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胰腺周围血管的3D解剖结构及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应用GE64层CT对50例体检者进行扫描,采用Myrian系统对胰腺周围动脉、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进行3D重建,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腹腔干、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脾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可完全显示;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肠系膜下静脉可完全显示;门静脉干长度为(44.28±10.23)mm,胰后干长度为(32.13±7.08)mm;门静脉与脾静脉之间的夹角可分为3型:Ⅰ型,<90°;Ⅱ型,=90°;Ⅲ型,>90°.30%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脾静脉,56%汇入肠系膜上静脉,14%汇入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交汇点.结论 术前可利用Myrian系统对胰腺周围血管行3D重建,为研究胰腺周围血管提供解剖学基础,并可减少胰腺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建(CPR)技术显示胰腺癌侵犯胰腺内和胰周主要管道结构的价值。方法收集胰腺癌侵犯胰腺内和胰周主要管道结构患者37例,对MSCT双期扫描图像行CPR,着重观察胰周主要动脉、静脉、胆管和胰管的形态变化及其与癌灶的关系。结果(1)侵犯胰周动脉28例,受累动脉包括腹腔干、脾动脉、肝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动脉受累征象包括:癌灶与动脉之间脂肪间隙消失且包绕动脉大于180度,动脉狭窄或变形,脾梗塞。(2)侵犯胰周静脉31例,受累静脉包括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静脉受累征象包括:癌灶包埋静脉,静脉狭窄或变形;静脉节段不显示;静脉内癌栓;特征性的侧支循环形成;脾大。(3)侵犯胆管或胰管18例,表现为胆管、胰管突然中断;胆管、胰管狭窄;癌灶近端胆管、胰管扩张。CPR图像能清晰显示胰腺肿块与受侵管道关系的全貌。结论胰腺癌侵犯胰腺内和胰周主要管道结构可出现相应的MSCT征象。CPR技术对胰腺癌的定性诊断和评价相应管道结构受侵情况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 脾动脉动脉瘤和脾静脉静脉瘤都是少见的病变,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同时发生。脾动脉动脉瘤是Crisp氏在1847年首先报道的,故又称Crisp氏瘤。据Stanley估计,到1974年已报告的脾动脉动脉瘤有800例。国内自1958年刘铸报告以来,已有8例脾动脉动脉瘤。脾静脉静脉瘤,亦称为脾静脉瘤样扩张。国内自1964年陈易人等报告以来,已见3例(其中2例同时发生脾动脉动脉瘤)。脾动脉动脉瘤和脾静脉静脉瘤虽属少见,但是一旦发生破裂,常可危及生命,尤其是当施行脾切除术时,由于术者不认识或疏忽未发现脾动脉动脉瘤或脾静脉静脉瘤,对其未作处理,则更易发生管瘤  相似文献   

4.
毛华  赵敏芳  孙涛  黄纯炽 《广东医学》2007,28(2):288-290
目的 观察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局部脾栓塞术(PSE)治疗后,对患者脾动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以及观察PSE治疗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疗效.方法 对脾动脉栓塞治疗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4周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速度和门静脉血流量,观察外周血常规变化.结果 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术后患者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升高,外周血液红细胞由(3.6±1.4)×1012/L升至(4.20±1.8)×1012/L,白细胞从(2.0±0.35)×109/L升至(4.5±1.4)×109/L,血小板从(40±1.6)×109/L升至(120.6±13.4)×109/L.PSE治疗后1,4周,患者脾动脉血流速度、脾静脉血流速度、门静脉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PSE治疗后,可以提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数量;降低患者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速度以及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体尾癌累及脾血管并发脾梗塞及胰源性区域性门脉高压(PSP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8例胰体、尾癌患者进行增强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并进行后处理重建显示脾动、静脉受侵情况及侧支循环。结果:28例均累及脾动脉,表现为脾动脉受压、推移、包绕征象,12例受压,16例被包绕,脾脏梗塞CT表现为三角形无强化的低密度灶。累及脾静脉致胰源性门脉高压中,胃左静脉、胃短静脉、胃网膜静脉、胃结肠干、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或扩张的比例分别为68%、77%、85%、48%、7%,无脐静脉开放。结论:MSCT不仅能显示脾动脉受侵及脾梗塞情况,而且能显示脾静脉受阻致胰源性门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分布和走行,在胰腺体尾癌术前分期和评估PSPH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并门奇静脉断流术术前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脾栓塞组(n=77)与非脾栓塞组(n=81)。脾栓塞组行选择性脾动脉栓塞(PSE),栓塞面积65%~75%,1周后行脾切除并门奇静脉断流术;非脾栓塞组直接行脾切除并门奇静脉断流术。结果两组入选患者入组资料无差异(P>0.05)。脾栓塞组脾栓1周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白细胞、血红蛋白上升,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脾切除并门奇静脉断流术术前临床检验指标明显优于非脾栓塞组(P<0.01,P<0.05);手术出血量、输血量、血小板输注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明显优于非脾栓塞组(P<0.05)。康复出院前两组患者临床检验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并门奇静脉断流术术前先行脾动脉栓塞,可以使脾功能亢进得以恢复,增强了患者的手术耐受性,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30具成人尸体的胃后动、静脉进行较详细观测。(1)胃后动脉的出现率为76.6%;胃后静脉的出现率为73.3%。(2)胃后动脉(包括脾动脉上极支)起于脾动脉右1/3段为4例(17.4%);中1/3段为11例(47.8%);左1/3段为8例(34.8%)。其行经向上行于网膜囊后壁腹膜后面,经膈胃韧带分布于胃后壁胃体上部(偏小弯侧占78.3%)。胃后静脉90%(21/23)与同名动脉伴行,注入脾静脉或其上极支。(3)胃后动脉为1支者20例;2支者3例。(4)胃后动脉外径平均为1.53mm,长度平均为3.69cm。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脾肿大患者脾脏高动力学成分,作者研究了16例脾肿大、脾亢和非出血的中度门脉高压症。在全属线圈闭塞脾动脉前,将已插入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气囊导管的气囊充气暂时分别堵塞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在暂时闭塞这两动脉前后分别测量肝静脉楔压。暂时闭塞脾动脉后,16例中11例肝静脉楔压平均较闭塞前降低10.4厘米水柱;这11例,在暂时闭塞肠系膜上动脉后,肝静脉楔压平均下降3.6厘米水柱。另外5例,在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暂时闭塞后,平均肝静脉楔压减低了1.5~2.5厘米水柱。  相似文献   

9.
门脉高血压症患者内脏血管壁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50例门脉高压症患者患者在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时取脾动脉、脾静脉和胃冠状静脉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脾动脉壁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以研究门脉高压症和门脉高压性血管病变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①脾动脉壁的内弹性膜和弹力纤维断裂裂和变性,平滑肌细胞萎缩、凋亡和表型改变,平滑肌细胞iNOS呈阳性表达,其活性较非肝硬变患者明显提高(P〈0.01)。②胃冠状静脉和脾静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联合思他宁灌注治疗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病人,在一次性操作中先用思他宁灌注,然后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随访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参数改变、脾功能变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程度改变。结果 60例病人手术操作均成功,门静脉压力从(32.8±2.87)mmHg降到(15.10±1.14)mmHg,门静脉内径从(1.46±0.43)cm回缩到(1.27±0.43)cm,门脉血流量从(1538.51±4.48)mL/min减少到(1208.11±9.28)mL/min,术前术后比较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8例术后内窥镜及食道钡餐检查曲张静脉好转。结论脾动脉栓塞联合思他宁灌注治疗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可明显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41例成人尸体胃后动脉。胃后静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胃后动脉出现率为78.0±9.4%(33/41例)。胃后动脉由脾动脉或脾动脉上极支或脾动脉和脾动脉上极支发出,以及极个别由腹腔动脉根部发出,均经膈胃韧带至胃后壁贲门侧及胃底的小弯侧,胃后动脉大多数为1支型,93.6±4.3%(30/32例),其余为2支型,6.3±3.7%(2/32例),胃后动脉长度平均为4.8cm,其外径平均为2.3mm。胃后静脉出现率也32/41例,与胃后动脉伴行者93.6±4.3%(30/32例),不伴行者6.3±3.7%(2/32例),胃后静脉大多数为1支型30/32例,2支型为2/32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以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和/或脾动脉栓塞术与单纯血管栓塞治疗(胃冠状静脉和/或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首次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治疗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门静脉内反复注入葡聚糖微球建立犬门静脉高压症动物模型,结合ALC-BFS血流测定系统观察门静脉高压症犬血流动力学改变,并研究其发生机制.方法 16只犬建立门静脉插管后随机分成对照组(n=6)和实验组(n=10),实验组经导管向门静脉内注射葡聚糖微球,每5天1次,共6次,对照组同样方法注射生理盐水.实验过程中观察门静脉压力、血常规、肝功能、脾脏大小、肝脏病理变化;并行门静脉系统造影了解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应用ALC-BFS血流测定系统观察门静脉、脾静脉、肝动脉、脾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动物经门静脉注射葡聚糖微球后门静脉压力立即升高,术后4个月门静脉压力仍维持在(23.35±2.63)cmH2O,血常规、肝功能基本正常,组织学检查显示肝脏汇管区纤维化明显;门静脉系统造影可见门静脉末梢血管栓塞,侧支循环形成.与术前及对照组相比,术后4个月实验组犬的门静脉、脾静脉、肝动脉、脾动脉血管管径增宽;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轻微改变;脾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增加;肝动脉、脾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血流量增加.结论 经门静脉内注射葡聚糖微球栓塞门静脉末梢可以建立稳定的犬门静脉高压症模型;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测定显示血流速度减慢,肝动脉、脾动脉血流增加.  相似文献   

14.
何明  黄普  郭遂成 《基层医学论坛》2004,8(12):1077-1078
目的从血流动力学及外周血细胞的变化方面着手研究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以 Seldinger 穿刺法行股动脉穿刺,选择脾动脉专用(Cobra)导管至脾动脉,行选择性脾动脉造影,了解脾动脉大小及血管分布情况;再置管于脾动脉远端,并确认无脾外其它动脉分支后,用1mm×1mm×1mm 大小之明胶海绵颗粒+造影剂(76%泛影葡胺)混合液,在电视监视下经导管缓慢注入脾动脉及其分支,同时观察牌动脉血流速度及外周血细胞的变化。结果 PSE 纠正脾亢疗效显著,治疗后外周血细胞及血小板较术前显著提高。36例 PSE 术后6个月可见门静脉横径及脾静脉横径明显缩小,脾静脉血流量显著减少,这44%左右;术前冠脉分流量与术后冠脉分流量比较有明显下降,分别为28.7%和23.3%,提示门脉压力较术前有明显降低。结论 PSE 适用于肝硬化门脉高压并脾亢患者,疗效确切。本研究表明,栓塞面积30%~80%纠正脾亢疗效显著,治疗后外周血细胞与血小板较术前明显提高(P<0.001);门脉高压较术前明显下降,特别对于不耐受脾切手术和不愿手术患者,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本组36例 PSE 患者,成功率为88.9%。  相似文献   

15.
赵开飞  利峰  石荣书 《黑龙江医学》2014,38(10):1126-1128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部分性脾脏栓塞术(PSE)在术前、术后肝动脉、脾动脉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PSE对门静脉高压治疗的效果。方法 4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脾亢患者接受PSE治疗,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于PSE术前及术后检测肝动脉、脾动脉、脾静脉及门静脉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和动脉血管阻力。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术前、术后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 PSE术后肝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较术前增加,脾动脉、脾静脉及门静脉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较术前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SE术后肝动脉血流量增加,脾动脉、脾静脉血流量减少,可缓解脾循环高动力状态,间接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远端脾肾分流术(DSRS)对猪肝硬化门脉高压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CCl4/乙醇法建立猪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模型,行DSRS,术中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左肾静脉压力,手术前后CT测量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结果:DSRS后,脾静脉压力明显下降,门静脉压力、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无明显变化,左肾静脉压力有一定程度升高,但未见左肾淤血等情况出现.结论:DSRS是一种治疗门脉高压症可选择的较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门静脉高压症患内脏血管壁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5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在行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时,取脾动脉、静脉和胃冠状静脉,行光镜和电镜观察。免疫组化法分析脾动脉壁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的表达。结果:脾动脉的内弹力膜和中膜内弹力纤维断裂和变性。脾动脉平滑肌细胞可见萎缩、凋亡和表型改变。平滑肌细胞的胞浆内可见iNOS阳性表达。肝硬化患可见内脏静脉内膜增生,静脉壁有广泛的附壁血栓,类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平滑肌细胞肥大,静脉肌纤维明显增粗和增厚,管壁细胞外基质增加。结论:门静脉高压症可合并内脏动脉和静脉的血管病变,在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中,门静脉高压、内脏高动力循环和内脏血管病变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观察的材料为成人尸体84具(男65,女19)。在78例标本中,有3.85%胃左静脉(冠状静脉)缺如,其余的以汇入门静脉为主(60%),其次是汇入脾静脉(30.67%)和门脾静脉夹角处(9.33%)。46例标本中,胃左静脉在网膜囊后方行向右下时,以越过脾动脉前方者(52.17%),或越过肝总动脉的前、后或上方者(43.48%)为主。外科干的下界恒定为回结肠静脉汇入处;上界变化较大:(1)可为Henle氏干,或Henle氏干与其他静脉的合干;(2)可为右结肠静脉或右结肠静脉与其他静脉的合干;(3)也可以是胃网膜右静脉。测量了外科干的长度和中点处的外径。观察了外科干的毗邻。本文所观察的外科干,有90%可进行肠腔静脉端侧分流术。 右结肠静脉与回结肠静脉之间恒定地存在吻合。80%的第1空肠静脉收纳胰和十二指肠升部的静脉血。第1、2空肠静脉之间也有吻合。上述吻合对肠腔静脉端侧分流术,提供了较好的侧支循环通路。  相似文献   

19.
门脉高压症患者内脏血管壁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50例门脉高压症患者在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时取脾动脉、脾静脉和胃冠状静脉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脾动脉壁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以研究门脉高压症和门脉高压性血管病变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①脾动脉壁的内弹性膜和弹力纤维断裂和变性,平滑肌细胞萎缩、凋亡和表型改变,平滑肌细胞iNOS呈阳性表达,其活性较非肝硬变患者明显提高(P<0.01)。②胃冠状静脉和脾静脉壁内膜增生,形成新内膜,广泛的附壁血栓形成,有类粥样硬化样斑块,伴有平滑肌细胞肥大。静脉的中膜平滑肌纤维明显增粗、变厚,伴细胞外基质聚积。提示:门脉高压症时合并有内脏动脉和静脉的血管病变。门脉高压症、内脏高动力循环和内脏血管病变在门脉高压症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作者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结合葡萄糖氧化酶-DAB-硫酸镍铵(GDN)显色技术,观察了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免疫反应(Immunoreactive,IR)阳性神经纤维在猴脾脏的分布。结果发现,NPY-IR神经纤维沿脾的动脉、静脉及其分支走行,在被膜、小梁、白髓、红髓和边缘区亦有分布。CGRP-IR和SP-IR神经纤维在脾脏的分布相同,主要沿脾动脉走行,中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