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P53基因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生长的影响。方法以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SACC-83、SACC-LM、ACC-2、ACC-M和NACC为实验对象,将载有人野生型P53cDNA的重组腺病毒(Ad5CMV-P53)感染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观察Ad5CMV-P53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5种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转染Ad5CMV-P53病毒后,均可以诱导其发生凋亡,使细胞系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结论Ad5CMV-P53介导的野生型P53基因,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2.
16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蓉 《海南医学》2003,14(10):17-18
目的 分析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6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行临床资料总结和HE组织学观察。结果 本组腺样囊性癌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11.5%,占涎腺癌的27.0%;男性略多于女性;中年以上好发;发生于小涎腺者多于大涎腺,以腭部为最常见;腺样型103例,管状型42例,实性型2l例;Ⅰ级17例,Ⅱ级128例,Ⅲ级2l例。结论 需与基底细胞腺癌、涎腺导管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上皮-肌上皮癌鉴别诊断;浸润性极强是其显著特点,手术治疗以局部大块切除为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错配修复基因产物hMSH2在涎腺良恶性组织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错配修复产基因产物hMSH2在涎腺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正常和炎症涎腺、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和腺癌组织的hMSH2表达。「结果」hMSH2在正常和炎症涎腺组织导管上皮细胞的胞核、胞浆阳性表达,在腺样吓性癌和腺癌肿瘤细胞的胞核、胞浆阳性表达,在腺样囊性癌和腺癌肿瘤细胞的胞核呈强阳性表达,但在多型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组织不表达。「结论」部分涎腺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错配修复基因产物hMSH2在涎腺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正常和炎症涎腺、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和腺癌组织的hMSH2表达。【结果】hMSH2在正常和炎症涎腺组织导管上皮细胞的胞核、胞浆阳性表达 ,在腺样囊性癌和腺癌肿瘤细胞的胞核呈强阳性表达 ,但在多型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组织不表达。【结论】部分涎腺肿瘤组织出现错配修复基因产物hMSH2的表达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 ,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银染 TRAP法检测 2 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 2 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2 8例涎腺癌组织中 ,有 2 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89.3% )。 2 8例癌旁组织中 ,有 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 (14 .3% )。 10例腮腺混合瘤 ,6例腮腺腺淋巴瘤 ,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个人类腭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作进一步探讨。方法:取人腭部小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经原代培养并传代成系,命名为NACC细胞系,采用免疫组化法对NACC细胞系及另一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系SACC-83行多种细胞中间丝染色。结果:NACC细胞为亚三倍体核型,单层贴壁生长的上皮癌细胞系,异种接种可致瘤。NACC及SACC-83细胞均有抗keratin,CFAP,EMA,smooth muscle actin,vimentin,S-100蛋白不同程度阳性。结论:NACC细胞系生长稳定,为源自干细胞的不同分化程度和发育周期的癌细胞所组成的细胞群体。可能含有肿瘤性闰管细胞、肌上皮细胞及未分化的多潜能干细胞等细胞成分,保持了腺样囊性癌的大部分特性,行体内、外试验时能较好地反映该类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7.
苏赓  莫秋荣  温伟 《重庆医学》2013,(28):3435-3437
目的探讨GALECTIN-3和PRB2/P130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即链霉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48例涎腺腺样囊性癌GALECTIN-3和PRB2/P130蛋白的表达。结果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二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GALECTIN-3为50.00%,PRB2/P130为56.25%;GALECTIN-3和PRB2/P130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P<0.05);GALECTIN-3和PRB2/P130蛋白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率复发组与无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LECTIN-3和PRB2/P130蛋白的表达均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大小无关(P>0.05);GALECTIN-3与PRB2/P130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GALECTIN-3和PRB2/P130蛋白的异常表达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和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Surviv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38例涎腺腺样囊性癌中Survivin和VEGF的表达.结果 38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Survivin和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1%和63.2%,Survivin表达与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发病部位、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关;VEGF表达与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发病部位、肿瘤大小无关;涎腺腺样囊性癌中Survivin 和VEGF表达存在相关关系(r=0.667,P<0.05).结论 Survivin、VEGF可能参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Survivin 和VEGF表达可作为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蛋白激酶CK2-α′在腺样囊性癌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蛋白激酶CK2-α′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分布特征,探讨蛋白激酶CK2-α′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对蛋白激酶CK2-α′在同一来源不同转移能力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83)及涎腺腺样囊性癌肺转移细胞(SACC-LM)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蛋白激酶CK2-α′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及涎腺腺样囊性癌肺转移细胞中都存在高表达,并且细胞核中的表达都高于在细胞质中的表达.结论 蛋白激酶CK2-α′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肺转移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IRF-4结合蛋白(IRF-4 binding protein,IBP)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技术对27例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和20例正常涎腺组织标本进行IBP表达的检测和分析.用脂质体法转染IBP过表达及空白对照载体至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ACC2,G418筛选后建立...  相似文献   

11.
共晶技术提高黄芩素溶出度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混悬液结晶法制备1∶1物质的量比的黄芩素-咖啡因(BE-CA)共晶,以提高BE的溶出度及口服生物利用度。差示扫描热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法、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等分析表明所制备的共晶为区别于BE及CA的一种长针状晶体新物质。溶出试验表明BE-CA共晶的溶出度均显著高于BE晶体及其与CA的晶体混合物。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与BE相比,BE-CA共晶缩短BE及其活性代谢物黄芩苷(BI)的达峰时间(tmax),并显著提高了BE及BI的峰浓度(cmax)及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极大地提高了黄芩素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雪胆素片中雪胆素甲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水(40∶60)为流动相,柱温为25℃,流速为1mL·min-1,紫外检测波长为212nm。结果所测定的10批雪胆素片中雪胆素甲的平均含量为104.61%.结论该法简便易行,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雪胆素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对Barrett食管(B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8例以反酸、嗳气、烧心为主诉的患者行普通内镜及NBI内镜检查,评价两种内镜图像清晰度,统计BE病灶数目。在NBI模式下对BE病灶进行放大内镜(ME)检查,对BE黏膜腺管开口形态进行Goda分型,异常部位行定向取检,统计特殊肠上皮化生(SIM)检出率。结果:NBI诊断BE 86例,其中15例普通内镜阴性,NBI发现病灶数目多于普通内镜(P<0.01)。NBI对鳞柱状上皮交界处轮廓、BE病灶图像的清晰度明显优于普通内镜(P<0.01)。NBI-ME下Ⅳ型及Ⅴ型腺管开口形态检出SIM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91%、95%。结论:NBI-ME有助于BE的早期诊断,并能提高SIM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肝癌细胞(肝细胞癌细胞和胆管上皮癌细胞)对PGE2的不同反应性,研究Hep3B、HuH7、SG231和HuCCT1肝癌细胞株前列腺素E2受体的表达类型和分布定位。方法:体外培养肝细胞癌细胞株(Hep3B,HuH7)和胆管上皮癌细胞株(SG231,HuCCT1)。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外源性PGE2处理,以WST-1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肿瘤细胞增殖率:以RT-PCR实验检测上述细胞4种PGE2受体(EP1、EP2、EP3和EP4)的mRNA表达情况;采用上述肝癌细胞的细胞涂片或细胞爬片进行荧光免疫细胞化学实验.于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上述4种EP受体蛋白的表达和定位分布。结果:WST-1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PGE1可以促进Hep3B和HuH7细胞的生长,但对胆管上皮癌细胞(SG231、HuCCT1细胞)则表现为生长抑制作用;RT-PCR和荧光免疫细胞化学实验结果表明Hep3B、HuH7、SG231和HuCCT1细胞株均有4种EP受体的表达;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4种EP受体不仅有胞浆,胞膜定位。而且部分在胞核也有表达。其中EP4受体的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结论:Hep3B、HuH7、SG231和HuCCT1,4种肝癌细胞株均可以表达EP1、EP2、EP3和EP4受体。且受体的细胞内定位不同。肝癌细胞对前列腺素E2的反应性可能与EP受体的定位以及不同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5.
姜志茹  郑爱萍  郭海  陈静  孙亮 《现代医学》2012,40(4):433-436
目的:观察反流性食管炎(RE)、Barrett食管(BE)、食管腺癌(EA)中食管上皮细胞的P38表达与细胞增殖凋亡的变化特点.方法:胃镜下取食管黏膜活检,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测定RE组、BE组、EA组及正常对照组的P38和Ki-67的蛋白表达,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结果:免疫组化法测定正常对照组、RE组、BE组、EA组的Ki-67表达率分别为10%、55%、60%、83.3%.TUNEL法测定正常对照组、RE组、BE组、EA组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51±1.06)%、(8.12±1.55)%、(7.25±1.87)%、(3.63±1.70)%.免疫印迹法测定RE组、BE组的磷酸化P38蛋白吸光度比值分别为0.09±0.03、0.11±0.04,EA组和正常对照组无磷酸化P38蛋白表达.结论:与食管腺癌组相比,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的细胞增殖率下降,细胞凋亡指数增加,伴随着磷酸化P38蛋白的表达增加,提示P38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发病过程中细胞增殖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16.
3组癌细胞系中CD37和CD53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3组癌细胞系中TM4SF蛋白CD37、CD53的表达.方法:利用Northern blot杂交,观察CD37、CD53 mRNA在人前列腺癌细胞、肺癌细胞和人黑色素瘤细胞3组8种细胞系中的表达.结果和结论:TM4SF蛋白CD37、CD53在前列腺癌细胞、肺癌细胞以及黑色素瘤细胞系中均不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检测点激酶1(Chk1)对K562/A02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探讨Chk1在肿瘤细胞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人红白血病细胞系K562及其耐药细胞株K562/A02为研究对象,与阿霉素共同孵育后,RT-PCR检测Chk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质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MTT法检测药物敏感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结果 Chk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两种细胞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Chk1磷酸化水平在K562/A02细胞为 (0.79±0.56),K562细胞为(0.27±1.47),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阿霉素作用6 h后,致K562/A02细胞阻滞在G2/M期的细胞百分率为(54.12±0.57)%,显著高于K562细胞的(36.99±1.28)%(P<0.05),K562/A02细胞凋亡率为(6.25±0.81)%,显著低于K562细胞的(66.47±1.26)% (P<0.05).阿霉素对K562/A02和K56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09.65±0.26)mg/L、(1.08±0.74)mg/L, 耐药倍数为102倍.结论 由于G2/M期阻滞是导致白血病细胞耐药的机制之一, Chk1磷酸化水平与G2/M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密切相关,提示Chk1的活化状态可能参与K562/A02细胞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中食管上皮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变化特点。方法胃镜下取20例反流性食管炎(RE组)、20例Barrett食管(BE组)和6例食管腺癌(EA组)和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正常对照组)的食管黏膜组织进行活检,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测定各组黏膜组织食管上皮细胞PPARγ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法显示RE、BE、EA组PPARγ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30%、33%,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P<0.05);免疫印迹法显示RE、BE、EA组的PPARγ蛋白吸光度比值分别为0.28±0.15、0.21±0.18、0.32±0.13,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08±0.06(P<0.05);RE、BE、EA组3组间的PPARγ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法显示正常对照组、RE组、BE组、EA组PC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60%、75%、100%。结论从正常食管到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食管上皮的细胞增殖明显增加,伴随着PPARγ蛋白的表达增加,提示PPARγ可能参与了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增殖的调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比较HEK293、COS7、7721、HepG2和PC12的细胞内神经鞘磷脂合成酶(SMS)的活性。方法: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EK293、COS7、7721、HepG2和PC12细胞,每种细胞的细胞浓度相同;5种细胞均建立2个酶促反应体系,反应时间分别是2 h和3.5 h;薄层层析和灰度扫描分析比较SMS活性强弱。结果:HEK293细胞内的SMS活性较强。结论:建立了有效检测不同来源细胞SMS活性比较的方法,发现HEK293细胞具有较强的SMS活性,可以更好的用于神经鞘磷脂代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离并初步筛选瓜蒂催吐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以80%乙醇回流提取制得的瓜蒂总提取物后,以用硅胶柱溶剂极性依次递增分离法(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连续洗脱)制得的分段提取物(石油醚I,乙酸乙酯II,甲醇III)为药效研究对象,筛选对犬致吐作用有活性的有效部位,最后通过特殊颜色反应确定有效部位化学性质。结果:瓜蒂中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催吐作用,与蒸馏水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颜色反应说明该部位主要含有葫芦素类等物质。结论:瓜蒂总葫芦素类部位可能是其催吐作用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