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icroRNAs(miRNAs)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单链小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通过与靶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互补配对后在转录后水平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导致mRNA的降解或抑制其翻译成蛋白质。脑缺血时miRNA的基因表达谱随缺血时间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同时miRNA可以通过对相关靶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成蛋白质,或使相关靶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成蛋白质后,调节其下游基因在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作用,从而在脑缺血发生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ibonucleic acids,miRNAs)是一种基因编码长度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s,RNA)分子,通过介导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降解或转录抑制来调控蛋白质合成。miRNAs不仅与神经细胞发育、分化及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而且在脑缺血缺氧后表达发生上调或下调,直接影响到下游蛋白质合成,并且与缺血耐受也有直接关系。通过对脑缺血缺氧后表达发生改变的miRNAs进行调控,可能为卒中的治疗开启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ibonucleic acids,miRNA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对基因表达调控具有 调节作用的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分子,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miRNAs在缺血性卒中的病因、 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本文对有关缺血性卒中的多种危险因素、生物学标记物以及治疗 手段等方面的miRNAs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能够为miRNAs相关的卒中基础、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一类非编码的小分子RNA,它们基于与靶mRNA的序列互补来降解mRNA和抑制蛋白质翻译,从而影响靶蛋白的表达。miRNA与脑缺血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成为诊断脑缺血的生物标记物。现对miRNA与脑缺血的相关性做一综述,为脑缺血的临床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微小核糖核酸( microRNA,miRNA)是一种不编码蛋白质的小RNA分子,可以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广泛参与了个体发育、细胞增殖凋亡等生命活动.近年的研究也显示miRNA的调控障碍以及编码序列的改变与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在内的多种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且精神药物的治疗作用可能与miRNA表达谱的改变有关.我们就目前miRNA在精神疾病及治疗药物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海马区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表达及活性变化。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后4、8、12、24、48、72h组和假手术组,每组6只。采用核糖核酸酶保护实验检测11β-HSD1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方法分析11β—HSD1蛋白表达水平变化,采用薄层层析(TLC)方法检测11β-HSD1酶活性。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区11β-HSD1表达增强,并于再灌注后24h达高峰,且11β-HSD1酶的活性也呈现类似变化规律。结论海马区11β—HSD1表达和活性的异常可能参与了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沙土鼠全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间黏附分子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沙土鼠短暂性全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63只沙土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组)和阿司匹林干预组(阿司匹林组)。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阿司匹林干预对二者表达的影响。结果 (1)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脑缺血-再灌注24h,脑缺血组动物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开始增加,3d后明显增强,至7d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阿司匹林组动物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在所有观察时限均明显低于脑缺血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变化: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限,脑缺血组动物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均呈弱阳性;而阿司匹林组表达则呈强阳性。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可诱导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上调,并抑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和增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而获得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长单一序列区(unique l ong r egion 8 3,UL83)基因是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 ytomegalovirus, HCMV)感染再激活标志。本研究拟探索UL83对HCMV感染后人脑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中不稳定斑块破裂相关因子,如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以及血管内皮生 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 方法 ①采用流式细胞仪确定amidite荧光素(fluorescein amidite,FAM)标记的小干扰核糖核酸(small interfering ribonucleic acid,siRNA)通过脂质体转入人脑VSMC的转染效率;②将3条化学合成siRNA通 过脂质体转染入已感染HCMV AD169株(MOI=10)的人脑VSMC当中,结合空白组、接毒组及接毒无效 干扰组筛选抑制UL83基因最强siRNA;③分别检测HCMV AD169株(MOI=10)感染人脑VSMC后0 h、6 h、 12 h、24 h、48 h以及72 h Ang-1、Ang-2及VEGF-A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RNA)及蛋 白表达变化;④分别检测空白组、接毒高效干扰组、接毒无效干扰组及接毒组在感染48 h后Ang-1、 Ang-2及VEGF-A的mRNA及感染72 h后上述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转染6 h后,95.59%人脑VSMC转染了FAM标记siRNA。感染HCMV AD169株(MOI=10)的人脑 VSMC在转染siRNA 48 h后,siRNA转染组与接毒组相比,UL83 mRNA相对表达量最多下降78.7%;转染 si RNA72 h后,UL83编码的pp65蛋白相对表达量最多下降81.3%。人脑VSMC感染HCMV AD169株(MOI= 10)0 h、6 h、12 h、24 h、48 h以及72 h时后,Ang-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逐渐下降(P <0.01),Ang-2 及VEGF-A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则逐渐增加(P <0.01)。而通过转染高效siRNA抑制HCMV AD169株 UL83基因,使得Ang-1表达下降,Ang-2和VEGF-A表达增加均被抑制。 结论 H CMV AD169株具有同时促进人脑VSMC中Ang-1表达降低,Ang-2及VEGF-A表达增加功能。而通 过siRNA抑制HCMV AD169株UL83基因表达能够阻止上述变化。提示HCMV可能通过UL83基因造成靶细 胞产生促血管新生微环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2(TLR2)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大鼠脑组织中TLR2蛋白表达水平,并实时定量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大鼠局灶性缺血脑组织中TLR2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有TLR2阳性表达,对照组无TLR2阳性表达;局灶性缺血脑组织TLR2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1)。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中TLR2表达水平上调,提示TLR2可能参与了局灶性脑缺血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