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皮肝穿刺导致肝动脉-门静脉瘘临床中较为少见。作者对1例行经皮肝活检术后发生肝动脉-门静脉瘘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进行了报告,并讨论肝硬化、肝癌患者经皮肝穿刺地发生肝动脉-门静脉瘘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介入栓塞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治疗和预防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介入栓塞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4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或联合脾动脉部分栓塞术预防和控制上消化道出血。结果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手术成功率97.9%,止血率达100%。术中弹簧圈移位1例,发生以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为特点的迷走反射4例;术后出现顽固性(胸)腹水4例,腹腔内出血导致死亡1例。术后连续随访1年:在前6个月内2例死于肝衰竭,再出血2例;在后6个月内3例失访,再出血5例。结论经皮肝穿刺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技术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注意手术操作细节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肝癌患者门静脉逆流与肝癌肝内转移的关系,应用灰附超声观测肝炎肝癌组、非肝炎肝癌组门静脉癌栓和癌肿肝内转移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炎肝癌组、非肝炎肝癌组、肝硬化组与对照组门静脉-开动脉瘘及门静脉逆流的发生率。结果显示,肝炎肝癌组门静脉逆流的发生率及门静脉癌栓、癌肿肝内转移发生率均高于非肝炎肝癌组(P<0.01);肝硬化组门静脉逆流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肝炎肝癌组与非肝炎肝癌组肿块内及周围的门静脉-肝动脉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门静脉逆流是引起肝癌肝与非肝炎肝癌组肿块内及周围的门静脉-肝动脉瘘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提示门静脉逆流是引起肝癌肝内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测量门静脉压力来评估曲张的食管胃底静脉发生出血风险的可行性及判断出血风险的门静脉压力参考值、是否行预防性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的门静脉压力参考值。方法临床确诊的40例乙肝后肝硬化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自发性出血患者在行 TIPSS 及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中测量门静脉的压力;对临床确诊的40例乙肝后肝硬化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未发生出血的患者在行预防性 TIPSS 及经皮经肝穿刺测量门静脉压力;对2组间的门静脉的压力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出血组门静脉压力为(41.97±5.12)cmH 2 O,未出血组压力为(33.44±7.79)cmH 2 O,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门静脉压力>37.45 cmH 2 O 可作为行预防性 TIPSS 的参考依据之一。结论通过经皮经肝穿刺测量门静脉的压力,可评估乙肝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出血的风险,通过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压力测量可作为是否对乙肝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尚未发生出血的患者行预防性 TIPSS 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双介入化疗栓塞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方法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肝至门脉造影同时行股动脉穿刺肝动脉置管造影。依据肿瘤所属肝动脉、门静脉分支的范围,数目及血流情况选择适当化疗药物和栓塞剂进行治疗。结果手术后1个月复查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碘油沉积大部分良好。4例患者正准备接受二期手术切除。无严重并发症出现。8例患者术后1周出现一过性肝功能异常,经保肝治疗2周后好转。结论肝动脉门静脉双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技术与应用X 线显示门静系统可经剖腹直接穿刺注入造影剂或行脾门脉造影、腹腔动脉或肠系膜动脉造影的静脉期、经皮肝穿刺门脉注射、经再通的脐静脉注射、和经颈静脉、经肝穿刺门静脉来进行。近年来,经皮肝一门脉造影已引起注意。在肝硬化,经皮肝门脉造影可估计血液动力学变化,观察静脉曲张及其它侧枝循环,检查门静脉及脾静脉通畅情况和观察经外科建立的门一腔静脉短路的通畅情况等。在肝大、脾大和怀疑脾门静脉通路的肿瘤也可用这种检查。门静脉系统导管术也可用于食管静脉曲张的非手术性闭塞。近来本操作还用于胰腺内分泌瘤的诊断与定位。作者从1972年开始行经皮肝门脉造影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严重肝硬化患者肝实质、门静脉与肝静脉或肝后段下腔静脉在影像上的特征,评估经皮经肝肝内门 体分流术(PTIPS)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50例经临床及影像证实的严重肝硬化患者,在多层螺旋CT(MDCT)上模拟PTIPS,选右侧腋中线第8或第9肋间为经皮穿刺点A点,门静脉右支主十远端为门静脉穿刺点B点,肝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为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穿刺点C点,门静脉主干起始处为D点。A、B、C 三点连线为经皮经肝穿刺道,C、B、D 三点连线即门体分流道。所有患者肝脏CT增强扫描后行MPR后处理,测量数据用x±s表示,并计算总体均数的95%可信区间。同时分析门静脉右支与肝后段下腔静脉、肝动脉及胆管的解剖关系。结果 模拟穿刺针体内部分的长度(A-B-C长度)为(145.7±14.8) mm;穿刺针的弯度(A-B径线与B-C径线夹角)为(145.0±9.9)°;肝实质段分流道的长度(B-C长度)为(42.7±7.2) mm;当门静脉主干闭塞时,分流道长度(C-B-D长度)为(117.7 ±11.6) mm;分流道的角度(B-C径线与B-D径线夹角)为(108.5±5.9)°。50例患者中肝后段下腔静脉位于门静脉右支背侧者24例,位于同一平面者26例;肝右动脉及右肝管均位于门静脉右支腹侧。经门静脉右支穿刺肝右静脉或肝后段下腔静脉的路径中无大的动脉、胆管等重要结构。结论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PTIPS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通过量化穿刺针的长度、角度及分流道长度、角度,可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8.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肝动脉-门静脉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肝动脉-门静脉瘘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肝血管疾病,临床极易漏诊或误诊,其诊断主要依据X线血管造影.有关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肝动脉-门静脉瘘的报道较少.本文旨在探讨先天性肝动脉-门静脉瘘彩色多普勒图像特点,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穿肝门静脉内支架置入术和经皮穿刺门静脉化疗术(PVC)及经皮穿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三种方法 联合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 动脉造影观察肝肿瘤血供和门静脉癌栓情况;经皮穿刺门静脉,在癌栓部位置入支架;再从门静脉和肝动脉内灌注化疗和抗肿瘤血管生长药物以及栓塞剂. 结果 本组12例中晚期患者,支架通畅时间2~22 月,中位通畅期5月.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2个月以上生存率分别为91.7%(11/12)、83.3%(10/12)、50%(6/12)、25%(3/12). 结论 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应用经皮穿肝门静脉内支架置入术、PVC术、TACE术是一种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0.
肝动脉-门静脉瘘(HAPFs)是指肝动脉与门静脉之间形成异常的血流通道,使压力较高的动脉血“不经过”毛细血管网,直接冲击瘘道后进入门静脉致使其扩张,从而导致瘘口局部血管发生病变或瘘口周围、甚至全身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是引起窦前性门静脉高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经皮经肝肝内门体分流术(PTIPS)的手术方法及围术期情况。 方法2009年11月—2013年3月,76例门静脉高压患者接受经门静脉右支PTIPS,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69例(其中23例合并不同程度腹腔积液),单纯性顽固性腹腔积液7例。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A级23例,B级35例,C级18例。上腹部CT/MRI显示34例肝脏重度萎缩,肝裂明显增宽;25例伴门静脉血栓/癌栓形成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经皮成功穿刺门静脉右下分支后,沿同一穿刺道经门静脉"逆行"穿刺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建立肝内门体分流道。 结果76例患者PTIPS成功率100%。门静脉压差由术前(32.35±2.89)mmHg降至术后(18.42±1.32)mmHg(P<0.001)。2例患者发生腹腔出血,栓塞相应肝动脉后治愈。1例肝功能C级患者术后5天因肝衰竭死亡,余75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门脉高压症状消失。 结论PTIPS是传统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的补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成功率高,大大拓展了介入性门体分流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于本文中,作者将由于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的功能性重新分配而形成的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intrahepatic arterial-portal venous shunts, IHAPVSs),皆定义为功能性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functional IHAPVSs或F-IHAPVSs);以此从概念上区别于由于肝内动脉-门静脉瘘或直接交通而形成的器质性肝内动脉-门静脉分流(organic IHAPVSs或O-IHAPVSs),如伴发于进展期肝细胞癌和其他恶性肝脏肿瘤的O-IHAPVSs以及伴发于先天性肝脏血管畸形、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肝脏外伤(包括医源性损伤)等的O-IHAPVSs。在F-IHAPVSs中,最常见的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向肝性门静脉血流减少而致肝动脉血流代偿性(或继发性)增多所形成的F-IHAPVSs,其形成机制分为3类:经肝窦性,如伴发于肝硬化的F-IHAPVSs;窦后性,如伴发于布加综合征患者急性期的F-IHAPVSs;窦前性,如伴发于胃肠道出血性休克患者的F-IHAPVSs。另一种F-IHAPVSs常见于一些原发性肝动脉血流增多的肝脏疾患,如伴发于富血型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丰富的小肝细胞癌和肝胆炎性病变等的IHAPVSs,皆归之于F-IHAPVSs范畴;然而,此类F-IHAPVSs的形成机制是随其基础疾病而不同。临床上,依据下列3个要点可作出F-IHAPVSs的影像诊断:①首先是伴有肝内动脉-门静脉瘘或直接交通的各种肝脏疾病(已如上述)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皆已经被排除;②肝动脉DSA动脉期像上显示门静脉早显的特征性表现;或(和)③肝脏CT/MR动态增强成像动脉期像上显示一过性肝实质强化(THPE),特别是如同时见到门静脉早显,则可确认为F-IHAPVSs无疑。但是,在鉴别诊断上,F-IHAPVSs必须仔细地与O-IHAPVSs、肝脏迷走静脉或体循环的异常向肝性引流静脉等所引起的局部肝实质灌注作鉴别;此外,伴发于肝硬化的小THPE如呈现为孤立小结节状时,则需谨慎地与小的肝细胞癌灶作鉴别。  相似文献   

13.
肝动脉化疗栓塞后肝脓肿形成的原因及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HACE)后正常肝实质并发脓肿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6例肝癌患者经HACE术后,正常肝实质内形成脓肿。明确诊断后,在B超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脓肿引流和对脓腔进行抗菌素灌洗。结果 4例患者脓肿愈合,2例患者脓腔明显缩小。结论 分析肝内脓肿形成的主要原因为:(1)胆道损伤;(2)门静脉内癌栓形成;(3)胆囊动脉及胆道周围动脉丛的栓塞。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脓肿引流及选用敏感抗菌素每天对脓腔进行灌洗是治疗HACE术后并发肝脓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肝动脉门脉瘘的成因及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动态扫描技术的应用,肝动脉门静脉瘘检出率明显增加,充分了解肝动脉门静脉瘘成因及其影像学表现,可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5.
传统治疗症状性多囊肝的方法有外科开窗、经腹腔镜开窗、部分性肝切除、肝脏移植、经皮穿刺抽吸及注入硬化剂治疗等,均存在一定缺陷.近年发现,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患者中,肝脏的囊肿由发育良好的肝动脉分支参与供血,门静脉不参与供血,前者被认为是囊肿液体的“来源”,因此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闭塞供应囊肿的肝动脉分支后,可阻断液体来源、使囊肿缩小甚至消失,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6.
王璟  葛星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5):831-831
目的:了解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的临床观察。方法:5例在影像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46~68岁。均进行CT及临床确诊。结果:成功为5例患者在影像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总有效率100%。结论: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方法直接、安全、简便、有效,是目前治疗肝脓肿最有发展前景、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由于动态扫描技术的应用,肝动脉门静脉瘘检出率明显增加,充分了解肝动脉门静脉瘘成因及其影像学表现,可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8.
宋君  黄科峰  黎昌华  方晓熠   《放射学实践》2012,27(2):144-144
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导致门静脉及其属支血管压力升高称为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肝静脉型、肝窦型、门静脉型和动静脉型[1],其中动静脉型是指肝、脾、肠系膜上动脉与门静脉系统间发生分流,致压力较高的大量动脉血流入门静脉,形成门静脉高压.现将1例肝动脉-门静脉瘘所致 门静脉高压症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学性栓塞(TACE)联合经皮局部热疗治疗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HAPS)的近期治疗效果。资料与方法对25例肝癌合并HAPS患者,先行肝动脉明胶海绵颗粒或弹簧圈堵塞瘘口及供血动脉,必要时加用碘油栓塞,3d后再行经皮穿刺微波凝固治疗(PMCT)或射频消融(PRFA)治疗,术后2个月行CT或MR增强、DSA检查,观察瘘口闭塞、肿瘤坏死及临床症状好转等情况。结果25例27个病灶DSA造影发现43处HAPS,其中中央型21处,周围型22处,经明胶海绵颗粒及弹簧圈栓塞后瘘口及供血动脉完全闭塞。18个病灶进行了PM—CT治疗,9个病灶进行了PRFA治疗。2个月DSA复查,17处HAPS再通(中央型12处,周围型5处)。CT或MR增强扫描示6个病灶完全坏死,19个病灶坏死面积〉50%;8个病灶缩小50%以上,10个病灶缩小25%~50%。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腹胀、腹泻及腹水等门脉高压相关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TACE联合经皮局部热疗可以有效地治疗肝癌合并HAPS。  相似文献   

20.
经皮经肝门腔静脉分流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介绍一种经皮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新方法,评价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探讨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19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行经皮经肝门腔静脉分流术(PTPS)。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16例,难治性腹水2例,肝肺综合征1例;Child’sB级4例、C级15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左支再穿刺肝段下腔静脉,经皮经肝方向植入PTFE覆膜支架于门静脉左支与腔静脉之间。结果19例经肝段下腔静脉PTPS分流术均获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未出现术中技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门腔静脉压力梯度平均下降13cmH2O,平均随访216d,所有患者未发生再出血,难治性腹水得到有效控制。1年内初步开通率94.8%,明显高于传统TIPS。结论经皮经肝途径建立门腔静脉分流是安全可行的,1年内支架初步开通率明显高于传统TI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