种植)和翻瓣组(采用翻瓣技术),每组16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和种植手术后的效果;种植后3和6个月进行随访,比较种植体周围牙槽骨骨吸收程度。结果 不翻瓣组的手术时间(18.87±4.34)min,翻瓣组的手术时间为(37.27±5.35)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翻瓣组的术后肿痛时间和抗生素应用时间分别为(0.85±0.33)d和(1.84±0.75)d,翻瓣组的术后肿痛时间和抗生素应用时间分别为(2.61±0.74)d和(4.22±1.36)d,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翻瓣组种植后3个月和6个月时的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分别为(0.29±0.05)mm和(0.36±0.07)mm,翻瓣组种植后3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0.55±0.06)mm和(0.65±0.05)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种植采用不翻瓣技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和手术后肿痛时间,减少抗生素使用,降低牙槽骨吸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43岁[(31.9 ±9.0)岁].术前均采用数字化技术对上颌骨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指导、监测偏心型封堵器在经胸微创行室间隔缺损镶嵌术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利用偏心型封堵器成功治疗的16例室间隔缺损的镶嵌术,术前TEE详细观察缺损部位、大小及周边的解剖关系,供术者选择合适封堵器,指导、监测整个封堵过程,评价即刻封堵效果.结果 TEE测得术前室间隔缺损直径3~6mm,平均(4.56±0.75) mm,使用的偏心型封堵器直径5~8mm,平均(6.06±0.71) mm.TEE显示封堵器与室间隔缺损边缘吻合紧密,主动脉瓣反流无加重,2例封堵器边缘存在细小左向右分流(分流束<1.5mm).随访1、3、6个月,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未出现主动脉瓣反流.左心房、室径线较术前明显减小,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结论 在TEE指导和监测下,应用偏心型封堵器治疗主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的微创镶嵌术创伤小,安全性高,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