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急性颅脑损伤是否存在神经元凋亡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原因是缺乏人脑损伤的直接资料来证实这一现象.文章简要综述凋亡的研究进展及急性颅脑损伤和神经元凋亡的关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5-01/2005-02相关文章,检索词为“Acute brain injuries”,“Neuronal apoptosis”,分别组合进行检索,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语.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00-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急性颅脑损伤,神经元凋亡”,限定文章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急性颅脑损伤和神经元凋亡的随机和非随机对照实验.排除综述类和重复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36篇关于急性颅脑损伤和神经元凋亡有直接关系的文章,其中有19篇符合标准,排除117篇.排除的117篇系重复或者与本文关系不大.资料综合:对检索到的文章的相关信息综合加以概括综述,总结出凋亡的相关因素、凋亡网络理论、凋亡的检测方法、急性颅脑损伤和神经元凋亡的关系及机制.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存在神经元凋亡;急性脑损伤后,神经元生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各种因素如细胞外兴奋性氨基酸浓度升高、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基因表达的异常等相互交织,有可能存在多条通路调节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急性颅脑损伤是否存在神经元凋亡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原因是缺乏人脑损伤的直接资料来证实这一现象.文章简要综述凋亡的研究进展及急性颅脑损伤和神经元凋亡的关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5-01/2005-02相关文章,检索词为"Acute brain injuries","Neuronal apoptosis",分别组合进行检索,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语.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00-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急性颅脑损伤,神经元凋亡",限定文章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急性颅脑损伤和神经元凋亡的随机和非随机对照实验.排除综述类和重复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36篇关于急性颅脑损伤和神经元凋亡有直接关系的文章,其中有19篇符合标准,排除117篇.排除的117篇系重复或者与本文关系不大.资料综合对检索到的文章的相关信息综合加以概括综述,总结出凋亡的相关因素、凋亡网络理论、凋亡的检测方法、急性颅脑损伤和神经元凋亡的关系及机制.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存在神经元凋亡;急性脑损伤后,神经元生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变化,各种因素如细胞外兴奋性氨基酸浓度升高、自由基的大量产生,基因表达的异常等相互交织,有可能存在多条通路调节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纳洛酮对大鼠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状态及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采用Feeney氏自由落体法制备脑损伤动物模型,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伤对照组(n=20)、损伤对照组(n=40)及治疗组(n=40).治疗组再分4个业组,每组10只,分别于伤后30 min,6 h,24 h及48h给予纳洛酬,而各对照组在各时间点均给予等量的牛理盐水,伤后第7天断头处死大鼠,采用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原位标记DNA片段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干湿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用SPSS 10.0统汁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因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并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损伤对照组神经细胞凋亡数和脑组织含水量较假伤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与损伤埘照组比较,各治疗组神经细胞捌亡数和脑组织含水量均显著减少(P<0.05);治疗组中各给药亚组间比较,早期给药组(伤后30 min及6 h)神经细胞凋亡数明显少于晚期给药组(伤后24 h及48 h,P<0.05),但脑组织含水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纳洛酮可通过减轻神经细胞的凋亡及脑水肿以实现对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且早期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纳洛酮抗颅脑损伤后细胞凋亡及信号传递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纳洛酮对严重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Caspase -3介导的信号传递机制。方法 选用健康普通家兔随机分成正常组、对照组和纳洛酮组,分别予非致伤、致伤、致伤后纳洛酮腹腔注射处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家兔致伤部位和对侧非致伤部位脑组织中凋亡及Caspase -3蛋白表达阳性的神经细胞数量。结果 在致伤部位或对侧非致伤部位,正常组、纳洛酮组及对照组脑组织中调亡的及Caspase -3蛋白表达阳性的神经细胞所占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数值大小为:正常组〈纳洛酮组〈对照组。结论 纳洛酮可抑制严重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Caspase -3介导的信号传导机制可能参与纳洛酮抗严重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严重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血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体内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影响,探讨纳洛酮抗神经细胞凋亡的自由基机理. 方法选用健康普通家兔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纳洛酮组,分别予致伤和致伤后纳洛酮腹腔注射处理,在致伤后0、6h、1、3、7、11d和15d检测血红细胞内SOD及LPO浓度,在致伤后15d检测脑组织中凋亡神经细胞数量. 结果纳洛酮组家兔脑组织凋亡神经细胞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7个时间段,纳洛酮组家兔血红细胞内SOD活性和LPO含量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纳洛酮可抑制严重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自由基可能不参与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6.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后24h和48h取脊髓标本,应用HE染色、透射电镜、TUNEL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脊髓标本中运动神经元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兔脊髓缺血再灌注后,HE染色可见运动神经元呈凋亡形态改变,TUNEL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示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Bcl-2蛋白表达轻度升高,Bax/Bcl-2比值升高,电镜观察可见典型凋亡小体出现。再灌注24h时凋亡细胞较48h时为多。结论:细胞凋亡是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主要死亡方式。 相似文献
7.
8.
颅脑伤合并吸入性肺损伤患者肺组织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肺组织细胞凋亡在颅脑伤合并吸入性肺损伤患者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重型闭合性颅脑外伤死亡患者 11例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为 3~ 8分。明确诊断后归入并发吸入性肺损伤组(AIL I组 ,5例 )和无吸入性肺损伤组 (NAIL I组 ,6例 )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 8(IL 8)水平 ,并对其尸体肺组织进行病理观察及细胞凋亡原位检测。结果 NAIL I组及 AIL I组血浆 TNFα水平分别为 (2 .17± 0 .4 1) μg/L 与 (3.14± 0 .2 8) μg/L;血浆 IL 8水平分别为 (0 .4 2± 0 .0 5 ) μg/L 与 (0 .91± 0 .0 8) μg/L(P均 <0 .0 5 ) ;与 NAIL I组相比 ,AIL I组肺组织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 (P<0 .0 1)。结论 肺组织细胞凋亡在颅脑伤合并吸入性肺损伤患者病理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孙茂琦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3)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睡眠障碍和损伤部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所有患者应用SPIEGEL量表进行睡眠质量评定,并为其开展头颅MRI、CT影像检查,对出现睡眠障碍和损伤部位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100例患者中52例出现睡眠障碍,其中40例在清醒后1周出现,比例为76. 9%。多部位和单部位脑挫裂伤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单部位脑挫裂伤患者颞叶、额叶、枕叶、顶叶、基底节、小脑、脑干间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睡眠障碍发生和各部位脑损伤相关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障碍发生和顶叶、颞叶、枕叶、小脑损伤无显著相关性(P 0. 05),睡眠障碍发生和脑干、基底节、额叶损伤存在相关性(P 0. 05)。结论:轻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通常存在睡眠障碍,与脑干、基底节、额叶等部位损伤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颅脑损伤后线粒体Omi/HtrA2信号通路在大鼠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方法9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颅脑损伤组和UCF-101干预组,每组30只,然后每组按照12、24、48 h三个时间点分成三个亚组,每个亚组10只。使用大鼠自由落体颅脑损伤动物模型,UCF-101干预组大鼠在模型形成前0.5 h按1.5 μmol/kg的剂量腹腔注射UCF-101,其余两组大鼠腹腔注射1 mL的等渗NaCl溶液。按照12、24、48 h三个时间点每组分批断头处死10只大鼠,分离海马组织。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ting检测Omi/HtrA2、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pro-caspase-3、pro-caspase-9和剪切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多聚酶(PARP)蛋白表达,四肽荧光底物法检测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活性。
结果三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比例,Omi/HtrA2、pro-caspase-3、pro-caspase-9、剪切PARP和XIAP蛋白表达以及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活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7.742、107.139、145.748、133.970、103.029、65.112、142.772、96.187,P均< 0.05)。12、24、48 h时颅脑损伤组大鼠凋亡的海马神经细胞比例,Omi/HtrA2、pro-caspase-3、pro-caspase-9和剪切PARP蛋白表达以及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活性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均< 0.05);而UCF-101干预组大鼠凋亡的海马神经细胞比例,Omi/HtrA2、pro-caspase-3、pro-caspase-9和剪切PARP蛋白表达以及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活性均较颅脑损伤组显著下降(P均< 0.05)。各时间点颅脑损伤组大鼠海马组织XIAP蛋白表达均较假手术组显著下降(P均< 0.05),而UCF-101干预组大鼠海马组织XIAP蛋白表达均较颅脑损伤组显著升高(P均< 0.05)。
结论Omi/HtrA2介导的线粒体途径可能参与大鼠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过程,而UCF-101可有效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鼠脑内巨噬细胞分化的亚群种类和创伤后神经元过度自噬和凋亡的关系.方法 选择45只雄性SD大鼠建立创伤性脑损伤(TBI)模型,然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am 组(假手术大鼠,右心室注射5 μL氯化钠溶液)、TBI组(TBI模型大鼠,右心室注射5 μL氯化钠溶液)和3 - MA组(TBI模型大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黄体酮对大鼠外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及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开右侧顶部骨窗而无脑损伤)、脑损伤组(TBI组;开右侧顶部骨窗,且参照Freeney自由落体撞击致伤方法建造重型颅脑损伤模型)、脑损伤后接受黄体酮治疗组(P-TBI组;建立脑损伤模型后腹腔注射0.8 ml/kg黄体酮)、脑损伤后注射二甲基亚砜(DMSO)组(D-TBI组;建立脑损伤模型后腹腔注射0.8 ml/kg DMSO),每组24只,再将其分为损伤后1 d、3 d、5 d、7 d组,各6只。比较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环氧化物水解酶-2(COX-2)表达量,脑组织含水量、Bcl-2及Bax蛋白阳性细胞数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利用m NSS量表评价各组大鼠损伤后不同时间的神经功能。结果随着损伤时间延长,Sham组大鼠脑组织COX-2表达水平、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百分比及m NSS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TBI组大鼠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其脑组织COX-2表达水平、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百分比及m NSS评分均降低(P<0.05),且各时间点均高于Sham组(P<0.05)。D-TBI组及P-TBI组大鼠随着损伤时间延长其脑组织COX-2表达水平、脑组织含水量、神经细胞凋亡百分比及m NSS评分均降低(P<0.05),且P-TBI组高于TBI组(P<0.05)。损伤后7 d,TBI组大鼠脑组织Bcl-2、Bax阳性细胞数均高于Sham组(P<0.05);且P-TBI组大鼠脑组织Bcl-2阳性细胞数高于TBI组,Bax阳性细胞数低于TBI组(P<0.05)。结论黄体酮能有效缓解大鼠外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情况、抑制周围组织细胞凋亡,对其神经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外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细胞凋亡的变化,了解外源性VEGF基因对TBI损伤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创伤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建立后经损伤处脑皮质注入腺病毒(adenovirus,Ad)为载体的VEGF-165基因(Ad-VEGF-165),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脑伤后6 h,24 h,3 d,7 d,14 d时间点的VEGF-165在损伤局部的表达改变;采用原位凋亡(TUNEL)标记法动态测定Ad-VEGF-165基因治疗TBI后细胞凋亡的改变.结果 外源性Ad-VEGF-165导入损伤局部脑组织后,VEGF 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有稳定的表达,并且其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外伤组和质粒对照组.荧光显微镜下基因治疗组的细胞凋亡在伤后24 h,3 d,7 d与创伤组比较有显著的减少(对照组:4.17±0.73;TBI组,24 h:47.18±6.01,3 d:79.44±11.23;TBI+VEGF组,24 h:28.72±5.31,54.18±7.66;P<0.05),细胞凋亡与VEGF的关系密切(P<0.05).结论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外源性VEGF基因能够在一定时间对脑损伤组织起到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中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脑损伤后的神经系统保护提供实验资料以及为法医学损伤经过时间推断提供帮助。方法以Feeney自由落体脑损伤大鼠模型为对象,采用DNA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不同损伤时间时脑损伤组脑组织、假手术对照组脑组织和正常对照组脑组织中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创伤性脑损伤后2h即可在伤侧皮层以及同侧的海马区可见细胞凋亡发生,随着损伤经过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逐渐增多,在48~72h凋亡达到高峰,随之逐渐减少,至7d时凋亡数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在伤侧对应区和海马区仅偶见凋亡细胞。结论检测损伤区凋亡细胞数对损伤经过时间的推断有重要价值,为法医学损伤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Lindley E. Folkerson Duncan Sloan Elizabeth Davis Ryan S. Kitagawa Bryan A. Cotton John B. Holcomb Jeffrey S. Tomasek Charles E. Wad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18,36(1):38-42
Study hypothesis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is a leading cause of mortality with penetrating TBI (p-TBI) patients having worse outcomes. These patients are more likely to be coagulopathic than blunt TBI (b-TBI) patients, thus we hypothesize that coagulopathy would be an early predictor of mortality.Methods
We identified highest-level trauma activatio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n admission head CT and had ICU admission orders from August 2009–May 2013, excluding those with polytrauma and anticoagulant use. Rapid thrombelastography (rTEG) was obtained after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arrival and coagulopathy was defined as follows: ACT ≥ 128 s, KT ≥ 2.5 s, angle ≤ 56°, MA ≤ 55 mm, LY-30 ≥ 3.0% or platelet count ≤ 150,000/μL. Regression modeling was used to assess the association of coagulopathy on mortality.Results
1086 patients with head CT scans performed and ICU admission orders were reviewed. After exclusion criteria were met, 347 patients with isolated TBI were analyzed-99 (29%) with p-TBI and 248 (71%) with b-TBI. Patients with p-TBI had a higher mortality (41% vs. 10%, p < 0.0001) and a greater incidence of coagulopathy (64% vs. 51%, p < 0.003). After dichotomizing p-TBI patients by mortality, patients who died were younger and were more coagulopathic. When adjusting for factors available on ED arrival, coagulopathy was found to be an early predictor of mortality (OR 3.99, 95% CI 1.37, 11.72, p-value = 0.012).Conclusion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p-TBI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coagulopathy have a poor prognosis. Coagulopathy,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factors, can be used to earlier identify p-TBI patients with worse outcomes and represents a possible area for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17.
目的 研究颅脑创伤(TBI)后垂体前叶激素(APHs)、甲状腺功能(TF)和生殖激素(GnH)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随机对浙江省人民医院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经系列头颅CT扫描和/或MRI检查,明确无下丘脑、垂体等部位的原发损伤,且既往无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和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及免疫性疾患史的93例门急诊和住院TBI患者的APHs、TF和GnH进行测定,并按患者的GCS评分、TBI类型和损伤程度以及有无继发性脑损害等因素进行分组研究,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多变量采用成组Hotelling T2检验,两组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93例患者人院就诊时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黄体生成素(LH)和泌乳素(PRL)水平明显高于出院随访期和对照组(P<0.05),促甲状腺素(TSH)和甲状腺激素T3、T4和游离T3(FT3)水平则明显低于出院随访期和对照组(P<0.05).有继发性脑损害组的血清ACTH值和PRL值分别高达(33.33±6.86)和(31.74±5.51),GCS 9~12分组的血清LH值为(9.48±1.14);颅脑损伤组的血清TSH值(1.26±0.17)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其他各组(P<0.05).除TSH、PRL、睾酮(T)和雌二醇(E2),患者出院随访期其他血清APHs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单项APH水平低下的创伤型下丘脑垂体功能不全(THPI)的发生率为13.8%,同时累及3种以上APHs的THPI发生率仅为3.2%;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SETS)的发生率为14.0%. 结论 THPI以单项APH分泌障碍型多见.颅脑创伤所致的急性颅内高压以及脑水肿、脑缺血等继发性脑损害可能是导致删的主要原因;TBI后早期的高PRL血症是提示THPI的重要指标,TBI后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激素疗法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重度脑创伤大鼠其脑组织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探讨高压氧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高压氧组及脑创伤组。采用高压气体冲击脑组织制作大鼠局部脑创伤模型。分别于术后3h、1d、3d、5d及7d时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同时应用放射免疫检测技术测定脑创伤组及高压氧组在上述各时间点时脑内TNF-α、IL-6、IL-8及IL-10的水平。结果当大鼠发生脑创伤后,上述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较假手术组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经高压氧治疗后,发现炎性细胞向脑组织内浸润现象减缓,并有大量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聚集、增生,而且高压氧组大鼠脑组织内上述炎性细胞因子在各时间点均较脑创伤组降低(均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可抑制炎性细胞向脑创伤组织处浸润,降低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促进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聚集、增生,具有保护受损脑组织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大鼠脑外伤后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外伤应激对大鼠蓝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NA)神经元的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脑外伤模型组,用改进的Feeney’s法制作大鼠脑挫裂伤模型。分别于伤后3、6、12、24、48、72h取出其脑干,切片后做多巴胺β羟化酶(DBH,合成NA的一种标志性酶)免疫组化。结果 脑挫裂伤后,大鼠出现右侧前后脚偏瘫,BBB评分降低;免疫组化显示,脑外伤后各时段大鼠蓝斑内出现大量深染的DBH阳性神经元,其数量和染色较正常组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 大鼠脑外伤后蓝斑NA能神经元被激活,DBH表达增加,使NA合成增多,以适应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提示蓝斑产生的NA在脑外伤应激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7例颅脑损伤患者(PHI组49例,非PHI组78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计分、伤后首次头颅CT检查时间、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因素对PHI发生的影响.结果 PHI组首次CT时间(1.39±1.27)h,非PHI组(2.91±1.85)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5).PHI组发生tSAH 35例,非PHI组发生37例,2组tSAH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伤后首次行头颅CT检查的时间以及伴有tSAH与脑外伤后PHI的发生有密切关系(OR值0.558,95%CI 0.329~0.946,OR值13.000,95%CI1.187~142.354,P均<0.05).结论 颅脑损伤后首次CT检查的时间以及tSAH可以作为PHI发生的预判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