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白兆芝教授重视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研究完善脾胃肠病学说,继承整理易水学派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深入阐发胃肠病病机学说,总结临床证治规律。率先在国内开展中医小肠腑病学的研究,提出了小肠腑病的症状特点、发病特点及证候特点,通过临床证候调查和用药调查,归纳出小肠腑病的10个基本证候及其基本用药规律。注重临床实践,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调理防治方法,探求内科疑难病的证治规律和临床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小肠为六腑之一,有着自身重要的生理功能、病机特点及证候特征[1]。中医辨证论治小肠病有其独到优势。笔者重点从中医小肠腑病角度,对小肠病患者的治法及用药规律等进行研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资料,以期为中医小肠病系统的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小肠病为临床所常见,中医辨证论治有其独到之处。小肠作为六腑之一,有其自身的生理病理特性,故小肠病的发病,亦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主要有:1.内外相召,湿邪为患。内外湿邪最易留滞小肠而出现多种病证,同时在病机上常有寒化和热化的趋势。2.易虚易实,虚实相兼。小肠疾病极易出现虚证、实证或虚实夹杂证候,不仅表现在小肠本腑,而且可波及他脏他腑,乃至全身。3.或寒或热,寒热互见。小肠寒热不仅可引起本腑的许多病证,并可出现小便异常及体表病证。同时小肠寒热可互相转化,或寒热错杂,或伤及血分,或损及脾阳。4.可急可缓,病情缠绵。小肠病的发病,有的相当急重,有的发病缓慢,病情缠绵难愈。  相似文献   

4.
靳桂春  苏娟萍  冯玛莉 《山西中医》2011,27(9):42-42,51
中医肠疗理论研究方兴未艾,然鲜有从中医治则治法方面论述者。结合现代临床中医肠疗的应用方向,概括为上病下治、通腑行气、利湿泄浊、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收敛固涩6法,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5.
病证结合诊断标准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精华,对证的准确辨识是临床论治的依据。因此,建立客观的证的诊断标准,对于提高中医的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中医学中也很重视辨病,认为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两者对疾病本质所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因此,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传统意义上的病证结合是指中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相结合,病证之间存在“异病同证”和“同病异证”的关系,因此,临床上有“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医小肠病临床常见主要证型、各证型的证候特点以及证型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调查方法,收集220例中医小肠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0例中医小肠病证中各证型所占百分比,并按由高到低顺序列出中医小肠各证型相应症状的出现率.结论:中医小肠病复合证型中,气滞血瘀证、湿阻气滞证较常见.单一证型中,小肠气滞证、小肠寒热失调证、小肠虚寒证、小肠湿热证较常见.  相似文献   

7.
“气反”治则 ,见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有“气反者 ,病在上 ,取之下 ;病在下 ,取之上 ;病在中 ,傍取之。”的论述 ,亦即病情出现病“本”在此 ,而病“标”在彼者 ,按中医治病救本治则 ,针对病本进行治疗 ,而不是对症处理 ,就是属于《内经》“气反”治法的范畴。《伤寒论》中虽没有明确提及“气反” ,但六经病证治中却包含了许多“气反”治法运用的实例 ,现分析《伤寒论》中“气反”治法运用的条文 ,揭示其临床运用的内在规律 ,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精髓的理解。1 宣上通下 ,下病上治《伤寒论》原文 44条指出 :“太…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数据库检索2004-2014年发表的有关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相关方剂的药物组成、功能分类、治法等情况,进而探讨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 1共纳入73篇文献,收集中药方剂73首,涉及药物131味,药物总频次784次。2因子分析及频数分析发现,最能体现本病证治特点的15味药物为大黄、黄芪、丹参、茯苓、白术、当归、淫羊藿、川芎、党参、半夏、土茯苓、山茱萸、枸杞、牛膝、杜仲。3治法频数统计发现,益气健脾、通腑降浊、活血化瘀、补益肝肾法应用最为广泛。4聚类分析发现有意义的两组药物组合,分别为大黄、黄芪、丹参(C1),当归、茯苓、白术(C2)。结论慢性肾衰竭临床常从虚、浊、瘀论治,治法以通腑降浊、扶正补益、活血化瘀、化湿解毒等为主,常用药物如大黄、黄芪、丹参、茯苓、白术等。  相似文献   

9.
“推陈致新”一词源于《神农本草经》,用于描述该书中柴胡和大黄两味药物的功效主治。本文对“推陈致新”一词进行溯源,挖掘其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并通过研究《伤寒论》中柴胡和大黄两味“推陈致新”药物的用药规律,探析《伤寒论》六经病证治法所蕴涵的“推陈致新”法。发现“推陈致新”即是排除机体陈旧的代谢废物,使气、血、精、津液等重新回复新旧交迭的状态以恢复各脏腑的新陈代谢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对于“推陈致新”治法的应用发挥是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以《伤寒论》六经病证治为指导原则来得以体现,并从蓄血证、结胸证、蓄水证、半表半里证、湿热发黄证、阳明腑实证6个方面,归纳总结出《伤寒论》六经病所蕴涵的“推陈致新”治法主要体现在证治与方药相结合的具体应用。以此来窥张仲景“观其脉证,以法治之”之义,以拓宽临床思路,更好地为临床所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情志病证古医案中治法及方药的运用状况。方法:本研究以1527例情志病证古医案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对医案原文中治法、药物使用等情况,采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等数理方法进行统计,并结合历代对情志病证的认识,对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情志病证的治法以补益法最多,其次为化痰法、清热法、和解法等法为多,医案中共涉及药物444种,其中茯苓、当归、人参、甘草、白芍、栀子、半夏、牡丹皮、黄连、白术等在情志病证中的使用频率较高。结论:情志病证治法与方药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与特点,与相关研究中的病机规律相契合,体现了中医的辨证与论治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共分湿热、痰浊、血瘀、寒湿、肝肾亏虚、脾虚等6个主要证型,病因多责之湿、热、痰、瘀、寒、虚等。临床对于本病的治疗,分型较多,缺乏统一指导及规范,需进一步加强对于本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和研究,以提高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疗效及其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2.
针对病情的寒热用寒凉以清热、用温热以散寒。寒热并用之法为证候之复杂多变而设,但因病情复杂,单用寒热往往难附合病情而需寒热并用,以达"欲寒先热、欲热先寒"之功。在临床上五脏多为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静中有动,"欲补先泻",对于外感六淫及内伤饮食等造成的脏腑实证,应祛邪扶正,但不可滥用攻伐耗气之品,应泻中有补,"欲泻先补"。"欲散先收、欲收先散",制其标而复其本,去其邪而不伤其正。在药物配伍中,扬己所长,避己所短,于阴阳矛盾中达到实质上的有机结合。治疗热病,用寒凉的方药,在药汤尚温热时服用;治疗寒性病证,应用热性方药,必待药汤凉后再服用。中医学之"欲阳先阴、欲阴先阳"即组方配伍能正确把握药势,在具体应用中能达到气机升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散收相使之功,在服药中可以防止药证格拒。  相似文献   

13.
李依洁  贾可欣  刘闰平  孙蓉  李晓骄阳 《中草药》2022,53(16):5193-5204
肝纤维化是以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激活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异常沉积为特点的多种恶性肝脏疾病必经病理过程及影响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众多临床常用经典方可通过调控HSCs命运、调节胆汁酸或脂质代谢、减少病理性血管生成、直接或间接促进ECM降解以发挥防治肝纤维化的重要作用。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临床肝纤维化诊疗中的常见中医证型,在中医药辨证思维指导下归纳出利湿退黄、调和肝脾、养血柔肝、破瘀消癥、滋阴清热5种主要治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对应经典方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建立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经典方治疗肝纤维化的独特治疗体系,并为临床提供肝纤维化创新性诊疗策略。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反复发作、长期迁延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中医药治疗UC疗效整合、确切,具有多靶点系统调控、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其药理学特征表现为抗炎、调节免疫、改善肠道菌群、保护肠道黏膜屏障等作用。通过对大肠湿热、脾虚湿阻、脾肾阳虚、肝郁脾虚、瘀阻肠络、寒热错杂、热毒炽盛证7种临床常见证型,及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健脾温肾、温阳化湿,疏肝理气、健脾和中,活血化瘀、理肠通络,温中补虚、清热化湿,清热解毒、凉血止痢7种治法所对应的临床优效16首经典名方、8个中成药品种的药理学特征、作用机制及临床适用范围进行综述,以期建立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优效方药治疗UC的药理学特征和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体系,从源头促进中医药在UC临床中西医治疗领域的科学应用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蓄血证出自《伤寒论》,其主要病机为“瘀热互结下焦”,治疗以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为主。通过分析研究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报道中许多男科病如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精囊炎、附睾炎等均可见到瘀热互结的病机,而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也都显示采用凉血散瘀的治法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冯玉  高月平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0):1937-1940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目前国内外妇产科学研究的热门疾病之一,中医药在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有其优势性。该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苏地区确诊PCOS的401例患者进行中医证型观察及饮食失宜情况调查,探究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饮食失宜因素的相关性,为该病的进一步病因学探究提供临床依据。该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是以肾虚证、痰湿阻滞证、气滞血瘀证、肝经湿热证及由4种基本证型相兼形成的复合证型构成,且以复合兼夹证型为主(占60.85%);结合中医虚实辨证分析,本病以纯实证证型为主(占46.88%),其次为虚实夹杂证(占45.39%),纯虚证较少见。饮食失宜因素与该病发病有相关性,其中不同饮食失宜情况与中医证型分布呈显著性相关。痰湿阻滞证是该病的主要证型,饮食失宜因素与PCOS中医各证型分布相关性如下:偏食肥甘油腻者以痰湿阻滞的基本证型为主,肾虚型基本证型较少;偏食辛辣刺激者以气滞血瘀的基本证型为主;贪凉喜冷者以气滞血瘀的基本证型为主;有节食减肥史者以痰湿阻滞型为主。  相似文献   

17.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常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SLE疾病本身及部分治疗药物可导致SLE患者卵巢功能受损。中医认为,SLE患者卵巢功能受损病因复杂,临床治疗应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活动期西药治疗为主,配合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减缓卵巢损伤;缓解期补肾调经为主,兼有血瘀者,配以活血化瘀之品;兼有肝郁者,辅以疏肝解郁之品。  相似文献   

18.
寒热真假证候的鉴别研究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良 《河南中医》2010,30(12):1152-1154
中医临床的危重疑难病证莫过于寒热真假、阴阳疑似之证,而临证最多见之误诊误治莫过于阴阳误判、寒热混淆,因此加强寒热真假证候鉴别理论的研究非常具有必要性。中医学经典医藉在中医学理论原则和临证思辨方面的内容博大精深,其对于寒热真假辨证的论述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故应加强对经典理论中寒热真假理论的提炼与总结,提高临床对寒热真假病证的鉴别水平,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19.
李传岐 《中国针灸》2007,27(2):147-149
“八珍方”由针补双合谷、三阴交组成,具有补益气血的功效,是用于治疗气血亏虚病证的常用方,是笔者祖父、父亲数十年临床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是整体治疗、辨证论治、气血双补的基础方,与中药“八珍汤”方有类似的功效。实践证明,凡属气血亏虚的病证,只要辨证正确,确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本文对该方的方治渊源、腧穴组成、操作方法、功效主治、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难治性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联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体现了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药可通过改善菌群结构、调节菌群数量、调整肠道菌群稳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候的肠道菌群存在着明显差异。现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热毒炽盛证)肠道菌群的特点及中医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微观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