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对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并发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PRVC组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组。PRVC组30例采用PRVC进行治疗,SIMV组30例采用SIMV治疗,分别于治疗6h和12h(取两次观察数据的平均值作为统计资料)观察两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静态顺应性、呼气末正压、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的变化,观察吸氧浓度、血气分析指标(包括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以及患者心率和血压的变化。结果:PRVC在改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静态顺应性方面较SIMV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及生命体征等方面无差异(P〉0.05)。结论:PRVC在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气道压力,降低气压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程琳 《农垦医学》2005,27(5):335-337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的治疗组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的差值均较容量控制通气的治疗组明显升高(p〈0.01,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差值明显降低(p〈0.01),通气1小时、12小时后的气道分压、平均气道压和平台压明显低于容量控制通气的治疗组(p〈0.01)。结论: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是一新型通气模式.在临床应用中对降低气道压力、确保肺泡通气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容量与压力控制单肺通气模式对胸科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侧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随机分为两组:压力控制通气组( P组)及容量控制通气组( V组),每组30例。单肺通气时双腔管非通气侧与大气相通,呼吸参数不变。手术结束置放胸腔引流管后恢复双肺通气。采用FloTrac/Vigileo系统血流动力学中的精准指标。观察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后30 min(T2)、恢复双肺通气即刻(T3)、恢复双肺通气后30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心排量( CO)、心脏指数( CI)、每搏量( SV)、每搏量变异度( SVV)。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MAP、HR、CO、CI和SV在不同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组在T2~T4时点的CVP及SVV比V组降低( P<0.05)。结论压力模式控制气道压更有利于减少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波动,更适用于单肺通气对胸科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4.
对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在我院PICU行呼吸机治疗的47例婴幼儿重症肺炎进行总结,其中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组24例,间歇指令通气(IMV)组23例,通过调节呼吸机参数以实现pH7.35~7.45,SaO290%~95%,PaCO235~50mmHg这个目标,在治疗过程中监测心率、血压、血气和气道力学指标,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在通气治疗1h后PRVC组的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和吸入氧浓度显著低于IMV组(P〈0.05),治疗12h、24h后更加明显(P〈0.01);在治疗中血气指标pH、PaO2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aCO2在治疗后12h、24hPRVC组显著低于IMV组(P〈0.05);治疗中心率、血压无明显异常。结果表明:PRVC用于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机械通气方法,对心血管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廖燕玲  龙苹 《海南医学》2010,21(6):124-126
本文综述了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阐述了压力调节容量控制模式的工作原理,对机体的影响和不足之处,提出更加符合人体生理的呼吸机通气模式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olume controlled ventilationVCV)模式在婴幼儿全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手术患儿40例,年龄6个月~3岁,体重7~15kg,ASA I~Ⅱ级,先采用VCV模式,观察10min后改用PCV模式.连续监测ECG、SBP、DBP、MAP、SPO 2、PETCO2及BIS,记录VCV模式下的:预设潮气量(VT),实际潮气量(VTE),呼吸频率(Rate),吸呼比(I:E),气道峰压(Pmax),平均气道压(Pmean);记录PCV模式下的:预设吸气峰压(Pinspired),实际潮气量(VTE),呼吸频率(Rate),吸呼比(I:E),气道峰压(Pmax),平均气道压(Pmean).结果 VCV模式和PCV模式下的:实际潮气量(VTE),呼吸频率(Rate),吸呼比(I:E),平均气道压(Pmean),PETCO2及BIS无明显差异( P>0.05);PCV模式下的实测气道峰压(Pmax)比VCV模式下的实测气道峰压(Pmax)明显降低(P<0.05).结论 VCV模式和PCV模式均可以维持婴幼儿正常的肺通气和肺换气的生理需要,但PCV模式的实测气道峰压(Pmax)比 VCV模式明显降低,所以PCV模式更适合于婴幼儿全麻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马有根  邓胜林  涂强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2):3470-3471,3473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essure-regulatedvolumecontrol,PRVC)通气在临床对急性呼吸衰竭(acuterespiratoryfailure,ARF)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并与容量控制(volumecontrol,VC)通气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2例严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PRVC与VC两种通气模式对呼吸力学指标吸气峰压(PIP)、气道平均压(MeanAP)和循环血气指标的影响。除PVRC与VC模式不同外,其余呼吸机参数设置均相同。结果PRVC组PIP值显著低于VC组[(19.74±3.28)cmH2OVS(24.85±2.32)cmH2Ot=6.78,P<0.05]。而两组间MeanAP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循环功能及血气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RVC应用于严重ARF患者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时较VC模式可明显降低PIP,对防止肺气压伤有积极作用,因而是一种保护性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CV-VG)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对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80例,年龄65~8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PCV-VG组40例,VCV组40例。记录麻醉诱导前(T_0)、气管插管后10 min(T_1)、气腹低头位后60 min(T_2)、气腹解除平卧位后10 min(T_3)、清醒拔管后5 min(T_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同时记录和计算T_1、T_2、T_3时的动脉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肺动态顺应性(Cdyn)、气道平台压(P_(plat))、气道峰压(P_(peak))。结果:两组患者PaO_2在T_2时间点低于T_1、T_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_2时Cdyn低于T_1、T_3,而P_(plat)、P_(peak)高于T_1、T_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V-VG组T_2时Cdyn高于VCV组,而P_(plat)、P_(peak)低于VC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各时点的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VCV相比,PCV-VG能够有效提高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中动态肺顺应性,降低气道平台压和气道峰压,改善氧合,从而降低机械性肺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患者,对照组35例采用容量控制通气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联合药物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患儿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患者治疗情况以及吸气峰压(PIP)。结果:观察组可完全治愈35例新生儿,而对照组则可治愈20例患儿,从血气分析可知:观察组低氧血症得到明显改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有效治愈疾病,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近2年来,我们应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低通气方式治疗8例严重哮喘持续状态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前后呼吸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体外循环(浅低温)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例择期行CABG患者,全身麻醉下应用旁气流肺功能监测仪及血气分析分别监测开胸前、体外循环(CPB)前后、关胸后呼吸遥变化。结果 CPB前后,呼吸系统阻力没有明显改变,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CO2-PetCO2)无显著增加,而开胸后肺动态顺应性在CPB后明显降  相似文献   

12.
刘刚  董穗欣  解基严 《北京医学》2008,30(10):592-595
目的分析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撤离呼吸机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方法对703例连续CABG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24h内拔管组(组Ⅰ)与24h内未拔管组(组Ⅱ)。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延长机械通气时间与年龄(P=0.006)、左室射血分数(P〈0.0011、术前心功能(P=0.009)、是否术前3个月内有心肌梗死(P〈0.0011、是否急诊手术(P〈0.001),术前、术中、术后是否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P〈0.001,P=0.001.P〈0.001)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肌酐水平增加(P-0.044)、女性(P=0.003)、左室射血分数下降(P=0.018),术前、术中、术后应用IABP(P〈0.001,P=0.010,P〈0.001)是术后延长机械通气的预测因子。结论性别、心肾功能及围术期应用IABP是影响CABG术后撤离呼吸机的危险闲素。  相似文献   

13.
胡婕 《吉林医学》2004,25(1):13-15
目的 :探讨和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合并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方法 :对 30例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 ,术后采取持续心电、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道管理、血糖监测、饮食控制、预防感染、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患者中出现低血糖 1例 ,快速心房纤颤 2例 ,胸正中切口愈合不良 1例 ,大隐静脉切口愈合不良 ,经积极处理均痊愈出院。结论 :上述护理措施对减少术后并发症 ,确保患者康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应用体会。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6年11月,OPCAB 266例,年龄39—88岁,单支血管病变2例、两支血管病变20例,三支血管病变244例,LVEF26—67%。结果术后呼吸机辅助8.2±3.3小时,138例(51%)不需输血,一过性心房纤颤15例,伤口感染4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3例,二次开胸止血2例,肺部感染1例,住院死亡4例(1.5%)。生存262例,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OPCAB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采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ECABG)治疗 6h内急性心肌梗死 (AMI)、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失败和左冠状动脉主干 (LM )严重狭窄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2月分别对 9例 6h内AMI、2例PTCA失败和 9例LM严重狭窄的患者行ECABG手术。结果 平均移植血管桥(2 .6± 0 .7)支 ,心脏自动复跳 17例 ,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装置 (IABP) 7例 ;体外循环时间为 (10 9± 2 3)min ,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 (78± 17)min ,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 (2 0± 13)h ;住院期间死亡 2例 ;肾功能衰竭行急诊血液透析 2例 ,院内感染 9例 ,心低排血量 8例 ,难治性心律失常 6例 ,脑血管意外 1例 ,胸骨感染 1例 ,下肢感染 1例。全组患者无围术期心肌梗死 ,无再次手术止血。平均随访 (16 .4± 4 .3)个月 ,仅 1例于术后 2个月出现反复右心功能衰竭症状 ,其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只要适应证选择得当 ,对 6h内AMI、LM严重狭窄和PTCA失败的患者行ECABG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ECC)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血浆血管加压素(AVP)变化及对血液动力学和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择期ECC下行CABG患者40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前、切皮前、ECC开始、复温、ECC结束、手术结束、术后24h采集动脉血液样本测定血浆AVP浓度,并在切皮前和ECC结束后10min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详细记录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根据血浆AVP浓度的不同水平通过聚类分析将40例患者分为高值组(n=22)和低值组(n=18)。结果围术期血浆AVP浓度呈现完全不同的变化趋势。与高值组相比,低值组患者ECC后高排低阻的发生率较高(P0.01);ECC后平均动脉压较低(P0.01);ECC时间(P0.01)、术后带管时间(P0.01)、ICU停留时间(P0.05)和术后住院时间(P0.05)较长;血管收缩药的使用人数较多(P0.01)。结论ECC下CABG围术期血浆AVP浓度呈现两种完全不同的变化,低值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及术后转归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动物模型,探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乳内动脉血管桥血流的影响。方法:15只小型猪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左侧乳内动脉—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LAD)旁路移植,利用血流闭塞器造成LAD不同程度狭窄,用超声血流检测仪测量不同狭窄程度时乳内动脉桥即时血流。结果:LAD无狭窄时,乳内动脉桥血流量最小,随LAD狭窄程度增加,桥血流增加,当狭窄>50%时,桥血流均有明显增加。结论: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存在竞争血流,当LAD狭窄<50%时,竞争血流较大。此动物模型可重复性高,操作简单,是较为理想的研究冠状动脉竞争血流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Lai Y  Huang F  Yang J  Xu C  Wu Q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1):1454-1456
目的:探讨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自1998年1月到2001年3月,运用双侧乳内动脉连续为51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6-65岁(平均49.9岁),48例患者为3支病变,3例为左主干病变,37例术前有心梗,4例合并室壁瘤。4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4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39例行左侧乳内动脉(LIMA)到钝缘支、右侧乳内动脉(RIMA)到前降支;9例行LIMA到前降支、RIMA到右冠状动脉手术;LIMA到前降支、RIMA到钝缘3例。运用胃网膜右动脉或桡动脉行其他病变血管搭桥手术。4例同时行室壁瘤切除。1例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人均搭桥3支。结果:手术早期死亡3例(手术早期死亡率5.9%)。死亡原因:1例术后围术期心梗导致低心排,1例顽固性心律失常,1例因脑栓塞在术后40d死亡。4例需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2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再次清创处理。随访2-39月(平均15.5个月),患者均无心绞痛再次发作。B超检查显示双侧乳内动脉均通畅。结论: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近期效果比较满意,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9.
温昭科  毛志福  林辉 《微创医学》2006,1(3):167-169
目的评价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4例冠心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1例患者使用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中用CTS或Guidant组织固定器进行冠状动脉搭桥。选用的血管材料有左乳内动脉53根、右乳内动脉3根、桡动脉18根、大隐静脉152根、头静脉1根。结果72例治愈;共搭桥227根,平均3.07根,病人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术后住院8~45d,平均(18.03±5.24)d。死亡2例,1例为使用IABP后肾功能衰竭;1例为术后呼吸衰竭。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有效,不仅适用于多支病变患者,而且也适用于危重病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手术特点。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7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实验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0P—CABG)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冠心病患者病情的改变情况以及两种手术方法的特点。结果两组患者的病情同治疗前相比均有一定改善,但实验组病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手术的并发症非常少,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的手术治疗方法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所取得的效果较好,临床价值非常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