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路志正辨治胸痹心痛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涛  杨凤鸣 《河南中医》2011,31(6):589-591
路志正教授善调脾胃以治疗胸痹。治疗肾心痛,宜抓住肾虚的本,兼顾心痛的标;辨治肝心痛当首辨病位、脏腑与气血。路老在胸痹临证中还善于运用调和营卫法治疗,首选桂枝汤。  相似文献   

2.
《千金要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通过分析书中对胸痹的论治,认为其宗仲景之遗法,在病因病机,遣方用药方面多有继承,并在仲景学术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脏腑辨证以心、肺、脾胃、肝、肾为主论治胸痹,对临证辨治产生深远的影响;孙思邈在对胸痹内治法创新的同时,开创了熨法、针灸等外治法治疗胸痹,启迪后世。  相似文献   

3.
《杂病证治准绳》认为胸痹的病机多与气机不畅有关,将胸痹分为寒凝闭阻、水湿内停、气滞痰阻、情志不遂四种证型,以调理气机升降为主,兼以散寒、化湿、祛瘀。重视脾胃、权衡气机升降是《杂病证治准绳》体现的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7,(8):1575-157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来探究李东垣治疗脾胃病遣方用药的规律。方法:将李东垣创立的74首方剂分为脾胃虚损、饮食内伤、饮酒损伤3组,并运用数据处理软件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对其进行整理和挖掘,并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结果:李东垣论治脾胃病以虚损为本,以调畅气机和祛除湿浊为治;病机方面,脾胃虚损组以虚损为主,饮食内伤组虚实并举,饮酒损伤组以邪实为重,各不相同。治疗方面,脾胃虚损组以甘温补中法为主,食饮损伤组则以辛开苦降法为治。其外,擅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食饮损伤而致的痞痛积聚。结论:李东垣擅长用辛开苦降法治疗以食饮损伤为主的脾胃病,甘温补中法则多用于以脾胃虚损为主的脾胃病,并且从血证角度论治痞痛积聚丰富了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前小儿疾病仍以脾胃病居多,众医家治疗方法各异,但以消食健脾法居多。小儿因其生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结合风邪致病特点,风为百病之长,故风邪为引起多种疾病的重要病因。常克在临床中提出基于风邪论治脾胃病,认为风邪可由外感触发或伤风内动、内外兼杂而致脾胃病,临证治疗上应分清标本虚实,以祛除外风、平息内风为法,佐以运脾调肝,采用保风汤、行匀散等自拟方加减治之,针对与风邪相关的脾胃病疗效显著,可为今后治疗脾胃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探讨以疏肝理气活血法治疗胸痹的机制及方法。分析情志异常所致胸痹心痛与心、肝二脏的关系,归纳胸痹病机为心脉痹阻、气机不畅,法当调畅气机,通络止痛为主,达到“气行则血行”目的。中药药理作用及临床实践分析治疗当以疏肝理气活血为法。临床运用时当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痛"与"真心痛"的范畴。其病位虽在心,但与脾胃关系密切,心脾气血相互影响,脾胃与心之经络相通,心脾神志相合。脾胃功能失调,子病及母,母子同病,致心脉失养或者心脉堵塞,故胸痹心痛发作。治疗当补益心脾气血、温补脾阳、化痰祛瘀、调畅情志。  相似文献   

8.
张庆祥教授认为,湿热型胸痹的病因病机是现代人劳逸过度、过食肥甘、情志失调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易损伤脾胃,导致气血虚弱,水湿内停,气机阻滞,久而化热,湿热相合,阻滞于中焦,波及上焦,胸中气阻,不通而痛。其病机关键在于气滞。柴平汤出自《景岳全书》,由小柴胡汤与平胃散合方而成,具有舒展气机,清化湿热,燥湿和中之效。张庆祥教授治疗湿热型胸痹时,提倡标本兼顾,攻补兼施,以"气血通调,百病不生"为指导思想,运用和法,以调畅气机为主,佐以清热化湿。治疗时以柴平汤为基本方,根据患者的病情酌情加减,可使正气得充,湿热外透。  相似文献   

9.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路志正教授精通中医典籍 ,对脾胃学说的研究造诣尤深 ,行医 6 0余年 ,形成一套独特的临床经验 ,善用调理脾胃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其中运用调理脾胃法辨治胸痹是路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组成部分。现就笔者学习心得简介如下。1 路老调理脾胃治胸痹的理论依据路老认为 ,胸痹病虽有虚、实、寒、热之分 ,在气在血之异 ,然胸中阳气虚衰 ,邪气乘虚入侵阳位 ,痹阻气机则是共同的发病机理 ,气虚、血少、湿蕴、痰阻、血瘀、寒凝是胸痹的主要病因。胸中阳气 ,又名宗气 ,是心肺二脏功能的总概括。宗气的强弱 ,与脾胃的健运与否有直接…  相似文献   

10.
王庆国教授数10年来致力于脾胃病的中医临床辨治研究,尤其深谙经方治疗脾胃病之秘法,提出“少阳为表里之枢,脾胃为升降之枢,临床诊疗调枢为要”的临证辨治纲要。临证治疗脾胃病时,重视调少阳枢机重在运转枢机、疏利肝胆,调脾胃枢机重在补泻兼施、寒热同调,同时注重辨病辨证、中西合璧。善用半夏泻心汤、乌梅丸、柴胡桂枝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脾胃病。  相似文献   

11.
浅谈调理脾胃治疗胸痹心痛病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金匮要略》中关于胸痹心痛病的病机出发,结合经典和临床体会,探讨了脾胃在胸痹心痛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提出了调理脾胃治疗胸痹心痛的思路,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2.
姜莉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及研究30余年,在治疗脾胃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方面有独到的诊治经验,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肾阳虚型者十之八九,"水寒土湿"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致病之根本,气机阻滞、瘀血胃络、痰湿中阻为发病之源,为本虚标实之疾。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补火生土法治其本,配以调畅气机、化瘀通络、燥湿化痰治其标,提倡治本为主兼除其标,主张以扶阳之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予吴萸四逆汤扶阳固本,从而阻断或延缓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光耀  王兴华 《吉林中医药》2013,(12):1288-1290
王兴华教授认为,胃病有家族倾向,与遗传体质和后天失调相关,了解家庭成员以及直系亲属病谱,有利于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转归。辨证属于脾肾阳虚,中州失养,治以温补脾肾,健中助运;湿热内阻,胃气郁滞,治以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肝胃不和,气滞不通,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胃阴亏虚,中州失养,治以养阴益胃,健中助运;瘀血停滞,郁阻脉络,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护膜;寒邪客胃,凝滞不通,治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饮食积滞,脾胃不和,治以消食导滞,运脾和胃。  相似文献   

14.
廖志峰主任医师在脾胃病的中医治疗方面经验丰富。他重视从本脏论治脾胃病,强调据证立法,精究方药配伍,临床疗效突出,临证时以"从脾胃本脏论治脾胃病"为基本守则;立法用药注重升脾阳,祛湿滞,养胃阴,调气机,化瘀血。  相似文献   

15.
调理脾胃针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取效机理。方法:将12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在常规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取穴以调理脾胃为目的,对照组以眼周穴位为主治疗。以眼底状况、血糖、血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调理脾胃针法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眼底状况,而且对患者的糖、脂代谢和NO、ET水平都有良性的调节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调理脾胃针法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其取效机制可能与调节了血管活性物质NO、ET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和针灸治疗的临床思路,概括病机特点,总结治疗规律,对近10年的52篇针灸临床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根据中医针灸理论,结合笔者的临床体会进行了论述.认为本病以气阴两虚为本,血瘀脉络为标;常多脏受累同病,但重在肝、肾、脾、胃.治疗原则当标本兼顾,以通为要,从整体入手,调理脏腑.组方配穴常用四肢穴配合脏腑俞募穴,远近结合,佐以随证配穴.针灸疗法应早期介入,多法合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的"久病入络"学术思想,其理论揭示了一般疾病发展的共同规律和邪气入深的共同通路,并指出其主要病理机转为络中气滞,血瘀或痰阻,在治疗上主用清络宣通、虫蚁搜剔之法,形成了系统的"久病入络"体系。笔者根据多年临证,体会到痹症日久迁延不愈,痰浊、瘀浊相互搏结,蕴结成毒,浊毒流注全身,导致恶性循环。故在从毒论治痹病的基础上,宗叶氏之法,以涤痰祛瘀,搜剔经络,解毒排毒为治法,运用涤痰蠲痹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  相似文献   

18.
儿童过敏性紫癜免疫因子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紫癜属"葡萄疫"、"斑毒"等范畴,为六淫之邪侵袭,伤及血络,血不循常道,或摄食异物,素体不受,或药物过敏,致热毒入侵,热伤血络,血溢脉外,渗于肌肤而发斑。从IL-6发病机制、临床观察(西医、中医),VCAM-1发病机制、临床观察(西医、中医)等方面,介绍儿童过敏性紫癜免疫因子研究概况。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多种免疫因子参与发病,IL-6及VCAM-1参与过敏性紫癜发病过程。过敏性紫癜治疗、预后及肾损害评估仍需大量临床研究,重视中医四诊结合辨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中医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总结了中医药辨证治疗胸痹经验,包括宽胸理气、活血止痛法、活血理气法、益气活血法、益气养阴法等特色治疗方法,并用中医理论进行了初步分析,阐明中医治疗胸痹的理论依据和证治体会.  相似文献   

20.
王婷  马晓莉 《环球中医药》2013,6(2):147-150
粘连性肠梗阻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中医认为本病是由气滞、血瘀、不通所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法,故配合西医常规治疗,采用中药外治法从通里攻下、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人手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取得了一定疗效。临床运用中药外治主要包括中药敷脐、中药肛滴及中药灌肠三种常见外治方式,药物以理气药、攻下药、活血药多用。本文对中药外治法辅助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