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0名志愿受试者分别以最大等长收缩力的 6 0 % (第 1周 )和 80 % (第 2周 )完成连续 2周上臂屈肌离心收缩训练 ,随机分成中药内服、外用和对照组进行治疗和处理 ,对肌肉酸痛部位和等级、肘关节屈曲角度、肘关节伸直角度、上臂臂围、上臂屈肌硬度、血清CK以及肱二头肌回声的平均光密度和肌肉厚度超声检测进行观测。结果显示 ,强度增加后的第 2周 ,肌肉酸痛程度、肘关节伸直角度和血清CK值在实验结束时均已恢复正常 ;肘关节屈曲角度、上臂臂围和肌肉硬度等与延迟性肌肉酸痛 (DOMS)后期肌肉增粗有关的指标 ,在第 2周训练强度增加后呈恢复趋势 ,无继续加重现象 ;大强度离心训练后肌肉厚度增加 ,训练后第 3天出现肌肉回声增强的改变。实验表明 ,内服和外用中药对DOMS的消除均有一定的作用 ,尤其是外用药对本实验指标的改善更明显一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连续 2周递增负荷离心训练和中药对DOMS肌肉功能的自然恢复过程的影响。方法 :测定 2周内 60 %~ 80 %递增负荷肘屈肌离心训练对照组、内服中药组和外敷中药组最大等长收缩力和训练平均作功。结论 :外敷中药对DOMS肌肉后离心收缩做功有明显恢复作用 ,内服中药对肌肉等长收缩力有明显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3.
72只家兔分成对照组、内服中药组和外用中药组 ,分别进行连续 3、7、14天小腿前群肌肉离心训练 (第 2周增加负荷 ) ,测定肌肉硬度、踝关节松弛角度、胫前肌常规组织学、肌肉细胞凋亡、肌肉骨架蛋白desmin以及透射电镜肌节长度。结果显示 :离心运动后产生的适应可使骨骼肌承受更大的离心负荷 ,并在一定时间内不影响肌肉的恢复 ,也不对肌肉造成进一步的损伤。实验用的九九疲王口服液和按摩乳对上述形态学、组织学指标的恢复有明显作用 ,大强度连续离心训练后肌肉细胞凋亡、肌肉骨架蛋白desmin染色面积都有明显改变 ,其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连续2周离心运动对人体上臂屈肌等速肌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名自愿受试者采用自制的离心训练器 ,分别以最大等长收缩力的 6 0 % (第 1周 )和80 % (第 2周 )完成连续 2周左上臂屈肌离心收缩训练 ,随机分成中药内服、外用和对照组进行治疗和处理 ,使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进行实验臂上臂屈肌等速向心肌力测试。结果显示 ,本实验采用的离心训练装置以及 6 0 %最大等长收缩用力造成延迟性肌肉酸痛 (DOMS)时 ,对肌力下降的影响不大 ,连续运动后肌力恢复迅速 ,尤其是外用药组第 1周训练以后 ,多数指标呈升高变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持续性下坡跑运动,观察离心运动对大鼠比目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下坡跑引起骨骼肌肌原纤维排列不规则、肌丝卷曲、Z线异常。运动后即刻、24小时、48小时Z线异常率分别为16.54±3.42%、32.12±3.79%。和34.68±10.33%,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连续离心训练对肱二头肌肌电活动和最大等长收缩力的影响。方法 :让 10名受试者以 60 %最大等长收缩力做肱二头肌离心运动 2 5次× 2组 ,组间休息 5分钟。每天训练一次 ,连续训练 6天。每次训练前测试最大等长收缩力 (F)、肱二头肌腱反射时 (T)、肌电振幅 (RMS)和平均功率频率 (MPF)。结果 :训练后第二天各项指标均有变化 ,肌肉最大等长收缩力、肌电图平均功率频率下降 ,肱二头肌腱反射时延长 ,但均无显著性。随后肌力和肌电频率逐渐升高 ,反射时逐渐缩短 ,到第 5 - 6天都基本恢复到训练前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针刺对离心运动后不同时相骨骼肌线粒体分裂的影响,探讨针刺在防治离心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中的作用。方法:17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组)、单纯针刺组(A组)、单纯运动组(E组)和运动针刺组(EA组),E、EA组进行一次性下坡跑离心运动,A、EA组进行针刺干预。A、E、EA组又按干预后取材时相点划分为0 h、2 h、6 h、12 h、24 h、4 8h、72 h,共7个时相组。采用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线粒体外膜转位酶20(TOMM20)/线粒体分裂动力相关蛋白1(DRP1)共定位;免疫共沉淀检测FUNDC1蛋白(FUNDC1)/DRP1蛋白相互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中DR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单纯针刺后A组大鼠线粒体形态正常,与C组相比,TOMM20/DRP1、FUNDC1/DRP1、DRP1等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大负荷离心运动后E组大鼠线粒体出现片段,与C组相比,各检测指标显著升高(P<0.05),12~24 h达到最高。大负荷离心运动后EA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片段化减轻,TOMM20/DRP1...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离心运动致骨骼肌损伤后大鼠血清和骨骼肌甘氨酸、苏氨酸、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变化,探讨上述4种氨基酸在骨骼肌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在一次性90 min持续下坡跑运动(速度16 m/min,坡度-16°)后,分别在运动后0 h、6 h、12 h、1 d、2 d、3 d、1 w、2 w处死,取大鼠右侧腓肠肌,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试血清与骨骼肌中甘氨酸、苏氨酸、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结果:(1)HE染色结果显示,运动后6 h骨骼肌细胞有肿胀的趋势,2 d发现炎性细胞浸润,3 d炎性细胞最多,损伤程度最为严重,1 w偶见炎性细胞,2 w后肌纤维形态结构基本恢复正常。(2)运动后0 h血清4种氨基酸含量与运动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精氨酸为P<0.01),之后4种氨基酸含量出现不同程度上升或下降。2 w时血清赖氨酸水平仍显著低于运动前水平(P<0.05)。运动后0 h骨骼肌甘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出现上升趋势,运动后2 d和3 d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运动前水平(P<0.05),2 w时与运动前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运动后0h骨骼肌苏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运动前水平(P<0.05),苏氨酸在运动后1 w、精氨酸在运动后2 d均显著低于运动前水平(P<0.05)。(3)血清精氨酸和甘氨酸,骨骼肌精氨酸和苏氨酸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血清甘氨酸和骨骼肌甘氨酸显著负相关(P<0.01),但与骨骼肌精氨酸显著正相关(P<0.05)。血清赖氨酸和骨骼肌苏氨酸、精氨酸显著正相关(P<0.01,P<0.05),血清精氨酸与骨骼肌精氨酸之间正相关(P<0.05)。结论:离心运动后大鼠血清和骨骼肌甘氨酸、苏氨酸、精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变化不同,但有不同程度的相关。血清赖氨酸含量在2 w时仍未恢复到运动前水平,提示骨骼肌修复期机体对赖氨酸可能具有更大需求。  相似文献   

9.
力量训练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在不同张力下 ,离心收缩力量训练对骨骼肌组织结构、血清CK及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研究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与力学因素的内在联系。方法本文建立了一个活体大鼠骨骼肌力量训练及其生物力学性质的动态、定量测试模型 ,将SD雄性大鼠的踝关节背伸肌群在两组不同外加载荷下 ,进行循环式离心力量训练。结果离心运动后即刻— 1 4d ,大鼠骨骼肌的组织结构、血清CK及其力学性质变化在高张力组和低张力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离心收缩产生的高张力本身 ,并非是造成骨骼肌损伤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从形态学角度,观察补充活性肽对大鼠运动后骨骼肌微细损伤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150只,按照补充不同物质(水、大豆分离蛋白和活性肽),运动与不运动,以及运动后0 hr、12 hr2、4 hr和48hr不同时间随机分为15组,所有动物平衡膳食1周后进行实验。运动组大鼠进行持续跑台训练120分钟。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动物在平衡膳食期间每天分别以15%活性肽饮料2毫升、15%大豆分离蛋白2毫升和等量的纯净水灌胃。结果:补充活性肽和大豆分离蛋白均可减轻大鼠1次离心运动后骨骼肌微细损伤的形态学改变和超微结构变化,其中活性肽的作用有强于大豆分离蛋白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次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Calpains和Ubiquitin的动态变化。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1次离心运动后即刻组、24 h组和7天组。各运动组大鼠进行1次下坡跑运动,速度16 m/min,坡度?16°,运动100 min后休息10 min,再运动100 min,总时间200 min。分别在急性运动后即刻、24 h和第7天取材,测定血清LDH、CK活性和股四头肌超微结构及Calpain-1、Calpain-2和Ubiquitin含量。结果:①1次离心运动后即刻组大鼠股四头肌肌丝排列混杂、卷曲;运动后24 h出现轻度溶解、断裂,Z线不规则,局部Z线消失;运动后7天超微结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血清CK和LDH活性变化与股四头肌超微结构变化一致。②与对照组相比,运动后即刻组大鼠股四头肌Calpain-1、Calpain-2和Ubiquitin含量均有所降低,但均无显著性差异;运动后24 h组股四头肌Calpain-1、Calpain-2和Ubiquitin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运动后即刻组;运动后7天组与运动后24 h组相比均显著下降,而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①1次离心运动所致的骨骼肌损伤有一定的延迟性,骨骼肌损伤在运动后即刻从整体看并不严重,但在运动后24 h出现明显损伤,运动后7天基本恢复。②急性离心运动后骨骼肌Calpain和Ubiquitin含量变化与骨骼肌损伤的动态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补充G115对离心运动后骨骼肌微损伤的营养干预效果。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分为安静组(A)、运动组(B)和运动 灌胃组(C),其中运动组和运动 灌胃组按运动后不同时间点取材又分为4个亚组:运动后即刻(B1、C1)、24小时(B2、C2)、48小时(B3、C3)和72小时(B4、C4),所有动物膳食平衡2周后进行实验(运动 灌胃组和运动组在膳食平衡期间,每天分别以1.5%人参G115溶液2ml和等量蒸馏水灌胃)。运动组和运动 灌胃组大鼠以16m/min的速度、-16°的坡度进行5分钟运动、2分钟休息、总时间为120分钟的间歇性跑台运动,运动前1小时分别以等量蒸馏水或1.5%人参G115溶液2ml灌胃。测定各组运动后即刻、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尿液3-甲基组氨酸(3-MH)含量,骨骼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β-葡萄糖苷酸酶(GUS)活性。结果:(1)B2组血清CK活性显著高于B1组(P<0.05),C2组血清CK活性显著高于C1组(P<0.05);B2、B3、B4组血清MDA含量显著高于B1组(P<0.05),C2、C3、C4组血清MDA含量分别显著低于B2、B3、B4组(P<0.05)。(2)B1组和B2组尿3-MH显著低于A组(P<0.05),B4组尿3-MH显著低于B1组(P<0.05)。(3)C1、C2、C3、C4组骨骼肌G6PDH和GUS活性分别显著低于B1、B2、B3、B4组(P<0.05)。结论:补充人参G115可抑制运动引起的血清MDA含量升高,促进运动后的恢复;补充人参G115对抑制运动引起的蛋白质降解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也不能较好促进降解蛋白的修复;补充人参G115还能抑制骨骼肌组织中炎症反应标志物G6PDH和GUS活性增高,有明显抗离心运动引起的骨骼肌微损伤所伴随的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次性离心运动对大鼠骨骼肌肌力和收缩蛋白myosin,细胞膜骨架蛋白dystrophin、a-DG、-DG,细胞外基质蛋白laminin-2、collagen IV表达的影响,以及上述蛋白与骨骼肌收缩力和拉断力的相关关系。方法:42只雄性Wistar大鼠分成对照组(n=6)和运动组(n=36)。运动组大鼠进行一次性离心运动,坡度为-16°,跑速为26.8 m/min,运动5 min,间歇1 min,共进行10组。分别于运动后即刻、4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7天,将大鼠腓肠肌在半离体状态下固定于微型材料实验机,用电刺激法测试大鼠腓肠肌收缩力,然后测拉断力,后取材测试血清CK、LDH,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腓肠肌myosin、dystrophin、-DG、-DG、laminin-2、collagen IV蛋白和laminin-2基因表达。结果:一次性离心运动后即刻,大鼠血清CK和LDH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一次性离心运动后即刻和48小时,大鼠腓肠肌收缩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运动后24小时拉断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收缩力与拉断力呈正相关(r=0.501,P<0.01);一次性离心运动即刻laminin-2基因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运动后24小时laminin-2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骨架蛋白含量与大鼠腓肠肌收缩力无相关关系,laminin-2蛋白含量变化与大鼠腓肠肌拉断力呈负相关(r=-0.727,P<0.01)。结论:(1)一次性离心运动致骨骼肌损伤,收缩力下降和肌肉损伤有关。(2)大鼠腓肠肌的材料力学特性在一次性离心运动后24小时最弱。(3)大鼠腓肠肌收缩力和骨架蛋白变化无相关关系。(4)大鼠腓肠肌拉断力在一次性离心运动后和laminin-2蛋白含量高度负相关,其内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54名未经训练的青年男性受试者完成上臂屈肌连续7天离心训练,训练后随机分成推拿、牵拉、中药薰洗、盐水浴、热水浴和对照组进行治疗。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即刻、训练后24、48、72、96、120和144小时进行肘关节屈曲角度、肘关节伸直角度、上臂屈肌疼痛程度、上臂周径、上臂屈肌硬度和血清CK与LPO测定。实验结果提示,重复不超过首次训练负荷的连续离心训练不会加重肌肉损害程度和影响延迟性肌肉疼痛(DOMS)恢复过程。本实验所采用的中医外治方法有加快DOMS出现后消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低氧、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观察低氧和运动刺激后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情况,为探讨运动与低氧适应机理提供依据。方法:7周龄雄性SD大鼠56只,平均体重220±28克。随机分成7组:(1)对照组;(2)低氧对照组,包括4天和7天组;(3)常氧训练组,包括4天和7天组;(4)低氧训练组,包括4天和7天组。对照组不安排任何形式的运动训练。常氧训练组在常氧条件下进行上坡跑训练,每天1h,跑速为20m/min,坡度+10°。低氧对照组不安排任何形式的训练,生活在低氧舱内,低氧舱内氧分压为12.7%(相当于海拔4000米高度),每天在常氧下生活1h。低氧训练组生活环境同低氧对照组,训练方案同常氧训练组。4天组和7天组分别进行为期4天与7天的训练。实验后取材,采用HE染色、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DNA电泳及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骼肌凋亡和bcl-2、bax表达。结果:(1)低氧对照7天组及低氧运动7天组大鼠骨骼肌bcl-2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bax表达无明显变化;(2)低氧对照7天组与低氧运动7天组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提示低氧和运动的双重作用不会加重细胞凋亡;(3)常氧运动组运动后未出现明显的骨骼肌细胞凋亡,提示运动诱导骨骼肌细胞凋亡可能与运动强度和/或运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长时间低强度耐力运动和大强度间歇性运动对骨骼肌线粒体融合分裂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运动方式下线粒体管网发生运动适应的动力学差异。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Con,n=10)、耐力运动组(ET,n=10)、间歇性运动组(SIT,n=10)。间歇性运动组每天进行9~10次10s极量强度(≥42 m/min)间歇跑台运动,间歇时间30~60 s;耐力运动组每天进行30~60 min低强度(≤16.7 m/min)持续跑台运动;每周训练6天,训练8周。最后一次训练结束后休息24 h,安静状态下取腓肠肌,Real-time PCR检测线粒体融合基因Mfn1、Mfn2、OPA1与分裂基因Drp1、hFis1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Mfn2、Drp1蛋白水平。结果:(1)ET组Mfn1 mRNA表达显著高于Con组(P<0.05),SIT组Mfn2 mRNA表达显著低于Con组(P<0.05),SIT组OPA1 mRNA表达显著高于ET组(P<0.05)。SIT组Drp1 mRNA表达显著高于Con组(P<0.05)和ET组(P<0.01),ET组和SIT组hFis1 mRNA表达均无显著变化。(2)SIT组线粒体Mfn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Con组(P<0.05),Drp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Con组(P<0.05)。结论:线粒体融合分裂基因以及线粒体Mfn2、Drp1蛋白对长时间低强度耐力运动和大强度间歇性运动有不同的适应机制,这来源于运动方案的差异。大强度间歇性运动可能通过Mfn2、Drp1基因转录与蛋白表达水平影响骨骼肌线粒体的融合与分裂;长时间低强度耐力运动可能通过Mfn1基因转录发挥类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运动方式(离心运动、向心运动)对骨骼肌拉伤愈合过程中肌肉再生和纤维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将12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BC组,n=8)、即刻组(IM组,n=8)、第1周组(1W组,n=8)、自然愈合组(NC组,n=32)、向心运动组(CE组,n=32)、离心运动组(EE组,n=32)。造成腓肠肌急性拉伤模型1周后,对CE组、EE组分别进行为期4周的向心和离心训练。IM组造模即刻、1W组造模后7天、BC组造模后18天取材;其余各组分别在造模后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第35天4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随机选择8只大鼠取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腓肠肌Ⅱ型肌球蛋白重链(MHC-Ⅱ)及Ⅰ、Ⅲ型胶原(COL-Ⅰ和COL-Ⅲ)水平。结果:损伤恢复的各个阶段,CE组MHC-Ⅱ水平较NH组和EE组高,并且恢复速度较快,而COL-Ⅰ和COL-Ⅲ水平较NH组和EE组低;EE组MHC-Ⅱ水平较NH组和CE组低,COL-Ⅰ水平较NH组低但高于CE组;COL-Ⅲ水平高于CE组和NH组。结论:不同运动方式对骨骼肌急性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影响不同,向心运动能有效促进损伤骨骼肌MHC-Ⅱ合成,从而加快骨骼肌再生,离心运动对MHC-Ⅱ合成的影响不明显。运动通过减少COL-Ⅰ表达和合成来抑制骨骼肌的纤维化,向心运动作用比离心运动更加明显。在损伤修复早期,COL-Ⅲ水平提高,使骨骼肌具备一定的强度和力学稳定性,有利于损伤后功能的快速代偿,而后期COL-Ⅲ水平持续增高可能促进和延长骨骼肌的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大鼠腓肠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时相变化与运动后肌纤维间毛细血管增生及运动性肌损伤(EIMD)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0只,分为10组:安静对照组和运动后即刻、1h、2h、3h、4h、1天、3天、5天、10天组,每组6只。运动方式采用跑台运动,速度16m/min,坡度-16°;运动100min,休息5min,再运动100min。实验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腓肠肌VEGF蛋白表达水平,并观察其腓肠肌血管增生和形态学结构变化。结果:(1)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大鼠腓肠肌VEGF蛋白较对照组表达增加,2h达到峰值(P<0.01),3h、4h、1天、3天时保持高表达(P<0.05),5天和10天时基本恢复至基础水平。(2)光镜下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第1、3天大鼠腓肠肌形态学结构异常最明显,10天时基本恢复正常。(3)光镜下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3天至10天时可见大鼠腓肠肌肌纤维间血管增生较明显。结论:一次力竭性离心运动后大鼠腓肠肌VEGF蛋白表达增加,5天至10天恢复到基础水平。肌纤维间血管增生滞后于VEGF蛋白表达升高,随着血管明显增生,腓肠肌损伤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9.
连续观察大鼠力竭运动后脂质过氧化(LIPOX)代谢产物MDA值,骨骼肌ATP含量的变化;运动后即刻MDA值明显增加,24小时后达峰值,48小时开始恢复,ATP含量在运动后即刻明显下降,24小时后仍低于运动前水平,48小时后基本恢复。结果提示力竭运动造成的骨骼肌代谢紊乱,可能是诱发运动性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和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钙通道阻断剂、抗氧化剂对运动性骨骼肌结构、机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由于抗氧化作用,维生素E不仅减轻线粒体钙聚积和脂质过氧化反应,而且可以促进ATP的再生成,并降低Z线异常百分数。异搏定对提高骨骼肌代谢机能和降低Z线异常百分数均无良好作用。结果进一步证实骨骼肌线粒体钙聚积、脂质过氧化加强,抑制ATP生成可能是运动性骨骼肌疲劳和超微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