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常认为急性心肌梗塞(AMI),变异型心绞痛、休息心绞痛和运动试验中伴有胸痛的ST段抬高往往提示存在严重心肌缺血,但对动态心电图监测所呈现的无症状短暂ST段抬高的意义尚未清楚,尤其是AMI后的短暂ST段抬高及其与缺血的关系仍有争议。本文作者通过对203例AMI的研究,力图弄清短暂ST段抬高的发生率、特征及并发症。方法:203例AMI患者(男154,女49),均龄58岁,接受了动态ST段监测,其中前侧壁MI 93例(46%),下后壁MI 110例(54%);非Q波MI 47例(23%);接受溶栓治疗者36例(18%);再梗塞46例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远隔导联ST段压低患者在临床上常见,但其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关系尚存在分歧。为此,我们对该类患者进行各项指标观察,旨在进一步证实AMI合并远隔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关系。临床资料:从急诊科ICU病房随机抽取50例合并远隔导联ST压低的AMI患者定为A组(ST段压低平均0.18mv)。另取50例无ST段压低的AMI患者定为B组。上述100例AMI患者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38~80岁,平均63.9岁。其中下壁心梗44例,高侧壁心梗10例,前间壁、前壁、广泛前壁心梗35例,下壁合并正后壁心梗6例,下壁合并前间壁心梗1例,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测定血钾含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MI早期血钾浓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和梗塞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确诊的46例AMI患者入院时即测血清钾并排除其他可引起血清钾含量变化的疾病和因素。采血时间距发病1~23小时。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定为低血钾。结果:46例AMI患者血钾浓度平均为3.54±0.61mmol/L,低血钾25例,其中前壁心梗23例(占92.0%),右室心梗2例(占8.0%)。前壁心梗血钾(3.12±0.35)显著低于下壁心梗(4.11±0.43,P<0.01)和右室心梗(3.78±0.6,P<0.05)。25例低血钾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84.0%(21/25)显著高于21例血钾正常者14.3%(3/21)。结论:AMI早期出现低血钾症时应及时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以提高血钾以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梗早期心电图出现对应性 ST 段压低究竟提示多支冠脉病变预后不佳,还是一种良性的电现象,众说不一。本文研究接受溶栓治疗的258例急性心梗患者,再评价心梗伴对应性 ST 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所有病例根据急性心梗入院心电图分成二组。组Ⅰ:心梗不伴有对应性 ST 段压低;组Ⅱ:心梗伴对应性 ST 段压低(即下壁梗死伴 I、aVL、V_1~V_4导联S-T 段压低,前壁梗死伴Ⅱ、Ⅲ、avF 导联 ST 段压低)。观察记录:1.发病至入院时间;2.发病10天左右症状限制性平板运动试验(修正的 Bruce 标准)心电图 ST 段的变化;3.200例<70岁、发病30天左右行冠脉造影所测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后(AMI)后短期内短暂性心肌缺血(TMI)的发生情况及特点。对象及方法:AMI 203例(男152例,女51例),年龄34~76(平均58)岁。以Oxford Medilog 4000——Ⅱ型机行单导联监测。早期(3~15日,平均6.4日)监测201例及晚期(22~93日,平均38日)监测177例,均分别动态监测24小时。患者自行准确记录症状发作及终止时间、活动量。TMI的诊断标准为ST段呈水平型/下斜形压低≥-1.0mm(于J点后80ms处测量)、并持续30秒以上。另外,研究对象中有101例服用过β阻滞剂  相似文献   

6.
2001~2004年,我院采用溶栓治疗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6例中,男38例,女8例;年龄54~75(65.2±7.2)岁。其中前壁心梗22例,前壁合并下壁心梗10例,后壁心梗8例,广泛前壁并高侧壁心梗4例,心内膜下心梗2例。46例中首次心肌梗死者34例,再发心机梗死者12例;发病在6h以内者31例,6~12h15例;心电图ST段抬高者35例,胸痛持续30min以上含化硝酸甘油不缓解者29例。在一般治疗(卧床、吸氧、止痛、扩冠)基础上应用尿激酶50万U加生理盐水20ml溶解后静推,静推约10min,而后给予5%葡萄糖溶液150ml加入尿…  相似文献   

7.
aVL导联ST段压低在诊断右室梗死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aVL导联ST段压低(STaVL↓)在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室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3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分别以aVL导联ST段压低≥0.1mV或V4R导联ST段抬高≥0.1mV为判断标准分析其诊断右室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进行比较。结果明确诊断右室梗死54例(42%),STaVL↓诊断右室梗死的敏感性高于STV4R↑(93%与85%,p=0.221),特异性低于STV4R↑(87%与93%,p=0.174),但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以aVL导联ST段压低≥0.1mV为判断标准,可有效识别急性下壁心梗患者的右室梗死。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ST段改变对预后的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60、90和180 min心电图sT段下降50%对早期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将95例AMI患者在溶栓后60、90和180 min记录的心电图分为ST段下降≥50%组和ST段下降<50%组,比较不同时期两组间36 d的心脏性死亡率和功能。结果:在每个研究时间与溶栓前基础心电图的ST段抬高最大导联比较,ST段下降<50%组较ST段下降≥50%组,心脏性死亡率和射血分数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这一关系随梗死部位不同有变化。下壁梗死只有60 min心电图可预测心脏性死亡(P<0.05)。前壁梗死只有溶栓后60和90 min心电图ST段下降<50%组较ST段下降≥50%组左心功能明显下降(P<0.05)。结论:用心电图监测AMI溶栓后ST段的变化,是一种预测早期临床预后和检出高危患者简便而可靠的方法。AMI溶栓后60 min心电图预测临床预后似乎比90和180 min心电图更好。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明显增多。2000年6月~2001年12月,我院急症科共收治70岁以上AMI患者30例,应用静脉内溶栓治疗,取得较好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均符合AMI诊断且无溶栓禁忌症,发病在6小时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70~81岁。梗死部位:前壁心梗13例,下后壁心梗8例(其中2例合并右心室梗死),前壁加下壁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梗塞区ST段上升常伴有远距离对应性ST段下降。作者对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对应性ST段下降作了分析。对象和方法258例AMI,其中男性201例,年龄33~79(平均56.9)岁。前壁AMI130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 ,73岁 ,持续性心前区痛 1h入院。发病 1~ 3h内心电图 :窦性心律时示下壁及右室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 ,伴V2~V6 导联ST段下斜型明显下移 ;室性逸搏心律时V2 ~V6 导联QRS波呈R或Rs型伴ST段弓背或斜直型抬高 0 .2~ 0 .8mV ,T波直立或高耸。心肌酶结果及心电图动态演变符合下壁、右室Q波性AMI及前壁非Q波性AMI。提示梗死性室性逸搏心律可揭示非Q波性AMI。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研究证实 ,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与静脉溶栓相比 ,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再梗死率和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而冠状动脉内支架应用 ,有效地降低了冠脉再狭窄的发生率。 1999年 4月~ 2 0 0 0年 9月我们为 2 8例 AMI患者应用了冠状动脉内支架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2 8例 AMI中 ,男 18例 ,女 10例 ;年龄 47~ 79岁 ,平均 5 6~ 9.2岁。其中前壁及广泛前壁心梗 16例 ,下壁 侧壁心梗 2例 ,下壁心梗 5例 ,后壁心梗 2例 ,前壁 下壁心梗 3例。既往有糖尿病史 12例 ,高血压史 2 1例 ;心功能 1~ 2级 2…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变异、QT离散度与心脏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心肌梗死 ( AMI)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直接影响心肌梗死 ( MI)患者的预后。我们通过对 46例 AMI患者采用频谱分析法在监测心率变异( HRV)的同时测定 QT离散度 ( QTd)及 MI后心脏事件的发生 ,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AMI后 HRV、QTd与心脏事件的相关性。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AMI组 :46例均为病程在 1周内且符合 WHO诊断标准的 AMI患者 ,并除外药物、电解质等影响因素。 46例中男 36例 ,女 1 0例 ,年龄 49~ 79(平均63.8)岁。其中前壁梗死 2 8例 ,间壁梗死 8例 ,下壁、侧壁梗死 8例 ,正后壁 2例。合并心律失常 6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心电图ST段抬高和QRS记分估测梗死面积的方法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172例患者,年龄50~75岁,男140例,女32例,分为单纯静脉溶栓组和静脉 冠状动脉内溶栓组.应用心电图ST段抬高和QRS记分估测梗死面积的方法计算溶栓前后梗死面积和其差值.结果溶栓成功可使23.95%(P<0.01)心肌获得挽救,其中前壁梗死预测面积和实际面积差值达-22.45%,(P<0.01)下壁梗死面积差值分别达-31.72%(P<0.03)和26.66%(P<0.05).前壁与下壁梗死面积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心电图分析溶栓前后的梗死面积,静脉 冠脉溶栓组比单纯静脉溶栓组梗死面积差值增加8.04%.二组间前壁心梗和下壁心梗QRS记分面积和梗死面积差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溶栓成功可使更多心肌获得挽救,提示静脉 冠脉溶栓疗法可能优于单纯静脉溶栓,且与梗死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15.
对象为入院初次心电图确有急性心肌梗塞(AMI)表现并有心肌酶水平增高者。平均60(41~72)岁的50(男37、女13)例首次AMI 患者中,前壁梗塞23例,下壁梗塞27例。入院即刻,随后6~12小时,第2、3、5和7天,第6周,记录体表心室后电位活动各一次。在未经处理的心电图上,R 波终末最陡段延长线和 R 波顶峰后100ms 处 ST 段延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 ,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其效果依赖于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 (冠脉 )再通。我们在实践中发现 ,溶栓过程中 ST段漂移 ,有助于早期预测冠脉再通。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确诊并收治住院的 AMI患者 48例 ,男 41例 ,女 7例。年龄 30~ 76(平均 53.2 )岁。前壁梗死 1 8例 ,前间壁梗死 4例 ,下壁梗死 2 6例。1 .2   方法发病 1 2 h以内 ,持续性胸痛不缓解 ,心电图 ST段抬高 ,无溶栓禁忌证 ,给予尿激酶 1 50万 IU,加入生理盐水 1 0 0 ml中 30 min内静脉滴入。尿激酶滴注前、滴注后即刻及 2 h内每 0 .5h描记心电图 …  相似文献   

17.
在动态心电图上,发现一过性心肌缺血的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不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论是否伴有严重左室功能受损或严重窦性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上 ST 段压低(STD)者一年死亡率都成倍上升。但其与临床指标相比的独立预测价值,以及 STD 的频度、持续时间和幅度的预后意义尚不清楚。本文旨在对此作进一步探讨。方法:以203例急性心梗患者为对象。201例在早期(3~15天,平均6天),177例在晚期(22~93天,平均38天),用 Oxford Medilog 400-Ⅱ型机,主要取CM_s,导联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阳性标准:≥30秒的ST 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0mm;若本来卧位 STD≥0.5mm,则须另外压低1.0mm以上。随后至少一年。结果:STD 在早期检查阳性率为14%、晚期为32%,且极大多数(早期85%,晚期94%)无症状。住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下壁急性心梗 (AMI)时侧壁、下壁导联ST段压低 ,对梗死相关动脉的判别价值。方法 将 2 4例下壁AMI早期ECG与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①下壁AMI 62 5 %RCA阻塞 ,2 5 %LCX阻塞 ,②STⅠ、aVL下降≥ 0 1mV诊断RCA的敏感性 93 3 % ,特异性 83 4%。STaVL >STⅠ 诊断RCA阻塞敏感性 73 3 % ,特异性 10 0 % ;STⅢ  >STⅡ 诊断RCA阻塞敏感性 86 7% ,特异性 83 4% ;STⅡ  >STⅢ 诊断LCX阻塞敏感性66 7% ,特异性 10 0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特征性改变,评估室性电风暴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有高血压并ST段抬高AMI室性电风暴(室速或室颤)患者367例(电风暴组)及无高血压室性电风暴AMI患者120例(无电风暴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和持续心电监护,分析心电图特征与临床高危特点。结果室性电风暴组患者心电图可见心房终末电位异常、∑ST段抬高振幅增高、ST段抬高导联数增多、QTc间期延长、对应导联ST段振幅下移发生率高,梗死部位以前壁或复合前壁、左前降支合并回旋支或(和)右冠脉完全闭塞多支病变为主,与无室性电风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临床并发泵衰竭、AMI扩展、住院病死率、室性电风暴AMI发病后6h内发生率明显增多(P0.01)。结论高血压并ST段抬高AMI室性电风暴患者,心电图多项指标异常对临床预后险恶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脏破裂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脏破裂的特点。方法:连续入选2004年1月至2006年2月收入我院心内科监护室(CCU)确诊为AMI患者共1324例,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心脏破裂18例。结果:前壁梗死509例,下壁梗死528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287例。发生心脏破裂18例(1.36%),其中游离壁破裂9例,室间隔穿孔9例。13例发病72h内破裂,5例在发病4~7d破裂。男性8例(8/973,0.82%),女性10例(10/351,2.85%),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05)。发生心脏破裂患者年龄[(72.6±8.2)岁]明显高于无破裂者[(63.3±12.2)岁,P=0.000]。成功再灌注治疗者心脏破裂发生率(5/575,0.87%)明显少于无再灌注者(13/749,1.74%,P=0.041)。所有合并心脏破裂者全部死亡。前壁梗死合并心脏破裂的发生明显多于下壁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2.16%,1.32%,0%,P=0.041)。结论:AMI合并心脏破裂的发生率为1.36%,其预后极差。女性、高龄、前壁梗死患者易于发生心脏破裂。成功再灌注治疗减少心脏破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