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我院25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荣  马立如  任小贺 《中国药房》2009,(26):2065-206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与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7~2008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北京市ADR监测中心上报的ADR报告252份,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严重ADR、ADR发生率排序居前10位的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2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4类101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占49.60%);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6.19%);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47.67%);严重ADR20例(占7.94%);引发ADR最多的药品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有26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邱晓春  韦灵玉  韩昊颀 《中国药房》2014,(22):2077-207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为加强药品安全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度上报国家ADR监测网并通过中心审核的286例ADR报告,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药品剂型、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51.05%);静脉滴注给药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途径(占77.85%);引起ADR的药品以抗肿瘤及辅助药为主(占66.08%);严重的ADR表现以红细胞异常最为常见(占34.51%);引起严重红细胞异常的前10位药品均为抗肿瘤药,报告最多的是顺铂、多西他赛、环磷酰胺等。结论:临床应加强临床医务工作者对ADR的认知度,尤其是应重视对抗肿瘤药ADR的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我院35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贾萍  刘辽  王晓丽  孙瑾 《中国药房》2009,(20):1584-1586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6~2008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上报的352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品、给药途径、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2例报告中,以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占67.6%);在临床表现方面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4.9%);口服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43.2%)。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及相关知识宣传的力度,以指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2013年收集的694例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用药情况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4例ADR报告中,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73.34%;药品种类中抗感染药引发ADR例数最多(占57.35%),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9.31%);ADR损害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占45.10%),其次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分别占25.36%和19.02%)。结论:临床应提高ADR监测报告质量,加强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减少ADR的发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李家柱  王杰  程诗思  杨成明 《中国药房》2014,(46):4379-438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收集到的292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其构成比、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2例ADR报告中,5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构成比为59.60%;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口服和静脉滴注为主,分别占51.71%、43.49%;最易引起ADR的药品为抗微生物药,占72.95%;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27.60%。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规范临床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高杰  彭巍  缪丽燕 《中国药房》2010,(38):3617-36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4年5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收集到的1785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785例ADR中,共涉及药品406种,其中涉及抗微生物药76种;与抗微生物药有关的ADR最为多见,占48.18%;ADR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38.32%),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占22.61%)等;严重ADR有79例;静脉滴注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65.77%。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药物使用的适应证,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5,(11):1514-1516
目的:了解我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2013年上报的151例严重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2例疑似ADR死亡病例;男性和老年患者严重的ADR发生率较高,分别占53.64%和44.37%;口服给药引起的严重的ADR占47.68%,静脉给药占45.03%;在涉及的所有药品中,抗微生物药和抗肿瘤药各占18.54%,循环系统药占14.57%;严重的ADR累及器官/系统以血液系统最多,占22.16%。结论:临床应关注严重的ADR涉及药品及其引起机体损害的临床表现,加强用药监测,减轻或避免严重的ADR的发生;药品生产企业应加强产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及ADR跟踪监测,完善产品说明书,增加相关安全性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发生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9~2012年的ADR报告817例分别从患者临床表现、累及器官或系统、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性别及年龄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结果:817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占51.04%,中药制剂占17.26%。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81.88%;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0.22%。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上报工作,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5,(2):225-22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3年我院上报的192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汇总、分析。结果:192例ADR报告中,ADR发生最多的人群为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42.18%;引起ADR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占92.71%;引起ADR最多的是抗感染药,有65例,占33.85%,其中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占26.15%;累及器官或系统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37.50%。结论:临床应加强抗感染药及静脉滴注给药方式的监测,重点关注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及ADR对其皮肤及其附件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安全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我院28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韩波 《中国药房》2011,(30):2859-286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2月21日-2010年12月20日通过网络系统向广东省ADR监测中心上报的ADR报告283份,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上报的科室、ADR的关联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3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7类96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有137例(占48.41%);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有272例(占96.1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有135例(占47.70%);严重的ADR2例(占0.71%);引发ADR最多的药品是头孢噻肟钠,有22例;引发新的ADR最多的药物是参麦注射液,有6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我院2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美芳  利显民  王传湄 《中国药房》2010,(18):1702-170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6月收集到的286例填报完整和有分析评价的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严重的ADR有3例;我院抗感染药的ADR居首位,有213例(占74.48%),其次为中药制剂,有38例(13.29%);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有146例(占44.92%),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有62例(占19.08%);静脉滴注最易导致ADR,有202例(占70.63%)。结论:建立与完善药物使用的监督与管理制度,重视ADR监测,可减少我院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我院1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10年收集的187例ADR报告,采用病历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7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有89例(占47.59%);女性患者发生ADR的22.几46率%明、2显2.4较6%男、性13高.(90男%)、女;A比D例R临为床0.表58现:1)中;消涉化及系的统药反品应中发,中生成率药最和高中(占药2注9.射95剂%、)循;死环亡系1统例药。、结抗论微:生中物成药药A和D中R发药生注率射高剂(、各循环占系统药、抗微生物类药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临床应加强ADR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0日收集到的77例ADR分别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及患者年龄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7例ADR中,抗感染药46例(占59.74%)、中成药15例(占19.48%),静脉滴注引起的47例(占61.04%),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42例(占54.54%)。结论: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同时加大对中成药监测,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宣教,对医护人员和患者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我院33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苏青 《中国药房》2011,(18):1711-171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到的33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2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85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的ADR发生率最高(168例,占50.60%),其次为中药制剂(76例,占22.89%);主要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218例,占65.66%);药物剂型以注射剂为主(223例,占67.17%);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126例,占37.95%),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ADR转归中,331例ADR治愈或好转,1例出现后遗症。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临床需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提高ADR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我院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定峰  黄金城 《中国药房》2007,18(14):1101-110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4年2月~2006年9月收集到的47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47例ADR中,患者性别无差异,41~60a发生率较高;中药注射剂16例(占30·2%),生物制品15例(占28·3%),抗感染药8例(占15·1%);ADR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其质量监测,并进一步完善我院ADR监测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16.
我院2002~2005年9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2~2005年医务人员自愿呈报的990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ADR报告总数及各类报告数均逐年增加,新的一般的ADR占9.4%,新的严重的ADR占0.8%,严重的ADR占16.3%;ADR涉及最多为皮肤及附件,其次为消化系统;可疑药品中抗感染药占总频次的45.9%,其次为抗肿瘤药;引起ADR的可疑药品以注射剂、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为主;除2例死亡外,其余ADR呈报时滞均未超过规定时限。结论:应继续加强ADR监测工作,逐步提高ADR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08~2010年收集的138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8例ADR中,抗感染药占60.87%,妇科用药占21.01%.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例数最多,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临床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加强对中药制剂的质量检测和使用规范,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马书田 《中国药房》2012,(30):2861-286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4月上报的125份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类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途径引发的ADR最多,有106例(占84.80%);上报ADR报告的科室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报告最多的是大内科系统,其次是儿科门诊;大部分ADR报告是由药师督报和完善的。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最高,有73例(占58.40%),其次为中药制剂、消化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等。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是引发ADR数量最多的一类,喹诺酮类次之,左氧氟沙星是引发ADR数量最多的单一品种(21例,占28.77%)。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有84例(占67.20%)。新的和严重的ADR不多,无后遗症和死亡病例。ADR报告总数偏少,原始报告质量较差,可能有部分ADR病例漏报。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报告工作,提高原始报告质量,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漏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9年该院15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发生ADR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受累器官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60岁较多占31.71%,涉及药物以抗微生物药最多占40.91%,其次是营养药占13.64%;抗微生物药中以头孢类和喹诺酮类居多,分别占33.33%和23.81%。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占88.96%;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44.32%,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21.62%。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ADR的监测,最大限度地减少ADR的发生率,保证临床的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2010年收集的303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3例ADR报告中,各年龄段均有分布,50岁以上的患者较多;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共235例(77.6%);抗微生物药139例(38.7%),其次是中药制剂58例(16.2%);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有108例(28.7%)。结论:AD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积极开展ADR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