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治疗老年痴呆病中药应用频次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更好的发挥中医药在治疗老年痴呆病中的作用,并为医务工作者在本病临床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信息定量统计法,以老年痴呆病为检索词检索,以现代应用频次较高的500种常用中药药名为检索词2次检索,按功效对药物进行分类统计排序,根据统计结果予以研究.结果:以检索中频次多少,在治疗老年痴呆病中中药现代应用频次最高的依次为丹参、当归、人参、远志、黄芪、石菖蒲、何首乌、郁金等50味中药.按中药学功效分类,应用频次前六类的分别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结论:较客观地反映了目前治疗老年痴呆病的中药应用情况,为今后应用中药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治疗胃溃疡相关常用中药及其功效分类,为应用中药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信息定量统计方法,对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医学卫生科技数据库1992—2012年收录的6 458 821条文献进行分析,以"胃溃疡"为检索词进行全文检索,分别以现代应用频次较高的常用500味中药药名为检索词进行2次检索,统计其应用频次。根据统计结果,按《中药学》功效予以分类分析。结果治疗胃溃疡相关性中药应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甘草(6 823次)、黄连(4 943次)、丹参(4 416次)、白术(4 359次)、黄芪(4 333次)、白芍(4 214次)、柴胡(4 011次)、大黄(3 990次)、党参(3 871次)、半夏(3 559次)等。这些中药常组成的方剂为香砂六君子汤、左金丸、柴胡疏肝散等。按《中药学》功效分类,综合分析应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分别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和祛湿药等。结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和祛湿药为治疗胃溃疡的常用中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数据分析与统计,分析中药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方面发挥的作用,为临床医学提供用药指导.方法:采取信息定量的统计方法,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以现代应用较广泛的550种常用中药名为检索词进行两次检索,根据统计结果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以检索结果为准,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应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丹参、川芎、黄芪等.依据功效分类,应用频次在前六位的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等.结论:研究结果反映了近阶段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药应用的现状,可为医学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曹臣  张志国  杨磊 《光明中医》2011,26(9):1915-1917
目的探讨《要药分剂》对现代中药学分类的影响。方法将二者中药分类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前者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分类,各剂都以后者1~2类中药为主。结论前者是按中药功效归类的一种方法,为近代中药功效分类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殷娜  罗石任  李冬冬  张云芳  谢艳 《光明中医》2022,(20):3649-3652
目的 探索治疗产后痹的药食同源中药的使用状况,为促进母婴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筛选统计文献所记载的方剂中药食同源中药品种及使用频次,参照《中药学》及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药物功效类别、性味、归经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173篇文献,含中药方剂197首,筛选出药食同源中药37味,用药频次在50%以上的依次为当归、黄芪、甘草、肉桂。药物功效以补虚为主,药性以平、温居多,药味以甘、辛多见,归经多入脾、肺经。结论 药食同源中药在产后痹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可发挥益气养血、解表散寒、温经通络的作用,与产后痹的基本病机相符,可在用药治疗中为保障母婴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气虚痰瘀理论对《神农本草经》中具有补气、祛痰、化瘀类功效的药物及其涉及病名进行分析研究,梳理补气祛痰化瘀类药物涉及病名的频数。方法:以清朝孙星衍、孙冯冀辑佚本《神农本草经》为蓝本,参照张廷模版《临床中药学》确定补气祛痰化瘀类药物的检索词,对检索结果药物及其所涉及的病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补气祛痰化瘀类药物的三品分布情况统计,共有169味中药,占全部中药的46.4%;针对各部分布情况统计分析,草部补气祛痰化瘀类药物最多,有91味,所占比例为53.85%;根据痰证涉及病名的频次分析统计结果为阴疽、中风、瘰疬、瘿瘤、惊痫、疟、流注;瘀证涉及病名的频次分析统计结果为疒徵瘕、积聚、疮外伤、痈肿、痛证、血闭、痹证、血积、血痹、妇人乳瘕、闭经。结论:本研究为气虚痰瘀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杨丽  王海泉  史东燕 《湖南中医杂志》2014,(5):127+130-127,130
目的:归纳分析中药内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用药特点。方法:检索2001年6月至2012年7月相关医学期刊,获取中药内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剂,进一步统计方剂中不同功效类别的药物在文献中的应用频次。结果:本次检索共有44个方剂纳入。在44个方剂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益类药物29味181次,活血化瘀类药物19味113次,解表类药物7味50次,祛风化湿类药物13味36次,熄风止痉类药物4味33次,清热凉血类药物4味27次,利水类药物5味15次。结论:补益类、活血化瘀类药物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医药频次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治疗老年痴呆症中药的应用频次,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采用中药治疗的100例老年痴呆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相关中药的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用药特点和规律.结果:从使用频次上看,当归、人参、黄芪、丹参、何首乌、银杏叶、石菖蒲等药物名列前茅;从中药功效分类来看,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安神开窍类中药使用较多.结论:研究治疗老年痴呆症中药的使用频次和药效特点,可为临床治疗老年痴呆症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梳理中医药治疗麻痹性斜视的现代文献分析其用药规律,探讨麻痹性斜视的病因病机及辨治纲要,为临床规范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期刊数据库检索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斜视的相关文献,经筛选后使用Excel表格对中药处方信息进行录入,建立中药应用频次数据库,根据中药功效归类统计,对结果进行分析提炼。结果纳入63篇现代文献,共计147味中药,使用频次达1,139次。按中药功效分类,以祛外风类、补气血类、熄内风类、活血化瘀类、利湿浊类、化痰类为主。单味中药总体应用频次前20位的是:当归、僵蚕、川芎、防风、黄芪、甘草、羌活、全蝎、红花、白附子、半夏、桃仁、钩藤、赤芍、白术、胆南星、丹参、茯苓、党参、天麻。结论临床运用中药治疗麻痹性斜视应着重从风、痰、湿、瘀、气虚、血虚六方面证机切入,以祛风化痰、除湿通络、益气养血为纲,结合实际,辨证施治,遣方选药可酌情借鉴高频次中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中药学范畴目前常用术语按照标准化分类体系的要求建立概念分类体系。方法:以《国家标准》的中药学学科分类为基础,并重点参考《中药学》教材、《中华本草》以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等的知识或术语分类而建立。其中分类体系的一级分类,首先将上述4种文献的分类予以合并(重复的合为1类),然后删除与其他相关学科(如药学、植物学、分析化学、方剂学等)交叉的类别,最后删除上述4种文献载录而目前中药学科缺少常用特有术语的类别,同时结合中药学概念体系的结构分析而确定;对于二级及其以下的分类,主要以中药学知识概念分类为主确定。结果:建立了包括一般概念、中药采集、中药贮藏、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性能、中药功效、中药配伍、用药禁忌、中药用法、中药药名等11类一级分类和若干二级及其以下分类的中药学名称术语的分类体系。结论:以中药学学科分类与中药学知识概念或术语分类相结合,建立目前中药学常用术语的概念分类体系是一个新的尝试,对于相关标准化项目分类体系的建立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1979—2016年期刊文献中中医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1979—2016年期刊文献中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药内服复方,建立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药复方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中药复方166首,涉及187味中药,药物使用总频次为1 885次。单味中药使用频次前5位依次是甘草、辛夷、防风、白术、黄芪;中药功效分类分析中频次前2位为发散风寒药、补气药;中药药性分类分析中温性及微温药物使用频次共计1 051次,占55.76%。另外,分别统计出2味药联用,3味药联用的使用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并对其进行规则关联分析。结论:中医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以使用发散风寒药和补气药为主,补散并用,药性多为温、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张景岳《新方八阵》167首内服方剂为研究对象,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张景岳组方用药的规律。方法:基于频繁项集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通过频繁项集分析发现:出现频数最高的2味中药组合有2组:熟地黄+当归、熟地黄+炙甘草;3味中药组合为熟地黄+当归+炙甘草;4味中药组合为人参+熟地黄+当归+炙甘草。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关联关系密切的规则30条,其中2味药对15条,3味药团15条。结论:《新方八阵》内服方剂数据挖掘的结果为张景岳学术思想和治病经验的具体体现,对临床组方用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复杂网络挖掘技术分析史大卓教授辨治介入后冠心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利用冠心病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平台收集史大卓教授诊疗介入后冠心病的证候、中药信息,采用复杂网络挖掘技术分析史大卓教授治疗介入后冠心病的用药规律。以中药、证候、功效作为网络节点,构建中药-中药、证候-中药、功效-功效关系的复杂网络结构图。结果:以中药-中药为节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显示,主要中药节点为丹参、生黄芪、川芎、莪术、赤芍、黄连、三七粉、金银花;以证候-中药为节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显示,血瘀对应的主要中药节点是赤芍、丹参、莪术、川芎、红花、三七粉,气虚对应的主要中药节点是生黄芪、党参、西洋参,痰浊对应的主要中药节点是瓜蒌、薤白、半夏、陈皮、茯苓,热毒对应的主要中药节点是黄连、金银花、黄芩;以功效-功效为节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显示,中药功效主要节点是益气、活血、化痰、解毒、安神。结论:史大卓教授善于应用益气活血解毒类中药治疗介入后冠心病,核心组方是丹参、生黄芪、川芎、莪术、赤芍、黄连、三七粉、金银花。  相似文献   

14.
张卫  张瑞贤  李健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4):4928-4931
历代本草文献中对于中药药味的标注却别很大。《本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学界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研究该书对药味的标注方法和原则,探讨其优势与不足,对于药味的标注化标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草纲目》重视药味理论,采用了宋明理学的方式来阐释药味与功效的关系,但并未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系统论的观念,同时该书也并未使用理论反推药味的方式标注药味。《本草纲目》在药味的标定上主要采用口尝药味的标定方式,应作为当前主流标定药味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医学奠基著作,一直是历代医家必读本草,且后世学者对其主治疾病多有发掘。然而,时至今日,书中所载许多药物的重要功效却被忽视,鲜有使用。笔者结合古方叙述、名家医论、现代研究等资料,仅对《神农本草经》中干地黄、桑叶、当归的有关重大功效记载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中国医药学主题词表》是我国第一部中医药专业词表。该词表第一版于1987年问世。《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的修订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工作,主要根据中医药类文献标引与检索使用的词频改变而变化。本文分析了2008版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治法类主题词的特点,基于词表修订总原则,参照中医药学各版教材以及国家标准,对2015版治法类主题词树形结构修订过程中遵循的原则、细则和具体修订内容进行了探讨。修订结果将原有治法类的一级类目20类调整为25类,主要是将原有的分类方式修改为以功效为主的分类方式,使治法类结构更加系统和完善。并用优先级的分类方法来对主题词进行归类,规范了分类方式,减少了系统冗余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妇科治疗肾虚型月经病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江苏省中医院妇科门诊2016年5月到2016年10月治疗肾虚型月经病处方1 075张,利用微软Excel强大的排序、筛选和统计功能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各中药的用药比例。结果:使用频率在50%以上的单味中药有续断、茯苓、白芍(炒)、山药、丹参、山茱萸(酒)、赤芍、菟丝子8种。使用频率在30%~50%的中药有当归、白术(麸炒)、香附(醋)、熟地黄、牡丹皮、杜仲(盐)6种。使用频率在10%以上43种中药中,以中药学常规分类,使用率较高的依次是补益药、活血化瘀药,其他为清热药、理气药等。以药性分类,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温性药、平性药及寒性药,温性药的使用率显著高于平性药、寒性药。药对使用以茯苓-山药为最高(51.2%),其次是山药-山茱萸(47.7%),白芍-赤芍(39.5%)等。结论:我院妇科治疗肾虚型月经病擅用续断、茯苓、白芍(炒)、山药、丹参、山茱萸(酒)、赤芍、菟丝子等单味药,药对则以茯苓-山药,山药-山茱萸,白芍-赤芍应用见长。这些药物的应用充分体现了补益、健脾、活血、祛寒的治法治则,反映了治疗肾虚型月经病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结合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方剂组方规律进行研究,为临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使用中医药方剂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对药物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方剂82首,使用中药122味,分析得出使用高频次的药物有杜仲、熟地黄、淫羊藿、当归、骨碎补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含熟地黄-杜仲、淫羊藿-骨碎补、淫羊藿-杜仲等;通过聚类分析得到6个新方。结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处方用药多归肝、肾、脾经,以补益肝肾、补血生精,健脾益气,活血化祛瘀等为治疗原则,基于熵层次聚类算法的新方组合亦以补益为主。  相似文献   

19.
刘晓霓  李宁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9):1327-133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中医临床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启示。方法:建立原发性肝癌中医临床用药的数据库,对中医临床用药归类、用药频次和用药剂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补虚药为最常用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和理气药为较常用药;解表药和消食药为常用药;单味药用药频率第1位的是白术、茯苓、党参,单味药总体用药剂量偏大;常用经典方有四君子汤、小柴胡汤、一贯煎、香砂六君子汤、逍遥丸、膈下遂淤汤、六味地黄汤、茵陈蒿汤等。鸡内金、麦芽为治疗纳呆食少的最常用药;黄芪为治疗神疲乏力的最常用药;元胡、川楝子为治疗肝区疼痛的最常用药;大腹皮、猪苓、茯苓为治疗腹水的最常用药;茵陈蒿为治疗黄疸的最常用药。结论:益气健脾、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滋阴解毒为中医治疗肝癌的主要原则。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的治疗也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山药是临床常用药之一,善滋补阴液,入肺、脾、肾三经。通过对历代所有运用山药的方剂分析,发现与山药配伍频率最高的前30 味中药,其中有28 味来自于《神农本草经》,23 味属“上品”。本文重点分析了山药与补益药的配伍意义及规律,以期为临床科学组方及人们日常保健使用提供依据,从而充分发挥山药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