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苓与蜜环菌化学成分研究的相关分析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生的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与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均为药食兼用真菌,具有降血糖、调节免疫、抑制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猪苓菌核经菌丝体发育而来,其生长过程与共生蜜环菌有关;受其侵染,猪苓菌丝体可形成菌核。该文通过分析猪苓菌丝体、菌核和蜜环菌的化学成分,发现三者均含有甾体和含氮杂环等化合物,且猪苓菌核与蜜环菌中还含有三萜类次生代谢产物。猪苓菌核及其菌丝体的甾体种类存在显著差异,但部分成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此外,猪苓菌核还特有长链脂肪酸、酰胺和苯酚等多种化合物,推测这些可能是因蜜环菌入侵而形成的多种次生代谢产物;而蜜环菌自身主要产生倍半萜、二萜等物质。猪苓与蜜环菌的化合物含量、种类与其共生繁殖密切相关,目前尚需对二者的共生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提高二者产量及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3.
4.
冬虫夏草与蔗蛾虫草菌丝体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天然的冬虫夏草和人工培养的蔗蛾虫草菌丝体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均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甘露醇、生物碱、有机酸和甾醇类等成分。这为今后蔗蛾虫草茵丝体的人工培养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对采于云南保山的蒌叶(Piper betle L)叶子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从蒌叶叶子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经过多次硅胶柱色谱、凝胶柱分离化学成分,经理化常数测定、波谱分析和文献对照等鉴定出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确定其结构分别为:halicerebroside(Ⅰ)、4-丙烯基-苯邻二酚(Ⅱ)、胡椒亭(Ⅲ)、胡椒碱(Ⅳ)、胡椒次碱(V)、N-isobutyl-2E,4E-octadienamide(Ⅵ)、β-香树脂醇(Ⅶ)、β-谷甾醇(Ⅷ)、胡萝卜苷(Ⅸ)。结论:化合物Ⅰ、Ⅱ、Ⅲ、V、Ⅵ,Ⅶ为首次从蒌叶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蒌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采于云南保山的蒌叶(Piper betle L)叶子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从蒌叶叶子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经过多次硅胶柱色谱、凝胶柱分离化学成分,经理化常数测定、波谱分析和文献对照等鉴定出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确定其结构分别为:halicerebroside(Ⅰ)、4-丙烯基-苯邻二酚(Ⅱ)、胡椒亭(Ⅲ)、胡椒碱(Ⅳ)、胡椒次碱(V)、N-isobutyl-2E,4E-octadienamide(Ⅵ)、β-香树脂醇(Ⅶ)、β-谷甾醇(Ⅷ)、胡萝卜苷(Ⅸ)。结论:化合物Ⅰ、Ⅱ、Ⅲ、V、Ⅵ,Ⅶ为首次从蒌叶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明确朱红栓菌菌丝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通过100 L发酵罐发酵培养朱红栓菌菌丝体,烘干粉碎后用乙酸乙酯提取,提取物采用硅胶和凝胶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获得的单体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朱红栓菌菌丝体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共分离纯化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是1,3-二油酰甘油酯(1)、α,α'-双棕榈酰甘油酯(2)、麦角甾醇(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啤酒甾醇(5)、阿拉伯糖醇(6)、桦褐孔菌二糖(7)、尿嘧啶(8)、金雀异黄酮(9)、琥珀酸(10)、油酸(11)。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朱红栓菌菌丝体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构菌Flammulina velutipes发酵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方法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2个甾体类化合物、1个倍半萜及2个多元醇类化合物,经理化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5α,8αepidioxy(22E,24R)ergost6,22dien3βol(1),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2),sterpuricacid(3),甘露醇(mannitol)(4),核糖醇(ribitol)(5)。结论化合物2~5为首次从构菌发酵菌丝体中得到。 相似文献
12.
13.
白英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茄科茄属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全草的化学成分,探讨白英中部分甾体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采用柱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多种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3个甾体类化合物进行体外抑制人体肝癌细胞Hep G2试验.结果:确定了12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薯蓣皂苷元(diosgenin,1),替告皂苷元(tigogenin,2),替告皂苷元酮(tigogenone,3),薯蓣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醛酸甲酯(diosgenin 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uroniduronic acid methyl ester,4),4-甲基胆甾-7-烯-3β-醇(4-methyl-cholesta-7-ene-3β-ol,5),刺槐素-7-O-芸香糖苷(acacetin 7-O-rutinoside,6),1,5-二羟基-3-甲氧基-7-甲基-蒽醌(1,5-dihydroxy-3-methoxy-7-methyl-anthraquinone,7),1,3,5-三羟基-7-甲基-蒽醌(1,3,5-trihydroxy-7-methyl-anthraquinone,8),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physcion-8-O-β-D-glucopyranoside,9),大豆脑苷I(soya-cerebroside I,10),异香草醛(isovanitlin,11),阿魏酸二十二酯(docosylferulate,12).低浓度下化合物2~4对Hep G 2无明显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对其生长抑制率增强.结论:化合物2,3,5~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对人体肝癌细胞Hep G2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葛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进一步研究野葛Pueraria lobata干燥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法结合制备高效液相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22个化合物:β-谷甾醇棕榈酸酯(1),β-谷甾醇(2),葛香豆雌酚(3),羽扇豆醇(4),羽扇豆酮(5),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6),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7),槐香豆素A(8),香豆雌酚(9),尿囊素(10),大豆苷元(11),芒柄花素(12),3′-甲氧基大豆苷元(13),芒柄花苷(14),3′-羟基大豆苷元(15),染料木苷(16),大豆苷(17),8-甲氧基芒柄花苷(18),5-羟基芒柄花苷(19),(-)-puerol B 2-O-glucopyranoside(20),(6S,9R)-长寿花糖苷(21)和蔗糖(22)。结论:化合物1,5~8,15,18,21和22为首次从野葛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5~7,15,18,21和22为首次从葛根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黑柄炭角菌发酵菌丝体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黑柄炭角菌发酵菌丝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和大孔树脂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7-甲氧基-2-甲基-4-二氢色原酮(1),5,7-二羟基-2-甲基-4-二氢色原酮(2),5-羟基-2-甲基-4-二氢色原酮(3),1-(2,6-二羟基苯)-3-羟基-丁酮(4),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5),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大戟醇(7),β-谷甾醇(8),2-(4-羟基苯)-乙醇(9)。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猪苓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浅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苓味甘、淡,性平,归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常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泻泄,淋浊等病,现代研究表明:猪苓中所含麦角甾醇、精蛋白、多糖等成分还具有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龙葵全草皂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龙葵Solanum nigrum全草的皂苷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反相ODS开放柱色谱及反相HPLC等手段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技术分析确定化学结构。结果龙葵全草60%乙醇提取物经D-101大孔树脂柱吸附,获得的60%乙醇洗脱部分再经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利用理化及波谱分析确定这些化合物结构分别为uttroside B(Ⅰ)、uttroside A(Ⅱ)、22α,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羟基-呋甾-Δ5-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Ⅲ)、22α,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甲氧基-呋甾-Δ5-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Ⅳ)、5α,22α,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羟基-呋甾-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Ⅴ)、5α,22α,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甲氧基-呋甾-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Ⅵ)、dumoside(Ⅶ)、5α,20S-3β,16β-二醇-孕甾-22-羧酸-(22,16)-内酯-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苷(Ⅷ)。结论化合物Ⅲ~Ⅷ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