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顾永昊  柯根杰  王林  何勤  周恩亮 《眼科研究》2014,32(11):1010-1013
背景 研究表明,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家族成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发(DR)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但是否MMPs抑制剂能改善MMPs对血-视网膜屏障(BRB)的破坏作用尚不十分清楚.目的 探讨人工合成MMPs抑制剂GM6001对糖尿病大鼠BRB的影响.方法 24只成年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GM6001组.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腹腔内注射法诱导大鼠糖尿病模型,对照组以相同的方法注射等体积枸橼酸盐缓冲液.造模成功后3d和14d,糖尿病+GM6001组大鼠玻璃体腔内注射10μl(100tμmol/L)GM6001各1次,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大鼠以相同的方法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注射后1个月摘取大鼠一侧眼球,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大鼠视网膜中MMP-2 mRNA和MMP-9 mRNA的相对表达量;用伊文思蓝(EB)灌注大鼠右侧颈静脉,120 min后以约120 mmHg(1 mmHg=0.133 kPa)的灌注压于大鼠左心室灌注枸橼酸钠缓冲液配制的质量分数1%多聚甲醛溶液,2 min后摘取大鼠另一侧眼球,观察大鼠视网膜EB的渗漏量.结果 RT-PCR检测显示MMP-2、MMP-9和GAPDH的反应条带分别位于436、536和484 bp.3个组大鼠视网膜中MMP-2 mRNA和MMP-9 mRNA相对表达量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336,P=0.000;F=8.742,P=0.002);其中糖尿病组和糖尿病+GM6001组大鼠视网膜中MMP-2 mRNA和MMP-9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糖尿病+GM6001组大鼠视网膜中MMP-2 mRNA和MMP-9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糖尿病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2).对照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GM6001组大鼠视网膜中标准化EB质量分数分别为(12.60±3.50)、(26.52±7.14)和(17.55±2.65) ng/mg,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032,P<0.01),其中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中标准化EB质量分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糖尿病+GM6001组较糖?  相似文献   

2.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具有复杂的病理表现和发生机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参与高血糖对脑缺血损伤的作用,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DR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有待深入研究.目的 探讨DR与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PF级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将枸橼酸缓冲液配置的链脲佐菌素(STZ)溶液按照60 mg/kg的剂量一次性腹腔内注射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血糖>16.7 mmol/L视为建模成功;对照组以同样的方法注射枸橼酸缓冲液.分别于造模后4周和12周处死大鼠并分离视网膜,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进行视网膜的组织形态学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磷酸化ERK1/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造模后4周和12周,糖尿病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174、13.771,P<0.05).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大鼠平均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糖尿病组大鼠饮水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70、18.725,P<0.05).与对照组大鼠比较,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变薄,外丛状层水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层、内核层及视细胞层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见,造模后4周和12周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阳性细胞数增加,相对表达量(A值)分别为3 197.1±13.1和7 202.0±56.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 152.8±16.1和2 337.0±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7、16.417,P<0.05).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视网膜磷酸化ERK1/2相对表达量(A值)为2 850.6±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 274.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71,P<0.05).结论 ERKl/2信号通路参与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早期DR,可能与RGCs和视细胞的凋亡及Müller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罗影  左中夫  张俏  薛坤  刘畅  闵连秋 《眼科新进展》2020,(11):1033-1037
目的 探讨葛花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pueraria,TFP)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采用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5 mg·kg-1)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成糖尿病组、TFP组及TFP+Brusatol组(Brusatol为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每组15只。另取15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造模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糖浓度、体质量、视网膜谷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视网膜Nrf2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S)蛋白表达。结果 造模12周后, 糖尿病组大鼠血糖浓度高于对照组,且均大于16.7 mmol·L-1;TFP组及TFP+Brusatol组血糖浓度均低于糖尿病组(均为P<0.05);糖尿病组、TFP组及TFP+Brusatol组大鼠体质量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糖尿病组和TFP+Brusatol组大鼠视网膜谷氨酸含量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TFP组谷氨酸含量低于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和TFP+Brusatol组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SOD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TFP组MDA含量低于糖尿病组,SOD活性高于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和TFP+Brusatol组大鼠视网膜GFAP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TFP组GFAP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糖尿病组(P<0.05)。将对照组Nrf2蛋白免疫荧光强度设定为100.00%,糖尿病组Nrf2蛋白免疫荧光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TFP组Nrf2蛋白免疫荧光强度高于糖尿病组(P<0.05),而TFP+Brusatol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Nrf2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糖尿病组和TFP+Brusatol组大鼠视网膜HO-1和GS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TFP组大鼠视网膜Nrf2、HO-1及GS蛋白表达均高于糖尿病组(均为P<0.05),而TFP+Brusatol组与对照组大鼠视网膜Nrf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FP可通过降低血糖浓度,增强大鼠视网膜的抗氧化能力,进而保护糖尿病状态下受损的Müller细胞,其机制与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Ⅱ相酶诱导剂5,6-二氢环戊烯并1,2-二硫杂环戊烯-3-硫酮(CPDT)对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信号通路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CPDT保护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机制。方法 35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造模组2个组,造模组中造模成功者再随机分为糖尿病组、CPDT干预组2个组。正常组、造模组分别有8、27只大鼠。糖尿病组和CPDT干预组给予高脂高糖饲料饲养2个月,大鼠空腹12 h后按体重35 mg/kg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CPDT干预组成模后1周开始在高脂高糖饲料中添加CPDT。8周后检测3组大鼠血糖、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检测正常组和糖尿病组大鼠血脂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组大鼠视网膜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Nrf2、HO-1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rf2、HO-1在视网膜的表达。结果 25只大鼠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功率为92.6%。糖尿病组大鼠血脂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F总胆固醇=65.866,F甘油三酯=25.441,F低密度脂蛋白=38.889,P=0.000)。各组间大鼠血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12,P=0.000),且糖尿病组大鼠血糖显著高于正常组和CPDT干预组。各组间大鼠血清MDA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545,P=0.000),糖尿病组大鼠血清MDA高于正常组(t=10.523,P=0.000)和CPDT干预组(t=7.766,P=0.000)。各组大鼠视网膜Nrf2、HO-1 mR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Nrf2=19.503,PNrf2=0.000;F HO-1=9.737,P HO-1=0.001)。与糖尿病组相比,CPDT干预组大鼠视网膜Nrf2、HO-1 mRNA表达明显增高(tNrf2=3.399,P Nrf2=0.002;tHO-1=2.167,P HO-1=0.039)。各组大鼠视网膜Nrf2、HO-1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Nrf2=112.823,F HO-1=119.361,P=0.000)。与糖尿病组相比,CPDT干预组大鼠视网膜Nrf2、HO-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tNrf2=6.203,t HO-1=6.388,P=0.00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Nrf2、HO-1蛋白主要表达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各组大鼠视网膜Nrf2、HO-1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Nrf2=16.206,F HO-1=46.790,P=0.000)。CPDT干预组大鼠视网膜Nrf2、HO-1蛋白的表达量高于糖尿病组(tNrf2=3.172,P Nrf2=0.003;tHO-1=6.321,P HO-1=0.000),糖尿病组高于正常组(t Nrf2=2.679,P Nrf2=0.011;t HO-1=3.482,PHO-1=0.001)。结论 CPDT可能通过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诱导Nrf2和HO-1的表达,降低血糖、血清MDA含量,从而减轻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SPF级健康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模型组20只和葛根素组20只,模型组和葛根素组大鼠均接受链脲佐菌素左下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注射同样体积的枸橼酸盐溶液。造模后1周,葛根素组大鼠每天给予100 mg·kg-1葛根素单侧腹腔注射治疗,连续治疗6周。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天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体质量、血糖及血-视网膜屏障的损伤情况。应用TUNEL法检测大鼠的视网膜组织神经节细胞凋亡情况;采用ELISA检测各组大鼠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的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 (malonaldehyde,MDA)水平;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hospho-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p-ERK)、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E2核因子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2,Nrf2)、细胞外调节p-ERK的总蛋白(t-ERK)及P53的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低于正常对照组,血糖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葛根素组大鼠体质量高于模型组,血糖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伊凡斯兰渗透量为(10.63±3.21)μg·g-1,高于正常对照组[(2.87±1.09)μg·g-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葛根素组伊凡斯兰渗透量为(5.56±2.71)μg·g-1,低于模型组,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组大鼠神经节细胞凋亡指数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葛根素组低于模型组,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IL-1β、TNF-α及MD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SOD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葛根素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IL-1β、TNF-α及MDA水平低于模型组,SOD水平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模型组大鼠Nrf2、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葛根素组大鼠Nrf2、p-ERK的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组大鼠t-ERK 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的Bcl-2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53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葛根素组大鼠Bcl-2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53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葛根素可有效减缓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改善2型DR的进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rf2/ERK通路的激活,减轻视网膜组织的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张曙光  项杰  李燕  袁援生  马林昆 《眼科研究》2014,32(11):994-997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眼部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c-jun N末端激酶(JNK)作为一种凋亡基因,在糖尿病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研究已成为近些年的热点之一,而JNK3作为JNK的亚基因之一,在DR中的研究目前较少.目的 定量检测JNK3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探讨JNK3在DR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SPF级6~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48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30只糖尿病组小鼠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柠檬酸钠缓冲液溶解的质量分数1%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诱导糖尿病模型,18只对照组小鼠腹腔内注射等容量柠檬酸钠缓冲液.分别于造模后2、4、8周摘除小鼠左眼眼球,提取视网膜组织,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JNK3 mRNA在小鼠视网膜中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造模后2、4、8周,糖尿病组小鼠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75、-5.498、-5.347,P<0.01).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视网膜中JNK3 mRNA相对表达量(A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02.345,P<0.05;F时间 =131.679,P<0.05);其中造模后4周和8周糖尿病组小鼠视网膜中JNK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21±0.14和5.43±0.37,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54 ±0.42和2.26±0.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73、23.399,P<0.05);糖尿病组内比较可见,造模后8周小鼠视网膜中JNK3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2周和4周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756、16.857,P<0.05).结论 JNK3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中表达量上调,其早期表达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JNK3可能参与早期DR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背景 细胞凋亡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重要机制之一,氧化应激、高糖等可启动细胞凋亡通路,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是一种抗氧化应激药物,但其在DR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是否发挥视网膜细胞的保护作用尚不明确. 目的 观察tBHQ对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Bcl-2表达的影响,探讨tBHQ通过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信号通路对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 选取50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其中10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以正常饲料喂养;其余40只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周后空腹12h,然后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大鼠均衡分组,模型对照组大鼠继续给予高脂高糖饮食,tBHQ干预组大鼠于造模后1周在高脂高糖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1% tBHQ进行干预,各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4周和12周收集大鼠心脏全血,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PG),血浆总胆固醇(TC)、总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VEGF、bcl-2蛋白的表达分布;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定量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Bcl-2 mRNA和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 35只大鼠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各组大鼠造模后不同时间点FINs含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2.480,P=0.000;F时间=7.636,P=0.008).各组间大鼠血浆FPG、TC、TG和LDL-C含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PG:F分组=78.531,P=0.000;TC:F分组=28.049,P=0.000;TG:F分组=13.108,P=0.000;LDL-C:F分组=6.804,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Bcl-2和VEGF蛋白主要表达于视网膜各层的血管、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层、内核层和外核层.各组间大鼠视网膜中VEGF和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EGF:F分组=11.805,P=0.000;bcl-2:F分组=22.943,P=0.000);tBHQ干预组大鼠造模后12周视网膜中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造模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造模后不同时间点视网膜中VEGF和Bcl-2 mRNA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EGF:F分组=79.220,P=0.000;F时间=6.090,P<0.05;Bcl-2:F分组=105.000,P=0.000;F时间=13.170,P=0.001).其中造模后4周和12周模型对照组和tBHQ干预组大鼠视网膜中VEGF和Bcl-2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BHQ干预组大鼠视网膜中Bcl-2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BHQ干预组大鼠造模后12周视网膜中VEGF和Bcl-2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造模后4周,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tBHQ可通过下调视网膜中VEGF的表达和上调bcl-2的表达对DR发挥抗氧化损伤和抗凋亡作用.此外,tBHQ对糖尿病大鼠可能有降血糖、调节胰岛素、降血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代艳  王晓莉  陈小虎  胡波 《眼科研究》2012,30(12):1086-1089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脂联素可以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降低血管细胞间黏附能力等影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脂联素与一氧化氮合酶(NOS)的作用关系报道较少。目的观察脂联素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8~10周龄雌性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脂联素组及糖尿病对照组各15只。脂联素组及糖尿病对照组大鼠用一次性腹腔注射四氧嘧啶法建立糖尿病模型,注射24h后测空腹血糖值〉16mmol/L、尿糖〉+++为造模成功,纳入研究共24只糖尿病大鼠。脂联素组大鼠给予10μg/kg重组脂联素注射。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脂联素蛋白在正常对照组、脂联素组及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的定量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NOS在各组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和定位。结果正常对照组、脂联素组及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脂联素蛋白含量(脂联素/p—actin)分别为0.85±0.21、0.79±0.17和0.42±0.08,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36,P=0.000);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视网膜脂联素蛋白较正常对照组和脂联素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6.615,P=0.000;q=6.026,P=0.000)。正常对照组、脂联素组、糖尿病对照组NOS阳性反应强度的4值分别为0.244±0.035、0.262±0.032和0.367±0.066,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52,P=0.001);糖尿病对照组NOS含量较正常对照组、脂联素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488,P=0.002;q=3.079,P=0.005)。NOS主要表达于视网膜内核层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层。结论脂联素可下调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NOS的含量,减少NO在视网膜中的生成,减轻NO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伤,从而延缓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桦褐孔菌多糖经Nrf2信号通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取12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10只、糖尿病组10只、IOP组(给予大鼠桦褐孔菌多糖300 mg·kg-1)10只和抑制剂组(给予大鼠桦褐孔菌多糖300 mg·kg-1+锌原卟啉20 mg·kg-1)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10 g·L-1链脲佐菌素(60 mg·kg-1)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桦褐孔菌多糖采用灌胃法给药;抑制剂组在桦褐孔菌多糖灌胃前24 h将锌原卟啉经腹腔注射给大鼠。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灌胃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并于12周后禁食不禁水12 h后进行实验。将分离到的新鲜视网膜,石蜡包埋,切片,用于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视网膜样品组织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采用HE染色观察视网膜形态并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细胞HO-1阳性染色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HO-1、Nrf2和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 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IOP组、抑制剂组大鼠体质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血糖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造模后,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SOD、GSH的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1);MD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OP组视网膜组织中SOD、GSH含量高于糖尿病组及抑制剂组,MDA含量显著低于糖尿病组及抑制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抑制剂组和IOP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密度分别为(2300±100)个·mm-2、(1400±100)个·mm-2 、(1505±95)个·mm-2、(2250±95)个·mm-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糖尿病组HO-1、Nrf2及COX-2蛋白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1)。IOP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HO-1、Nrf2蛋白表达高于糖尿病组,COX-2蛋白的表达低于糖尿病组(均为P<0.01);抑制剂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HO-1、Nrf2蛋白表达低于IOP组,COX-2蛋白的表达高于IO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 桦褐孔菌多糖能够通过激活Nrf2通路降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s,NGF)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 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治疗组,每组8只.后两组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模型诱导成功后,治疗组给予腹腔注射鼠NGF(800 U·kg-1),每天1次.对照组、糖尿病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12周后,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视网膜突触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突触素、Caspase-3的表达.结果 3组间MDA含量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46,P<0.01);糖尿病组MD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较糖尿病组明显降低(P<0.01).3组间SOD活性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6,P<0.01);糖尿病组SOD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较糖尿病组明显升高(P<0.01).3组间突触素免疫荧光强度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5.42,P<0.01),糖尿病组较对照组荧光强度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较糖尿病组荧光强度明显升高(P<0.01).3组间突触素相对表达量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7,P<0.01).糖尿病组较对照组突触素表达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较糖尿病组明显增多(P<0.01).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3组间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7.13,P<0.01).糖尿病组Caspase-3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治疗组较糖尿病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NGF通过降低糖尿病视网膜氧化应激,抑制了细胞凋亡,恢复了视网膜突触数量.提示NGF可能通过氧化应激途径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突触可塑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是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机制研究常用的动物模型,以往主要用离体眼球进行观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可活体观察眼底,但目前FFA和OCT联合用于DR模型的观察尚未报道. 目的 将FFA和OCT联合用于STZ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的眼底检查,动态观察糖尿病模型早期阶段视网膜血管的渗漏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60只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糖尿病组大鼠一次性腹腔内注射溶于柠檬酸钠溶液的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以同样的方式注射柠檬酸钠溶液.分别于造模前及造模成功后第4、8、12周在大鼠全身麻醉状态下采用FFA联合Spectralis HRA+OCT(SD-OCT)动态观察和比较各组大鼠左眼视网膜血管的渗漏情况及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FFA检查时大鼠腹腔内注射质量分数20%荧光素钠(0.012 ml/g)并快速观察视盘及上方、下方、鼻侧、颞侧、鼻上、鼻下、颞上、颞下视网膜共9个方位的视网膜血管情况,OCT检查时测量距视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2个视盘直径(DD)处的视网膜厚度.采用组织病理学检查测量视网膜厚度并与OCT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FFA检查结果显示,大鼠的视盘位于视网膜中央,血管走行呈放射状.荧光素钠注射后60 s背景荧光消失,需重复注射.至造模成功后12周,各组大鼠视网膜均未发现荧光素渗漏.OCT结果显示,正常SD大鼠的OCT图像与人类相似,共分为十层,与组织病理学检测的结果相吻合.距视盘2 DD处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方向视网膜厚度及内外界膜间的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4周、8周,与对照组大鼠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增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大鼠的视网膜厚度和内外界膜间厚度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测量的视网膜厚度和内外界膜间量化分析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并不完全一致. 结论 SD-OCT联合FFA有助于活体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厚度的动态变化,评估血管渗漏情况,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防治及病情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背景 研究发现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患者较少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高度近视对DR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具有保护作用.DR的主要病理基础是新生血管的形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DR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合并糖尿病豚鼠视网膜中VEGF和PEDF表达的变化,探讨高度近视对DR的影响.方法 将出生3d的豚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每组12只.高度近视组豚鼠用半透明眼罩行右眼遮盖,构建高度近视动物模型;采用60 mg/kg的链脲佐菌素(STZ)腹腔内注射4次,每3天1次,制作糖尿病豚鼠模型;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豚鼠采用半透明眼罩联合STZ制作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模型.造模成功后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视网膜中VEGF和PEDF的表达情况,应用Biosens数字成像分析系统分析阳性反应部位的平均吸光度(A)值. 结果 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的屈光度分别为(+0.25±177;0.07)、(-7.50±177;0.04)、(+0.25±177;0.03)和(-7.50±177;0.02)D;空腹血糖分别为(5.3±177;0.1)、(5.1±177;0.2)、(19.7±177;0.4)和(18.5±177;0.3)mmol/L.各组豚鼠均造模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视网膜组织变薄,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糖尿病组视网膜组织结构疏松、肿胀;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视网膜组织变薄,结构肿胀.正常对照组、高度近视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VEGF阳性反应部位平均A值分别为128.61 ±177;5.57、118.24±177;2.59、155.60±177;9.70和135.15±177;5.22,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365,P=0.032),其中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豚鼠视网膜中VEGF表达水平(A值)明显低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0,P<0.05);PEDF阳性反应部位平均A值分别为145.57±177;8.35、149.54±177;6.20、127.71 ±177;2.45和1 37.53±177;7.38,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10,P=0.019),其中糖尿病合并高度近视组豚鼠视网膜中PEDF水平明显高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1,P<0.05).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糖尿病的豚鼠视网膜中VEGF表达量下调,而PEDF表达上调,这可能是高度近视眼不易发生DR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主要病理基础是缺氧和炎症引起的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血-视网膜屏障(BRB)的破坏,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主要的血管生成因子.研究证实,枸杞多糖(LBP)具有保护细胞抗氧化损伤的作用,但其在眼科疾病的应用研究较少. 目的 观察LBP对不同时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病理改变及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 取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17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LBP组.糖尿病组和LBP组大鼠一次性腹腔内注射55 mg/kg链脲佐菌素(STZ)柠檬酸缓冲液诱导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柠檬酸钠-柠檬酸缓冲液.造模成功后LBP组大鼠每日以250 mg/kg LBP定时定量灌胃,分别于成模后4、10、16周取各组大鼠行伊文思蓝(EB)染色视网膜铺片,动态观察视网膜血管的形态改变;以45 mg/kg EB由大鼠右颈静脉缓慢注入,循环2h后将质量分数1%多聚甲醛由左心室灌注,循环3 min后摘除眼球并分离视网膜,用标准曲线法检测视网膜中EB质量分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视网膜中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 结果 EB视网膜铺片显示,造模后4、10、16周,LBP组大鼠视网膜血管的走行、管径及渗漏等形态学改变均明显轻于糖尿病组大鼠.造模后4、10、16周,LBP组大鼠视网膜中EB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17±1.55)、(16.46±1.60)和(19.55± 1.49) mg/g,均明显低于同时期糖尿病组大鼠的(15.76±1.90)、(21.61±2.05)和(26.30±2.28) m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后4、10、16周,大鼠视网膜中VEGF蛋白的表达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层为主,LBP组大鼠各时间点VEGF蛋白的染色明显弱于糖尿病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造模后4、10、16周LBP组大鼠VEGF蛋白在视网膜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234±0.011、0.331±0.023和0.536±0.031,均明显低于同期糖尿病组大鼠的0.281±0.018、0.533±0.055和0.765±0.0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显示,造模后4、10、16周LBP组VEG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57±0.013、0.505±0.114和1.577±0.074,均低于同期糖尿病组的0.235±0.209、1.043±0.084和2.446±0.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BP可以减轻糖尿病造成的视网膜血管形态改变,减少血管壁的渗漏,从而保护BRB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蛋白在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 ,以探讨其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Wistar大鼠 4 0只 ,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 (CON)、糖尿病 1个月组 (DM1)、糖尿病 3个月组 (DM3)及糖尿病 6个月 (DM6 )组 ,每组 10只。大鼠腹腔内注射STZ诱发大鼠糖尿病。制备大鼠视网膜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 :VEGF于CON和DM1组只表达于内核层及节细胞层部分细胞 ;病程 3个月时 ,尚可见视网膜血管的阳性反应 ;6个月时 ,阳性反应范围又扩大至视杆内节和色素上皮细胞。结论 :随病程进展 ,VEGF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呈逐渐增强的趋势 ,提示它在早期D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及血管形态变化,分析细胞凋亡在糖尿病早期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8只,实验组一次性腹腔注射1%STZ诱发糖尿病模型,成模后4、8、16、24周行视网膜形态学检测,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结果实验组大鼠早期视网膜血管无明显变化,24周时出现内界膜水肿,各层细胞排列不整,视网膜部分血管管径粗细不一。TUNEL阳性细胞最早于发病4周时出现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数量呈时间信赖性,至24周时涉及到内核层的双极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等,凋亡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神经节细胞层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内核层细胞(P〈0.05)。结论糖尿病所致的视网膜凋亡的损伤要远远早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对抗凋亡的发生机制有可能成为预防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